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拍《黃梅戲宗師傳奇》親歷記║盧素蘭

25集電視連續劇《黃梅戲宗師傳奇》, 7月4號在黃梅縣苦竹鄉影視基地關機了。 這是本土作家周濯街大師繼電視連續劇《七仙女後傳》的又一部力作。

從5月8號劇組的開機到關機用了將近2月的時間, 圓滿完成了影片在黃梅的拍攝任務。 這些成績不外乎這部戲的總導演吳家貽先生, 和劇組全體演職人員辛勤的耕耘, 以及本地群眾演員和專業演員的通力合作。

作為黃梅戲鄉的一份子, 我有幸地參加了飾演群眾演員的三天拍攝工作。 在這期間讓我感受深刻的不僅僅是全體演職人員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 更是他們對藝術的孜孜追求與進取。

6月12日我和一百多位老、中、青本地群眾演員, 一大早就彙聚在影視城內, 大家都是第一次參加電視劇的拍攝, 既新鮮又好奇, 儘管是一個個不起眼的小小角色, 但人人樂此不疲, 都想把自己的身影融入在故事中, 通過螢屏展現在觀眾的面前。 當化妝師把我們的頭髮梳好, 統一換上了清朝服裝後, 大家你瞧瞧我、我窺窺你, 似乎一下子都變得陌生了。 走在古色古香的黃梅"古城"街道上, 環顧這粉牆黛瓦的建築, 似乎一下子回到了清朝……

劇場導演把我們帶在一個戲臺前,

認真地講解即將要拍攝的內容, 講完後年輕貌美的邢繡娘(臺灣演員曹曦義飾)率領邢家班子款然地步入戲臺, 見台下觀眾爆滿, 欣喜不已, 立即敲響“漁鼓筒”演唱了起來……委婉的珠喉, 優美的身段, 使大家不約而同地站起來拍手叫好。 “停!”隨著導演一聲令下, 我們回頭一看, 才恍然大悟, 這是在拍戲。 儘管曹曦文演的出色, 觀眾的表情到位, 但由於某個群眾演員身上或手上私藏的物品不符合劇情、場景的要求, 要棄物重新拍攝。 小小的一齣戲整整拍了一上午, 最辛苦的是劇組的工作人員, 每拍一個鏡頭他們都要搬動整套的攝影器材, 每一個場景動作他們都要反復地推敲, 用多種角度去拍攝, 從而達到影片的最佳效果。
看到他們從正面、背面, 左側、右側等為我們“照相”, 也看到一個動作要求演員也要重複幾次, 真是感觸萬分!這就叫:“臺上一分種, 台下十倍功”。 一部成功影片的背後要付出多少人的艱辛和汗水啊!

6月28日, 我又參加了第二次的演出, 這次的群眾演員比上次要多出幾十人, 場面大, 聲勢奪人。 這是一場邢繡娘和帥雪嬌(吳辰君飾)的對臺戲。 一切就緒後, 男(馬躍飾)女(曹曦文飾)主角走上了戲臺, 聲情並茂地唱起了優美動聽的黃梅戲, 戲迷看得如癡, 聽得入神, “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同行是冤家的帥雪嬌, 怒氣衝衝地帶領“帥家”班子大鬧戲臺, 並唆使清兵驅逐觀眾。飾演的群眾演員中,一些老人和小孩,見一下子來了這麼多的“清兵”吆喝著、並舞動著兵器,嚇得大聲尖叫,四處奔跑,竟忘了這是在拍戲現場。吳導只好重新拍攝。第二次比第一次更糟,樓上觀戲的幾位女生正看得津津樂道,見突來的“清兵”在驅趕她們,嚇得哭出聲來一起跑到了樓下。謝副導見狀親自來“安慰”一番女生後,進行了第三次拍攝。大家按部就班,燈光再次亮起,誰知快結束時有幾位大娘的線路跑錯了,原以為演得大汗淋漓的曹曦文和吳辰君會擺出大明星的架子棄台而下,可她們卻沒有一句怨言,不厭其煩地站在臺上耐心地把情節反復地講給大家聽。正當樂師的鑼鼓和二胡聲響起,這時天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各自躲到避雨的屋簷下,竟忘了拿走戲桌上擺上的點心。雨停後,盤子裡的食品已被雨水浸泡得發漲,工作人員二話不說,迅速清理場面,重新換上食品,開始了第四次拍攝……

