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淮河為什麼這麼難治?新中國成立後對淮河的治理大事記

淮河, 位於中國東部, 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 是中國七大河之一。 古稱淮水, 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 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 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 淮河幹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部分, 全長1000公里, 總落差200米。 洪河口以上為上游, 長360公里, 地面落差178米, 流域面積3.06萬平方公里;洪河口以下至洪澤湖出口中渡為中游, 長490公里, 地面落差16米, 中渡以上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中渡以下至三江營為下游入江水道, 長150公里, 三江營以上流域面積為16.46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 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 以廢黃河為界, 整個流域分成淮河和沂沭泗河兩大水系, 流域面積分別為19萬平方公里和8萬平方公里。

歷史上的淮水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 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裡就有“淮”字出現, 歷史上, 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 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春秋時的地理著作《禹貢》記載:“導淮自桐柏, 東會於泗、沂, 東入於海”。 古淮河在盱眙以西大致與今淮河相似, 至盱眙後折向東北, 經淮陰向東,

在今漣水縣雲梯關入海。 當時淮河並沒有洪澤湖, 幹流河槽也較寬深, 沿淮無堤。 古代淮河流域曾有流傳有“走千走萬, 不如淮河兩岸”諺語, 這也是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 為防禦金兵南下, 東京(今開封)守將杜充在河南省汲縣和滑縣之間人為決堤,

造成黃河改道, 大部分黃水從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 黃河南決, 從此長期奪淮入海, 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 盱眙與淮安之間的窪地逐漸形成今洪澤湖, 並沖淮南堤溢流壩, 沿三河入寶應湖、高郵湖, 經邵伯湖由夾江在三江營入長江。

12世紀90年代以前, 淮水洪澤湖以西幹流大致與今天的淮河相似, 下游流經今江蘇省盱眙縣後折向東北, 經淮安市于響水縣南部的雲梯關入海。 當時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水的下游支流。 由於黃河“善淤、善決、善徙”, 不僅多次從北岸決口, 淤積海河平原, 河道向東北遷徙, 而且也多次從南岸決口, 淤積淮河平原, 河道向東南遷徙, 奪淮河入黃海。

黃河奪淮後, 下游三角洲向東延伸了約50km;淮河故道淤塞後, 使淮河從入江水道入長江, 使部分長江流域面積變成淮河流域的面積。

清代咸豐五年(1855年), 黃河再次北遷改道由山東大清河入渤海, 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條高出地面的廢黃河, 這條地上河將淮河流域分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

1855年, 黃河在河南蘭考縣境內向北決口, 經山東利津入渤海。 在1194~1855年的黃河奪淮期間, 黃河也多次從南岸決口黃水從淮河北岸支流渦河、潁河入淮河幹流, 直到明清才形成較穩定的河道。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 國民黨當局為阻止日軍西進, 在鄭州附近的花園口炸開黃河南堤, 黃河主流自潁河入淮, 直到1947年花園口堵複上, 黃河又氾濫達9年之久, 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壞。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濟河、钜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開始規劃淮河治理工程,重點就是淮河中游的治理,先後在中游河段實施了幾大治理工程。

濛河窪地段

1950年淮河大水後,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在濛河窪地北側上自官沙湖口下至南照集,沿崗邊開闢出一條寬1.5—2.0km的濛河分洪道,用以分泄淮河洪水。分洪道與淮河之間的窪地,築蓄洪圈堤,建進、出水閘,辟為濛窪蓄洪區。自洪河口以下對淮河進行整治,包括退建堤防,開挖張家灣、郎家灣、三河尖3條引河,在南岸開闢陳族灣分洪道,在濛河分洪道進口上下,開挖洪集引河和官沙湖口引河。為使洪河口以下漫灘水流能增加流量,對洪集引河與淮河之間作了切灘降低地面高程的開挖,將洪河口的地面凡超過27.0m的一律低至27.0m,王家壩附近鏟低至26.5m,至濛河分洪道進口官沙湖口削至26.0m,當時有人曾戲稱之為“刮地皮”。

濛河分洪道和濛窪蓄洪區建設規劃總體佈局是合理的。在淮河幹流上開挖的幾條引河中,張家灣引河由於進口流向不順,曾一度發生過嚴重淤積,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郎家灣引河和三河尖引河自通水後引河斷面逐年沖刷擴大,情況較好;洪集引河與官沙湖口引河則可以認為是不需要的;洪河口以下至王家壩間和至官沙湖間鏟低地面高程的施工,亦可認為是不需要的。王家壩進水閘的設計流量定為1590m3/s是適合的,原郜檯子退水閘的孔徑過小,但以後重建的曹檯子退水閘設計流量2000m3/s,孔徑明顯偏大。

本段淮河自工程建成投入運行以來,出現了大量的淤積,主要發生在開挖引河裁彎取直後的老河道內,及退堤後的河灘上,洪河口至王家壩及至官沙湖口之間,原經人工鏟低的地面,全部均已回淤,其高程且已超過鏟前的原地面,普遍淤高0.5—1.0m以上。 濛河分洪道內亦普遍淤積。

造成本段淮河淤積的主要原因:一是洪河口以上和洪河口以下淮河河道比降銜接不合理。上游比降過陡,王家壩設計水位人為地定得過低,洪河口以下比降過平,上游來水來沙進入本河段之後,自然就要發生淤積。二是洪河口以下不論大小洪水水流都分二股道走。一股沿淮河老河道下泄,一股則經濛河分洪道下泄,水流分散,不利於河道的發展,特別是中小洪水時更甚。三是淮河河灘上及濛河分洪道內清障前及清障後清障不徹底,以及阻水高杆作物的掛淤作用。

