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雁過留聲」美國教育家指導您:如何讓孩子能聽進“壞話”

專欄介紹:

[雁過留聲]是我給家長朋友分享文章的專欄。 有時分享別人的文章, 有時也發自己寫的文章。 此專欄於每週三發佈, 期盼家長朋友留言, 以示支持和鼓勵!想看什麼內容的文章也請告訴我們。

小喇叭:兒童行為的心理原因測試(免費, 打開後, 點下方“測試”圖示)

今天的[雁過留聲]分享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的教育家、作家和演說家Jessica Lahey, 她為《紐約時報》大西洋版、佛蒙特州公共廣播電臺撰寫關於養育和教育方面的文章。 這篇文章集合了Jessica Lahey, 哈佛大學教授Douglas Stone 和 Sheila Heen, 和Jessica Lahey的老師、心理治療師Andrea Nair以及心理學家、作家Michele Borba的共同建議。 我結合自己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 斗膽翻譯此文。

我們知道,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表揚和鼓勵, 但孩子將來的獨立生活又不得不面對批評。 讓孩子一直生活在“表揚的空氣”裡, 對他的成長不利。 學會“淡定”地聽進批評的意見, 並從批評中吸取營養,

既是一種能力, 更是一種習慣。

什麼樣的人能聽得進批評

每個家長在忍不住想批評孩子時, 都很糾結, 其實這句話本身就說明, 不是“實在忍不住了, 也不想批評孩子”。 因為每個人, 不僅僅是孩子, 都是喜歡聽“好話”的, 好話, 是對人的認可和肯定, 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當人進入成人社會, 是很難聽得到“不好的話”的。 在你行進的路上有個“坑”, 每個人都看到了, 就你沒看到, 很少有人會告訴你。 這並不能說明世界上沒有好人, 而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 跳出來提醒他人的那個人會被認為“多事”。 如果一個人經常“聽不進別人的話”, 被提醒的機會會趨於0;如果一個人身邊常有朋友願意“直言相告”, 他就會少一些風險、多一些成功的機會。

因此, “聽得進批評”對孩子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家長, 用愛心“裝扮”批評

孩子年齡小、需要引導和説明的時候, 父母既怕孩子的小心靈受到傷害, 又怕孩子走上歧途。 Jessica Lahey形象地描述了父母的心理感受。

當父母和老師有什麼評價想告訴孩子時, 總會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怎麼說, 我們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保護孩子, 使他們免受痛苦。 為了讓孩子以愉快的心情接受這些評價, 我們把“評價”裝扮起來, 把沙子的尖角磨圓, 使它們看起來像一塊夾了肉的三明治一樣美味, 讓孩子聽這些評價像聽讚美一樣的開心和樂於接受。

但現實中, 我們都要面對批評, 有建設性的、也有破壞性的。 但我們會怎麼去處理這些批評呢?它決定於我們是堅持自我,

還是自我放棄, 而自我放棄往往來自於重壓環境中的成長經歷。 接收批評是一種技巧、也是一項讓人受益的技能, 它需要實踐、需要有願意自我改變和提高的願望。 大多數孩子是有充足的機會進行鍛煉的, 但可笑的是, 成年人往往在孩子面對批評時, 已經幫他處理過了。

“包辦代替”是家長最容易不知不覺犯的錯, 如何克制自己點擊這裡閱讀文章《家長怎麼克制自己, 不去替孩子做事情》。

接受批評的心理成因

我們在面對兩個不同的成人時, 可能會發現一個人能夠聽得進別人的話, 而另一個人完全聽不進去, 甚至連你說了些什麼都沒聽明白就拒絕。 這和人的心態有關, 這兩種不同心態就是“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

請繼續看Jessica Lahey對這兩種心態的解釋吧:

