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央視清流綜藝”再次開啟高分碾壓模式,就問你怕不怕!

【轉載或者合作, 請聯繫作者mszhangziyan@foxmail.com】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上個月剛剛安利過央視出品的高分綜藝《國家寶藏》, 沒想到這麼快又有分數比它還高的出現了……依舊是央視出品↓

“央視清流綜藝”已經進入高質高量階段了?怎麼新節目咣咣產出, 分數還都挺高呢?

《如果國寶會說話》元旦開播, 每集五分鐘, 現在第一季25集剛播完, 還有3季75集都會在今年陸續放出。

有評論說:《如果國寶會說話》比《國家寶藏》好看多啦!

我覺得沒必要非得決一高下, 兩個節目是各有側重的。

《國家寶藏》是在國寶的金字塔尖端遴選出最矚目的詳細解說半小時;而《如果國寶會說話》不拘一格, 從全國300多萬件文物中挑選出了100件國寶展示, 每集都小而美, 卻能直擊人心。

——————————

節目組的審美線上, 看海報就知道。

還沒播出的時候,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海報已經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了。

萬萬沒想到先導片走的快閃風格:“我們拍了好多好多文物, 多到超乎你想像, 畫面太美, 美到你不能看!!”

高大的、威猛的、小巧的、精緻的;金的、銀的、銅的、木的、石頭的;宗教的、人文的、現實的、抽象的......節目組小夥伴拼了,

節目組走遍中國100多家博物館、從300多萬件文物件選了100件代表性的國寶來展示。

國寶是高高在上的嗎?文物是艱深難懂的嗎?不是哦。

《如果國寶會說話》的節目組, 一本正經地各個文物做了角色海報,

賣得一手好萌。

太陽神鳥金箔秒變扮靚神器美瞳

三星堆銅人頭像會怒吼:“說我像奧特曼的你別走!”

還有情話滿分的甲骨文,“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國寶還能被做成段子和表情包。

紅山玉龍是佛系boy

長得現代高腳杯的龍山蛋殼黑陶杯是精緻仙女

那便陶鷹鼎又化身胖墩代言人,“我胖我樂意!口亨~”

————————————

宣傳素材已經這麼畫風清奇了,正片內容確實也和其他的紀錄片不太一樣,點開視頻先聽到叮鈴叮鈴的提示音:“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於是彈幕們紛紛乖巧的刷起了“已查收。”

五分鐘一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並不是敷衍了事的。看完覺得長度剛剛好耶,5分鐘的“國寶留言”,解說詞和畫面相配合,水準實在太高。

首先是它很美,詩意的語言和哲學的意味。

第一集的人頭壺,來自六千年前,由仰紹文化先民製作。

一出現的是“它”神秘側臉,正仰望著無垠的星辰宇宙,仿佛在思索人類存在的意義。

頗像小王子中的一幕啊。

特寫鏡頭一出來,這個思考者居然還長得挺和善的。

嘴角微微上揚,笑得純真可愛。

從實用角度來說,它是個壺,造型是人的身體,後面有入水的地方。

眼睛和嘴巴其實是出水口,這樣出水的時候就會有流淚的樣子。特效也幫小人兒加了一滴淚水,楚楚可憐。

淵博的解說詞提醒我們,世界古老文明的開端,都有人像雕塑藝術,這是“人類對自我的凝望”。

我們現在探究一個6000年前的壺,也是穿越時空的一種接觸:星辰輪轉,滄海桑田,人類的創造物比我們想像的生命力要更長。穿越6000多年和你我相見,還將和後人相見。

從這個自我凝望的水壺開始,節目組寫出了一首詩:“六千年仿佛刹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一個國寶裡,有文明的發端、有實際功用、原始的美學、還有哲學意義。短短五分鐘,就讓觀眾忘了身邊的喧囂,走進文物的世界裡,感覺靈魂都昇華了一丟丟。

但高水準不意味著難懂,《如果國寶會說話》一點都不裝。

它講解文物的視角,都是從我們普通人的感知來出發的,不需要做功課來接招,只需要打開自己的感知。

另一件來自6000年前仰紹文化先民之手文物是“陶鷹鼎”就被詮釋得超可愛。

看它的側臉,有點霸氣。

而一拉全身鏡頭,就忍不住想發笑。

水葡萄般的大眼睛、渾圓的粗腰和胖腿,哪有你這麼胖墩的鷹啦!

