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李達康高育良分不清的正反派,《人民的名義》如何做到尺度最大

最近如果不說說《人民的名義》, 就有點“脫離群眾”的意思;如果不說說Darkcom書記, 也有點沒有跟進表情包的流行趨勢。

豆姐萬萬沒想到,

能夠刷爆朋友圈, 是一部反腐的“老幹部劇”, 也沒想到, 首先火起來的並不是“正義凜然”的猴子, 而是一位55歲的戲骨吳剛(飾李達康)。

想想上一部能夠有點現象級跡象的劇是哪部?玄幻題材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都市題材的《歡樂頌》?犯罪題材的《餘罪》還是古裝題材的《琅琊榜》?

但凡能夠在製作水準達到及格線以上, 或者說稍稍跳一跳就能甩其他劇幾條街的, 口碑便能有逆襲之勢。 所謂的“良心劇”, 無非是在製作品質, 用細節讓觀眾感到一丟丟的欣慰…..

而在《人民的名義》這部劇上, 國產劇製作水準方面也不是沒有毛病。 觀眾用最直觀的感受來說明問題:比如“跳來跳去”的剪輯, 剛聽到舉報人說兩句重要案情, 正要來勁, 哐當一下切出去, 切到毛毛蟲買車的戲, 沒兩分鐘後又切回案情, 沒能讓人理解這樣剪輯的邏輯是什麼?

再比如所謂的“為了拉近年輕觀眾”加的戲碼反而顯得拖遝, 還讓人懷疑人設是否 具備身處政局內的戰鬥能力, 像反貪局的林華華和周正, 還有看到就想讓人快進的鄭西坡之子......

與剪輯帶來的傷一樣, 我們並不太想看到年輕人瑣碎的日常生活, 還是最想看官員之間如何笑裡藏刀般的“廝殺”, 哪些鋪設的層層懸疑最終會如何一步步浮出水面?

不得不說, 從豆瓣9.1分起步到慢慢下跌, 與這些多少有些關係。

《人民的名義》這部劇, 火爆點還真不在於製作良心不良心, 而在於題材和尺度的突破, 帶來的觀眾對官場想像的突破....

題材的突破怎麼說?

豆姐覺得有兩方面, 先是反腐劇沉寂多年後, 悄然迎來了一個小春天, 這個春天的到來來得不容易, 更多是自上而下的再一次推動。

反腐小說、官場小說很火熱的時候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陸天明的《蒼天在上》《省委資料》, 周梅森的《絕對權力》《國家公訴》, 張平的《抉擇》《天網》等, 後來幾乎都被改變成火熱的影視作品, 甚至可以說是歷史高潮。 直到2004年這種類型題材包括涉案劇在內呈現氾濫趨勢, 廣電要求反腐劇退出黃金檔, 從此開始10年的沉寂。

沒有誰有太多的觸碰, 包括周梅森也在繼高峰之作後很少再出作品。 但是當范子文向其提出邀請, 有了政策上的更多支持後, 反腐劇重出視線。 而這, 也只是題材在時間上的突破......

再是, 在長期被鮮肉和玄幻大片的包圍下, 依舊能收割“年輕粉”, 周梅森也感到驚喜:

所以這個也說明內容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玄幻當道,所有人就不願意看現實主義,就不會理歷史正劇,去年的《大秦帝國》,今年的《雞毛飛上天》,就展現了“逆流而上”的苗頭,所謂的製作大戲不也鬧出了各種笑話,刷出爛片新高度。

豆姐從前也模模糊糊有一種感受:國產劇題材好單一。

而從題材的類型多樣來看,其實題材不少,只是拍得不多。而這,會不會是邁向多元化內容的突破?

