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沙溢與妻子的對話,是中國家庭最常見的誤區!

先生導讀

今天的文章很有意思, 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視角洞察沙溢一家透露出的中國式家庭最典型問題。 或許我們早已對這類飯桌上玩笑習以為常, 而且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很溫馨的表現。

沒錯, 偶爾的玩笑確實能增加夫妻雙方的感情, 屬於正常。 可作者擔心的是, 若婚姻續存期間每一天都在這樣責備中, 日積月累的“抱怨”是否5年、10年後變為一顆定時炸彈呢?

於是我也不時觀察了下周圍的親戚與朋友, 發現不幸的家庭中, 無論男女, 這樣的責備還真的每天都在上演。

文︱大竹子, 知乎ID:大竹子的生長日常。

編輯 | 劉露霞 出品 | 陳宗鶴先生

胡可沙溢示範了中國式家庭的誤區

剛剛看完了新一期的《爸爸去哪兒》, 這期邀請了三位媽媽來到節目現場, 節目中有一家人吃午飯的環節。

其中, 胡可和沙溢在飯桌上的聊天, 貌似是在開玩笑, 但卻演繹了非常典型的問題家庭的互動模式。

節目中的胡可沙溢, 也許並不代表真實的胡可沙溢。 但既然錄的是真人秀節目, 節目組又把問題包裝成如此搞笑的包袱, 起到了不良示範, 為了不讓大家以此為樂並在真實生活中做出效仿, 有必要表達一下我所看到的, 以及我的觀點。

(以下所說的胡可沙溢, 均指其在節目中所扮演的角色。 真人秀節目有時會加入戲劇成分, 各位看客自行分辨。 )

這個環節是這樣的, 胡可、沙溢、安吉圍坐一桌在吃飯。

胡可:“是你幫我們洗的碗嗎?”

沙溢:“嗯。 ”

胡可:“那你上完廁所洗手了嗎?”

沙溢:“沒有, 拿濕紙巾擦了一下。 ”

胡可擺出嫌棄的表情, 安吉全程察言觀色, 偷笑。

此時安吉要喝湯, 沙溢給他倒, 不小心倒出了姜, 安吉說你怎麼把薑倒出來了。 沙溢感慨:“太難伺候了。 ”

胡可接話, 問安吉:“他說你難伺候是嗎?”

安吉搖頭。

胡可追問:“所以是誰比較難伺候?”

安吉指向沙溢。

沙溢逗安吉:“你終於有盟友了是不是?考慮問題要長遠, 要居安思危。 你媽走了你就又落誰手裡了?”

胡可對安吉說:“別受他威脅, 赤裸裸的威脅。 ”

沙溢問安吉:“你別忘了是誰天天陪你在外面錄節目?”

安吉:“弟弟。 ”

胡可大笑, 對沙溢說:“人家錄了兩期勝似你錄這麼多期, 你好好反思一下吧。”

沙溢:“那下一期爸爸不來了,你帶弟弟來吧。那就真成爸爸去哪兒了。”

胡可:“不是爸爸去哪兒,是爸爸愛去哪去哪兒。”

在這段“搞笑”的互動中,我只看到了一個核心:胡可對沙溢的指責,胡可拉著兒子一起指責。不要把整個互動環節當成是在開玩笑,玩笑恰恰能看到一個人內心底層的真實想法,因為不能正面表達,所以才要通過玩笑的形式表達出來。

那麼在這個片段中,有哪些典型的家庭互動問題呢?

