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鄭其嶽:香道綿遠

香道綿遠

鄭其嶽

一身白衣的妙齡女子, 坐在矮桌前, 在曼妙的樂曲聲中, 眉目莞爾, 嫺靜素雅, 纖指柔動, 動作優雅。

這是在永春縣達埔鎮漢口村的興隆制香廠裡,

第一次現場觀賞香道表演, 那種雅致柔和和美輪美奐, 讓我大開眼界。

永春漢口的香業源自于阿拉伯後裔的蒲氏家族。 明末清初, 蒲氏家庭的成員由於歷史變遷, 家道中落, 分別避居永春的漢口及其它地方。 這些來自伊斯蘭教發源地的阿拉伯人, 身懷制香的絕技, 融入遷居地, 在自身生產香業的同時, 傳授技藝, 從而帶動當地人一塊發展, 使香品的香氣迷漫開來。

在漢口村, 長期從事香業生產的多達300多家, 香業已融入漢口人生活的深處。 不知哪一年了, 大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我第一次路過漢口, 但見村民房前屋後路旁田邊, 到處晾曬著紅豔豔、金燦燦、綠瑩瑩的香品, 色彩繽紛, 鋪天蓋地,

香氣迷漫, 我非常震撼。 這是漢口最具特色的庭院經濟, 它使漢口人早早地擺脫了純粹的泥腿子的身份, 跨入了工業的門檻, 亦農亦工, 以工補農, 以農促工, 為脫貧致富闖出一條新路, 漢口也就順其自然地成為名聞遐邇的經濟發展明星村。

一天上午, 我隨同泉州、永春作家采風團又一次來到了漢口村制香廠。 這是1976年始創的村辦企業。 作為增加村集體收入, 解決部分村民就業, 這家村開工廠曾立下汗馬功勞。 然而事隔多年, 現在看起來卻有些陳舊衰敗, 原因是產業已轉型升級, 遷往新區。 這裡曾經的輝煌, 只能是代表過去的時代, 如今的遺留, 或許可為新區的現代化生產提供一種對比的參照。

當日下午, 我們一行來到新落成不久的漢口香城,

在削平山頭已顯寬闊的平地裡, 已矗立起一幢幢頗為現代化的廠房。 進入廠內, 窗明几淨, 機械化生產的現場與村開工廠的手工作坊有著天壤之別, 鮮明地代表著兩個時代的不同形象。 作為第一期工程, 這裡已有4家較大型企業入駐, 據說在緊鑼密鼓的第二期工程裡, 將會新增二十多家香企入駐, 其中包括外地慕名而來的企業。

在興隆香廠的陳列室裡, 展品琳琅滿目, 讓人眼花繚亂。 據管理人員介紹, 一邊是祭祀香品, 每盒價值幾十元至百元;而另一邊洋洋大觀的是更為豐富的養生類香品, 主要為三大類:線狀的, 如針線般纖細;盤狀的, 如泡面的形態;塔狀的, 如縮小版的寶塔, 價值從百元至萬元之間。

從祭祀香品到養生香品的轉化, 是漢口香業生產的轉型, 也是質的飛躍。 價值的躍升更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以小溪小河比作祭祀香品的話, 則高檔化的養生香品已是浩淼的海洋了。 難怪漢口香業將從數億元的產值上升到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中國香都”榮譽的獲取, 應是名正言順的事情。

在現實社會裡, 生活節奏馬不停蹄, 最好能忙中偷閒, 創造一種情景:燒一支香, 泡一杯茶, 或者看看書, 或者寫寫字, 或者聊聊天, 放鬆身心, 信馬由韁, 品味慢生活的滋味。 最好的情形是, 香必須綿柔幽遠, 氣味必須清淡自然, 且與紙墨的氣味、有品味的語境交融一起, 或提神醒腦, 或身心愉悅。

從興隆廠出來, 我們又到了彬達香廠。 在那裡,

我又饒有興致地觀看了第二次的香道表演。 在舒緩的古典琵琶聲裡, 一位年輕貌美、白晰豐滿的女子臉帶微笑, 手勢輕柔, 在優雅的舉止中, 香氣飄逸迷漫, 環繞周身, 我開始微熏, 甚至迷醉了。 是的, 香道柔美, 香道綿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