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藥企健康元發展不靠產品靠並購,麗珠收購戰奠定醫藥界“巴菲特”

(朱保國(左一)獲TNC橡樹葉獎)

“當所有人都在說你是瘋子的時候, 你在堅持!當周圍人都離你而去時, 你還在堅持!!甚至當你家破人亡時,

你還在堅持!!!你就一定會成功地達成你的目標!”

——麗珠集團、健康元董事長朱保國

朱保國的“太太”傳奇

靠5000元起家 , 一路開公司、搞並購, 2次“死裡逃生”, 25年終成正果, 身家高達197億人民幣, 一舉成為兩家上市公司的老闆, 朱保國不愧為醫藥界的“巴菲特” 。

朱保國,

1962年4月25日出生於河南焦作, 不過祖籍是河南上蔡。 前不久, 他給許多人送了兩本書, 一本是《人類簡史》, 一本是《未來簡史》, 意思相當明白:看看過去, 想想未來。

不妨俺們也簡單地回溯一下他的“簡史”吧。 1981年, 朱保國考入位於新鄉的河南師範學院化學系, 4年後畢業分配到新鄉第五化工廠當技術員, 1986年, 他被飛龍精細化工的老闆“挖角”, 朱當了差不多6年的廠長、總經理。

機遇只偏愛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 此句“雞湯式”信條放在朱保國身上蠻合適的。 1992年春節, 在給二叔二嬸家拜年時, 閒聊中偶然聽到一副治療女性黃褐斑的養顏方子。 反正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跟二嬸打聽好住址後, 第二天起早就跑去拜訪那位女中醫。 上門一聊, 方知是祖傳的宮廷秘方,

人家祖上是皇家御醫;當即, 講好9萬元價錢, 把這一張秘方買下。

1992年10月, 朱保國與合夥人創辦了太太藥業的前身——深圳愛迷爾食品有限公司, 到第二年6月投產, 朱保國起了個名字叫太太口服液, 可賬上只剩下100多萬元, 快“斷糧”了, 不久後連工人的工資都沒有著落了。 找銀行貸款, 找朋友籌, 均兩手空空。 窮途末路, 咬咬牙, 朱保國拿以廠房和設備作抵押, 借了500萬的高利貸。

太太口服液之所以能迅速成功, 首先是精准地鎖定目標消費群體, 即便20多年過去了, “女性經濟”依舊蘊含著龐大空間。 女性, 特別是20-45歲的白領女性, 其實是改革開放大潮一個矛盾集合拳頭, 在職場、情場等爭奪過程中, 成功與失敗中交織著驕傲、自豪、滿足與嫉妒、焦慮、憂鬱,

而女人場域中一個突出的“競爭性資本”, 就是人人都愛“美”, 或者也愛健康。

從商業套路上說, 從最易感人群的病毒式行銷是太太口服液成功的基礎, 當然了, 許多醫藥保健品也大致如此, 只不過太太口服液是“祖母級”產品, 搶先了一步。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保健品的春天裡, 朱保國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推出女性內服美容保健品的企業。 從1993年推出第一款產品以來, 直到2015年因歐盟“何首烏事件”暫時退市, 太太口服液熱銷了22年, 相當成功。

1995年元旦, 朱保國一舉在央視砸下1000萬, 黃金播段毛阿敏那句“摯情長真, 永駐我心”, 讓朱保國收穫了1.6億元的銷量。

朱保國是個相當精明的人, 自1993年創廠開始, 他就逐步收攏股權, 慢慢地將合夥人的公司股份收到個人名下。 2001年6月, “太太藥業”(2003年更名“健康元”)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時, 朱保國家族(朱保國及妻子劉廣霞、劉苗等)持有的“太太藥業”股權比例高達74.2%。

太太藥業的起家, 多集中在保健品上, 即便1997年收購了深圳市第三大製藥廠海濱製藥廠, 也僅是涉足醫藥而已,並未形成氣候,產品路線依舊狹窄。上市後,資金面較為寬裕的朱保國,又花1.4億元收購健康藥業100%股權,自此,實現了保健品、藥品的雙翼發展路線。期間,他們還獲得“鷹牌”花旗參的商標權。

踩踏郭家學“老巢”純粹因為賭氣

2003年5月,太太藥業更名為健康元。或許有人會認為,名稱變化代表著一個趨勢,朱保國的雄心是從保健品突圍,全面進入藥品領域。如此理解也沒錯,可不全面;從品牌管理方面看,“太太”在公眾心目中是女性保健品的代名詞,若用於藥業,恐怕定位不清晰、容易引發歧解。