因此本段淮河應調整提高王家壩設計水位,使王家壩上下河道比降銜接,可以稍稍接近合理一些。目前大洪河即將開始開挖擴大,王家壩水位更有必要作較大幅度的調整。隨著王家壩沒計水位的調整,應加高加固濛窪蓄洪圈堤。其次是建議在濛河分洪道進口建閘控制,當上游來水未超過本段淮河幹流的安全泄量時,不用濛蒙河分洪道分流,使水流集中在老河道內下泄,可以有利於河道的發展,並減緩分洪道的淤積速度。當上游來水將超過本段淮河的洩洪能力時,則開啟分洪道進口控制閘,利用分洪道同時下洩洪水。

2 潤河集到臨淮崗

淮河中游在正陽關以上有一連串湖泊窪地,除濛河窪地外還有城西湖、城東湖、邱家湖、薑家湖、唐垛湖等湖泊。其中以城西湖容積最大。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這些湖泊要用來滯蓄淮河洪水。1950年大水後由於時間緊迫,治淮規劃首先考慮在廟台建束水壩。淮河洪水經束水壩攔蓄後,正陽關下泄流量定為8500m3/s(束水壩以後將改建為攔河閘壩)。1950年冬及1951年春,廟台以上部分工程已按此方案的佈局實施,如城西湖蓄洪堤的堤線即基本上全沿老堤修築,沒有作必要的調整退建。此後不久提出了潤河閘分水閘方案以代替廟台方案,淮河洪水經潤河集分水閘控制之後,正陽關下泄流量減為6500m3/s,正陽關以下淮河堤防建設與河道整治即按此流量進行規劃與實施。渦河口以下按8500m3/s實施。

潤河集規劃方案中不僅潤河集樞紐本身存在著致命的弱點,且由於防洪標準定得過低。控制正陽關下泄流量僅6500m3/s,給淮河幹流的整治和堤防建設造成巨大的被動,經1954年大水的考驗,充分暴露出許多重大問題。

潤河集分水閘樞紐本身只考慮1950年洪水,設計洪水偏小,沒有充分考慮其他更大年型洪水,更未考慮遇超標準洪水及校核洪水的處理。樞紐佈置本身作攔河閘、固定河槽、攔河壩與進湖閘的佈置,類似灌溉引水樞紐而不是防洪樞紐,樞紐流態不佳,進湖閘流向不利。在防洪標準提高後,攔河閘、固定河槽與攔河壩不起任何作用,成為實際上的阻水障礙。整個樞紐未考慮綜合利用。1951年建成放水後,由於固定河槽水流過急,撞翻了幾條船。之後於1952年不得不增建船閘,但灌溉興利問題仍然未予考慮,實際上要利用為興利改造已較困難。此外在建築物設計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進湖閘下游的防沖消能存在嚴重問題;二是所有閘門的設計寬笨,寬的每扇45m,窄的21m,用門後的油壓筒司啟閉,運用不靈活,不能調節流量。因而在1954年大水時開閘進洪,只放了十幾小時,靜水池即遭沖毀,而且門後的油路系統被沖壞漏油,使閘門不再能啟閉。1955年對進湖閘下游消能防沖進行改造重建,但對閘門與啟閉設備只修復未改建,缺陷依然存在。至於進湖閘分洪時不利的流態流向,則已無法改造。到1958年修建臨淮崗工程,潤河集閘被拆除。70年代建成王截流城西湖進湖閘,代替了潤河集進湖閘。

城西湖蓄洪大堤的堤線,在1950年冬、1951年春施工前,未經很好規劃設計,絕大部分大堤沿老堤修建,堤線彎曲。此段淮河兩岸歷史上只有低矮小堤,每到汛期淮河洪水稍大,即向兩岸湖窪漫溢。另外還有幾處口門經常向城西湖區分洪,其下都沖出有分洪河道,如王截流、馬截流、殷截流、陳截流等處。以後這些截流分別被堵塞。建成城西湖蓄洪區後,堤防加高加大,使一般中小洪水不再向城西湖內分洪,水流在河道內集中下泄。所以本段淮河河槽在治淮之後,逐步在發展擴大,這本屬有利現象。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彎曲段河槽,不僅在凹岸沖刷擴大,有的甚至連凸岸亦在沖刷崩坍,其中最典型的是莫腦子段(即莫檯子)凸岸沖刷,沖崩大堤堤腳,按理大堤應退建截直,但在“文革”時期近似蠻幹,在凸岸河坡拋了幾萬立方米石方做護岸,90年代城西湖大堤已退建完成,但此處河槽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無法消除。

臨淮崗控制工程於1958年開工建設,1962年中途停緩建,由於種種原因,一停就是近40年。該工程可以有效地控制淮河洪水,是提高淮北大堤和主要城市圈堤防洪標準的關鍵性措施,是淮河中游幹流治理的戰略性骨幹工程,理應儘快建成。該工程樞紐佈置基本合理,上下游引河實際上是淮河的一個大裁彎取直工程,原規劃引河斷面偏小,控制閘孔徑亦偏小,應按要求予以擴建。其下游姜唐湖改建成為蓄洪區是一個好方案。

3 峽山口、鳳台河段

1950年淮幹規劃確定正陽關下泄流量6500m3/s是個致命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治淮規劃最大的失誤。當時根據這個流量來定淮北大堤的堤線和各站設計水位,其結果是堤線多處欠合理、設計水位偏低、堤距過窄,束水河段沒有安排適當的整治,如澗溝口河段、峽山口風台河段,田家庵河段,小蚌埠河段,臨淮關河段。香廟河段等等。根據這個規劃築成的堤防,遇到1954年大水考驗後,問題就充分暴露了出來。1955年淮河流域規劃定正陽關下泄流量為10000m3/s(渦河口以下為13000m /s),正陽關的設計洪水位自24.7m提高為26.5m,普遍地加高加大淮北大堤與重要城市圈堤,使防洪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後在淮幹整治的過程中對某些堤防進行退建,如小蚌埠的搬移與退堤,蚌埠老鐵橋的接長等,某些河段則退建南岸堤防,如壽西淮堤退建與澗溝口切崗等,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洩洪能力。