陶藝師堅持稱它有股“王者之氣”!

但似乎解說都在憋笑,說它是一只有著“胖胖腿”的鷹!

解說君開始還努力圓場子,稱讚了它的王者風範、威風凜凜、古典氣質、寬廣胸懷......等等,最後乾脆放棄掙扎,直接說陶鷹鼎是十分之“萌萌噠”。

陶鷹鼎:“來人呐,快把這個解說拖走!”

解說君調戲的文物,還有最呆萌的青銅器“鴞尊”,鴞即貓頭鷹。

和陶鷹鼎一樣,這尊貓頭鷹生得一副呆萌樣,有著兩條小粗腿。

這一集裡,解說從第一句開始就放飛自我,說話2倍速,異常活潑輕快,更把它比作古代的“憤怒的小鳥”。

彈幕們都被解說君的官方吐槽笑暈了。

但是調戲完了之後,解說君還要為貓頭鷹正名。

在商代,貓頭鷹備受尊崇,視作為神鳥。可在後朝,貓頭鷹的待遇每況愈下,逐漸成了醜惡的不詳之鳥。貓頭鷹出現在詩詞成語中的話,那就沒好事。

真是看不慣這些人對wuli貓頭鷹的瘋狂甩鍋,於是解說君表示:“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於是,氣氛就從好笑變成了振聾發聵!!

跟著《如果國寶會說話》,觀眾的知識水準蹭蹭地漲,而且還漲得很愉快。

說到甲骨文時,節目組留下了一段這樣的活潑的“國寶留言”:

清晨丈夫梳洗打扮照鏡子,一個“監”字就有了

走入叢林,耳聽八方,“鹿”也有了

挽弓射鹿,滿載而歸,就是“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裡妻子已在家備好晚飯,我們也記住了“月”的形象。

這就是當時商朝人們日常圓滿的一天啊。3000年前商人用甲骨文紀錄自己的生活,今天《如果國寶會說話》用動畫結合甲骨文為我們還原古人的一天,一點都不枯燥呢。

五分鐘的短片,也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歷史人物有血有肉地活了起來。

從文物“婦好玉鳳”開始,解說君講婦好墓,推測出墓穴女主人“婦好”的為人和生平。

婦好玉鳳振翅欲飛、顧盼生輝,十分優美。

婦好墓裡不止這一份精品,裡面有各種珍貴的珠寶玉器。可以想見婦好在生前是收到了何等的愛戴,她又是怎樣雍容富貴,用這些物件裝點自己美好的生活。

墓中的文物顯示,婦好不僅是一個備受寵愛的王族妻子、母親,更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為商王打下了半壁江山。在她的墓裡,更發現許多青銅武器、禮器。連象徵軍權的大鉞都在此墓中。

在出土的甲骨文上,提及婦好的就多達200多次。她在世時的一舉一動牽扯著丈夫商王武丁的心,死去後也一直被親人、民眾們思念著。

從一個文物,到一個墓,到一個女人,跟著會說話的國寶,就看了一出真正的大女主傳記。

這個節目裡不但有歷史人物,還有推理的刺激。

“利簋”這一集,就說了一個關於考古的推理故事,有點燃。

很長一段時間內,“周武王征伐商紂王”究竟是在哪一年,是個無法查證的問題,學者們對於史書上記載的“牧野之戰”也很是懷疑。在一片迷茫中,1976年,陝西出土了這尊利簋。

簋不算稀奇,然而利簋的底部卻有著關於武王征商的密碼:“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也就是:“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星當空。”

找到這個線索已經讓人激動,可更燃的是專家們的對這句銘文的通力合作、逐步破解。

先是考古專家採取碳14測年法將當年武王伐紂的大概時間範圍框出來,而後,天文學家又拿著銘文中的天象記載參照《國語》中的天象紀錄找到確切的時間。

武王伐紂的時間最後才水落石出: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

在這起推理中,利簋當然是關鍵性證據。但各路學者的扎實功底、對真理的不斷探尋似乎更重要。歲月悠悠千古事,這樣的質疑、發掘、推測、論證一直在進行,才能更清楚地還原出歷史,認識我們的現在。

