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今說史:蘇伊士運河戰爭——戰爭爆發的背景

1952年7月23日, 埃及自由軍官團的領導人納賽爾陸軍中校成功地發動了埃及革命。

1954年4月18日他把納吉布將軍安排在總理位置上不久,

又於11月14日解除了其總理職務, 自己處於握有實權的地位。 擺在納賽爾面前的緊迫問題是加強軍隊和經濟建設。

1954年9月27日, 納賽爾宣佈和捷克簽訂通商協定。 按照這一協定, 幾年內埃及將獲得坦克230輛、裝甲車300輛、火炮 500門、米格式戰鬥機150架、轟炸機50架、潛艇和艦艇若干艘。 在經濟建設上, 要在尼羅河上游修建阿斯旺水壩, 控制尼羅河的洪水, 解決工業用電和社會改革問題。 為了建設水壩, 納賽爾要求美英兩國和世界銀行提供資金。 起初,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表示了好意;但隨著埃捷武器採購協定的簽訂, 態度發生了變化。

儘管如此, 1955年10月20日美國還是向埃及表示, 只要世界銀行支持, 美國也將在資金上給予合作。 然而, 就在美國作出這個表示的前一天——10月19日,

埃及和敘利亞之間建立了聯合軍事司令部。

1956年6月18日, 英軍最後撤離蘇伊士運河地區。 五天后, 蘇聯提出貸款給埃及建設阿斯旺水壩。 美國 7 月中旬決定中止對水壩的貸款, 英國也效坊美國。 一星期後的7月26日, 納賽爾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用運河的收益建造水壩。 運河國有化宣言對聯合國和英、法來說。 無疑是個嚴重的問題。 英國首相艾登決心在必要時即使行使武力也在所不辭, 於8月3日向軍隊下達了準備制定對埃作戰計畫的命令。 作戰目的是佔領蘇伊士運河地區。 法國也向倫敦派遣了聯絡軍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