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期末考近了,這些精品素材,能為你的作文提分!快看

于老師說

期末考試越來越近, 今天于老師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諸子百家的作文素材, 希望大家能對大家的寫作有幫助。 大家在平時一定要多做一些素材搜集整理練習, 這樣你的作文才會在期末考前好起來。

1、孔子

(《論語》)話題

話題1:“諸子”作文話題、素材——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 它讚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 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評價《韶》樂盡善盡美。 而對周朝樂舞《大武》的藝術表現形式給以高度讚揚外, 對其表現周武工伐紂滅商的戰爭功績的內容卻給予批評:“《大武》,

盡美未盡善也。 ”

話題2: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在孔子心目中, 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 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 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 只求維護道。 孔子也曾說:“富與貴, 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 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話題3: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 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不知老之將至。 ”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 歷盡艱辛, 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信任, 還險些喪命, 但孔子並不灰心, 仍然樂觀向上, 堅持白己的理想,

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話題4:君子固窮

孔子到達陳國, 寄居在司城貞子家, 居住了三年。 楚國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 便使人聘請孔子, 準備把有戶籍的民社方圓七百里之地封給孔子。 孔子前往拜見回禮, 從陳地往蔡地遷徒被圍閑, 沒法行路, 斷絕了糧食。 隨從的弟子疲憊不堪, 餓得站不起來。 但孔子仍“講誦弦歌不絕”(講習誦讀, 演奏歌唱, 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生氣, 來見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說:“君子同窮, 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 小人窮閑就胡作非為了)。 ”告誡君子任何艱難的時候,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 也應該維護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話題5:尋覓

材料加工:

從那一簇藍瓦黃牆的村莊裡傳來, 餘音綿長,

和那一條並不知名的河, 在暮色蒼茫裡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 彌漫著, 如麥田上濃得化也化不開的霧氣, 我聽見了在泗水岸上, 有了“逝者如斯夫”的聲音, 從孔子一直說到了現在。

我的祖先, 那個秦嬴政, 在他的生前是曾經焚過書坑過儒的。 如今, 他的後人如我者, 卻千里迢迢來拜孔子了。 我來山東, 除了拜孔子, 當然也得去登泰山, 只是祈求上天給我以藝術上的想像和力量。 接待我的濟甯市的朋友說:哈, 你終於來了!我是來了, 孔門弟子三千, 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沒有給偉大的先師帶一束幹肉, 當年的蘇武可以唱“執瓢從之, 忽焉在後”, 我帶來的惟有一顆頭顱, 在孔子的墓前叩一個重響。

孔子作文素材:走近孔子(遊記)

離開孔廟時, 我的腦海裡突然蹦出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我的時間尚未來到, 有些人要在死後誕生。 ”尼采是瘋狂的, 也是自信的。 而作為東方人的孔子, 雖沒有這樣的豪言壯語, 但歷史證明了他完全有資格這麼說。

在孔廟, 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規模深深地震撼了。 真是讓人難以想像, 經兩千餘年修建, 孔廟由原來的故宅三間, 發展而為占地327.5畝, 南北長1120米, 恢宏壯麗的古代建築群。 廟內古木參天, 殿宇雕樑畫棟, 金碧輝煌, 氣勢直逼北京的故宮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孔子從一個普通人一躍而為萬人崇敬的一代宗師, 真可謂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在孔廟的幾個小時的行程中, 最令我感歎的就是那十三碑亭。 那裡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國時所立的53幢碑石,

這是歷代尊孔的實錄, 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實記錄。 站在碑前, 可以想像著幾百年前, 那些古代帝王們動用了多少人馬, 才把幾十來噸重的大碑運來, 並一本正經地到這兒來參拜的情景。 其實, 帝王們對孔子的態度與其說是崇敬, 不如說只是利用。 由於孔子在中國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孔子成了人人搶收奪的一塊招牌。 封建統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來維護其封建統治, 他們拼命將孔子偶像化, 並不斷塞進一些他們的私貨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學。 立碑只不過是其為鞏固統治而玩的伎倆而已。 但不管如何, 孔子在中國的歷史上具有這樣深遠的影響, 這絕對是一個奇跡。 孔子是無與倫比的。