讓家族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是家族企業的終極願景。而要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和經營收益,即公司績效,設置一個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前提;而影響公司治理的效率很多,股權結構是一大方面。

道理說白了,接下來要說的就好理解。健康元更名之前,朱保國進行了一次家族內部的股權合併。“太太藥業” 發佈股權變動公告稱,第一大股東“百業源投資” 受讓了第三、四、五大股東的所有股權,一下子把持股比例提高到55.63%,且每股轉讓價僅1元。

不少人奇怪,且不論當年“太太”每股淨資產就有5.11元,單說二級市場上,股價就達18元多,誰當冤大頭,出讓價也低得離譜呀?呵呵!其中的原委是這樣的,第一大股東百業源90%股權是朱保國,剩下10%是他老婆劉廣霞的,100%的夫妻店。占股18.54%太太股權的香港鴻信行,實控人是誰?是劉苗,而她是朱保國、劉廣霞的母親。另外,第三、四、五大股東,其實也是家族關聯人掛名,並沒有實際的經營資產(差不多是“空殼”)。一家人“左手轉右手”,目的很清楚,提高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一股獨大。

說及東盛科技,就得提一下資本狂人郭家學,也就是今天上市藥企廣譽遠掌門人。1999年,郭家學借殼上市“東盛科技”(即後來更名的“廣譽遠”),隨後在短短5年內,揮舞收購大錘,一舉收購了白加黑、蓋天力、麗珠製藥、片仔癀、雲南白藥等上市公司。您說一下,若是放到今天,郭家學的財富體量肯定令馬化騰、馬雲“望其項背”!

朱保國是一個偏執的人,郭家學也是偏執的人,執著容易成大事,可過分偏執也往往誤大事,否則郭家學十多年前也不會在財富巔峰上“一腳蹬空”!(創業者要記住一句話,“性格決定成敗”!心態很關鍵,別不以為然。)

(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掌門人郭家學)

買東盛科技,朱保國投資成本其實1600萬元不到,兩年內賣出,市值是1.36億元,獲利快10倍!更令朱保國得意的是,當他將麗珠這朵“帶刺的玫瑰”拿到手上時,郭家學是把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取得的股份平價7億賣出,一毛錢也賺不到。

眾所周知,萬科之所以成為“寶萬之爭”舉牌“驚弓之鳥”,最大的問題是股權結構較為分散。至今32年歷史的珠海藥企龍頭麗珠藥業,之所以一而再地跌入資本市場的“並購池”,問題就出在股權結構上。

說“麗珠”是朵絢麗的玫瑰,一點都不為過。中國第一家同時A、B股上市的藥企,麗珠得樂、麗珠腸樂等產品知名度自不必說,另外還有完整的生產線及自主研發能力。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朱保國聞到玫瑰香,郭家學也不放過,不然就不會有國內商業史上重要一筆“麗珠收購戰”。

麗珠原來的大股東是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兩方之間曾有過一段“幸福時光”,如同華潤當時與王石一樣,光大進入麗珠之後,相處甚歡,一直沒有插手管理。

據說朱保國1996年就找過麗珠創始人徐孝先,想買點股權,不過,人家沒有興趣,理由與王石回應寶能系差不多。(民企不夠格唄!)

2001年,光大集團內部戰略調整、戰線收縮,因擱淺於財政部審批,由麗珠人組成的社團法人“桂花職工互助會”第一次從光大那邊的股權轉讓失敗。後來,他們又成立了代表職工利益“麗士投資”, 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7.31%。

令麗珠人想不到的是,轉入光大股權未果,麗珠不久後還陷入“三巨頭”股權爭奪戰。哪三家巨頭覬覦麗珠的芳容呢?東北老國企哈藥集團、郭家學掌舵的東盛集團,還有朱保國的太太藥業,他們都想承接光大集團放出的股權。

苦熬兩年,郭家學的東盛集團獲得了光大集團持有的3891.7518萬股的國有法人股處置權,占總股本12.72%。(此前是託管)。令郭家學“鬱悶”的是,自己雖為麗珠第一大股東,卻是“陪太子讀書”,因為實際控制權在朱保國手上。董事會5個席位,四個是朱家的,郭家學僅有一席,屈居副董事長,董事長是朱保國。為什麼?因為一番爭鬥下來,第二、三、四、五大股東均是朱保國麾下的關聯公司。

