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七彩黃驊」黃驊名人錄:張之江

張之江(1882-1969), 字紫瑉, 號子茳, 別號天行, 教名保羅, 河北鹽山人, 西北軍著名將領, 中國國術主要宣導人和奠基人。 為人重德守義, 辦事雷厲風行, 剛決果斷, 是西北軍五虎將之首, 軍中尊稱大主教。 曾任察哈爾都統西北邊防督辦、代理國民軍總司令、國民政府禁煙委員會主席。 他在禁煙時的決心和作風讓群眾贊為“第二個林則徐”。 後任中央國術館館長。 1936年選拔武術隊參加第十屆奧運會, 奧運會執行主席特命為表演隊攝製紀錄片。 建國後, 任全國政協委員, 1969年病逝。

主教將軍

早年生涯

1903年, 清政府組建新軍, 施行徵兵制, 留老人莊應徵青年寥寥, 其父為該村村正, 不得已送張之江應徵入伍, 從北洋常備軍, 被選入常備軍學兵營學習騎兵, 因識文墨, 升遷較快。 1907年5月徐世昌任東三省總督, 邀張之江任新建北洋第一混成協騎兵營哨官。 1910年春, 張之江與馮玉祥發起組織武學研究會。

9月張之江所在第一混成協與另外兩個團合編為北洋陸軍第二十鎮, 他任第四十協第八十標騎兵營排長。

1911年, 10月辛亥革命爆發, 12月張之江參加灤州起義, 被任命為騎兵司令, 率一排駐守金山嘴, 後赴滬向陳其美請援。

1912年1月灤州起義不幸失敗後, 馮玉祥被解職回原籍, 王金銘等同志被殺害, 張之江隻身逃離第二十鎮, 同年被任命為晉北東路司令部第二等參謀, 一度兼代東路司令官。 3月馮玉祥重新任左路備補軍(統領為陸建章)第二營營長, 張之江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學習。

五虎之首

1914年11月回馮玉祥部供職, 任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教官、參謀。

1915年, 5月隨馮玉祥入川, 8月任四川將軍公署高級參議。

1916年1月護國軍入川, 張之江隨馮玉祥與劉雲峰部作戰。 3月25日授為陸軍騎兵中校並加陸軍騎兵上校銜, 30日授為陸軍騎兵上校並加陸軍少將銜。

5月22日促成四川將軍陳宧反袁, 宣佈四川獨立, 第十六混成旅改為“護國軍第五師”, 將當地遊擊部隊與收編的川軍合編成第三團,

任命張之江為團長, 率部打敗北洋軍的反攻。

1917年1月馮玉祥被迫去職, 張之江任第十六混成旅騎兵營營長, 駐防京畿。 7月張勳復辟, 馮玉祥下天臺山討伐, 張之江率騎兵營在廊坊一帶擊潰了張勳的辮子兵。

1918年6月, 第十六混成旅駐防湖南常德, 張之江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二團團長, 負責城防治安, 日本士兵入城時拒不接受崗哨檢查, 釀成流血事件, 張之江命令堅決打擊日兵囂張氣焰, 維護了國家尊嚴。 7月29日晉授為陸軍少將。 9月任第十六混成旅第二團團長。

1921年6月隨馮玉祥入陝西討伐陳樹藩。 8月5日第十六混成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一師, 馮玉祥任師長, 張之江任第二十二旅旅長。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 張之江率部隨馮玉祥進軍河南趙倜。

5月5日趙軍偷襲鄭州, 張之江部軍力單薄, 仍奮力應戰, 在增援部隊的配合下擊潰趙部, 驅逐了盤踞河南省多年的軍閥趙倜。 10月任第七混成旅(由河南新募五團新兵中抽撥兩團組編)旅長, 馮玉祥開辦中高級軍官訓練班, 張之江任監察官, 並講授戰術課程。 11月20日授為陸軍中將, 率部移防通州。

1923年10月4日任第七混成旅旅長。 11月27日, 北洋曹錕政府授張之江為將軍府“洸威將軍”。

代總司令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7日張之江任直軍討賊軍第三軍第一路司令,21日馮玉祥部陸續自北京向熱河開拔,以第七混成旅長張之江部為先遣隊。10月19日,馮玉祥決心發動北京政變,下達了全軍班師回京的命令,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25日張之江等參加了“北苑會議”,受命率部赴楊村,迎戰吳佩孚直系沿京津鐵路的反撲。11月2日張之江旅與胡景翼軍敗吳佩孚軍於楊村,俘其旅長潘鴻鈞,將吳部擊潰。12月2日,汪兆銘、孫科、吳敬恒、徐謙等晤國民軍將領李鳴鐘、張之江、劉驥。12月8日署理察哈爾都統,兼國民軍騎兵第一旅旅長。12月15日第四混成旅三個營在張家口嘩變,劫掠全市,16日張之江率軍前往張家口鎮服,誘殺了變兵三百餘人,內有團營長軍官多人。