問題一:只表達情緒,而不解決問題

想必很多人看到胡可和沙溢的對話都會感到非常痛快,如果你有這種感受,對不起,你的親密關係一定會有問題。

你感到痛快,是因為你把自己投射到節目的角色中,胡可對沙溢的擠兌和指責,發洩了你對男友或者老公的情緒,滿足了你的心理訴求。

胡可對沙溢的態度,是很多親密關係的真實翻版,對對方的行為嫌棄+指責,但僅停留在情緒上的表達,而沒有真正去解決問題。在節目的遊戲環節中,胡可也說過沙溢平時脾氣太大。你看,夫妻二人,面對問題,都只會發脾氣一招,而這一招,是最沒用的一招。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出現分歧,那就兩個人一起協商解決,有什麼問題?以後該怎麼辦?大家心平氣和的把問題拿出來討論,瞭解對方的想法,彼此進行協商,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一出現問題就話裡帶話,諷刺挖苦,或者大發脾氣,只會讓問題加劇。因為你非但沒有拿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態度,還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了對方,這很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感。負面情緒在兩個人之間相互傳遞,只會磨損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問題還在。

這樣的互動還有一個非常隱藏的代價,就是父母的互動模式,會被孩子效仿。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會本能的選擇與父母相似的人成為他伴侶,因為父親或母親是他接觸到的第一位異性。如果你整天對丈夫各種挑毛病,各種不滿意,你的女兒將來會成為怨婦,你的兒子會對女人產生反感。如果你對妻子各種指責各種控制,你的女兒將來也會去找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男人被他控制,你的兒子也會成為一個不尊重女性的傢伙。

在養育方面,身教大過於言傳。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長起來的,你希望孩子什麼樣,自己先得成為什麼樣。

24K純爺們兒安吉如果天天看著爸爸被媽媽數落,那他的24K純度還能保存多久?

問題二:母子關係成了家庭第一關係

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們跟孩子互動親密,愛意滿滿。而與丈夫卻越來越少有肢體互動,言語也多帶指責。這種家庭狀態非常常見,在這樣個家庭結構中,母子關係超越了夫妻關係。這樣的家庭結構最終可能發展出的極端結果就是:父親被逼走,孩子被死綁定,母親變成控制欲極強的怨婦。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孩子只是這個家庭的過客,他遲早要離開原生家庭,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夫妻關係應該是第一順位的,是超越親子關係的,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夫妻關係的親密度不僅影響了家庭的健康程度,更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1.一個消失的父親

健康的家庭關係應該是三角結構的,彼此之間相互支撐,這種結構最為穩固。如果母子關係這條線過於牢固,那麼勢必會削弱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也就是說,從丈夫這裡發出去的兩條關係線都是薄弱的,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關係裡,男人會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但是存在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他有兩個途徑去找:工作或者婚外情。

而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妻子會覺得是丈夫辜負了她,她掌控不了丈夫,就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更加強化母子關係,從而彌補夫妻關係的缺失。如此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母子關係越緊密,父親越沒有存在感,父親退出這個家庭,母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這就是中國家庭的典型模式,以母子關係為主導,削弱父親的存在。胡可最後的那一句“爸爸愛去哪去哪兒”,我聽到之後真的是後背發涼。

2.一個站不起來的孩子

孩子在三歲之後,要逐漸與媽媽分離,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而這個時候,如果母親對孩子的關注過多,就會自然生出更多的控制欲,無論孩子想自己做些什麼,都會被母親控制。因為一個母親似乎不能接受孩子脫離自己而獨自發展,這對她意味著失控。一個女人在丈夫那裡得不到愛與關懷,她絕對不能接受孩子與她的分離,所以她會不斷加強對孩子的控制,孩子任何違抗她的行為都會被她視為危險的信號。

一個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多的干涉和控制,他會認為自己的需求都是錯的,而必須圍繞著媽媽的需求轉,這將嚴重阻礙他發展獨立意識,也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缺乏自主生存能力的人。

3.一個強控制的母親

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長大的孩子,本身也無法建立三角結構的家庭模式。所以不僅他的獨立性會受到限制,今後組建的家庭也會是自己原生家庭的輪回。而這位母親,會一直將自己的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那麼一旦孩子成年之後開始談婚論嫁,母親就會產生矛盾,因為孩子要組建家庭,那麼他就沒法只屬於我一人。

這一點在兒子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婆媳矛盾的根本,就是兩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爭奪。兒子已經自立門戶,而母親卻還無法放下對兒子的控制,所以會各種干涉兒子組建的新家庭,希望對兒子實行繼續的控制。