這裡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峽山口鳳台河段的整治問題。此段淮河河道彎曲過甚,又有峽山口和黑龍潭兩處束水卡口,整治難度原本就較大,整治規劃過程走了不少彎路,問題拖延迄今尚未妥善解決,教訓深刻,值得認真反思。

民國十九年(1930年)編制提出的《導淮工程計畫》,姑暫不論其全書的優劣,但就淮幹此段河道規劃來說,可以認為還是比較切近實際的。《導淮工程計畫》提出正陽關至風台河段的洩洪設計流量為9500m3/s,鳳台至懷遠為10000m3/s,懷遠至五河為12000m3/s,五河至浮山為13000m3/s,這些設計流量與現在淮幹規劃所採用的流量還是很接近的。此外,《導淮工程計畫》提出淮幹中游段有4處要裁彎取直,總長18km。裁彎取直的新挖河斷面與原河相近,其中就有風台河段,其他三段為郭檯子、三河尖、趙檯子,都在正陽關以上。《導淮工程計畫》提出的時間是在1931年大水之前,規劃所採用的水文資料依據尚不包括1931年洪水,僅僅包括1921年及其以前的洪水資料。如果說所採用的水文資料不足,那麼比起1950年大水後治淮開始時更為不足,但那時卻能做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規劃。1950年大水後所做的規劃,按理說增加1931年大洪水和1950年洪水等水文資料,規劃成果應該切合實際,遺憾的是事實正好相反,1951年提出的治淮規劃採用了潤河集蓄洪控制方案,正陽關下泄的設計洪水流量只是6500m3/s。根據這個流量,因而就認為不必考慮峽山口、黑龍潭等束水卡口的整治,不考慮鳳台段的裁彎取直方案了等等。

此外,還可以回顧一下禹山壩。西肥河口閘址與這一河段的淮北大堤堤線規劃過程的有關情況。1950年大水後,最早規劃選定的西肥河口閘址在蔣咀子,閘孔9孔,每孔淨寬5m,1951春已按此規模在蔣咀子開挖閘基。對淮北大堤堤線有人提出由永安壩至張家崗(軍張家)即直接跨越西肥河老河槽,連接至蔣咀子的西淝河閘,自張家崗跨越西淝河老河槽到蔣咀子的封閉堤長度亦僅約2km,此一方案可不用禹山壩改作為淮北大堤,敞開禹山壩與老西肥河入淮口行洪,使淮河洪水不必全部經由峽山口受卡於峽山口下泄,淮北大堤自蔣咀子西淝河原閘址向下至鳳台城北截直,而不是沿河道繞經鳳台城南走,鳳台老縣城另築圈堤保護,鳳台老縣城與准北大堤之間留出1.5—2.0km寬的地帶用以行洪(當然亦可在此處裁彎取直開挖新河道)。應該說峽山口鳳台河段的以上規劃佈置是較好的。可惜1951年春,正當蔣咀子的西肥河原定閘址在挖基施工之時,淮河潤河集洪水控制方案出籠了,正陽關下泄設計流量一下降為6500m3/s。於是就認為淮河行洪區不需那樣寬了,6500m3/s流量可以全部通過峽山口下泄(實際上峽山口以上董峰湖行洪區行洪寬度數公里,到峽山口一下被縮窄為400多米,明擺著非常不相稱)。於是淮北大堤走禹山壩線,西肥河河口閘址自蔣咀子外移約3km移到唐郢子,閘孔亦被縮減為3孔。淮北大堤自禹王山過唐郢子新閘址後,向下基本沿淮河北岸走,然後繞經鳳台老縣城城南,把鳳台老縣城包在淮北大堤內。終於留下峽山口、黑龍潭兩處束水卡口,給這段淮河的整治留下迄今尚未妥善解決的難題。

峽山口束水卡口經有關部門的努力,算是已經擴寬了200m。規劃中擬遲建禹山壩,使部分董峰湖行洪區洪水可以繞禹王山下泄,看起來也只能這樣做了。據說峽山口擴寬工程留下慰農亭和摩崖石刻的河中小島,使此處淮河水流流態十分紊亂,這意味著阻水情況嚴重,今後整治可能需考慮予以炸除,以暢水流。

為了解決鳳台黑龍潭的束水問題和鳳台河段過分彎曲的問題,70年代水利部門規劃要開鳳台城北分洪道。當時鳳台城北一帶尚未開發建設,拆遷任務較小。城北分洪道規劃已經上級水利主管部門批准,但省行政領導部門卻一直拖延未將此一經過批准的規劃方案正式傳達到縣,而鳳台縣當時的五大班子一起激烈反對此一方案,同時在分洪道範圍內安排多項建設。他們堅持的方案是在南岸開山切嶺開挖梳粧檯分洪道。對梳粧檯分洪道方案,不僅切嶺深、開挖石方數量大,工程十分艱巨,而且因為是開石而成的河床,將來河道不可能自行發展,相反在分洪道進口以下分成兩股水流,中小洪水時流勢分散,勢必造成老河的萎縮。更為重要的是分洪道出口在黑龍潭卡口之上,根本解決不了黑龍潭的柬水卡口問題。

鳳台城北分洪道方案,實際上應該比城北引河方案更為完善。根據那裡的地層地質勘探資料,城北引河的發展,以後完全有可能實現此段淮河的裁彎取直,進出口與老河相接都較順,尤以出口以下直對超河和超河以下的二道河、裡河。