在探討“如何指導孩子學習這種技能”時, 我發現了Douglas Stone 和 Sheila Heen 為“哈佛談判專案”撰寫的文章《謝謝您的評價:收到評價的科學和藝術》中解釋道:“負面評價(批評)是具有挑戰性的, 因為它擊中我們脆弱的軟肋, 而我們渴望成長, 非常需要接受和尊重。 ”他們認為, 是否接受批評的關鍵因素, 是心理專家Carol Dweck所說的“成長的心態”——具有成長心態的人相信努力和挑戰會讓我們更好、更強、更聰明, 而那些“固定心態”的人相信:我們的資質是固定的, 無論我們做什麼都不會被改變。

“成長的心態”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雖然這篇文章在談孩子, 但我建議家長可以看著Jessica Lahey的這段文字審視自己, 當我們自己不認可或者還不能做到“成長心態”時,很難給孩子做榜樣。客觀上說,不具備“成長心態”的家長,在耐心地傾聽孩子的不同意見時,也會存在“防禦心理”。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面對有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有一些孩子因為成長環境而產生了防禦心理。但慶倖的是,成長的心態可以保護孩子們免受“防禦心理”的影響。Douglas Stone 和 Sheila Heen解釋道:

“如果你有一個成長的心態,你將更容易理解這些看起來複雜的語句,你會認為它是資訊,而不是指責或污辱。你聽到不是‘我弄糟了事情’,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是‘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你要做什麼’。成長心態的人不去想矛盾和動機,只是尋求準確的資訊,以調整自我和進行學習。”

下面這段話,說明了“成長心態”對孩子將來發展的積極作用,我覺得字字珠璣,請允許我幾乎將整段劃重點:

“成長的心態”是給我們的孩子最好的禮物,用它裝備我們的孩子,讓他可以勇敢地面對建設性的批評,認為這些批評可以讓他們更好、更強、更聰明。這些批評不需要我們偽裝它、磨圓它,因為有了“成長的心態”,孩子能夠處理真相。即使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了,他們遭到惡意的批評,具有“成長心態”的孩子也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會被別人的期望和被別人的不良回饋所限制。

教會孩子“成長的心態”

為了解答怎麼才能教會孩子“成長的心態”這一問題,Jessica Lahey特地請教了以前的老師、心理治療師Andrea Nair和心理學家、作家Michele Borba,然後將他們的建議整理如下:

建議一:評價時不要猶豫

Jessica Lahey寫道:

許多孩子由於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都不大能正確理解別人的評價。而成人都會自然地想去保護孩子免受痛苦,但當我們想到保護孩子時,就會自然地過度去關注表揚,我們其實已在無意中,把孩子們推向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

由於家長的愛心保護,孩子並沒有機會接觸到“不好的話”,即使偶爾聽到一兩句“不好的話”,也會被家長將用“蜜糖”包裹起來,孩子並不會感受到“這是批評”。

比如,當鄰居家的孩子說,你們寶貝在幼稚園被老師批評後,家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保護寶貝:“寶貝,沒關係,你的優點還沒被老師發現呢,你一定會得到老師表揚的。”而那個被老師批評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則因為家長害怕觸發孩子的“傷心點”而被掩蓋。

其實,家長為了掩蓋這些“不好的資訊”真的很費心力。我們倒不如讓自己放輕鬆一點,要知道,你對孩子的心理保護,其實正是一種心理溺愛。想想,當孩子離開你以後,他會面對怎樣的社會環境,就讓他多一些這方面的經驗吧,您想要怎麼評價就怎麼評價,不要想太多,也許對孩子成長更好哦。

建議二:停止不斷的讚美

“賞識教育”曾被很多人推崇,任何事情都會“過猶不及”。

曾有報導稱:讚美可能會鼓勵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從而阻止孩子承擔新的挑戰。更糟糕的是,它會降低而不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們需要習慣建設性的批評,我們的工作就是教他們如何去面對。

我對Jessica Lahey建議的理解是,我們需要“賞識教育”,但不能讓“賞識”成為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孩子該賞識時表揚鼓勵他,在面對有益於孩子成長的建議和批評時,要學會面對,並養成習慣。