《爸爸去哪兒》向佐在遊戲中說自己沒有女朋友,媽媽很開心,向佐媽媽又解釋道:兒子的戀愛問題讓她很糾結,一方面希望他有女朋友,一方面又希望他沒有。她說,你要是有了女朋友就不要媽媽了。

她的糾結,其實就是來自于對失去兒子的恐懼,因為一旦兒子談了戀愛,她就無法獨享兒子的愛,這種失控感對她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兒子僅僅是談個戀愛而已,她就認為這是一種失去,可見她完全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從向佐在節目中的表現來看,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在心理上還沒有長大。

問題三:拉攏孩子對抗另一半

《爸爸去哪兒》中胡可拉著安吉一同挑剔沙溢不愛乾淨、不好伺候。天真的安吉跟著媽媽的引導不斷向沙溢發出忽視的信號。面對胡可對沙溢的挑剔,安吉偷笑;面對沙溢的追問,安吉逃避。安吉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在討好媽媽。

很多媽媽在和丈夫吵架之後,就會跟孩子訴苦,這是在把孩子拉攏到自己的戰線,共同對抗丈夫,這樣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道德資本。這樣做的潛臺詞是:你看,連孩子也不支持你,你就是有問題。

但是對孩子而言,問題就大了,父親母親他都愛,如今父母出現問題,他為了表達對媽媽的愛,就一定要和父親作對,如果他不這麼做,就會讓媽媽傷心。而與媽媽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因為媽媽是他的第一養育人,他為了能夠安全的生存,勢必不能跟媽媽產生分歧。所以在媽媽和爸爸的戰爭裡,他只能站在媽媽這一邊。

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孩子就產生了兩個傾向。一是他會認為,對抗爸爸更能贏得媽媽的愛,所以他就發展出了對父親的恨。二是他會對爸爸產生深深的愧疚感,而又不敢和爸爸走得太近(怕媽媽傷心),所以他只能把對父親的愛壓抑下去。

在節目中,安吉的偷笑其實就是在向胡可傳遞資訊:我是站在你這邊的。而面對沙溢的追問,安吉反復說是弟弟陪我錄節目,其實就是在刻意和沙溢保持距離。因為他知道,在此刻,他的爸爸媽媽在競爭,他為了討好媽媽,不能夠表達對爸爸的愛。

你以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嗎?孩子是一個高明的外交家,他察言觀色的能力遠勝大人。任何的互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然後孩子會發展出相應的應對模式,以求得到更多的關愛。

最後我想說,我當然支持女人為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戰。但是有些女性卻把女權鬥爭用在了家庭關係上,非要跟丈夫爭個輸贏。家庭關係不是權力競爭關係,爭取女權,不代表要去對抗男人,與男人競爭。女性曾被男權社會拘禁過,而女權主義的目標,絕對不是反過來拘禁男人、打敗男人。兩性關係應該是合作的關係,我們各有各的力量,我們融合彼此的力量,去創造更好的世界。

抱歉把別人看來如此溫馨搞笑的親子節目做了這麼“腹黑”的解讀,但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大笑過後有更深的反思。我當然相信這一家人是彼此深愛的,但是學會在細節中反思自己,可以讓愛走的更遠。

大竹子/完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先生手賬

心理︱職場︱情感︱乾貨︱知識

燒錄每一個平凡人真實的生活

先生手賬 你好好反思一下吧。”

沙溢:“那下一期爸爸不來了,你帶弟弟來吧。那就真成爸爸去哪兒了。”

胡可:“不是爸爸去哪兒,是爸爸愛去哪去哪兒。”

在這段“搞笑”的互動中,我只看到了一個核心:胡可對沙溢的指責,胡可拉著兒子一起指責。不要把整個互動環節當成是在開玩笑,玩笑恰恰能看到一個人內心底層的真實想法,因為不能正面表達,所以才要通過玩笑的形式表達出來。

那麼在這個片段中,有哪些典型的家庭互動問題呢?