二道河工程是50年代末期煤礦部門為了想開採下六坊堤南部及該段老淮河下面的煤礦實施的工程,亦可以說是實施淮河整治較大的工程之一。可惜當時對二道河開挖的斷面不夠大,對裡河沒有進行必要的疏浚擴大,使當下六坊堤以南的老淮河被封堵後,二道河與裡河的排洪斷面得不到補償,因而使上游鳳台、壽縣沿淮各站水位被壅高,影響兩岸的排澇及防洪安全。於是已封閉的堵壩,不得不再被扒開。但二道河挖通後,其上下游的超河與裡河的河槽斷面明顯沖刷擴大了。如實施風台城北引河方案,自城北引河經超河、二道河、裡河向下接平圩的老淮河,河線順直,以後因勢利導對二道河進行必要的機械疏浚幫助,則此河段將來的發展趨勢是會比較理想的。城北引河、超河、二道河、裡河進一步發展擴大後,鳳台城南的老淮河、燈草圩北的老淮河以及下六坊堤以南的老淮河則可任其淤墊,只起輔助的分洪作用而不再是主流河道。

城北引河工程雖然目前已變成拆遷任務可能較大的局面,但為了治淮的大局,從長遠整體利益出發,必要的代價投入是必要的。

4 浮山以下與入湖河段

淮河幹流最大的河道整治工程是五河以下淮河幹支流分泄工程中的浮山以下堵閉窯河的

塞支工程、浮山以下淮河北岸切灘工程及泊崗引河裁彎取直工程。

1930年提出的《導淮工程計畫》中對淮河中游的整治,就把淮河自浮山以下向東切開崗嶺,改道直接進入洪澤湖作為計畫的重要目標。當時把這一工程稱為雙溝切嶺工程,實際上切嶺的位置在上草灣、下草灣附近,因為當時所根據的唯一地形圖“皖北四萬分之一平剖面圖”,雙溝以南一帶崗嶺等高線最低點最窄點就在上草灣、下草灣附近。《導淮工程計畫》把舉辦雙溝切嶺實現淮河改道作為整治淮河中游的首選工程,可能是認為這一工程一經舉辦完成,就可大大降低淮河浮山水位。50年代治淮初期,最早一開始安徽省曾提出對淮河幹流治理目標,要求把浮山水位定為14.5m,由於工程過大,而單單降低浮山水位,如不做幹流河道相應的巨大疏浚工程,則其上游蚌埠等站的水位還是降低不了。由此而研究提出了五河以下幹支流分泄工程(亦叫內外水分家工程),在淮河幹流水位降不下去的情況下,把五河以下幾條支流另辟出路,直入洪澤湖,降低內水位,實踐證明,這個規劃是很成功的,效益顯著,其中內水系統在線路選定上雖存在過缺點,如峰山切嶺未選南峰山,使工程多花了代價,對下草灣切嶺亦受“皖北四萬分一地形圖”的影響,未在更大範圍內選線就定了下來,也使工程多做了土方。

淮河在浮山以下,為了使被封堵的窯河斷面得到一定補償,故在南支淮河北岸實施了規模較大的切灘工程,其下與泊崗引河進口相接。泊崗引河進口段與老淮河的連接過渡尚較平順,但其走向及出口段當時曾有想在將來可能掉尾,對準下草灣引河,擴大下草灣切嶺而改道進入濛河窪的設想,故泊崗引河出口段曲率半徑過小。當淮河內外水分流工程建成通水後,淮河在浮山以下的河槽斷面即發生顯著的沖刷擴大,泊崗引河亦發生顯著的沖刷變形,原開挖完成的梯形斷面,絕大部分已不復存在而被沖成中涵略偏左的抛物線形斷面。深泓普遍沖深,出口段進入老淮河變形亦很大。總的說內外水分流工程是成功的,其中浮山以下對淮河的整治,亦是基本成功的。

淮河自泊崗引河出口以下直到老子山進入洪澤湖間,河道未經整治。自太平閘以下河底原本是倒比降。白花園嘴以下河槽寬淺,出現許多邊灘及沙洲,其上普遍生長著許多蘆葦、樹林,原有排洪範圍被圈坪星殖的頗多,再加上其他人為阻水障礙,如盱眙大橋下游右岸開山運石丈量石碴被倒入河中,侵佔淮河斷面幾近三分之一,嚴重阻水,問題迄未妥善解決。最為嚴重是此段淮河是受洪澤湖回水影響的入湖段,自洪澤湖長年蓄水以來,河道加速發生大量淤積,河槽嚴重萎縮,大大降低了排洪能力,亦影響了枯水期的通航。實際上此段淮河已不能通過原設計所定的排洪入湖流量,就是說當浮山達到原定設計洪水位18.5m時,入湖流量達不到13000m3/s,可能大大低於此數。這就影響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大局,因此這是一個有待研究解決,又必須盡速研究解決的嚴重問題。

對這段河槽的處理,首先應考慮清除阻水障礙。在整治方案上建議重新研究50年代初曾經提出過的河湖分家方案。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大問題,不僅工程量比較大,各方面牽涉到的因素多,技術上亦可能會遇到不少難題。整個工程如何佈置?規模如何?線路是否走50年代曾提出過的聖人湖、枯河線路?或走其他更佳線路?河湖分家最關鍵的建築物——攔河壩與進湖閘如何佈設?如何控制運用?工程效果如何?等等,都需要投入力量認真地做調查研究,

需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根據歷史記載,三河河槽的衝開形成,不過150多年歷史,可以預計洪澤湖如能實現與淮河河湖分開,對淮河入湖段河槽的發展將是有利的,或可以說至少可防止河槽的單向淤積萎縮。雖然這個問題比較大、比較複雜,但卻是頗值得研究的戰略性問題。