學者們會為了文物的製作方法爭論不休,提出各種猜想,甚至還會用上二十年的時間去實踐某製作方法的可行性。

一件國寶的研究故事,也這麼引人入勝啊。

——————————

人們總是很悲觀地講:這是個浮躁的時代,碎片化的時代,可是這些國寶的故事,在五分鐘的長度裡,講出了這麼多層次內容,實在是了不起。

娛樂化地講述一件事,其實根本不難;難得是在保持趣味的時候,仍然沒有媚俗或者粗鄙,還能保持格調。《如果國寶會說話》不是迎合互聯網的口味,只不過是從普通人的感受出發來講述,把更多人拉入自己的頻率:關心過去和未來,珍視美和思考。

從《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到《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央視清流綜藝”就漸漸地變成了一塊招牌。電視人何須盯著國外成功的節目不放,流行花字就加花字,流行彈幕就加彈幕,那不是創意,只有匱乏。專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就很好了。

還有情話滿分的甲骨文,“因為刻骨,所以銘心”

國寶還能被做成段子和表情包。

紅山玉龍是佛系boy

長得現代高腳杯的龍山蛋殼黑陶杯是精緻仙女

那便陶鷹鼎又化身胖墩代言人,“我胖我樂意!口亨~”

————————————

宣傳素材已經這麼畫風清奇了,正片內容確實也和其他的紀錄片不太一樣,點開視頻先聽到叮鈴叮鈴的提示音:“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於是彈幕們紛紛乖巧的刷起了“已查收。”

五分鐘一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並不是敷衍了事的。看完覺得長度剛剛好耶,5分鐘的“國寶留言”,解說詞和畫面相配合,水準實在太高。

首先是它很美,詩意的語言和哲學的意味。

第一集的人頭壺,來自六千年前,由仰紹文化先民製作。

一出現的是“它”神秘側臉,正仰望著無垠的星辰宇宙,仿佛在思索人類存在的意義。

頗像小王子中的一幕啊。

特寫鏡頭一出來,這個思考者居然還長得挺和善的。

嘴角微微上揚,笑得純真可愛。

從實用角度來說,它是個壺,造型是人的身體,後面有入水的地方。

眼睛和嘴巴其實是出水口,這樣出水的時候就會有流淚的樣子。特效也幫小人兒加了一滴淚水,楚楚可憐。

淵博的解說詞提醒我們,世界古老文明的開端,都有人像雕塑藝術,這是“人類對自我的凝望”。

我們現在探究一個6000年前的壺,也是穿越時空的一種接觸:星辰輪轉,滄海桑田,人類的創造物比我們想像的生命力要更長。穿越6000多年和你我相見,還將和後人相見。

從這個自我凝望的水壺開始,節目組寫出了一首詩:“六千年仿佛刹那間/村落成了國/符號成了詩/呼喚成了歌”。

一個國寶裡,有文明的發端、有實際功用、原始的美學、還有哲學意義。短短五分鐘,就讓觀眾忘了身邊的喧囂,走進文物的世界裡,感覺靈魂都昇華了一丟丟。

但高水準不意味著難懂,《如果國寶會說話》一點都不裝。

它講解文物的視角,都是從我們普通人的感知來出發的,不需要做功課來接招,只需要打開自己的感知。

另一件來自6000年前仰紹文化先民之手文物是“陶鷹鼎”就被詮釋得超可愛。

看它的側臉,有點霸氣。

而一拉全身鏡頭,就忍不住想發笑。

水葡萄般的大眼睛、渾圓的粗腰和胖腿,哪有你這麼胖墩的鷹啦!

陶藝師堅持稱它有股“王者之氣”!

但似乎解說都在憋笑,說它是一只有著“胖胖腿”的鷹!

解說君開始還努力圓場子,稱讚了它的王者風範、威風凜凜、古典氣質、寬廣胸懷......等等,最後乾脆放棄掙扎,直接說陶鷹鼎是十分之“萌萌噠”。

陶鷹鼎:“來人呐,快把這個解說拖走!”

