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寡言君子大師氣度”這位清華校長塑造了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

作者:穆清

1月12日, 經歷了長達5年的擱置之後, 電影《無問西東》正式走進全國各大院線與觀眾見面。 作為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獻禮作品,

影片表現了四代清華人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 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

伴隨著影片的上映, 電影口碑評價也走向兩極分化, 作為清華百年校慶的獻禮影片, 它在浮躁娛樂化的當代追想曾經清華師生的風采, 思考人生的意義, 讓許多觀眾感懷落淚。 但同時, 對該片藝術品質的質疑也從未停止, 堪稱一部情懷與瑕疵並存的電影。

影片中, 知名實力派演員祖峰扮演的梅貽琦, 將這個曾經的清華校長搬到了台前。 而在這部電影之外, 梅貽琦也是清華校史乃至中國近現代學術界教育界, 一個不能繞過去的名字。

梅貽琦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 字月涵, 祖籍江蘇武進, 祖先于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

後於天津落籍, 為梅曾臣長子。 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 1914年, 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 1931-1948年, 任清華大學校長。 1955年, 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 奠定了清華的校格, 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期間, 對師資人才進行嚴格遴選和延聘, 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

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蓑衣生平

1889年, 梅貽琦生於天津。 其父中過秀才, 後淪為鹽店職員, 甚而失業, 家境亦每況愈下, “除去幾間舊房庇身以外, 夠得上是准無產階級了。 ”

梅貽琦的父親始終沒有放棄對子女的教育。 梅貽琦自幼熟讀經史,

且善背誦。 他的同仁回憶, 有一次梅貽琦表示, “假如我們之中有誰背誦任何中國古經傳有錯漏, 我可以接背任何章節。 ”

梅貽琦後來成為天津南開學堂的第一班學生, 是張伯苓的得意門生。 1909年, 梅貽琦以第六名的成績考入庚子賠款首批留學生。 當時的同期生中, 還有後來的中國物理學奠基人胡剛複等人。

當時人們留美都選的是中國人熟知的學校, 比如徐君陶選麻省理工, 梅貽琦卻單獨去到了東部的伍斯特理工學院。 徐君陶後來才聽說那是一個有名的工業大學, 認為梅貽琦的選擇確和一般人不同。

1914年, 他從美國伍斯特工學院畢業, 專業是電機工程。

次年歸國後, 梅貽琦開始在清華擔任物理講師, 暫代清華大學教務長,

並於後來出國, 負責監督清華留美學生。

自此, 梅貽琦的學術教育生涯, 與清華密不可分。

臨危受命

1931年底, 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 可稱得上受命于危難之時。 自羅家倫於1930年離職後, 國內情勢風雨飄搖, 學潮起蕩, 尤以北大清華為甚。 以清華來說, 驅逐校長的運動此起彼伏,

致使清華長時期沒有合適的校長人選, 連續11個月的空缺, 期間校長一職不斷易人、反復被逐。 國民黨政府只好令在任“留美學生監督”的梅貽琦出山。 因擔心自己不能勝任, 梅貽琦曾一再請辭, 然而最終還是受邀赴任。

在《就職演說》中, 梅貽琦有極為中肯的表白:“(我)又享受過清華留學的利益, 則為清華服務, 乃是應盡的義務, 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夠稱盡自己的心力, 為清華謀相當發展, 將來可告無罪于清華足矣。 ”

1931年, 梅貽琦正式出任清華大學校長。 梅貽琦為人重實幹, 自出任校長之後, 時人稱之為“寡言君子”, 他說:“為政不在多言, 顧力行何如耳”, 因此受到清華學生的擁護。 在他的領導下, 清華大學才一躍而躋身于國內名牌大學之列。

此後一直到他1962年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于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在他任清華大學校長的17年裡,清華大學得到長足發展,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

躬耕清華

在梅貽琦執掌清華以前,清華在中國眾多高校中並不顯眼。

清華前身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回憶,1929年他到清華教書時,清華已經有兩年大學班了,那時的清華,報名人並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

而梅貽琦任校長,不到10年時間,清華便聲名鵲起,從一所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成為國內頂尖的學府。

究其原因,與梅貽琦在任校長時的系列革新密不可分。他的一生僅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華並奠定了清華的校格。

據陳岱孫的說法,這主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資人才的嚴格遴選和延聘,這是其教學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具體表現,這句話也常為時賢所徵引。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制。

這種革新措施下,學術自由與獨立思考在清華大學蔚然成風。盛傳梅貽琦時的清華有三難:進校門難、讀學分難、出校門難。任何一門課,59.99分的成績也要重讀,沒有補考,然而絕對公正。