1925年,春任國民軍第五師師長,在察哈爾積極進行經濟建設,整頓財政稅收,清除積弊,修築馬路,修建電話電報線,提倡畜牧,移民墾荒。5月1日加陸軍上將銜。12月8日馮玉祥、李景林兩軍戰爭開始,馮以張之江任北路總指揮,猛攻楊村,12日在北倉失利,20日馮玉祥調李鳴鐘、宋哲元部增援,張之江仍回察哈爾都統任內。12月27日馮玉祥任命張之江代西北邊防督辦,30日奉馮玉祥命槍殺了徐樹錚。

1926年,1月4日馮玉祥再電段祺瑞辭職,以職權交張之江,並以張之江任察哈爾司令,10日任張之江署理西北邊防督辦。27日,張之江、李鳴鐘、鹿鐘麟、宋哲元、劉鬱芬(以上五人即是西北軍五虎)等通電否認國民軍“赤化”,也未能阻止吳佩孚和張作霖的聯合進攻。2月6日,國民軍第一軍將領張之江等通電討吳佩孚,接濟國民軍的蘇聯軍艦“奧利格”在大沽口為奉天軍艦所阻,折返符拉迪沃斯托克。3月6日奉軍代表到北京與國民軍商和議,張之江、李鳴鐘贊同,鹿鐘麟反對,11日奉軍張學良在昌黎下令對國民軍總攻擊,15日張之江電張作霖商和平,3月25日國民軍將領一致擁護張之江,張不得已勉強主持國民軍大計,28日張之江通電繼馮玉祥統率國民軍第一軍,代理國民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如對方進攻,決一戰,張之江主張放棄北京,鹿鐘麟不允,但均願與吳佩孚言和,先由張廷諤向吳疏通,並派興和道尹丁春膏往湖北說吳合力討奉,4月5日吳佩孚電覆張之江,令先將國民軍交閻錫山接收為和平先決條件,張之江率部抵抗直奉聯軍,牽制吳佩孚,策應南方北伐軍。11日吳佩孚對北京政變不表示諒解,命鹿鐘麟、張之江下野交出部隊,12日奉軍及直魯軍向京東、京南猛烈攻擊,15日國民軍撤出北京,在南口一線佈防迎敵。

5月6日,國民軍改編為七個軍(鹿鐘麟、宋哲元、李鳴鐘、劉郁芬、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張之江任總司令,8日成立政治討論會(西北設最高政治委員會),張之江任會長,鹿鐘麟、張秋白副之,並竭力維持西北銀行鈔票,凝神備戰,對南口多倫主守。6月18日張垣會議結果,將南口、晉北、多倫三方軍隊略事改編,由張之江正式任命鄭金聲為東路總司令,擔任南口防務,指揮國民軍十五萬人在東起內蒙古多倫,西到晉北的千里戰線,抵抗奉直晉三系軍閥的聯合進攻,與北洋軍隊激戰于南口。

7月5日,因吳佩孚久攻不下,改由奉魯軍對南口總攻擊,21日田維勤部二次叛變兩團(均舊國民二軍),攻擊懷來之戰事停頓。8月1日奉魯軍及吳佩孚軍對南口、懷來總攻擊,張學良親自督戰攻南口正面並以重炮轟擊,14日多倫失守後,張之江和鹿鐘麟決定國民軍撤退到西北,15日張之江下令撤退,國民軍劉汝明師向西北撤退,旅長王書箴被俘,奉軍即占南口,此戰國民軍死傷一萬餘人,奉魯軍二萬餘人。8月17日張之江、鹿鐘麟退向綏遠,國民軍高級將領各有主張,不相協調,韓複榘、石友三投閻錫山,蔣鴻遇拒絕西撤,張之江困難重重,難以指揮。9月11日張之江赴庫倫,鹿鍾麟與宋哲元、鄭金聲等,尚擁國民第一、二、三軍餘部約三萬,守包頭。9月14日馮玉祥回國,16日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張之江任國民聯軍第一軍軍長,兼西北邊防督辦。