問題一:只表達情緒,而不解決問題

想必很多人看到胡可和沙溢的對話都會感到非常痛快,如果你有這種感受,對不起,你的親密關係一定會有問題。

你感到痛快,是因為你把自己投射到節目的角色中,胡可對沙溢的擠兌和指責,發洩了你對男友或者老公的情緒,滿足了你的心理訴求。

胡可對沙溢的態度,是很多親密關係的真實翻版,對對方的行為嫌棄+指責,但僅停留在情緒上的表達,而沒有真正去解決問題。在節目的遊戲環節中,胡可也說過沙溢平時脾氣太大。你看,夫妻二人,面對問題,都只會發脾氣一招,而這一招,是最沒用的一招。

如果在親密關係中出現分歧,那就兩個人一起協商解決,有什麼問題?以後該怎麼辦?大家心平氣和的把問題拿出來討論,瞭解對方的想法,彼此進行協商,提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一出現問題就話裡帶話,諷刺挖苦,或者大發脾氣,只會讓問題加劇。因為你非但沒有拿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態度,還把負面情緒傳遞給了對方,這很容易激起對方的反感。負面情緒在兩個人之間相互傳遞,只會磨損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問題還在。

這樣的互動還有一個非常隱藏的代價,就是父母的互動模式,會被孩子效仿。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會本能的選擇與父母相似的人成為他伴侶,因為父親或母親是他接觸到的第一位異性。如果你整天對丈夫各種挑毛病,各種不滿意,你的女兒將來會成為怨婦,你的兒子會對女人產生反感。如果你對妻子各種指責各種控制,你的女兒將來也會去找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男人被他控制,你的兒子也會成為一個不尊重女性的傢伙。

在養育方面,身教大過於言傳。孩子都是在模仿中成長起來的,你希望孩子什麼樣,自己先得成為什麼樣。

24K純爺們兒安吉如果天天看著爸爸被媽媽數落,那他的24K純度還能保存多久?

問題二:母子關係成了家庭第一關係

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們跟孩子互動親密,愛意滿滿。而與丈夫卻越來越少有肢體互動,言語也多帶指責。這種家庭狀態非常常見,在這樣個家庭結構中,母子關係超越了夫妻關係。這樣的家庭結構最終可能發展出的極端結果就是:父親被逼走,孩子被死綁定,母親變成控制欲極強的怨婦。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孩子只是這個家庭的過客,他遲早要離開原生家庭,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所以在家庭中,夫妻關係應該是第一順位的,是超越親子關係的,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夫妻關係的親密度不僅影響了家庭的健康程度,更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1.一個消失的父親

健康的家庭關係應該是三角結構的,彼此之間相互支撐,這種結構最為穩固。如果母子關係這條線過於牢固,那麼勢必會削弱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也就是說,從丈夫這裡發出去的兩條關係線都是薄弱的,如果長期處於這樣的關係裡,男人會在家庭中找不到存在感。但是存在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求。如果在家庭中找不到,他有兩個途徑去找:工作或者婚外情。

而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妻子會覺得是丈夫辜負了她,她掌控不了丈夫,就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更加強化母子關係,從而彌補夫妻關係的缺失。如此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母子關係越緊密,父親越沒有存在感,父親退出這個家庭,母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這就是中國家庭的典型模式,以母子關係為主導,削弱父親的存在。胡可最後的那一句“爸爸愛去哪去哪兒”,我聽到之後真的是後背發涼。

2.一個站不起來的孩子

孩子在三歲之後,要逐漸與媽媽分離,發展自己的獨立意識。而這個時候,如果母親對孩子的關注過多,就會自然生出更多的控制欲,無論孩子想自己做些什麼,都會被母親控制。因為一個母親似乎不能接受孩子脫離自己而獨自發展,這對她意味著失控。一個女人在丈夫那裡得不到愛與關懷,她絕對不能接受孩子與她的分離,所以她會不斷加強對孩子的控制,孩子任何違抗她的行為都會被她視為危險的信號。

一個孩子,如果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多的干涉和控制,他會認為自己的需求都是錯的,而必須圍繞著媽媽的需求轉,這將嚴重阻礙他發展獨立意識,也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缺乏自主生存能力的人。