面對建設性批評和策略

策略一:注意你的肢體語言

非言語溝通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們理解你對他們的評價。不要交叉雙臂,表情放鬆,保持微笑,如果你緊張地提出批評,孩子們也會緊張地收到批評。

通俗的說,就是嚴肅認真地提出批評,不要讓孩子認為你是在開玩笑。

策略二:換一換說話的人稱

評價時不要說“我很為你感到驕傲”,把“我”換成“你”,說“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或者“你感受最好的是什麼?”,再或者“有一件事你想改變什麼?”

把“我”換成“你”的改變,不僅僅是人稱的改變,它是在把孩子引導到一個“主角”的立場上,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策略三:把權力移交給孩子

不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把權力移交給孩子,幫助他有效地理解評價,並用評價中的有效資訊去努力調整自己。如問:“這是你希望的改變嗎?”,“下一次,你會有什麼不同?”。引導他看到另一條路徑,如“你覺得還可以怎麼做這件事情呢?”

上面這段提到的幾個句型,不是隨便說說的,家長可以套用。

“這是你希望的改變嗎”,這句是在提示孩子,自己想一想,按“別人的建議”做,自己願意嗎?你是否想思考一下,按別人的建議做,可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這種結果是你所希望的嗎?

“下一次,你會有什麼不同”,是在引導孩子思考:你從別人的建議中學到了什麼,那麼,下次做同樣的事情,你是不是會有新的解決辦法。

“你覺得還可以怎麼做這件事情呢”,別人的建議是不是啟發你從另一角度想問題了。如果前面兩句是改變具體的事情的話,後面這句是在開拓思維的視角,讓孩子的思維更開闊、更全面。

策略四:摔倒了再爬起來

一旦孩子摔倒了,撣撣身上的灰塵爬起來,他需要我們説明他重新開始。我們要基於他目前的學習情況,挑選一些新目標。他的目標應該是他自己的、他設計的、根據他的經驗和他所希望的。最重要的是,這些目標應該是可衡量的、可實現的。這樣,他就能保持良好的勢頭,向前發展。

這段話可以反映出Jessica Lahey的教育理念,她並不主張完全的放養,“摔倒爬起來”的過程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的,不摔跤不知道痛,不經歷失敗也不可能明白個中滋味。但孩子要重新開始,仍然需要家長的引導和説明,家長要幫的“在他迷失時指方向,在他徘徊不前時給策略和方法,在他洩氣時給予鼓勵和希望,在他完成時給予評價和建議”。而具體的目標、計畫、方案則交給孩子自己去做吧,如果真的需要幫助,也是在家長的指導下,由孩子最終完成。

Jessica Lahey的總結,點出了孩子成長過程的核心——裝備好的性格,體驗精彩的人生:

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遇到批評,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可能使孩子免受它的傷害,我們能做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們裝備堅毅的、有力的性格,讓他們在銳意進取、強壯、聰明、勇敢中體驗人生。

本文作者劉鴻雁的專著《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家庭的育兒難題》已於2017年5月由學林出版社出版,當當網可購。

50個家庭的育兒難題

方方面面啟發你

本號創建人劉鴻雁的新書《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家庭的育兒難題》從其2000多諮詢案例中精選而出。

本書從“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這一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入手,就“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品質的陪伴”四個方面解讀家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

(購書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諮詢、客服請長按下方二維碼【lhyxinli】

(說明:2018年3月1日前,所有諮詢均採用書面答覆

由於工作量大,答覆比較慢,請大家諒解)

“兒童心理成長”的微信號:ertong_xinli,是兒童心理資訊和服務平臺,歡迎關注。

往期專題,請關注本號,輸入相應關鍵字:A叛逆,B發脾氣,C固執,D嫉妒,E敏感,F急脾氣,G磨蹭, H愛告狀,I哭鬧/耍賴,J立規矩,K膽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別人的東西,O管教方法,P好爸爸,Q入園焦慮,R不合群。

