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話說回民區|回民區的橋——慶凱橋

解放前的慶凱橋(牛橋)

慶凱橋就是慶祝凱旋之意。 這個名稱和含義就要從這座橋的始建說起。 清代康熙大帝曾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三十六年(1697年)兩次親征葛爾丹,

大獲全勝, 率師由歸化城北茶坊關帝廟東側紮達蓋河上的一座木橋渡河進入歸化城駐紮。 於是這座木橋就有了它的身份和地位, 又有太僕寺卿范公子出資重建, 並正式命名為“慶凱橋”, 這才有了慶凱橋的歷史。 據《綏遠通志》所記, 有太僕寺卿范公子, 為康熙大帝兩次西征凱旋歸化城, 于雍正初年在北茶坊紮達蓋河上(大約今天主堂大門西側), 重建祝捷大橋, 特命名為“慶凱橋”。

太僕寺卿是清朝的一個官員名稱, 是主管皇帝馬輦馬匹的官員, 他這樣的小官員為何在歸化城為康熙皇帝興建祝捷大石橋呢?可想這范公子可能是當年隨從康熙大帝出征葛爾丹的侍從官員。 為表示對康熙大帝的尊崇和敬仰,

才建了這座橋。 但話又說回來了, 既然建橋的范公子官職不大, 那麼他的銀兩和經濟實力就不行, 所以建成的這座祝捷大橋的品質是不過關的, 說白了, 就是為了討皇帝歡心的豆腐渣工程, 所以沒多久, 這座橋就被沖毀了。 《歸綏通志》有載:乾隆14年(西元1749年), 范公子所建之橋, 首次被紮達蓋河山洪沖毀, 使“商賈安事, 運糧之孔通”的馬車往來受阻, 履涼陷泥涉水數年, 急需修橋。 至此, 慶凱橋的第一次修建和毀滅有了來歷。

用來彰顯衷心的功績橋被山洪沖毀了, 但仍然有人出資重建, 不是因為百姓崇拜康熙皇帝的親征之舉, 而是這座橋確實太重要了, 不能沒有。 於是歸化城趙子和等出面募捐建橋。 當此橋建成後,

並立《重建慶凱橋碑記》, 但這次建造並沒有十分成功, 因橋位底下充滿了濫泥伏水, 長期侵蝕橋基, 故橋建成後, 又被水毀, 僅在乾隆年間水毀3次, 毀了3次, 也就建了3次, 這3次是木橋還是石橋, 由誰建造等, 史料上記載的都比較模糊, 但無論此橋被毀多少次, 總被重新修建起來。 歸化城人民鍥而不捨的精神也著實為人感歎, 這樣的毅力和堅持, 不是因為與百姓的生活經濟息息相關, 又有誰會這樣的熱心。

到了嘉慶十七年(1812年), 又開始重新建橋, 橋的位置向南旋至城隍街西口處, 但好景不長, 沒過多久就又被河水衝垮, 不過幸好又有賈店掌櫃賈喜等挺身捐助。 這次建橋總結了以前建橋的經驗, 並查找橋塌的原因, 歸結為橋基被河水搜根,

橋基不穩。 鑒於上述情況, 于嘉慶20年由城隍廟移至太平街東口處建橋, 也就是解放前牛橋的位置, 同時更名“太平橋”, 祈望新建之橋太平永固, 可是此橋就是不太平, 嘉慶年間的新橋又于道光30年, 被洪水沖塌, 於是只好又就地重建起來。 至此慶凱橋從開始建橋到道光30年被沖毀的這次, 一共建了七次, 毀壞了七次。

無論是因為年代的制約, 還是技術資金的問題, 我們的慶凱橋總是多災多難的, 總是在沖毀與重建的命運中輪回。 可能是歸化城的百姓實在厭惡了這種毀橋建橋的局面, 於是決定在第八次重建時, 拿出最好的石料, 最好的設計, 建一座真正結實的大橋。 咸豐6年(西元1856年), 歸化城大雨, 河水猛漲, 橋被洪水沖半塌,

又有太原人李茂材, 募捐建橋未果, 又有西龍王廟忻州人董義善施義舉承建, 西茶坊關帝廟主持巨慶和尚化緣助資, 經過二年施工完成。 橋長6丈, 寬2丈余, 拱高丈余, 石砌涵洞3孔, 橋體用青磚白灰砌成, 橋鋪石條, 石欄杆立柱24根, 柱頭雕琢獅子踞形24個, 橋欄為石條相接, 橋欄外南北兩側嵌漢白玉龍首各一, 為吸水壯。 橋主拱兩瑞相嵌, 《慶凱橋》長方形匾各一塊, 主拱高, 兩端低, 橋呈拱形, 新橋較以前所建之橋典雅高大, 雄渾壯觀, 是歸化城歷史上最好的磚石大橋, 雖不能與京城“盧溝曉月”相比, 亦不失為歸化城“石橋曉月”一大景觀。 這就是許多老人在上世紀50年代前後目睹過的著名的慶凱橋大觀。