3.一個強控制的母親

在這樣的家庭關係中長大的孩子,本身也無法建立三角結構的家庭模式。所以不僅他的獨立性會受到限制,今後組建的家庭也會是自己原生家庭的輪回。而這位母親,會一直將自己的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部分,那麼一旦孩子成年之後開始談婚論嫁,母親就會產生矛盾,因為孩子要組建家庭,那麼他就沒法只屬於我一人。

這一點在兒子身上體現的非常明顯,婆媳矛盾的根本,就是兩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的爭奪。兒子已經自立門戶,而母親卻還無法放下對兒子的控制,所以會各種干涉兒子組建的新家庭,希望對兒子實行繼續的控制。

《爸爸去哪兒》向佐在遊戲中說自己沒有女朋友,媽媽很開心,向佐媽媽又解釋道:兒子的戀愛問題讓她很糾結,一方面希望他有女朋友,一方面又希望他沒有。她說,你要是有了女朋友就不要媽媽了。

她的糾結,其實就是來自于對失去兒子的恐懼,因為一旦兒子談了戀愛,她就無法獨享兒子的愛,這種失控感對她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兒子僅僅是談個戀愛而已,她就認為這是一種失去,可見她完全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從向佐在節目中的表現來看,他就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在心理上還沒有長大。

問題三:拉攏孩子對抗另一半

《爸爸去哪兒》中胡可拉著安吉一同挑剔沙溢不愛乾淨、不好伺候。天真的安吉跟著媽媽的引導不斷向沙溢發出忽視的信號。面對胡可對沙溢的挑剔,安吉偷笑;面對沙溢的追問,安吉逃避。安吉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在討好媽媽。

很多媽媽在和丈夫吵架之後,就會跟孩子訴苦,這是在把孩子拉攏到自己的戰線,共同對抗丈夫,這樣做,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道德資本。這樣做的潛臺詞是:你看,連孩子也不支持你,你就是有問題。

但是對孩子而言,問題就大了,父親母親他都愛,如今父母出現問題,他為了表達對媽媽的愛,就一定要和父親作對,如果他不這麼做,就會讓媽媽傷心。而與媽媽的關係對孩子而言是更重要的,因為媽媽是他的第一養育人,他為了能夠安全的生存,勢必不能跟媽媽產生分歧。所以在媽媽和爸爸的戰爭裡,他只能站在媽媽這一邊。

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孩子就產生了兩個傾向。一是他會認為,對抗爸爸更能贏得媽媽的愛,所以他就發展出了對父親的恨。二是他會對爸爸產生深深的愧疚感,而又不敢和爸爸走得太近(怕媽媽傷心),所以他只能把對父親的愛壓抑下去。

在節目中,安吉的偷笑其實就是在向胡可傳遞資訊:我是站在你這邊的。而面對沙溢的追問,安吉反復說是弟弟陪我錄節目,其實就是在刻意和沙溢保持距離。因為他知道,在此刻,他的爸爸媽媽在競爭,他為了討好媽媽,不能夠表達對爸爸的愛。

你以為孩子什麼都不知道嗎?孩子是一個高明的外交家,他察言觀色的能力遠勝大人。任何的互動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然後孩子會發展出相應的應對模式,以求得到更多的關愛。

最後我想說,我當然支持女人為捍衛自己的權益而戰。但是有些女性卻把女權鬥爭用在了家庭關係上,非要跟丈夫爭個輸贏。家庭關係不是權力競爭關係,爭取女權,不代表要去對抗男人,與男人競爭。女性曾被男權社會拘禁過,而女權主義的目標,絕對不是反過來拘禁男人、打敗男人。兩性關係應該是合作的關係,我們各有各的力量,我們融合彼此的力量,去創造更好的世界。

抱歉把別人看來如此溫馨搞笑的親子節目做了這麼“腹黑”的解讀,但我真的希望大家能夠在大笑過後有更深的反思。我當然相信這一家人是彼此深愛的,但是學會在細節中反思自己,可以讓愛走的更遠。

大竹子/完

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先生手賬

心理︱職場︱情感︱乾貨︱知識

燒錄每一個平凡人真實的生活

先生手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