點擊“閱讀原文”購《管束與放手之間》(劉鴻雁著)↓↓↓

當我們自己不認可或者還不能做到“成長心態”時,很難給孩子做榜樣。客觀上說,不具備“成長心態”的家長,在耐心地傾聽孩子的不同意見時,也會存在“防禦心理”。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面對有建設性的批評,因為有一些孩子因為成長環境而產生了防禦心理。但慶倖的是,成長的心態可以保護孩子們免受“防禦心理”的影響。Douglas Stone 和 Sheila Heen解釋道:

“如果你有一個成長的心態,你將更容易理解這些看起來複雜的語句,你會認為它是資訊,而不是指責或污辱。你聽到不是‘我弄糟了事情’,而是‘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不是‘你是什麼樣的人’,而是‘你要做什麼’。成長心態的人不去想矛盾和動機,只是尋求準確的資訊,以調整自我和進行學習。”

下面這段話,說明了“成長心態”對孩子將來發展的積極作用,我覺得字字珠璣,請允許我幾乎將整段劃重點:

“成長的心態”是給我們的孩子最好的禮物,用它裝備我們的孩子,讓他可以勇敢地面對建設性的批評,認為這些批評可以讓他們更好、更強、更聰明。這些批評不需要我們偽裝它、磨圓它,因為有了“成長的心態”,孩子能夠處理真相。即使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了,他們遭到惡意的批評,具有“成長心態”的孩子也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努力和進步,而不會被別人的期望和被別人的不良回饋所限制。

教會孩子“成長的心態”

為了解答怎麼才能教會孩子“成長的心態”這一問題,Jessica Lahey特地請教了以前的老師、心理治療師Andrea Nair和心理學家、作家Michele Borba,然後將他們的建議整理如下:

建議一:評價時不要猶豫

Jessica Lahey寫道:

許多孩子由於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都不大能正確理解別人的評價。而成人都會自然地想去保護孩子免受痛苦,但當我們想到保護孩子時,就會自然地過度去關注表揚,我們其實已在無意中,把孩子們推向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

由於家長的愛心保護,孩子並沒有機會接觸到“不好的話”,即使偶爾聽到一兩句“不好的話”,也會被家長將用“蜜糖”包裹起來,孩子並不會感受到“這是批評”。

比如,當鄰居家的孩子說,你們寶貝在幼稚園被老師批評後,家長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保護寶貝:“寶貝,沒關係,你的優點還沒被老師發現呢,你一定會得到老師表揚的。”而那個被老師批評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則因為家長害怕觸發孩子的“傷心點”而被掩蓋。

其實,家長為了掩蓋這些“不好的資訊”真的很費心力。我們倒不如讓自己放輕鬆一點,要知道,你對孩子的心理保護,其實正是一種心理溺愛。想想,當孩子離開你以後,他會面對怎樣的社會環境,就讓他多一些這方面的經驗吧,您想要怎麼評價就怎麼評價,不要想太多,也許對孩子成長更好哦。

建議二:停止不斷的讚美

“賞識教育”曾被很多人推崇,任何事情都會“過猶不及”。

曾有報導稱:讚美可能會鼓勵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從而阻止孩子承擔新的挑戰。更糟糕的是,它會降低而不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們需要習慣建設性的批評,我們的工作就是教他們如何去面對。

我對Jessica Lahey建議的理解是,我們需要“賞識教育”,但不能讓“賞識”成為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孩子該賞識時表揚鼓勵他,在面對有益於孩子成長的建議和批評時,要學會面對,並養成習慣。

面對建設性批評和策略

策略一:注意你的肢體語言

非言語溝通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們理解你對他們的評價。不要交叉雙臂,表情放鬆,保持微笑,如果你緊張地提出批評,孩子們也會緊張地收到批評。

通俗的說,就是嚴肅認真地提出批評,不要讓孩子認為你是在開玩笑。

策略二:換一換說話的人稱

評價時不要說“我很為你感到驕傲”,把“我”換成“你”,說“你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或者“你感受最好的是什麼?”,再或者“有一件事你想改變什麼?”