解說君調戲的文物,還有最呆萌的青銅器“鴞尊”,鴞即貓頭鷹。

和陶鷹鼎一樣,這尊貓頭鷹生得一副呆萌樣,有著兩條小粗腿。

這一集裡,解說從第一句開始就放飛自我,說話2倍速,異常活潑輕快,更把它比作古代的“憤怒的小鳥”。

彈幕們都被解說君的官方吐槽笑暈了。

但是調戲完了之後,解說君還要為貓頭鷹正名。

在商代,貓頭鷹備受尊崇,視作為神鳥。可在後朝,貓頭鷹的待遇每況愈下,逐漸成了醜惡的不詳之鳥。貓頭鷹出現在詩詞成語中的話,那就沒好事。

真是看不慣這些人對wuli貓頭鷹的瘋狂甩鍋,於是解說君表示:“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從高貴,到不祥,再到呆萌。貓頭鷹一直就是那個貓頭鷹,可人心變了好多回了。”

於是,氣氛就從好笑變成了振聾發聵!!

跟著《如果國寶會說話》,觀眾的知識水準蹭蹭地漲,而且還漲得很愉快。

說到甲骨文時,節目組留下了一段這樣的活潑的“國寶留言”:

清晨丈夫梳洗打扮照鏡子,一個“監”字就有了

走入叢林,耳聽八方,“鹿”也有了

挽弓射鹿,滿載而歸,就是“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到家裡妻子已在家備好晚飯,我們也記住了“月”的形象。

這就是當時商朝人們日常圓滿的一天啊。3000年前商人用甲骨文紀錄自己的生活,今天《如果國寶會說話》用動畫結合甲骨文為我們還原古人的一天,一點都不枯燥呢。

五分鐘的短片,也可以讓觀眾感受到歷史人物有血有肉地活了起來。

從文物“婦好玉鳳”開始,解說君講婦好墓,推測出墓穴女主人“婦好”的為人和生平。

婦好玉鳳振翅欲飛、顧盼生輝,十分優美。

婦好墓裡不止這一份精品,裡面有各種珍貴的珠寶玉器。可以想見婦好在生前是收到了何等的愛戴,她又是怎樣雍容富貴,用這些物件裝點自己美好的生活。

墓中的文物顯示,婦好不僅是一個備受寵愛的王族妻子、母親,更是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為商王打下了半壁江山。在她的墓裡,更發現許多青銅武器、禮器。連象徵軍權的大鉞都在此墓中。

在出土的甲骨文上,提及婦好的就多達200多次。她在世時的一舉一動牽扯著丈夫商王武丁的心,死去後也一直被親人、民眾們思念著。

從一個文物,到一個墓,到一個女人,跟著會說話的國寶,就看了一出真正的大女主傳記。

這個節目裡不但有歷史人物,還有推理的刺激。

“利簋”這一集,就說了一個關於考古的推理故事,有點燃。

很長一段時間內,“周武王征伐商紂王”究竟是在哪一年,是個無法查證的問題,學者們對於史書上記載的“牧野之戰”也很是懷疑。在一片迷茫中,1976年,陝西出土了這尊利簋。

簋不算稀奇,然而利簋的底部卻有著關於武王征商的密碼:“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也就是:“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星當空。”

找到這個線索已經讓人激動,可更燃的是專家們的對這句銘文的通力合作、逐步破解。

先是考古專家採取碳14測年法將當年武王伐紂的大概時間範圍框出來,而後,天文學家又拿著銘文中的天象記載參照《國語》中的天象紀錄找到確切的時間。

武王伐紂的時間最後才水落石出: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

在這起推理中,利簋當然是關鍵性證據。但各路學者的扎實功底、對真理的不斷探尋似乎更重要。歲月悠悠千古事,這樣的質疑、發掘、推測、論證一直在進行,才能更清楚地還原出歷史,認識我們的現在。

學者們會為了文物的製作方法爭論不休,提出各種猜想,甚至還會用上二十年的時間去實踐某製作方法的可行性。

一件國寶的研究故事,也這麼引人入勝啊。

——————————

人們總是很悲觀地講:這是個浮躁的時代,碎片化的時代,可是這些國寶的故事,在五分鐘的長度裡,講出了這麼多層次內容,實在是了不起。

娛樂化地講述一件事,其實根本不難;難得是在保持趣味的時候,仍然沒有媚俗或者粗鄙,還能保持格調。《如果國寶會說話》不是迎合互聯網的口味,只不過是從普通人的感受出發來講述,把更多人拉入自己的頻率:關心過去和未來,珍視美和思考。

從《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到《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央視清流綜藝”就漸漸地變成了一塊招牌。電視人何須盯著國外成功的節目不放,流行花字就加花字,流行彈幕就加彈幕,那不是創意,只有匱乏。專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就很好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