7月1號,早上起來氣溫就高達35度,這是最後的一場戲,是一場人物和外景合拍的戲。導演選擇的地點是一個風景旖旎,山水如畫的壟坪水庫與五祖寺山相映生輝的地方。我們隨劇組的車輛來到山上後才發現這是一處沒有樹木林蔭光突突的石地,早上的太陽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球,照在身上不用幹活就汗流不止。四位女化妝師,面部只用一塊小方巾遮陽,背面擋住陽光給到來的每一位梳頭,梳完頭後她們的身上已被汗水淋濕透了。吳導親自上陣和工作人員各就各位,駕起了大監看器,只見他赤膊的身子在炎陽的炙烤下發著黝黑黝黑的光。這時大家也都換好了清代服飾,厚厚的長衣長裙包裹著我們的全身,密不透風,汗止不住地從頭上一直流到了腳心。儘管我們這群人中年齡大到六十有餘,小的只有三、四歲,但沒有一個人因炙熱而退出現場。作為黃梅戲的發源地,作為一名黃梅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信心把每一個群眾角色演好。因為我們演的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代表清朝乾隆年間戲迷對黃梅戲“情有獨鍾”的一份熾愛,也是黃梅戲故鄉千百萬人深切的期盼。隨著優美的黃梅戲旋律響起,男女主角不畏酷暑走上了由大石形成的戲臺,認真地表演起來……,此時的邢繡娘已是白髮蒼蒼,隱居在此山為編撰《黃梅戲詮真》,還為答謝當地戲迷們對她的厚愛,正在專心地為大家演唱……隨著邢繡娘一個趔趄而暈倒結束了全劇。這位為黃梅戲獻身的一代名伶,一代宗師,辛勞了一輩子,也快樂了一輩子。

三天飾演群眾演員的經歷,使我感悟最深、啟迪最大、收穫最多。從邢繡娘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名伶對黃梅戲事業的孜孜追求;在劇組演職人員身上,我找到了每一位成功者的答案,那就是——吃苦和對藝術的執著。黃梅戲的旋律之所以能承傳到現在,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志士為弘揚黃梅戲事業的發展、壯大,默默地作出了諸多的犧牲。黃梅戲——願這枝鮮豔的故鄉藝術奇葩越開越豔,譽滿全球!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並唆使清兵驅逐觀眾。飾演的群眾演員中,一些老人和小孩,見一下子來了這麼多的“清兵”吆喝著、並舞動著兵器,嚇得大聲尖叫,四處奔跑,竟忘了這是在拍戲現場。吳導只好重新拍攝。第二次比第一次更糟,樓上觀戲的幾位女生正看得津津樂道,見突來的“清兵”在驅趕她們,嚇得哭出聲來一起跑到了樓下。謝副導見狀親自來“安慰”一番女生後,進行了第三次拍攝。大家按部就班,燈光再次亮起,誰知快結束時有幾位大娘的線路跑錯了,原以為演得大汗淋漓的曹曦文和吳辰君會擺出大明星的架子棄台而下,可她們卻沒有一句怨言,不厭其煩地站在臺上耐心地把情節反復地講給大家聽。正當樂師的鑼鼓和二胡聲響起,這時天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大家各自躲到避雨的屋簷下,竟忘了拿走戲桌上擺上的點心。雨停後,盤子裡的食品已被雨水浸泡得發漲,工作人員二話不說,迅速清理場面,重新換上食品,開始了第四次拍攝……

7月1號,早上起來氣溫就高達35度,這是最後的一場戲,是一場人物和外景合拍的戲。導演選擇的地點是一個風景旖旎,山水如畫的壟坪水庫與五祖寺山相映生輝的地方。我們隨劇組的車輛來到山上後才發現這是一處沒有樹木林蔭光突突的石地,早上的太陽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球,照在身上不用幹活就汗流不止。四位女化妝師,面部只用一塊小方巾遮陽,背面擋住陽光給到來的每一位梳頭,梳完頭後她們的身上已被汗水淋濕透了。吳導親自上陣和工作人員各就各位,駕起了大監看器,只見他赤膊的身子在炎陽的炙烤下發著黝黑黝黑的光。這時大家也都換好了清代服飾,厚厚的長衣長裙包裹著我們的全身,密不透風,汗止不住地從頭上一直流到了腳心。儘管我們這群人中年齡大到六十有餘,小的只有三、四歲,但沒有一個人因炙熱而退出現場。作為黃梅戲的發源地,作為一名黃梅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有信心把每一個群眾角色演好。因為我們演的不僅僅是自己,而是代表清朝乾隆年間戲迷對黃梅戲“情有獨鍾”的一份熾愛,也是黃梅戲故鄉千百萬人深切的期盼。隨著優美的黃梅戲旋律響起,男女主角不畏酷暑走上了由大石形成的戲臺,認真地表演起來……,此時的邢繡娘已是白髮蒼蒼,隱居在此山為編撰《黃梅戲詮真》,還為答謝當地戲迷們對她的厚愛,正在專心地為大家演唱……隨著邢繡娘一個趔趄而暈倒結束了全劇。這位為黃梅戲獻身的一代名伶,一代宗師,辛勞了一輩子,也快樂了一輩子。

三天飾演群眾演員的經歷,使我感悟最深、啟迪最大、收穫最多。從邢繡娘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代名伶對黃梅戲事業的孜孜追求;在劇組演職人員身上,我找到了每一位成功者的答案,那就是——吃苦和對藝術的執著。黃梅戲的旋律之所以能承傳到現在,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志士為弘揚黃梅戲事業的發展、壯大,默默地作出了諸多的犧牲。黃梅戲——願這枝鮮豔的故鄉藝術奇葩越開越豔,譽滿全球!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鄉野黃梅》由黃梅縣作家協會、鄉野黃梅共同承辦。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