懷著對孔子的敬佩,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氣勢雄偉的大殿映入眼簾。“大成殿”幾個金色的大字蒼勁有力。朱紅色的大門,深紅色的牆,黃色琉璃瓦,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出大成殿的宏偉壯麗。特別顯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龍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長龍栩栩如生,似騰似遊。壯觀程度絕不亞於故宮大殿。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的塑像。傳說中孔子是位長相醜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卻儼然是個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長須老先生,想來是後人由於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緣故。

時間有時往往會掩蓋住真相,在這兒,我們很難想像到孔子當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早逝,在母親拉扯下長大,十六七歲時沒有了母親。但他勇敢地面對生活,戰勝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他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過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後來,孔子帶著愛徒周遊列國,宣揚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終壯志難酬。到老年只好隱居家鄉,埋頭講學和著述,大成殿后的詩禮堂就是最好的見證。堂中的幾十塊黑石板雕刻著孔子一生的經歷。看著畫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經歷著生活的貧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後仍堅持宣揚“仁愛”,成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顛沛流離了十四個寒暑後回到魯國時,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淒涼的,老年喪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沒有放鬆對古文獻的整理和繼續撰寫《春秋》。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堅強的意志!他的儒學思想影響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驚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終成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傑出的人文學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諾貝爾獎獲獎者曾在巴黎發表的一個宣言中預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活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見世人對於孔子思想的重視。

走近孔子,你會發現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偶像,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有著超人的智慧、勇氣和人格魅力。

簡評

任何一個中國人游孔廟時,都不會不在心海裡掀起波瀾。孔子作為東方文化的巨人,整整影響了中國幾千年。面對孔廟如此龐大而又氣勢恢宏的建築群,我們自然會想得很多很多。作者從內心“震撼”寫起,選取了行程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幾個點,並由此轉到孔子周遊列國時的落魄和死後的被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敘述和議論,給人們展現一個真實的孔子形象,他有著博大的胸懷、堅強的人格、超人的智慧,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孔子生前身後的不同境遇作深入的思考。

孟子作文素材:孟子:當我們周圍狼煙四起的時候

手捧戰國典籍,目視諸侯紛爭。硝煙還未散盡,土塵又重重揚起。刀與戟相撞的聲響,王與侯爭霸的號角,合成戰國流動的歷史圖畫。

我站在歷史畫面前,看著你昂著頭挺著胸自信地走來。用你洪鐘般的嗓音,誦讀你傳世的儒經。徹耳清心之音,撥開茫茫歷史霧靄,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響徹華史。

多年的戰亂,河山早已滿目瘡痍;俯視中原大地,“民有饑色,野有餓殍”,你心中是怎樣的酸楚。於是你慈悲的心腸,你為民請命的豪舉,便顯現在一次次的苦心遊說中。你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則勃然大怒:哼,君為輕?君為輕我當什麼王?!你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裡嘀咕:不殺人?不殺人打什麼戰?又怎奪得了天下?你又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者們於是以“善其身”來自我安慰,而“達”者們誰又能“兼濟天下”?多數是明哲保身,躲得遠遠的罷。

自古才子多孤獨!任你跑破了鞋底,憑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說破了唇舌,還是話斷了歷史,仍然沒有一個君王願意實施你心中的王道。於是你由孤獨變得孤傲了。齊宣王稱病,你也稱病。君王有什麼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可歷史決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傳播者,不能做“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君王。你開始蔑視統治者,見了梁襄王后說,“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這樣的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可你不怕。難怪後來的李大詩人也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激越之語,是受到了你的影響的吧?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圍煙塵這麼重,你顯然已經“昭”不過來了。你漸漸疲憊了,但仍心存希望,於是向當權者發出最後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齊國田氏卻廢姜氏而成為諸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仍然是齊國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寢,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終繼五國遷滅”。唉,他們不聽,也只能隨他們去吧!