由於目前淮河入湖段已不能在原定設計洪水位時通過原定的設計洪水流量(即當浮山水位達18.5m時,淮河已不能通過13000m3/s),因而本段的治理規劃必須首先解決此一重大問題,建議採用淮委設計院曾提出過的在泊崗引河出口以下開挖馮鐵營引河方案,引河進口建閘控制,在淮河遇大洪水,當浮山達到或超過某一水位,流量超過某一流量時,則開閘向溧河窪分洪。這裡需要強調提出的是,採用馮鐵營引河方案,必須考慮對溧河窪進行疏浚擴大。

5

河道疏浚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措施,回顧淮河幹流中游段的河道疏浚及切灘,曾經做過一些工程,但規模都不很大。上文提到過的浮山以下至泊崗引河進口間在淮河北岸的切灘工程規模較大。該切灘工程完成後,從實際運行後的情況來看,河段發生沖刷擴大,包括切灘部位及老河槽 都發生了沖刷。經過多少年來的觀察,此段淮河已經穩定,沒有發生回淤的情況。從分析看,可以認為當時切灘的斷面還不夠大。另一處河道疏浚工程是50年代初治淮最初開始時對正陽關以上至溜子口至張大檯子之間的機械疏浚。那是清除遭黃泛淤積的淤泥,清淤後亦未見回淤,實際上當時清淤的斷面可能還偏小,50年代在蚌埠閘未建成蓄水之前和洪澤湖未蓄水以前,淮河枯水期河道淺灘很多,當時為了維護航運,每年都要用帆船疏浚淺灘,浚出航槽。但每過一個汛期,這些淺灘又都恢復了原狀,或僅僅在位置上稍有變化。

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破壞。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濟河、钜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亂,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開始規劃淮河治理工程,重點就是淮河中游的治理,先後在中游河段實施了幾大治理工程。

濛河窪地段

1950年淮河大水後,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在濛河窪地北側上自官沙湖口下至南照集,沿崗邊開闢出一條寬1.5—2.0km的濛河分洪道,用以分泄淮河洪水。分洪道與淮河之間的窪地,築蓄洪圈堤,建進、出水閘,辟為濛窪蓄洪區。自洪河口以下對淮河進行整治,包括退建堤防,開挖張家灣、郎家灣、三河尖3條引河,在南岸開闢陳族灣分洪道,在濛河分洪道進口上下,開挖洪集引河和官沙湖口引河。為使洪河口以下漫灘水流能增加流量,對洪集引河與淮河之間作了切灘降低地面高程的開挖,將洪河口的地面凡超過27.0m的一律低至27.0m,王家壩附近鏟低至26.5m,至濛河分洪道進口官沙湖口削至26.0m,當時有人曾戲稱之為“刮地皮”。

濛河分洪道和濛窪蓄洪區建設規劃總體佈局是合理的。在淮河幹流上開挖的幾條引河中,張家灣引河由於進口流向不順,曾一度發生過嚴重淤積,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郎家灣引河和三河尖引河自通水後引河斷面逐年沖刷擴大,情況較好;洪集引河與官沙湖口引河則可以認為是不需要的;洪河口以下至王家壩間和至官沙湖間鏟低地面高程的施工,亦可認為是不需要的。王家壩進水閘的設計流量定為1590m3/s是適合的,原郜檯子退水閘的孔徑過小,但以後重建的曹檯子退水閘設計流量2000m3/s,孔徑明顯偏大。

本段淮河自工程建成投入運行以來,出現了大量的淤積,主要發生在開挖引河裁彎取直後的老河道內,及退堤後的河灘上,洪河口至王家壩及至官沙湖口之間,原經人工鏟低的地面,全部均已回淤,其高程且已超過鏟前的原地面,普遍淤高0.5—1.0m以上。 濛河分洪道內亦普遍淤積。

造成本段淮河淤積的主要原因:一是洪河口以上和洪河口以下淮河河道比降銜接不合理。上游比降過陡,王家壩設計水位人為地定得過低,洪河口以下比降過平,上游來水來沙進入本河段之後,自然就要發生淤積。二是洪河口以下不論大小洪水水流都分二股道走。一股沿淮河老河道下泄,一股則經濛河分洪道下泄,水流分散,不利於河道的發展,特別是中小洪水時更甚。三是淮河河灘上及濛河分洪道內清障前及清障後清障不徹底,以及阻水高杆作物的掛淤作用。

因此本段淮河應調整提高王家壩設計水位,使王家壩上下河道比降銜接,可以稍稍接近合理一些。目前大洪河即將開始開挖擴大,王家壩水位更有必要作較大幅度的調整。隨著王家壩沒計水位的調整,應加高加固濛窪蓄洪圈堤。其次是建議在濛河分洪道進口建閘控制,當上游來水未超過本段淮河幹流的安全泄量時,不用濛蒙河分洪道分流,使水流集中在老河道內下泄,可以有利於河道的發展,並減緩分洪道的淤積速度。當上游來水將超過本段淮河的洩洪能力時,則開啟分洪道進口控制閘,利用分洪道同時下洩洪水。

2 潤河集到臨淮崗

淮河中游在正陽關以上有一連串湖泊窪地,除濛河窪地外還有城西湖、城東湖、邱家湖、薑家湖、唐垛湖等湖泊。其中以城西湖容積最大。根據“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這些湖泊要用來滯蓄淮河洪水。1950年大水後由於時間緊迫,治淮規劃首先考慮在廟台建束水壩。淮河洪水經束水壩攔蓄後,正陽關下泄流量定為8500m3/s(束水壩以後將改建為攔河閘壩)。1950年冬及1951年春,廟台以上部分工程已按此方案的佈局實施,如城西湖蓄洪堤的堤線即基本上全沿老堤修築,沒有作必要的調整退建。此後不久提出了潤河閘分水閘方案以代替廟台方案,淮河洪水經潤河集分水閘控制之後,正陽關下泄流量減為6500m3/s,正陽關以下淮河堤防建設與河道整治即按此流量進行規劃與實施。渦河口以下按8500m3/s實施。