教育革新

梅貽琦對清華的變革和影響,還不僅僅在這兩點。在教育的各種理念和制度上,梅貽琦引入了一系列現代化舉措,讓清華的面目煥然一新。

梅貽琦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極力推崇體育。他認為這是學生“養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甚至在學籍管理上明確規定“體育不及格,不得畢業”。至今,清華大學依然重視體育,並把體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與梅貽琦的宣導很有關係。

在他之前,清華前任校長羅家倫很瞧不起體育,一度把體育課的學時和任課教師砍去一半,把享有聲譽的馬約翰教授降格為“主任訓練員”。梅貽琦到任後,則給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師同等的職稱和待遇。在梅貽琦和馬約翰的相互配合下,清華一躍發展為“體育大校”。

在禮聘教師方面,梅貽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親自到火車站接趙元任先生,他和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即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特別是陳寅恪與趙元任,“一直保持著誠摯的友誼”。王國維1927年夏在頤和園自殺,也是梅貽琦親自去園內收殮並料理後事的。

對於人才的發掘和培養,梅貽琦不拘一格。其延攬人才的誠意,在華羅庚身上得到極好的體現。華羅庚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人,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被破格召進清華大學加以培養;又破格從一位元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而且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破格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去“訪問研究”;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副教授階段而被聘為教授,上述過程大多是在梅貽琦的親自過問下實現的。

梅貽琦還特別鼓勵中西學術交流,積極支持教師出國講學與在國外發表論文。

此外,還制定了清華教師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後,就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歐美研究,學校開支一半薪水,還給予往返路費。

梅貽琦執掌清華的十幾年,使得清華大學從一所默默無聞的預備役學校變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他嚴格的教師遴選以及對學生嚴格的培養,造就了清華的校格,不僅大大滋養了學生,也對清華影響深遠。

西南聯大

《無問西東》裡很大篇幅描寫了西南聯大的那段時光。除清華大學外,這所歷史上另一著名學府,也和梅貽琦的名字緊密關聯。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8月28日,清華、北大、南開三校校長,接到教育部公函,要求三校南遷,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學校分三個隊伍西遷至昆明,誕生這所大學。

歷史上,西南聯大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8年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卻為祖國乃至世界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4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而這一切成就背後,梅貽琦功不可沒。

歷經清華從北平到昆明,抗日戰爭時期,清華淪陷、北大淪陷、南開大學被夷為平地,為保住中國教育奄奄一息的火種,三校南遷,實際工作幾乎落在梅貽琦一人的肩上,在雲南建起西南聯大,一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在烽火年代築起堅實的象牙塔,給青年以知識,給民族以希望,給中國以未來。

在西南聯大生活工作的將近九年時間裡,梅貽琦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力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學術環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課。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文人學者,華羅庚、陳省身、楊武之(楊振寧之父)、姚從吾、陳寅恪、朱自清、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吳宓、金岳霖、馮友蘭、劉文典、卞之琳等,都曾在西南聯大任教。可謂精英薈萃,名師如林。

西南聯大因不可複製的歷史產生,又悄悄隱匿,唯一證明它存在過的,除了歷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鄧稼先、汪曾祺等,都因為曾經求學西南聯大,而讓這所學校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

百年名校,大師如雲。在《無問西東》裡,梅貽琦的扮演者祖峰演繹出掌控全域的淡定和穩重,將這位受人尊敬的校長,刻畫得形神並茂。

當我們致敬中國最高學府,獻禮清華,懷念梅貽琦時,到底在懷念什麼?

懷念自由獨立的學術精神;懷念所有人刻苦治學,從未放棄的堅韌意志;懷念在極其刻苦的條件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愛國精神;還有那一代為中國教育崛起鞠躬盡瘁的先行者。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 END -

此後一直到他1962年在臺灣去世,一直服務于清華,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

在他任清華大學校長的17年裡,清華大學得到長足發展,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

躬耕清華

在梅貽琦執掌清華以前,清華在中國眾多高校中並不顯眼。

清華前身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回憶,1929年他到清華教書時,清華已經有兩年大學班了,那時的清華,報名人並不太多,例如錄取150名學生,報名不過400人左右。

而梅貽琦任校長,不到10年時間,清華便聲名鵲起,從一所頗有名氣但無學術地位的學校一躍成為國內頂尖的學府。

究其原因,與梅貽琦在任校長時的系列革新密不可分。他的一生僅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華並奠定了清華的校格。

