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聚焦京津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要求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 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 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 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 堅持問題導向, 堅持重點突破, 堅持改革創新, 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佈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制為抓手, 著力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

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 著力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 著力推進產業升級轉移, 著力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 著力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 加快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 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要遵循5條基本原則。 一是改革引領, 創新驅動。 加大改革力度, 消除隱形壁壘, 破解影響協同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加快建立有利於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 強化創新驅動, 以科技創新為核心, 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 整合區域創新資源, 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 二是優勢互補,

一體發展。 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 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 調整優化區域生產力佈局, 加快推動錯位發展與融合發展, 創新合作模式與利益分享機制, 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進程中實現區域良性互動, 促進三省市協同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 三是市場主導, 政府引導。 加快完善市場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有序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促進生產要素在更大範圍內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 加大簡政放權力度,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更好發揮統籌協調、規劃引導和政策保障作用。 四是整體規劃, 分步實施。 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 從京津冀區域發展全域謀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加強戰略設計, 推進佈局調整。 明確實現總體目標和重大任務的時間表、路線圖, 研究制定科學管用的實施方案, 分階段、有步驟地加以推進。 五是統籌推進, 試點示範。 立足現實基礎和長遠需要, 把握好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協同發展的步驟、節奏和力度, 不搞齊步走、平面推進, 對已達成共識、易於操作的領域率先突破, 選擇有條件的區域率先開展試點示範, 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功能定位是科學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 經反復研究論證, 京津冀區域整體定位和三省市功能定位各4句話, 體現了區域整體和三省市各自特色, 符合協同發展、促進融合、增強合力的要求。 京津冀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

三省市定位分別為, 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區域整體定位體現了三省市“一盤棋”的思想, 突出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相輔相成;三省市定位服從和服務於區域整體定位, 增強整體性, 符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需要。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是:近期到2017年,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顯進展, 在符合協同發展目標且現實急需、具備條件、取得共識的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試點示範有序推進,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取得積極成效,協同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區域內發展差距趨於縮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遠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環境品質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準趨於均衡,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符合協同發展目標且現實急需、具備條件、取得共識的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試點示範有序推進,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問題得到緩解;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基本形成,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有效改善,產業聯動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公共服務共建共用取得積極成效,協同發展機制有效運轉,區域內發展差距趨於縮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局面。遠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優化,京津冀區域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區域經濟結構更加合理,生態環境品質總體良好,公共服務水準趨於均衡,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