潤河集規劃方案中不僅潤河集樞紐本身存在著致命的弱點,且由於防洪標準定得過低。控制正陽關下泄流量僅6500m3/s,給淮河幹流的整治和堤防建設造成巨大的被動,經1954年大水的考驗,充分暴露出許多重大問題。

潤河集分水閘樞紐本身只考慮1950年洪水,設計洪水偏小,沒有充分考慮其他更大年型洪水,更未考慮遇超標準洪水及校核洪水的處理。樞紐佈置本身作攔河閘、固定河槽、攔河壩與進湖閘的佈置,類似灌溉引水樞紐而不是防洪樞紐,樞紐流態不佳,進湖閘流向不利。在防洪標準提高後,攔河閘、固定河槽與攔河壩不起任何作用,成為實際上的阻水障礙。整個樞紐未考慮綜合利用。1951年建成放水後,由於固定河槽水流過急,撞翻了幾條船。之後於1952年不得不增建船閘,但灌溉興利問題仍然未予考慮,實際上要利用為興利改造已較困難。此外在建築物設計上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進湖閘下游的防沖消能存在嚴重問題;二是所有閘門的設計寬笨,寬的每扇45m,窄的21m,用門後的油壓筒司啟閉,運用不靈活,不能調節流量。因而在1954年大水時開閘進洪,只放了十幾小時,靜水池即遭沖毀,而且門後的油路系統被沖壞漏油,使閘門不再能啟閉。1955年對進湖閘下游消能防沖進行改造重建,但對閘門與啟閉設備只修復未改建,缺陷依然存在。至於進湖閘分洪時不利的流態流向,則已無法改造。到1958年修建臨淮崗工程,潤河集閘被拆除。70年代建成王截流城西湖進湖閘,代替了潤河集進湖閘。

城西湖蓄洪大堤的堤線,在1950年冬、1951年春施工前,未經很好規劃設計,絕大部分大堤沿老堤修建,堤線彎曲。此段淮河兩岸歷史上只有低矮小堤,每到汛期淮河洪水稍大,即向兩岸湖窪漫溢。另外還有幾處口門經常向城西湖區分洪,其下都沖出有分洪河道,如王截流、馬截流、殷截流、陳截流等處。以後這些截流分別被堵塞。建成城西湖蓄洪區後,堤防加高加大,使一般中小洪水不再向城西湖內分洪,水流在河道內集中下泄。所以本段淮河河槽在治淮之後,逐步在發展擴大,這本屬有利現象。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彎曲段河槽,不僅在凹岸沖刷擴大,有的甚至連凸岸亦在沖刷崩坍,其中最典型的是莫腦子段(即莫檯子)凸岸沖刷,沖崩大堤堤腳,按理大堤應退建截直,但在“文革”時期近似蠻幹,在凸岸河坡拋了幾萬立方米石方做護岸,90年代城西湖大堤已退建完成,但此處河槽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無法消除。

臨淮崗控制工程於1958年開工建設,1962年中途停緩建,由於種種原因,一停就是近40年。該工程可以有效地控制淮河洪水,是提高淮北大堤和主要城市圈堤防洪標準的關鍵性措施,是淮河中游幹流治理的戰略性骨幹工程,理應儘快建成。該工程樞紐佈置基本合理,上下游引河實際上是淮河的一個大裁彎取直工程,原規劃引河斷面偏小,控制閘孔徑亦偏小,應按要求予以擴建。其下游姜唐湖改建成為蓄洪區是一個好方案。

3 峽山口、鳳台河段

1950年淮幹規劃確定正陽關下泄流量6500m3/s是個致命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治淮規劃最大的失誤。當時根據這個流量來定淮北大堤的堤線和各站設計水位,其結果是堤線多處欠合理、設計水位偏低、堤距過窄,束水河段沒有安排適當的整治,如澗溝口河段、峽山口風台河段,田家庵河段,小蚌埠河段,臨淮關河段。香廟河段等等。根據這個規劃築成的堤防,遇到1954年大水考驗後,問題就充分暴露了出來。1955年淮河流域規劃定正陽關下泄流量為10000m3/s(渦河口以下為13000m /s),正陽關的設計洪水位自24.7m提高為26.5m,普遍地加高加大淮北大堤與重要城市圈堤,使防洪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後在淮幹整治的過程中對某些堤防進行退建,如小蚌埠的搬移與退堤,蚌埠老鐵橋的接長等,某些河段則退建南岸堤防,如壽西淮堤退建與澗溝口切崗等,其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洩洪能力。

這裡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峽山口鳳台河段的整治問題。此段淮河河道彎曲過甚,又有峽山口和黑龍潭兩處束水卡口,整治難度原本就較大,整治規劃過程走了不少彎路,問題拖延迄今尚未妥善解決,教訓深刻,值得認真反思。

民國十九年(1930年)編制提出的《導淮工程計畫》,姑暫不論其全書的優劣,但就淮幹此段河道規劃來說,可以認為還是比較切近實際的。《導淮工程計畫》提出正陽關至風台河段的洩洪設計流量為9500m3/s,鳳台至懷遠為10000m3/s,懷遠至五河為12000m3/s,五河至浮山為13000m3/s,這些設計流量與現在淮幹規劃所採用的流量還是很接近的。此外,《導淮工程計畫》提出淮幹中游段有4處要裁彎取直,總長18km。裁彎取直的新挖河斷面與原河相近,其中就有風台河段,其他三段為郭檯子、三河尖、趙檯子,都在正陽關以上。《導淮工程計畫》提出的時間是在1931年大水之前,規劃所採用的水文資料依據尚不包括1931年洪水,僅僅包括1921年及其以前的洪水資料。如果說所採用的水文資料不足,那麼比起1950年大水後治淮開始時更為不足,但那時卻能做出比較切合實際的規劃。1950年大水後所做的規劃,按理說增加1931年大洪水和1950年洪水等水文資料,規劃成果應該切合實際,遺憾的是事實正好相反,1951年提出的治淮規劃採用了潤河集蓄洪控制方案,正陽關下泄的設計洪水流量只是6500m3/s。根據這個流量,因而就認為不必考慮峽山口、黑龍潭等束水卡口的整治,不考慮鳳台段的裁彎取直方案了等等。