據陳岱孫的說法,這主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資人才的嚴格遴選和延聘,這是其教學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具體表現,這句話也常為時賢所徵引。二是推行一種集體領導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議組成的行政體制。

這種革新措施下,學術自由與獨立思考在清華大學蔚然成風。盛傳梅貽琦時的清華有三難:進校門難、讀學分難、出校門難。任何一門課,59.99分的成績也要重讀,沒有補考,然而絕對公正。

教育革新

梅貽琦對清華的變革和影響,還不僅僅在這兩點。在教育的各種理念和制度上,梅貽琦引入了一系列現代化舉措,讓清華的面目煥然一新。

梅貽琦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極力推崇體育。他認為這是學生“養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甚至在學籍管理上明確規定“體育不及格,不得畢業”。至今,清華大學依然重視體育,並把體育作為德育的重要途徑之一,與梅貽琦的宣導很有關係。

在他之前,清華前任校長羅家倫很瞧不起體育,一度把體育課的學時和任課教師砍去一半,把享有聲譽的馬約翰教授降格為“主任訓練員”。梅貽琦到任後,則給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師同等的職稱和待遇。在梅貽琦和馬約翰的相互配合下,清華一躍發展為“體育大校”。

在禮聘教師方面,梅貽琦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親自到火車站接趙元任先生,他和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即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特別是陳寅恪與趙元任,“一直保持著誠摯的友誼”。王國維1927年夏在頤和園自殺,也是梅貽琦親自去園內收殮並料理後事的。

對於人才的發掘和培養,梅貽琦不拘一格。其延攬人才的誠意,在華羅庚身上得到極好的體現。華羅庚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人,先做小學教員,後為店員,被破格召進清華大學加以培養;又破格從一位元系資料員轉升為助教,而且被允許修習大學課程;破格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去“訪問研究”;最後又破格未經講師、副教授階段而被聘為教授,上述過程大多是在梅貽琦的親自過問下實現的。

梅貽琦還特別鼓勵中西學術交流,積極支持教師出國講學與在國外發表論文。

此外,還制定了清華教師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後,就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歐美研究,學校開支一半薪水,還給予往返路費。

梅貽琦執掌清華的十幾年,使得清華大學從一所默默無聞的預備役學校變為中國最頂尖的大學。他嚴格的教師遴選以及對學生嚴格的培養,造就了清華的校格,不僅大大滋養了學生,也對清華影響深遠。

西南聯大

《無問西東》裡很大篇幅描寫了西南聯大的那段時光。除清華大學外,這所歷史上另一著名學府,也和梅貽琦的名字緊密關聯。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7年8月28日,清華、北大、南開三校校長,接到教育部公函,要求三校南遷,聯合組建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學校分三個隊伍西遷至昆明,誕生這所大學。

歷史上,西南聯大只存在了8年零11個月,8年間,西南聯大雖然只畢業了3882名學生,但卻為祖國乃至世界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走出了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4位兩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而這一切成就背後,梅貽琦功不可沒。

歷經清華從北平到昆明,抗日戰爭時期,清華淪陷、北大淪陷、南開大學被夷為平地,為保住中國教育奄奄一息的火種,三校南遷,實際工作幾乎落在梅貽琦一人的肩上,在雲南建起西南聯大,一如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在烽火年代築起堅實的象牙塔,給青年以知識,給民族以希望,給中國以未來。

在西南聯大生活工作的將近九年時間裡,梅貽琦作出的貢獻有目共睹:他力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學術環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課。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文人學者,華羅庚、陳省身、楊武之(楊振寧之父)、姚從吾、陳寅恪、朱自清、錢鍾書、聞一多、沈從文、吳宓、金岳霖、馮友蘭、劉文典、卞之琳等,都曾在西南聯大任教。可謂精英薈萃,名師如林。

西南聯大因不可複製的歷史產生,又悄悄隱匿,唯一證明它存在過的,除了歷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李政道、楊振寧、朱光亞、鄧稼先、汪曾祺等,都因為曾經求學西南聯大,而讓這所學校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

百年名校,大師如雲。在《無問西東》裡,梅貽琦的扮演者祖峰演繹出掌控全域的淡定和穩重,將這位受人尊敬的校長,刻畫得形神並茂。

當我們致敬中國最高學府,獻禮清華,懷念梅貽琦時,到底在懷念什麼?

懷念自由獨立的學術精神;懷念所有人刻苦治學,從未放棄的堅韌意志;懷念在極其刻苦的條件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的愛國精神;還有那一代為中國教育崛起鞠躬盡瘁的先行者。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