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語言的智慧,說話有“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 ”

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

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話沒到該說的時候就說話, 這是急躁;話到了該說的時候卻不說, 這叫隱瞞;不察言觀色就貿然說話, 這叫盲目。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就是話未到當說時而說, 這被稱為躁。 鄭康成注:“躁, 不安靜也”, 比如說君子還沒有問, 自己就先說,
這就是犯了心浮氣躁的過失。 再比如說在集會的時候, 如果在座的是你的晚輩, 可以隨意一些, 如果在座的都是長輩若與你說話你才可以說, 不論何人沒有同你說話, 你不問自說就是心浮氣躁。

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

何時當隱, 何時不當隱, 並非隱就是過,

都因情境和現實狀況而決定。 與有德之人交談之間, 最重要的就是不可隱自己的缺點與不足。 與有德之人交談, 根本於自己的心態。 是否是為了聽德者之教導, 還是隱己之不足以彰顯一己之長?這在於自己的心是否真正志於改正過失。

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與別人交談時,

不看對方臉色就貿然開口, 往往會令人厭煩。 你的話滔滔不絕如演講一般, 而對方不時環顧四周, 這就表明他對此話題不感興趣, 而你卻沒有注意到對方的神情, 還繼續沉浸在“演講”中。 對方雖然不說什麼, 但會對你產生不好的印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