此外,還可以回顧一下禹山壩。西肥河口閘址與這一河段的淮北大堤堤線規劃過程的有關情況。1950年大水後,最早規劃選定的西肥河口閘址在蔣咀子,閘孔9孔,每孔淨寬5m,1951春已按此規模在蔣咀子開挖閘基。對淮北大堤堤線有人提出由永安壩至張家崗(軍張家)即直接跨越西肥河老河槽,連接至蔣咀子的西淝河閘,自張家崗跨越西淝河老河槽到蔣咀子的封閉堤長度亦僅約2km,此一方案可不用禹山壩改作為淮北大堤,敞開禹山壩與老西肥河入淮口行洪,使淮河洪水不必全部經由峽山口受卡於峽山口下泄,淮北大堤自蔣咀子西淝河原閘址向下至鳳台城北截直,而不是沿河道繞經鳳台城南走,鳳台老縣城另築圈堤保護,鳳台老縣城與准北大堤之間留出1.5—2.0km寬的地帶用以行洪(當然亦可在此處裁彎取直開挖新河道)。應該說峽山口鳳台河段的以上規劃佈置是較好的。可惜1951年春,正當蔣咀子的西肥河原定閘址在挖基施工之時,淮河潤河集洪水控制方案出籠了,正陽關下泄設計流量一下降為6500m3/s。於是就認為淮河行洪區不需那樣寬了,6500m3/s流量可以全部通過峽山口下泄(實際上峽山口以上董峰湖行洪區行洪寬度數公里,到峽山口一下被縮窄為400多米,明擺著非常不相稱)。於是淮北大堤走禹山壩線,西肥河河口閘址自蔣咀子外移約3km移到唐郢子,閘孔亦被縮減為3孔。淮北大堤自禹王山過唐郢子新閘址後,向下基本沿淮河北岸走,然後繞經鳳台老縣城城南,把鳳台老縣城包在淮北大堤內。終於留下峽山口、黑龍潭兩處束水卡口,給這段淮河的整治留下迄今尚未妥善解決的難題。

峽山口束水卡口經有關部門的努力,算是已經擴寬了200m。規劃中擬遲建禹山壩,使部分董峰湖行洪區洪水可以繞禹王山下泄,看起來也只能這樣做了。據說峽山口擴寬工程留下慰農亭和摩崖石刻的河中小島,使此處淮河水流流態十分紊亂,這意味著阻水情況嚴重,今後整治可能需考慮予以炸除,以暢水流。

為了解決鳳台黑龍潭的束水問題和鳳台河段過分彎曲的問題,70年代水利部門規劃要開鳳台城北分洪道。當時鳳台城北一帶尚未開發建設,拆遷任務較小。城北分洪道規劃已經上級水利主管部門批准,但省行政領導部門卻一直拖延未將此一經過批准的規劃方案正式傳達到縣,而鳳台縣當時的五大班子一起激烈反對此一方案,同時在分洪道範圍內安排多項建設。他們堅持的方案是在南岸開山切嶺開挖梳粧檯分洪道。對梳粧檯分洪道方案,不僅切嶺深、開挖石方數量大,工程十分艱巨,而且因為是開石而成的河床,將來河道不可能自行發展,相反在分洪道進口以下分成兩股水流,中小洪水時流勢分散,勢必造成老河的萎縮。更為重要的是分洪道出口在黑龍潭卡口之上,根本解決不了黑龍潭的柬水卡口問題。

鳳台城北分洪道方案,實際上應該比城北引河方案更為完善。根據那裡的地層地質勘探資料,城北引河的發展,以後完全有可能實現此段淮河的裁彎取直,進出口與老河相接都較順,尤以出口以下直對超河和超河以下的二道河、裡河。

二道河工程是50年代末期煤礦部門為了想開採下六坊堤南部及該段老淮河下面的煤礦實施的工程,亦可以說是實施淮河整治較大的工程之一。可惜當時對二道河開挖的斷面不夠大,對裡河沒有進行必要的疏浚擴大,使當下六坊堤以南的老淮河被封堵後,二道河與裡河的排洪斷面得不到補償,因而使上游鳳台、壽縣沿淮各站水位被壅高,影響兩岸的排澇及防洪安全。於是已封閉的堵壩,不得不再被扒開。但二道河挖通後,其上下游的超河與裡河的河槽斷面明顯沖刷擴大了。如實施風台城北引河方案,自城北引河經超河、二道河、裡河向下接平圩的老淮河,河線順直,以後因勢利導對二道河進行必要的機械疏浚幫助,則此河段將來的發展趨勢是會比較理想的。城北引河、超河、二道河、裡河進一步發展擴大後,鳳台城南的老淮河、燈草圩北的老淮河以及下六坊堤以南的老淮河則可任其淤墊,只起輔助的分洪作用而不再是主流河道。