再說尺度大。

至於如何大,豆姐就不做贅述了,各大媒體、影評人都已經隨著電視劇情扒了個遍。

一整面牆的鈔票,假員警強拆,貪官潛逃美國,副國級官員涉及貪腐.....更不用說連我們都覺得廣電爸爸不會審過的臺詞,也是真敢講:

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

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

就是一把手

當然,從很多採訪中也可以看出,這些“真敢講”也是在被允許的條件下,尺度的突破也需要有人“保駕護航”:

曾經掩耳盜鈴式的遮遮掩掩,如今能夠大大方方的站出來披露政治生態,豆姐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尺度突破的表現是道出了太多官場百態,更多的是在突破觀眾對以往官場的想像。

再進一步講,為什麼要說突破了觀眾對官場的想像?這要從人物形象上來說......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對“誰是反面大Boss”“誰是貪官?”這條線索的關注遠遠大於對“好官”的關注,相比祁同偉、高育良等人,像侯亮平這樣的正義之人並沒有多讓人感興趣。

各個深藏不漏之下,顯然已經不再是鮮明的正反派套路。第一集裡,豆姐就覺得李達康明顯心虛得像是“同夥”,但後來有成為背鍋俠的代表;

高育良的迷之微笑+話說得滴水不漏目前也正處於隱藏的階段,誰又知道這表面笑得溫和之人背地裡到底做了什麼...

種種這一切都在引發網友的猜想:

那以前的官場人物形象又是怎樣的?塑造一個正直好官的形象是核心,講述一個“清官”是如何用人性的力量和道德的水準來實現正義的勝利。

最最老的《焦裕祿》,那簡直是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最高化身,英雄主義的典範人物,不管怎麼去宣傳,很難想像有哪個官員能到達如此境界。這,也成為百姓的想像和期待,期待有這樣一般的人物;

再說《蒼天在上》,95年播出時的火紅程度據說不亞於如今的《人民的名義》。這個故事脈絡就是通過一所小學申請修繕款項,而牽出一系列腐敗大案。男主黃江北行事果決,與腐敗現象堅決抗爭。這,帶給觀眾帶來的想像就是,仿佛有了這樣的人,腐敗終有一天被消滅。

這種主角光環角色在後來的《生死抉擇》中有了不一樣的體現,抉擇體現在哪裡,就是整個過程也伴隨著煎熬和糾結,身邊的人“犯事”了是抓還是包庇,一切不再是徹底的殺伐決斷。這,打破了觀眾曾有的印象,原來在複雜的局面下,當官也是有苦惱的。

直到現在的《人民的名義》,貪腐的過程和人物的心理刻畫的層次越來越豐滿,原來那個高高在上的高官形象也雙腳踩在了地上。打破對一個教課書式的高尚形象的想像,而是活生生鋪在面前披露種種官場形態。

有人說這官場裡不算是人民的名義,林華華也好,陸亦可也好,陳海也好.....不是官二代就是紅二代,但豆姐覺得,這不也是官場上存在的一種形態嗎?如此,反而顯得更真實,這是在題材和尺度突破的背後更深度的原因,如下所說:

影視劇作為大眾化的藝術形式,會比文學作品更能體現出大眾的接受心理,但反腐劇、官場劇作為一個特殊的、不無敏感的類型,始終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嚴格規範。主流意識形態和普通觀眾的接受心理,有時相距甚遠,但總的來說也很難徹底分開,而是一直處在相互塑造的過程中。反腐劇中“尺度”的調整、人物形象的變遷,都是這一過程的體現。

——來自:新京報書評週刊

可以說,一部劇能達到現象級,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人民的名義》也是如此,天時在於十八大後一系列反腐的決心和動作,地利在於尺度調整的支持,人和就不用說了,從編劇到老戲骨齊上陣,那些飆戲的場面還是很讓人難忘的吧~

最後,豆姐還想說,這部劇曾因為題材的敏感性帶來的風險而讓投資商感到“為難”,如今在收視率上成績凸顯,不知道是否會引發資本對此的信賴。

而,遍地開花後又是否會重蹈04年的覆轍,這個......希望不要。

所以這個也說明內容的意義和價值,不是玄幻當道,所有人就不願意看現實主義,就不會理歷史正劇,去年的《大秦帝國》,今年的《雞毛飛上天》,就展現了“逆流而上”的苗頭,所謂的製作大戲不也鬧出了各種笑話,刷出爛片新高度。

豆姐從前也模模糊糊有一種感受:國產劇題材好單一。

而從題材的類型多樣來看,其實題材不少,只是拍得不多。而這,會不會是邁向多元化內容的突破?