退居二線

1927年,6月初隨國民聯軍進入河南,28日受聘為豫陝甘考核院院長。7月6日特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8月1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9月17日再次被推舉為軍事委員會委員。9日特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2月26日受馮玉祥之命為國民軍全權代表駐南京首席聯絡官,代表馮出席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張之江積勞成疾,乃離開西北軍,在南京養病。

1928年,2月7日又被指定為軍事委員會委員。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張之江擔任館長,他不計前嫌,三請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任副館長,建館之初設有少林門和武當門,以王子平和高振東為門長。3月27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團主任,29日任東北特別委員會委員。3月30日中央常委會決議,通過錢大鈞等為江蘇省黨部指導員。6月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它是中華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7月24日國府會議決任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何應欽、張之江、李烈鈞、陳紹寬為禁煙委員,張之江為主席,曾再三懇辭,未獲允准,對毒品採取禁運、禁販、禁吸的措施。10月12日向中央提出辭禁煙委員會職。10月13日,第二集團軍各要人在雞鳴寺舉行國民軍北平革命四周紀念,由張之江主席,演述北平革命經過及其效果、價值,頗為詳盡。11月27日行政會議明令派張之江赴魯、豫、秦、隴,視察禁煙。

1929年,1月7日張之江偕眷回原籍,24日特派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張之江返京南後,未銷假,複呈行政院辭禁煙會長職,2月2日行政院指令慰留。5月15日西北軍反蔣,張之江並未參與,6月25日張之江攜眷赴南京,銷假視事。

1930年1月任江西清鄉督辦,並兼任江蘇省民團訓練所所長。4月爆發中原大戰,張之江採取回避態度,並未參戰。30日張之江、馬福祥自南京赴柳河,謁蔣介石,商西北軍問題。11月3日國民政府特任張之江為軍事委員會江蘇綏靖督辦公署督辦,所部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部,下轄第三十三師等,對西北軍殘部予以安撫。

1931年5月初任國民會議軍隊特別黨部代表,20日通電反對陳濟棠反蔣行動。

1932年6月25日特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

1933年5月,他又創辦了“國術體育傳習所”,自任所長。

1934年“國術體育傳習所”改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張之江任校長。

1935年放派往歐美各國考察體育,曾率南洋旅行團去南洋各國宣傳發揚國術的活動,對武術的宣傳卓有成效。

1936年1月22日,國民政府敘任張之江為陸軍中將。7月9日給予國民革命軍誓師十周年紀念勳章。8月張之江率領中央國術館派隊員參加柏林奧運會,進行武術表演,使西方第一次見到中國武術,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張之江為此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並被譽為“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9月26日特加陸軍上將銜。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術館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從南京遷出,經長沙、桂林、昆明遷到重慶。

1938年1月,張之江應李宗仁邀請任第五戰區高級顧問,輔助李宗仁便於指揮西北系各將領,3月參與指揮了台兒莊戰役。

1940年7月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五期受訓。

1941年3月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他在會上大談國術,被引為笑柄,輿論界批評他為“時代的落伍者”。

1942年7月從陸軍大學特別班畢業,仍任軍事參議院參議。

1945年5月1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0月10日授予抗戰勝利勳章,抗戰勝利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遷天津;11月,行政院政務處長徐道鄰曾控告馮玉祥、張之江於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殺害其父樹錚,不了了之。

1946年,7月31日,張之江晉任陸軍上將並退為備役。11月選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此時徐樹錚之子徐道鄰控告張之江“唆使殺人”,張遍登啟事,聲明當時事與己無關,法政部門以“時效已過”免於起訴。

1948年4月參加國民大會,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1954年12月,張之江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1955年2月11日,毛澤東主席曾致信張之江,對他的愛國熱忱表示敬意。

1956年2月,張之江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發言,對發展中國武術提出自己的見解。同年秋,國家体委在北京舉行全國武術表演,張之江應聘為總裁判長。

1969年5月12日,張之江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八十五歲。

代總司令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7日張之江任直軍討賊軍第三軍第一路司令,21日馮玉祥部陸續自北京向熱河開拔,以第七混成旅長張之江部為先遣隊。10月19日,馮玉祥決心發動北京政變,下達了全軍班師回京的命令,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25日張之江等參加了“北苑會議”,受命率部赴楊村,迎戰吳佩孚直系沿京津鐵路的反撲。11月2日張之江旅與胡景翼軍敗吳佩孚軍於楊村,俘其旅長潘鴻鈞,將吳部擊潰。12月2日,汪兆銘、孫科、吳敬恒、徐謙等晤國民軍將領李鳴鐘、張之江、劉驥。12月8日署理察哈爾都統,兼國民軍騎兵第一旅旅長。12月15日第四混成旅三個營在張家口嘩變,劫掠全市,16日張之江率軍前往張家口鎮服,誘殺了變兵三百餘人,內有團營長軍官多人。

