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豆瓣影評: 《虎嘯龍吟》“空城計”新解:虛構故事的真實人性

本文作者“孔默”,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諸葛亮空城計, 並不見於陳壽《三國志·蜀書》第五卷《諸葛亮傳》, 但裴松之注引《蜀記》提及了晉初郭沖向扶風王司馬駿所列舉的“條亮五事”, 即有關諸葛亮的五個傳說, 其中“第三事”便是空城計:

亮屯于陽平, 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 亮惟留萬人守城。 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 而與延軍錯道, 徑至前, 當亮六十裡所, 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亮亦知宣帝垂至, 已與相逼, 欲前赴延軍, 相去又遠, 回跡反追, 勢不相及, 將士失色, 莫知其計。 亮意氣自若, 敕軍中皆臥旗息鼓, 不得妄出庵幔,

又令大開四城門, 埽地卻灑。 宣帝常謂亮持重, 而猥見勢弱, 疑其有伏兵, 於是引軍北趣山。 明日食時, 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 將有強伏, 循山走矣。 ”候邏還白, 如亮所言。 宣帝后知, 深以為恨。 (參見[晉]陳壽:《三國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第549頁。 )。

裴松之認為“空城計”的傳說不可靠, 其理由有四。 其一, 司馬懿不可能在場。 “郭沖第三事”指出當時諸葛亮正屯兵陽平, 但按照《三國志》記載, 諸葛亮屯兵陽平之時, 司馬懿尚在擔任荊州都督、鎮守宛城;及至曹真去世後, 諸葛司馬方才雙雄對峙。 即使曹叡曾經派遣司馬懿自宛城由西城伐蜀, 但正值大雨, 未果, 實際上並未交兵。 這前後, 在陽平也沒有任何戰事記錄。

(“亮初屯陽平, 宣帝尚為荊州都督, 鎮宛城, 至曹真死後, 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 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 值霖雨, 不果。 此之前後, 無複有于陽平交兵事。 ”)其二, 司馬懿可以屯兵相持, 而不必撤軍。 既然司馬懿有二十萬眾, 我眾而敵寡, 完全可以圍而不攻, 設防對壘。 (第就如沖言, 宣帝既舉二十萬眾, 已知亮兵少力弱, 若疑其有伏兵, 正可設防持重, 何至便走乎?)其三, 諸葛亮生性謹慎, 斷不會貿然鋌而走險。 (“案魏延傳雲:‘延每隨亮出, 輒欲請精兵萬人, 與亮異道會於潼關, 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 歎己才用之不盡也。 ’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 豈得如沖言, 頓使將重兵在前, 而以輕弱自守乎?”)其四, 郭沖對話物件是晉扶風王司馬駿, 不太可能在一個諸侯王面前曝光其父的不光彩歷史。
(“且沖與扶風王言, 顯彰宣帝之短, 對子毀父, 理所不容, 而雲“扶風王慨然善沖之言”, 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

總之, 空城計的故事不可信, 大概今人也達成了共識。 但經後世羅貫中《三國演義》、京劇《失空斬》的精彩演繹, 空城計早已深入人心, 甚至成為了諸葛亮的標籤之一。 《虎嘯龍吟》第九集則將這個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進行了現代解讀。 其實, “養寇自重”的觀點並不新鮮, 《虎嘯龍吟》的創新之處在於, 不僅合理解釋了司馬懿退兵的原因(擔心被鳥盡弓藏並禍及家人), 更透過這個故事呈現了司馬懿的內心衝突。 劇中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神交”, 其實也正是司馬懿兩重人格的對話。 一重人格如同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對國家、君主忠貞不二, 甚至為忠君報國可以捨身忘死。 還有一重人格則如眾人眼中的司馬懿, 鷹視狼顧、韜光養晦, 內心深處欲望騷動, 不僅希望家人平安, 更渴望至高無上的榮耀:“依依東望, 望的, 是畢其一生的抱負;望的, 是畢其一生的榮耀;望的, 是畢其一生最大的成就。 ”此刻, 諸葛卻倏然顯性老年司馬:“依依東望, 望的就是畢其一生;依依東望, 望的是時間。 ”司馬望的是時間, 更是自己的忍耐:“我曾經軋斷過我自己的雙腿, 那天, 我跟我自己說過, 如果有一天, 我要是再站起來, 我要跑過所有人, 我跑過了武帝, 我也跑過了文帝, 但, 我總是跑不過、跑不過我自己心裡的恐懼。 ”這個故事裡, 司馬懿敗給的並不是諸葛亮,
而是潛藏在心底的恐懼與欲望。 城裡空空如也, 但司馬懿心中卻早已埋伏了重重雜念。

一個優秀的故事不僅在敘述故事本身, 更在表達一個思索、展現一個困惑, 從而觸及人心。 《虎嘯龍吟》裡的空城計新解做到了。 這個故事雖然完全虛構, 但所描寫的人性卻真實可感。

(全文完)

本文作者“孔默”,現居武漢,目前已發表了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孔默”關注Ta。

(全文完)

本文作者“孔默”,現居武漢,目前已發表了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孔默”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