至此, 歸化城歷史上最為壯觀和美麗的石橋誕生了, 那雕刻精美的石獅子,精緻俏麗的石拱洞,整齊劃一的青石條,留給了歸化城人民最美好的回憶,不少老照片中展現的“牛橋”便是這次建造後的產物。於是第八次修建的慶凱橋終於成功的屹立在紮大蓋河上,陪伴兩岸人民經歷風霜。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歸化城又是大雨,慶凱橋不負所望,兩岸被毀,大橋卻巋然未動。洪水沖壞的護堤很快被修好,因橋面為拱形,部分橋面石條斷裂下陷,橋面高低不平,馬車行走不便。民國20年左右,有人提議平橋身再建橋面,延長引道,以利馬車行駛方便,但因資金不足,沒有開工。

可惜的是,這第八次修建勘稱經典的石橋還是沒有躲過最終的厄運,1959年7月27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將城區變成一片汪洋,壩口子河向南直奔廠漢板村以西,鐵路10孔橋被沖毀,水淹後沙灘、一中西,縣府街衝垮,西茶坊橋被洪水奪走。而紅山口河及小哈拉沁的山洪,直奔市區,匯流紮達蓋河,大府河橋、小府河橋,鐵路3孔橋及新華大街水漫橋,全部被洪水沖毀。順河流下來的樹木,房屋倒塌的材料等,聚積在慶凱橋下,堵住橋孔洩洪,水越積越高,中山路、北門外、通道街、大南街、太平街水深齊腰,河水溢出紮達蓋河兩岸,重建百餘年的慶凱橋,約在午前被洪水推倒沖沒,這次呼和浩特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水災將著名的慶凱橋徹底沖毀,消失在紮達蓋河中。

雖然石橋被徹底毀滅,但它的佳名仍然留在青城父老的心中,懷念之情不斷。於是,回應百姓們的呼聲,完全按照原來石橋樣貌恢復的新橋又出現在紮達蓋河上,新的石條,新的石獅,加上新的景觀,又一座美麗的橋樑出現。這是慶凱橋的第九次重建,也將是多災多難的慶凱橋的最後一次重建,我們相信這座代表歸化城歷史變幻的石橋將永遠屹立不倒。(李蒙)

那雕刻精美的石獅子,精緻俏麗的石拱洞,整齊劃一的青石條,留給了歸化城人民最美好的回憶,不少老照片中展現的“牛橋”便是這次建造後的產物。於是第八次修建的慶凱橋終於成功的屹立在紮大蓋河上,陪伴兩岸人民經歷風霜。

光緒十一年(1885年),歸化城又是大雨,慶凱橋不負所望,兩岸被毀,大橋卻巋然未動。洪水沖壞的護堤很快被修好,因橋面為拱形,部分橋面石條斷裂下陷,橋面高低不平,馬車行走不便。民國20年左右,有人提議平橋身再建橋面,延長引道,以利馬車行駛方便,但因資金不足,沒有開工。

可惜的是,這第八次修建勘稱經典的石橋還是沒有躲過最終的厄運,1959年7月27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將城區變成一片汪洋,壩口子河向南直奔廠漢板村以西,鐵路10孔橋被沖毀,水淹後沙灘、一中西,縣府街衝垮,西茶坊橋被洪水奪走。而紅山口河及小哈拉沁的山洪,直奔市區,匯流紮達蓋河,大府河橋、小府河橋,鐵路3孔橋及新華大街水漫橋,全部被洪水沖毀。順河流下來的樹木,房屋倒塌的材料等,聚積在慶凱橋下,堵住橋孔洩洪,水越積越高,中山路、北門外、通道街、大南街、太平街水深齊腰,河水溢出紮達蓋河兩岸,重建百餘年的慶凱橋,約在午前被洪水推倒沖沒,這次呼和浩特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水災將著名的慶凱橋徹底沖毀,消失在紮達蓋河中。

雖然石橋被徹底毀滅,但它的佳名仍然留在青城父老的心中,懷念之情不斷。於是,回應百姓們的呼聲,完全按照原來石橋樣貌恢復的新橋又出現在紮達蓋河上,新的石條,新的石獅,加上新的景觀,又一座美麗的橋樑出現。這是慶凱橋的第九次重建,也將是多災多難的慶凱橋的最後一次重建,我們相信這座代表歸化城歷史變幻的石橋將永遠屹立不倒。(李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