1925年,春任國民軍第五師師長,在察哈爾積極進行經濟建設,整頓財政稅收,清除積弊,修築馬路,修建電話電報線,提倡畜牧,移民墾荒。5月1日加陸軍上將銜。12月8日馮玉祥、李景林兩軍戰爭開始,馮以張之江任北路總指揮,猛攻楊村,12日在北倉失利,20日馮玉祥調李鳴鐘、宋哲元部增援,張之江仍回察哈爾都統任內。12月27日馮玉祥任命張之江代西北邊防督辦,30日奉馮玉祥命槍殺了徐樹錚。

1926年,1月4日馮玉祥再電段祺瑞辭職,以職權交張之江,並以張之江任察哈爾司令,10日任張之江署理西北邊防督辦。27日,張之江、李鳴鐘、鹿鐘麟、宋哲元、劉鬱芬(以上五人即是西北軍五虎)等通電否認國民軍“赤化”,也未能阻止吳佩孚和張作霖的聯合進攻。2月6日,國民軍第一軍將領張之江等通電討吳佩孚,接濟國民軍的蘇聯軍艦“奧利格”在大沽口為奉天軍艦所阻,折返符拉迪沃斯托克。3月6日奉軍代表到北京與國民軍商和議,張之江、李鳴鐘贊同,鹿鐘麟反對,11日奉軍張學良在昌黎下令對國民軍總攻擊,15日張之江電張作霖商和平,3月25日國民軍將領一致擁護張之江,張不得已勉強主持國民軍大計,28日張之江通電繼馮玉祥統率國民軍第一軍,代理國民軍總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如對方進攻,決一戰,張之江主張放棄北京,鹿鐘麟不允,但均願與吳佩孚言和,先由張廷諤向吳疏通,並派興和道尹丁春膏往湖北說吳合力討奉,4月5日吳佩孚電覆張之江,令先將國民軍交閻錫山接收為和平先決條件,張之江率部抵抗直奉聯軍,牽制吳佩孚,策應南方北伐軍。11日吳佩孚對北京政變不表示諒解,命鹿鐘麟、張之江下野交出部隊,12日奉軍及直魯軍向京東、京南猛烈攻擊,15日國民軍撤出北京,在南口一線佈防迎敵。

5月6日,國民軍改編為七個軍(鹿鐘麟、宋哲元、李鳴鐘、劉郁芬、鄭金聲、門致中、石友三),張之江任總司令,8日成立政治討論會(西北設最高政治委員會),張之江任會長,鹿鐘麟、張秋白副之,並竭力維持西北銀行鈔票,凝神備戰,對南口多倫主守。6月18日張垣會議結果,將南口、晉北、多倫三方軍隊略事改編,由張之江正式任命鄭金聲為東路總司令,擔任南口防務,指揮國民軍十五萬人在東起內蒙古多倫,西到晉北的千里戰線,抵抗奉直晉三系軍閥的聯合進攻,與北洋軍隊激戰于南口。

7月5日,因吳佩孚久攻不下,改由奉魯軍對南口總攻擊,21日田維勤部二次叛變兩團(均舊國民二軍),攻擊懷來之戰事停頓。8月1日奉魯軍及吳佩孚軍對南口、懷來總攻擊,張學良親自督戰攻南口正面並以重炮轟擊,14日多倫失守後,張之江和鹿鐘麟決定國民軍撤退到西北,15日張之江下令撤退,國民軍劉汝明師向西北撤退,旅長王書箴被俘,奉軍即占南口,此戰國民軍死傷一萬餘人,奉魯軍二萬餘人。8月17日張之江、鹿鐘麟退向綏遠,國民軍高級將領各有主張,不相協調,韓複榘、石友三投閻錫山,蔣鴻遇拒絕西撤,張之江困難重重,難以指揮。9月11日張之江赴庫倫,鹿鍾麟與宋哲元、鄭金聲等,尚擁國民第一、二、三軍餘部約三萬,守包頭。9月14日馮玉祥回國,16日在五原誓師參加北伐,張之江任國民聯軍第一軍軍長,兼西北邊防督辦。