硝煙仍在不斷地湧起,紛爭還在無奈地繼續。你也只能淚眼朦朧地心痛萬分地看著哀鴻遍野屍骨滿地。硝煙埋沒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愛民之情顯得更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懷顯得更為高貴!

關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動得淚流滿面。

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過時間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漩渦中,閃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說亂世出梟雄,不只是所軍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梟雄。戰國時期,一個混亂的時期,一個無主的時期,一個嗜殺的時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這一主張,只有你才會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會說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該說你太善良呢,還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為什麼會遊歷各國,而且去遊說齊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們有稱霸的野心,有嗜殺的本能,卻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們,這不是天真又是什麼?

曹交曾問過你“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你說“然”。當你確切地知道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麼樣子嗎?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過是虛構一套自己認為的仁政思想.可若說你虛構,卻又有些不實,因為當時確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也許是你對這些現實的不滿才構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來吧!

你留給後人的是一部充滿了你的思想主張的書——《孟子》,雖然並非都是你所作,卻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風格。

《孟子》一書中論辯居多,而當公都子問你:“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你卻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好一個“不得已”,因為“不得已”而“好辯”,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

顧炎武曾說“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一般遊士,都肆無忌憚。是不是也因為你無定主,所以說話較隨便些,在王宮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談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會有如此磅礴的氣勢吧!為什麼你會無所忌憚呢?難道單單是因為你是個遊士,無定主嗎?不是的,這其中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養,也是因為怎樣的修養,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禦”。

孟軻——請允許我叫你全名,這比叫孟子更親切。

你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你閃亮的思想會繼續耀眼下去!

莊子作文素材:人生沒有彎路(於丹說莊子)

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比如,你從來沒有遇到過你真正熱愛的職業,可以讓你用心去做。你沒有在這個職業中體會到被激發的樂趣,沒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樂,所以有一些技能永遠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這個世界上,你如果沒有遇到真正的愛人,你的愛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儘管你有家庭,有兒女,過著尋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沒有燃燒過,僅僅因為你沒有遇到那個人。

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

這個話是莊子假託孔子說的。孔子的學生顏回對孔子說: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衛國阻止暴虐的國君的惡行。他的老師孔子特別不屑地說:你別去了。你去了以後,碰到這麼暴虐的一個人,你勸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殺了。

顏回說:我總要出去做事啊。老師說:你現在還太毛躁,還沒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麼事都會一事無成的。你先自己去齋戒吧。

顏回就問他老師:我們家可窮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經好幾個月了。我一直過著這苦日子,這算不算是齋戒啊?

孔子說:你說的是祭祀上的齋戒,而不是心的齋戒。

顏回問:什麼叫心的齋戒? 

孔子告訴他,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聽,還要用心來聽,更要用氣來聽。用你的氣息去進行一切的感受,回歸到心裡,得到自我的確認,這就是心齋。

這段話雖然假託孔子說的,但是卻出自《莊子》。他寫的這段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現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

可以說,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內心的深度就有多深,這是完全成正比的。

可惜,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物,比如從小的讀書、長大的職業、以後的家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好了,沒有自己的追逐,沒有自己的嘗試,甚至沒有自己的挫折,所以,也就無法真正確認內心的願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做漁王的人,捕魚的技能太強了,甚至被譽是漁神。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從小跟從他出海,但是,捕魚的技能卻還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說和父親相比了!所以,漁王特別沮喪。後來,來了一位哲人,問漁王:這三個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跟你捕魚的?漁王說:他們從小就在船上長大的,他們沒離開過漁船。

