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豆瓣影評: 曹叡因何戀母、弑母、“女裝控”

本文作者“孔默”,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月球表面”、“女裝大佬”、“瘋狂戀母”, 大概是許多觀眾對劇中曹叡(劉歡飾)的第一印象。 實際上, 劉歡飾演的曹叡是《虎嘯龍吟》裡最出彩的人物之一。

陳壽《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第三》的記事記言, 主要著眼于曹叡一生的主要功績, 如拒諸葛、退孫權、平遼東等, 也記載了其晚年(雖然三十六歲英年早逝)大興宮殿的奢靡之舉, 陳壽如是評價:“明帝沉毅斷識, 任心而行, 蓋有君人之至概焉。 于時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

”([晉]陳壽:《三國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第71頁。 )這裡, 陳壽認為曹叡既有明君風範:深沉剛毅、善斷有識、率性而為;又有昏君行為:大興土木, 置民生凋敝、國家分裂於不顧。 裴松之注引孫盛語, 更是稱讚曹叡“優禮大臣, 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 其君人之至概焉。 ”(附贈彩蛋, 仍是裴松之注引孫盛之語:“魏明帝天資秀出, 立發垂地, 口吃少言……”嗯, “天資秀出, 立發垂地”, 果然有“女裝大佬”的潛質;等等!還有神馬毀三觀的東西, “口吃少言”, 難道曹叡應該這麼演嗎:“好…好…好一……一…一…一個……忠…忠…中二少年?”)如此一位“開容善直”的仁德開明之君, 怎麼就成了劇中一言不合就殺畫師、穿女裝的變態皇帝呢?

“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 史書僅僅是對歷史的書寫,

永遠不能代表歷史本身。 此外, 古代官方史書基本上只側重於記載重大事件, 而極少關心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 除去大興土木反常之舉(相較於其勤政開明, 大興土木確實顯得有些反常)外, 讀《三國志·魏書·後妃傳第五》, 亦可發現曹叡的某些乖戾舉動。 據《後妃傳》記載, 曹叡寵倖郭皇后(明元郭皇后, 即支持司馬懿高平陵之變的郭皇后)之後逐漸冷落毛皇后, 游後園, 召集才人以上的妃嬪開宴尋樂(“召才人以上曲宴極樂”), 唯獨不請毛皇后(“元後曰‘宜延皇后’, 帝弗許”);事後, 毛皇后仍然得知了此事, 醋意頓生, 便反問:“昨天在北園遊宴, 玩得很爽(曹爽的爽!)吧?”(“昨日遊宴北園。 樂乎?”)曹叡聽聞後, 知道有左右宮人洩露此事, 盛怒之下,
處死十餘人(“所殺十餘人”), 還直接將毛皇后賜死, 但照舊加諡, 葬在湣陵(“賜後死, 葬湣陵”)。 (參見[晉]陳壽:《三國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第103頁。 )

文德郭皇后(郭女王, 即劇中郭照)又是否為曹叡下令所殺呢?《後妃傳》僅載“青龍三年春, 後崩於許昌, 以終制營陵, 三月庚寅, 葬首陽陵西。 ”([晉]陳壽:《三國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第102頁。 )史家常為尊者諱, 所謂“內大惡諱, 小惡不書”, 陳壽有可能有所避諱。 裴松之注引列舉了兩種不同於《三國志》的說法。 其一為《魏略》, 郭女王自然死亡, 但下葬時被“披髮覆面”:“明帝既嗣立, 追痛甄後之薨, 故太后以憂暴崩。 甄後臨沒, 以帝屬李夫人。 及太后崩, 夫人乃說甄後見譖之禍, 不獲大斂,

被發覆面, 帝哀恨流涕, 命殯葬太后, 皆如甄後故事。 ”其二為《漢晉春秋》, 郭女王被逼殺, 下葬時口含米糠、以發覆面, 正是《虎嘯龍吟》採用的說法:“初, 甄後之誅, 由郭後之寵, 及殯, 令被發覆面, 以糠塞口, 遂立郭後, 使養明帝。 帝知之, 心常懷忿, 數泣問甄後死狀。 郭後曰:‘先帝自殺, 何以責問我?且汝為人子, 可追讎死父, 為前母枉殺後母邪?’明帝怒, 遂逼殺之, 敕殯者使如甄後故事。 ”([晉]陳壽:《三國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第102頁。 )如同賜死毛皇后之後仍為其加諡, 劇中情形——曹叡先賜死郭太后而後加諡厚葬、以“病逝”入史冊——大概的確具有一定可能性。