收購麗珠藥業,朱保國花了10個億,運用了二級市場吸籌、大宗交易、協定轉讓、股權託管、質押、AB股兩個市場等多種手段,資本市場所有的並購技巧及戰術套路差不多都派上用場。2005年,朱保國又祭出一套新方案,以10配6的高比例配股,可此時的郭家學正陷入雲南白藥收購案中,資金抽不開,也就是拿不出錢來。

結果,麗珠股權戰迷霧散盡,拿不出資金的郭家學,要麼原來的12%股權被稀釋到7%,要麼退出。朱保國如願以償,坐穩最大股東寶座,而失落的郭家學無奈地選擇了後一條路子,讓出了所有的麗珠股份。

抄郭家學的老巢“東盛”,大賺1個多億,其實也是朱保國鬥氣鬥出來的。麗珠股權戰期間,憋氣的郭家學每次開董事會,就是“反對、反對、反對。。。”純粹因為賭氣,朱保國一想,你不是老給我投反對票嗎,我也買你一點股份,到時你幹什麼我也投反對票。

結論:

一、從資本屬性而言,朱郭兩大家族爭奪“麗珠”,都有強烈的資本運作動機,也帶有產業資本尋求產業協同的動力。

二、做實業與做資本還是有差別,與資本靠風險投資盈利不同,做醫藥製造是要靠產品盈利,以利潤作為支撐的。藥品是大眾的長期需求,資本並購運作後,無論是朱保國的健康元、麗珠藥業,還是今天重回“廣譽遠”的郭家學都一樣,創新與堅守的另一個“潛臺詞”,就是“十年磨一劍”,一步一個腳印,中間任何一環都少不了。

三、股權相對分散的高成長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必須時刻提防資本“獵戶”手上端著的槍,築牢股權“隔離牆”!

一波說•“藥二代”傳承”之(21)

也僅是涉足醫藥而已,並未形成氣候,產品路線依舊狹窄。上市後,資金面較為寬裕的朱保國,又花1.4億元收購健康藥業100%股權,自此,實現了保健品、藥品的雙翼發展路線。期間,他們還獲得“鷹牌”花旗參的商標權。

踩踏郭家學“老巢”純粹因為賭氣

2003年5月,太太藥業更名為健康元。或許有人會認為,名稱變化代表著一個趨勢,朱保國的雄心是從保健品突圍,全面進入藥品領域。如此理解也沒錯,可不全面;從品牌管理方面看,“太太”在公眾心目中是女性保健品的代名詞,若用於藥業,恐怕定位不清晰、容易引發歧解。

讓家族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是家族企業的終極願景。而要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和經營收益,即公司績效,設置一個合理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前提;而影響公司治理的效率很多,股權結構是一大方面。

道理說白了,接下來要說的就好理解。健康元更名之前,朱保國進行了一次家族內部的股權合併。“太太藥業” 發佈股權變動公告稱,第一大股東“百業源投資” 受讓了第三、四、五大股東的所有股權,一下子把持股比例提高到55.63%,且每股轉讓價僅1元。

不少人奇怪,且不論當年“太太”每股淨資產就有5.11元,單說二級市場上,股價就達18元多,誰當冤大頭,出讓價也低得離譜呀?呵呵!其中的原委是這樣的,第一大股東百業源90%股權是朱保國,剩下10%是他老婆劉廣霞的,100%的夫妻店。占股18.54%太太股權的香港鴻信行,實控人是誰?是劉苗,而她是朱保國、劉廣霞的母親。另外,第三、四、五大股東,其實也是家族關聯人掛名,並沒有實際的經營資產(差不多是“空殼”)。一家人“左手轉右手”,目的很清楚,提高大股東的股權集中度,一股獨大。

說及東盛科技,就得提一下資本狂人郭家學,也就是今天上市藥企廣譽遠掌門人。1999年,郭家學借殼上市“東盛科技”(即後來更名的“廣譽遠”),隨後在短短5年內,揮舞收購大錘,一舉收購了白加黑、蓋天力、麗珠製藥、片仔癀、雲南白藥等上市公司。您說一下,若是放到今天,郭家學的財富體量肯定令馬化騰、馬雲“望其項背”!