把“我”換成“你”的改變,不僅僅是人稱的改變,它是在把孩子引導到一個“主角”的立場上,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策略三:把權力移交給孩子

不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把權力移交給孩子,幫助他有效地理解評價,並用評價中的有效資訊去努力調整自己。如問:“這是你希望的改變嗎?”,“下一次,你會有什麼不同?”。引導他看到另一條路徑,如“你覺得還可以怎麼做這件事情呢?”

上面這段提到的幾個句型,不是隨便說說的,家長可以套用。

“這是你希望的改變嗎”,這句是在提示孩子,自己想一想,按“別人的建議”做,自己願意嗎?你是否想思考一下,按別人的建議做,可能會帶來怎樣的結果,這種結果是你所希望的嗎?

“下一次,你會有什麼不同”,是在引導孩子思考:你從別人的建議中學到了什麼,那麼,下次做同樣的事情,你是不是會有新的解決辦法。

“你覺得還可以怎麼做這件事情呢”,別人的建議是不是啟發你從另一角度想問題了。如果前面兩句是改變具體的事情的話,後面這句是在開拓思維的視角,讓孩子的思維更開闊、更全面。

策略四:摔倒了再爬起來

一旦孩子摔倒了,撣撣身上的灰塵爬起來,他需要我們説明他重新開始。我們要基於他目前的學習情況,挑選一些新目標。他的目標應該是他自己的、他設計的、根據他的經驗和他所希望的。最重要的是,這些目標應該是可衡量的、可實現的。這樣,他就能保持良好的勢頭,向前發展。

這段話可以反映出Jessica Lahey的教育理念,她並不主張完全的放養,“摔倒爬起來”的過程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的,不摔跤不知道痛,不經歷失敗也不可能明白個中滋味。但孩子要重新開始,仍然需要家長的引導和説明,家長要幫的“在他迷失時指方向,在他徘徊不前時給策略和方法,在他洩氣時給予鼓勵和希望,在他完成時給予評價和建議”。而具體的目標、計畫、方案則交給孩子自己去做吧,如果真的需要幫助,也是在家長的指導下,由孩子最終完成。

Jessica Lahey的總結,點出了孩子成長過程的核心——裝備好的性格,體驗精彩的人生:

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遇到批評,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可能使孩子免受它的傷害,我們能做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孩子們裝備堅毅的、有力的性格,讓他們在銳意進取、強壯、聰明、勇敢中體驗人生。

本文作者劉鴻雁的專著《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家庭的育兒難題》已於2017年5月由學林出版社出版,當當網可購。

50個家庭的育兒難題

方方面面啟發你

本號創建人劉鴻雁的新書《管束與放手之間——來自50個中國家庭的育兒難題》從其2000多諮詢案例中精選而出。

本書從“管束與放手的拿捏”這一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入手,就“物權意識的建立”、“讀懂孩子的天性”、“賞識教育與行為規範”和“高品質的陪伴”四個方面解讀家長們普遍關心的育兒難題。

(購書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諮詢、客服請長按下方二維碼【lhyxinli】

(說明:2018年3月1日前,所有諮詢均採用書面答覆

由於工作量大,答覆比較慢,請大家諒解)

“兒童心理成長”的微信號:ertong_xinli,是兒童心理資訊和服務平臺,歡迎關注。

往期專題,請關注本號,輸入相應關鍵字:A叛逆,B發脾氣,C固執,D嫉妒,E敏感,F急脾氣,G磨蹭, H愛告狀,I哭鬧/耍賴,J立規矩,K膽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別人的東西,O管教方法,P好爸爸,Q入園焦慮,R不合群。

點擊“閱讀原文”購《管束與放手之間》(劉鴻雁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