城北引河工程雖然目前已變成拆遷任務可能較大的局面,但為了治淮的大局,從長遠整體利益出發,必要的代價投入是必要的。

4 浮山以下與入湖河段

淮河幹流最大的河道整治工程是五河以下淮河幹支流分泄工程中的浮山以下堵閉窯河的

塞支工程、浮山以下淮河北岸切灘工程及泊崗引河裁彎取直工程。

1930年提出的《導淮工程計畫》中對淮河中游的整治,就把淮河自浮山以下向東切開崗嶺,改道直接進入洪澤湖作為計畫的重要目標。當時把這一工程稱為雙溝切嶺工程,實際上切嶺的位置在上草灣、下草灣附近,因為當時所根據的唯一地形圖“皖北四萬分之一平剖面圖”,雙溝以南一帶崗嶺等高線最低點最窄點就在上草灣、下草灣附近。《導淮工程計畫》把舉辦雙溝切嶺實現淮河改道作為整治淮河中游的首選工程,可能是認為這一工程一經舉辦完成,就可大大降低淮河浮山水位。50年代治淮初期,最早一開始安徽省曾提出對淮河幹流治理目標,要求把浮山水位定為14.5m,由於工程過大,而單單降低浮山水位,如不做幹流河道相應的巨大疏浚工程,則其上游蚌埠等站的水位還是降低不了。由此而研究提出了五河以下幹支流分泄工程(亦叫內外水分家工程),在淮河幹流水位降不下去的情況下,把五河以下幾條支流另辟出路,直入洪澤湖,降低內水位,實踐證明,這個規劃是很成功的,效益顯著,其中內水系統在線路選定上雖存在過缺點,如峰山切嶺未選南峰山,使工程多花了代價,對下草灣切嶺亦受“皖北四萬分一地形圖”的影響,未在更大範圍內選線就定了下來,也使工程多做了土方。

淮河在浮山以下,為了使被封堵的窯河斷面得到一定補償,故在南支淮河北岸實施了規模較大的切灘工程,其下與泊崗引河進口相接。泊崗引河進口段與老淮河的連接過渡尚較平順,但其走向及出口段當時曾有想在將來可能掉尾,對準下草灣引河,擴大下草灣切嶺而改道進入濛河窪的設想,故泊崗引河出口段曲率半徑過小。當淮河內外水分流工程建成通水後,淮河在浮山以下的河槽斷面即發生顯著的沖刷擴大,泊崗引河亦發生顯著的沖刷變形,原開挖完成的梯形斷面,絕大部分已不復存在而被沖成中涵略偏左的抛物線形斷面。深泓普遍沖深,出口段進入老淮河變形亦很大。總的說內外水分流工程是成功的,其中浮山以下對淮河的整治,亦是基本成功的。

淮河自泊崗引河出口以下直到老子山進入洪澤湖間,河道未經整治。自太平閘以下河底原本是倒比降。白花園嘴以下河槽寬淺,出現許多邊灘及沙洲,其上普遍生長著許多蘆葦、樹林,原有排洪範圍被圈坪星殖的頗多,再加上其他人為阻水障礙,如盱眙大橋下游右岸開山運石丈量石碴被倒入河中,侵佔淮河斷面幾近三分之一,嚴重阻水,問題迄未妥善解決。最為嚴重是此段淮河是受洪澤湖回水影響的入湖段,自洪澤湖長年蓄水以來,河道加速發生大量淤積,河槽嚴重萎縮,大大降低了排洪能力,亦影響了枯水期的通航。實際上此段淮河已不能通過原設計所定的排洪入湖流量,就是說當浮山達到原定設計洪水位18.5m時,入湖流量達不到13000m3/s,可能大大低於此數。這就影響了淮河中游的防洪大局,因此這是一個有待研究解決,又必須盡速研究解決的嚴重問題。

對這段河槽的處理,首先應考慮清除阻水障礙。在整治方案上建議重新研究50年代初曾經提出過的河湖分家方案。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大問題,不僅工程量比較大,各方面牽涉到的因素多,技術上亦可能會遇到不少難題。整個工程如何佈置?規模如何?線路是否走50年代曾提出過的聖人湖、枯河線路?或走其他更佳線路?河湖分家最關鍵的建築物——攔河壩與進湖閘如何佈設?如何控制運用?工程效果如何?等等,都需要投入力量認真地做調查研究,

需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根據歷史記載,三河河槽的衝開形成,不過150多年歷史,可以預計洪澤湖如能實現與淮河河湖分開,對淮河入湖段河槽的發展將是有利的,或可以說至少可防止河槽的單向淤積萎縮。雖然這個問題比較大、比較複雜,但卻是頗值得研究的戰略性問題。

由於目前淮河入湖段已不能在原定設計洪水位時通過原定的設計洪水流量(即當浮山水位達18.5m時,淮河已不能通過13000m3/s),因而本段的治理規劃必須首先解決此一重大問題,建議採用淮委設計院曾提出過的在泊崗引河出口以下開挖馮鐵營引河方案,引河進口建閘控制,在淮河遇大洪水,當浮山達到或超過某一水位,流量超過某一流量時,則開閘向溧河窪分洪。這裡需要強調提出的是,採用馮鐵營引河方案,必須考慮對溧河窪進行疏浚擴大。

5

河道疏浚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措施,回顧淮河幹流中游段的河道疏浚及切灘,曾經做過一些工程,但規模都不很大。上文提到過的浮山以下至泊崗引河進口間在淮河北岸的切灘工程規模較大。該切灘工程完成後,從實際運行後的情況來看,河段發生沖刷擴大,包括切灘部位及老河槽 都發生了沖刷。經過多少年來的觀察,此段淮河已經穩定,沒有發生回淤的情況。從分析看,可以認為當時切灘的斷面還不夠大。另一處河道疏浚工程是50年代初治淮最初開始時對正陽關以上至溜子口至張大檯子之間的機械疏浚。那是清除遭黃泛淤積的淤泥,清淤後亦未見回淤,實際上當時清淤的斷面可能還偏小,50年代在蚌埠閘未建成蓄水之前和洪澤湖未蓄水以前,淮河枯水期河道淺灘很多,當時為了維護航運,每年都要用帆船疏浚淺灘,浚出航槽。但每過一個汛期,這些淺灘又都恢復了原狀,或僅僅在位置上稍有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