朱保國是一個偏執的人,郭家學也是偏執的人,執著容易成大事,可過分偏執也往往誤大事,否則郭家學十多年前也不會在財富巔峰上“一腳蹬空”!(創業者要記住一句話,“性格決定成敗”!心態很關鍵,別不以為然。)

(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掌門人郭家學)

買東盛科技,朱保國投資成本其實1600萬元不到,兩年內賣出,市值是1.36億元,獲利快10倍!更令朱保國得意的是,當他將麗珠這朵“帶刺的玫瑰”拿到手上時,郭家學是把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取得的股份平價7億賣出,一毛錢也賺不到。

眾所周知,萬科之所以成為“寶萬之爭”舉牌“驚弓之鳥”,最大的問題是股權結構較為分散。至今32年歷史的珠海藥企龍頭麗珠藥業,之所以一而再地跌入資本市場的“並購池”,問題就出在股權結構上。

說“麗珠”是朵絢麗的玫瑰,一點都不為過。中國第一家同時A、B股上市的藥企,麗珠得樂、麗珠腸樂等產品知名度自不必說,另外還有完整的生產線及自主研發能力。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朱保國聞到玫瑰香,郭家學也不放過,不然就不會有國內商業史上重要一筆“麗珠收購戰”。

麗珠原來的大股東是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兩方之間曾有過一段“幸福時光”,如同華潤當時與王石一樣,光大進入麗珠之後,相處甚歡,一直沒有插手管理。

據說朱保國1996年就找過麗珠創始人徐孝先,想買點股權,不過,人家沒有興趣,理由與王石回應寶能系差不多。(民企不夠格唄!)

2001年,光大集團內部戰略調整、戰線收縮,因擱淺於財政部審批,由麗珠人組成的社團法人“桂花職工互助會”第一次從光大那邊的股權轉讓失敗。後來,他們又成立了代表職工利益“麗士投資”, 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7.31%。

令麗珠人想不到的是,轉入光大股權未果,麗珠不久後還陷入“三巨頭”股權爭奪戰。哪三家巨頭覬覦麗珠的芳容呢?東北老國企哈藥集團、郭家學掌舵的東盛集團,還有朱保國的太太藥業,他們都想承接光大集團放出的股權。

苦熬兩年,郭家學的東盛集團獲得了光大集團持有的3891.7518萬股的國有法人股處置權,占總股本12.72%。(此前是託管)。令郭家學“鬱悶”的是,自己雖為麗珠第一大股東,卻是“陪太子讀書”,因為實際控制權在朱保國手上。董事會5個席位,四個是朱家的,郭家學僅有一席,屈居副董事長,董事長是朱保國。為什麼?因為一番爭鬥下來,第二、三、四、五大股東均是朱保國麾下的關聯公司。

收購麗珠藥業,朱保國花了10個億,運用了二級市場吸籌、大宗交易、協定轉讓、股權託管、質押、AB股兩個市場等多種手段,資本市場所有的並購技巧及戰術套路差不多都派上用場。2005年,朱保國又祭出一套新方案,以10配6的高比例配股,可此時的郭家學正陷入雲南白藥收購案中,資金抽不開,也就是拿不出錢來。

結果,麗珠股權戰迷霧散盡,拿不出資金的郭家學,要麼原來的12%股權被稀釋到7%,要麼退出。朱保國如願以償,坐穩最大股東寶座,而失落的郭家學無奈地選擇了後一條路子,讓出了所有的麗珠股份。

抄郭家學的老巢“東盛”,大賺1個多億,其實也是朱保國鬥氣鬥出來的。麗珠股權戰期間,憋氣的郭家學每次開董事會,就是“反對、反對、反對。。。”純粹因為賭氣,朱保國一想,你不是老給我投反對票嗎,我也買你一點股份,到時你幹什麼我也投反對票。

結論:

一、從資本屬性而言,朱郭兩大家族爭奪“麗珠”,都有強烈的資本運作動機,也帶有產業資本尋求產業協同的動力。

二、做實業與做資本還是有差別,與資本靠風險投資盈利不同,做醫藥製造是要靠產品盈利,以利潤作為支撐的。藥品是大眾的長期需求,資本並購運作後,無論是朱保國的健康元、麗珠藥業,還是今天重回“廣譽遠”的郭家學都一樣,創新與堅守的另一個“潛臺詞”,就是“十年磨一劍”,一步一個腳印,中間任何一環都少不了。

三、股權相對分散的高成長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必須時刻提防資本“獵戶”手上端著的槍,築牢股權“隔離牆”!

一波說•“藥二代”傳承”之(21)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