退居二線

1927年,6月初隨國民聯軍進入河南,28日受聘為豫陝甘考核院院長。7月6日特任國民政府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8月1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路軍總司令。9月17日再次被推舉為軍事委員會委員。9日特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2月26日受馮玉祥之命為國民軍全權代表駐南京首席聯絡官,代表馮出席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張之江積勞成疾,乃離開西北軍,在南京養病。

1928年,2月7日又被指定為軍事委員會委員。3月24日南京中央國術研究館成立,張之江擔任館長,他不計前嫌,三請精通武當劍和內家拳術的李景林任副館長,建館之初設有少林門和武當門,以王子平和高振東為門長。3月27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團主任,29日任東北特別委員會委員。3月30日中央常委會決議,通過錢大鈞等為江蘇省黨部指導員。6月國術研究館正式易名為中央國術館,它是中華民國時期主管國術的中央行政機構之一。7月24日國府會議決任蔣中正、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李濟深、何應欽、張之江、李烈鈞、陳紹寬為禁煙委員,張之江為主席,曾再三懇辭,未獲允准,對毒品採取禁運、禁販、禁吸的措施。10月12日向中央提出辭禁煙委員會職。10月13日,第二集團軍各要人在雞鳴寺舉行國民軍北平革命四周紀念,由張之江主席,演述北平革命經過及其效果、價值,頗為詳盡。11月27日行政會議明令派張之江赴魯、豫、秦、隴,視察禁煙。

1929年,1月7日張之江偕眷回原籍,24日特派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張之江返京南後,未銷假,複呈行政院辭禁煙會長職,2月2日行政院指令慰留。5月15日西北軍反蔣,張之江並未參與,6月25日張之江攜眷赴南京,銷假視事。

1930年1月任江西清鄉督辦,並兼任江蘇省民團訓練所所長。4月爆發中原大戰,張之江採取回避態度,並未參戰。30日張之江、馬福祥自南京赴柳河,謁蔣介石,商西北軍問題。11月3日國民政府特任張之江為軍事委員會江蘇綏靖督辦公署督辦,所部第二十五路軍梁冠英部,下轄第三十三師等,對西北軍殘部予以安撫。

1931年5月初任國民會議軍隊特別黨部代表,20日通電反對陳濟棠反蔣行動。

1932年6月25日特任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

1933年5月,他又創辦了“國術體育傳習所”,自任所長。

1934年“國術體育傳習所”改為“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張之江任校長。

1935年放派往歐美各國考察體育,曾率南洋旅行團去南洋各國宣傳發揚國術的活動,對武術的宣傳卓有成效。

1936年1月22日,國民政府敘任張之江為陸軍中將。7月9日給予國民革命軍誓師十周年紀念勳章。8月張之江率領中央國術館派隊員參加柏林奧運會,進行武術表演,使西方第一次見到中國武術,武術表演轟動了世界體壇,張之江為此獲得了該屆奧運會以“五環”為標誌的紀念章,並被譽為“中國國術開始走向國際體壇的第一人”。9月26日特加陸軍上將銜。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術館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從南京遷出,經長沙、桂林、昆明遷到重慶。

1938年1月,張之江應李宗仁邀請任第五戰區高級顧問,輔助李宗仁便於指揮西北系各將領,3月參與指揮了台兒莊戰役。

1940年7月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第五期受訓。

1941年3月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他在會上大談國術,被引為笑柄,輿論界批評他為“時代的落伍者”。

1942年7月從陸軍大學特別班畢業,仍任軍事參議院參議。

1945年5月19日當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0月10日授予抗戰勝利勳章,抗戰勝利後國術體育專科學校遷天津;11月,行政院政務處長徐道鄰曾控告馮玉祥、張之江於民國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殺害其父樹錚,不了了之。

1946年,7月31日,張之江晉任陸軍上將並退為備役。11月選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此時徐樹錚之子徐道鄰控告張之江“唆使殺人”,張遍登啟事,聲明當時事與己無關,法政部門以“時效已過”免於起訴。

1948年4月參加國民大會,5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1954年12月,張之江任政協全國委員會特邀委員,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政協會議,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1955年2月11日,毛澤東主席曾致信張之江,對他的愛國熱忱表示敬意。

1956年2月,張之江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發言,對發展中國武術提出自己的見解。同年秋,國家体委在北京舉行全國武術表演,張之江應聘為總裁判長。

1969年5月12日,張之江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終年八十五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