再說尺度大。

至於如何大,豆姐就不做贅述了,各大媒體、影評人都已經隨著電視劇情扒了個遍。

一整面牆的鈔票,假員警強拆,貪官潛逃美國,副國級官員涉及貪腐.....更不用說連我們都覺得廣電爸爸不會審過的臺詞,也是真敢講:

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

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

就是一把手

當然,從很多採訪中也可以看出,這些“真敢講”也是在被允許的條件下,尺度的突破也需要有人“保駕護航”:

曾經掩耳盜鈴式的遮遮掩掩,如今能夠大大方方的站出來披露政治生態,豆姐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尺度突破的表現是道出了太多官場百態,更多的是在突破觀眾對以往官場的想像。

再進一步講,為什麼要說突破了觀眾對官場的想像?這要從人物形象上來說......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對“誰是反面大Boss”“誰是貪官?”這條線索的關注遠遠大於對“好官”的關注,相比祁同偉、高育良等人,像侯亮平這樣的正義之人並沒有多讓人感興趣。

各個深藏不漏之下,顯然已經不再是鮮明的正反派套路。第一集裡,豆姐就覺得李達康明顯心虛得像是“同夥”,但後來有成為背鍋俠的代表;

高育良的迷之微笑+話說得滴水不漏目前也正處於隱藏的階段,誰又知道這表面笑得溫和之人背地裡到底做了什麼...

種種這一切都在引發網友的猜想:

那以前的官場人物形象又是怎樣的?塑造一個正直好官的形象是核心,講述一個“清官”是如何用人性的力量和道德的水準來實現正義的勝利。

最最老的《焦裕祿》,那簡直是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最高化身,英雄主義的典範人物,不管怎麼去宣傳,很難想像有哪個官員能到達如此境界。這,也成為百姓的想像和期待,期待有這樣一般的人物;

再說《蒼天在上》,95年播出時的火紅程度據說不亞於如今的《人民的名義》。這個故事脈絡就是通過一所小學申請修繕款項,而牽出一系列腐敗大案。男主黃江北行事果決,與腐敗現象堅決抗爭。這,帶給觀眾帶來的想像就是,仿佛有了這樣的人,腐敗終有一天被消滅。

這種主角光環角色在後來的《生死抉擇》中有了不一樣的體現,抉擇體現在哪裡,就是整個過程也伴隨著煎熬和糾結,身邊的人“犯事”了是抓還是包庇,一切不再是徹底的殺伐決斷。這,打破了觀眾曾有的印象,原來在複雜的局面下,當官也是有苦惱的。

直到現在的《人民的名義》,貪腐的過程和人物的心理刻畫的層次越來越豐滿,原來那個高高在上的高官形象也雙腳踩在了地上。打破對一個教課書式的高尚形象的想像,而是活生生鋪在面前披露種種官場形態。

有人說這官場裡不算是人民的名義,林華華也好,陸亦可也好,陳海也好.....不是官二代就是紅二代,但豆姐覺得,這不也是官場上存在的一種形態嗎?如此,反而顯得更真實,這是在題材和尺度突破的背後更深度的原因,如下所說:

影視劇作為大眾化的藝術形式,會比文學作品更能體現出大眾的接受心理,但反腐劇、官場劇作為一個特殊的、不無敏感的類型,始終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嚴格規範。主流意識形態和普通觀眾的接受心理,有時相距甚遠,但總的來說也很難徹底分開,而是一直處在相互塑造的過程中。反腐劇中“尺度”的調整、人物形象的變遷,都是這一過程的體現。

——來自:新京報書評週刊

可以說,一部劇能達到現象級,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人民的名義》也是如此,天時在於十八大後一系列反腐的決心和動作,地利在於尺度調整的支持,人和就不用說了,從編劇到老戲骨齊上陣,那些飆戲的場面還是很讓人難忘的吧~

最後,豆姐還想說,這部劇曾因為題材的敏感性帶來的風險而讓投資商感到“為難”,如今在收視率上成績凸顯,不知道是否會引發資本對此的信賴。

而,遍地開花後又是否會重蹈04年的覆轍,這個......希望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