無論是因左右洩密、皇后吃醋便大開殺戒, 還是將得寵于父皇的郭太后賜死, 抑或是劇中虛構的女裝畫母、斬殺畫師(第二、三集),

究其原因, 或都與曹叡不幸的童年經歷有關。 童年, 母親被父親賜死, 自然會留下難以抹去的幽暗記憶, 無論理性如何克制, 如何成年後如何“沉毅斷識”, 恐怕都無法擺脫那段苦痛回憶。 母親去世後, 曹叡又一直生活在父親曹丕的父權壓抑下和宮廷鬥爭的恐怖氛圍中。 “陛下已殺其母, 臣不忍複殺其子”(裴松之注引《魏末傳》, 見[晉]陳壽:《三國志》, [南朝宋]裴松之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 第56頁。 ), 這不僅是對幼鹿的同情悲憫, 更是內心深處的戰戰兢兢, 正如劇中曹叡繼位前的擔憂:“他殺了我娘, 他會不會把我也殺了?”(第一集)這種不幸經歷造就的性格, 難免敏感多疑、極度缺乏安全感, 也難免產生濃厚的戀母弑父情結。 之所以處死洩密的宮人(即使僅洩露了生活小事而非軍國大事)和“善妒”的毛皇后,大概正是因為曹叡厭惡被監視控制的感覺(大概也因此更加懂得駕馭臣下,而始終提防自己被權臣操縱)。賜死郭太后,則或是將對父親的怨恨投射到郭女王(被父親寵愛)身上,也飽含著無法挽救母親性命的遺憾、憤恨和無奈:“我娘死了,她現在一個人在墳墓裡,口含米糠,以發覆面,好淒涼啊。那個時候為什麼沒有人,千里迢迢闖宮面君去救她呢?這麼多年,朕恨自己,朕恨自己沒有能力去救自個兒的親娘。”(第二十四集)

美國德裔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裡指出,縱欲是人類擺脫孤獨感的一種方式,但僅僅只能在縱欲之中短暫地逃離孤獨(參見[美]弗洛姆:《愛的藝術》,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頁。)。曹叡晚年大興土木,大概也是為了擺脫內心深處的孤獨與不安吧。幸而劇中還有大內官辟邪的陪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明文記載了辟邪這一人物:“既從劉放計,召司馬宣王,自力為詔,既封,顧呼宮中常所給使者曰:‘辟邪來!汝持我此詔授太尉也。’辟邪馳去。”見[晉]陳壽:《三國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0頁。),尚可在深宮中相互取暖。

曹叡是一位勵精圖治、沉毅善斷的明君,也一度是大興土木乃至濫殺無辜的暴君,但更是一位從小失去母親和母愛的普通人。他可以拯救戰火侵襲、貪狼窺伺的大魏天下,卻無法救回自己的母親和女兒(曹淑,早夭);他可以命人建造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室,卻始終無處安放自己心中的孤獨與恐懼。

(全文完)

本文作者“孔默”,現居武漢,目前已發表了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孔默”關注Ta。

之所以處死洩密的宮人(即使僅洩露了生活小事而非軍國大事)和“善妒”的毛皇后,大概正是因為曹叡厭惡被監視控制的感覺(大概也因此更加懂得駕馭臣下,而始終提防自己被權臣操縱)。賜死郭太后,則或是將對父親的怨恨投射到郭女王(被父親寵愛)身上,也飽含著無法挽救母親性命的遺憾、憤恨和無奈:“我娘死了,她現在一個人在墳墓裡,口含米糠,以發覆面,好淒涼啊。那個時候為什麼沒有人,千里迢迢闖宮面君去救她呢?這麼多年,朕恨自己,朕恨自己沒有能力去救自個兒的親娘。”(第二十四集)

美國德裔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在《愛的藝術》裡指出,縱欲是人類擺脫孤獨感的一種方式,但僅僅只能在縱欲之中短暫地逃離孤獨(參見[美]弗洛姆:《愛的藝術》,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頁。)。曹叡晚年大興土木,大概也是為了擺脫內心深處的孤獨與不安吧。幸而劇中還有大內官辟邪的陪伴(《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明文記載了辟邪這一人物:“既從劉放計,召司馬宣王,自力為詔,既封,顧呼宮中常所給使者曰:‘辟邪來!汝持我此詔授太尉也。’辟邪馳去。”見[晉]陳壽:《三國志》,[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0頁。),尚可在深宮中相互取暖。

曹叡是一位勵精圖治、沉毅善斷的明君,也一度是大興土木乃至濫殺無辜的暴君,但更是一位從小失去母親和母愛的普通人。他可以拯救戰火侵襲、貪狼窺伺的大魏天下,卻無法救回自己的母親和女兒(曹淑,早夭);他可以命人建造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室,卻始終無處安放自己心中的孤獨與恐懼。

(全文完)

本文作者“孔默”,現居武漢,目前已發表了7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孔默”關注Ta。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