哲人問:孩子們都是跟你學習捕魚技術嗎?漁王說:從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給他們,一丁點閃失都沒有。我總是把我最重要的訣竅毫不保留地教給每一個兒子。 

哲人問:孩子們自己捕魚的時候都在哪裡?漁王答:當然在我的船上。因為有我給他們把關,他們就不可能有閃失。我總告訴他們,哪種徵兆會有大魚,怎麼樣起網會有收穫。

問完這三個問題,哲人就告訴漁王:你三個兒子的悲哀就在於他們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們得到了你的經驗,但他們缺少的是捕魚的教訓。他們沒有離開過你,自己出去實踐,他們不知道坎坷和困難,所以沒有教訓。你一生由教訓總結出來的經驗,對他們來講,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條。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其實,這個故事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我們得到的那些間接經驗是有用的,但僅僅有間接經驗就夠了嗎?

我們今天常常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如果你沒有走過那一段路程,怎麼能抵達到現在?如果不站在現在,你怎麼能回頭去看,說那是彎路呢?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這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孔子是無與倫比的。

懷著對孔子的敬佩,走在寬闊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氣勢雄偉的大殿映入眼簾。“大成殿”幾個金色的大字蒼勁有力。朱紅色的大門,深紅色的牆,黃色琉璃瓦,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出大成殿的宏偉壯麗。特別顯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龍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長龍栩栩如生,似騰似遊。壯觀程度絕不亞於故宮大殿。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的塑像。傳說中孔子是位長相醜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卻儼然是個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長須老先生,想來是後人由於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緣故。

時間有時往往會掩蓋住真相,在這兒,我們很難想像到孔子當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早逝,在母親拉扯下長大,十六七歲時沒有了母親。但他勇敢地面對生活,戰勝了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他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過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後來,孔子帶著愛徒周遊列國,宣揚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終壯志難酬。到老年只好隱居家鄉,埋頭講學和著述,大成殿后的詩禮堂就是最好的見證。堂中的幾十塊黑石板雕刻著孔子一生的經歷。看著畫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經歷著生活的貧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後仍堅持宣揚“仁愛”,成為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顛沛流離了十四個寒暑後回到魯國時,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淒涼的,老年喪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弟子的去世,使他的心靈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沒有放鬆對古文獻的整理和繼續撰寫《春秋》。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懷!何等堅強的意志!他的儒學思想影響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驚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終成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傑出的人文學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部分諾貝爾獎獲獎者曾在巴黎發表的一個宣言中預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活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見世人對於孔子思想的重視。

走近孔子,你會發現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偶像,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有著超人的智慧、勇氣和人格魅力。

簡評

任何一個中國人游孔廟時,都不會不在心海裡掀起波瀾。孔子作為東方文化的巨人,整整影響了中國幾千年。面對孔廟如此龐大而又氣勢恢宏的建築群,我們自然會想得很多很多。作者從內心“震撼”寫起,選取了行程中最讓人難以忘懷的幾個點,並由此轉到孔子周遊列國時的落魄和死後的被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敘述和議論,給人們展現一個真實的孔子形象,他有著博大的胸懷、堅強的人格、超人的智慧,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孔子生前身後的不同境遇作深入的思考。

孟子作文素材:孟子:當我們周圍狼煙四起的時候

手捧戰國典籍,目視諸侯紛爭。硝煙還未散盡,土塵又重重揚起。刀與戟相撞的聲響,王與侯爭霸的號角,合成戰國流動的歷史圖畫。

我站在歷史畫面前,看著你昂著頭挺著胸自信地走來。用你洪鐘般的嗓音,誦讀你傳世的儒經。徹耳清心之音,撥開茫茫歷史霧靄,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響徹華史。

多年的戰亂,河山早已滿目瘡痍;俯視中原大地,“民有饑色,野有餓殍”,你心中是怎樣的酸楚。於是你慈悲的心腸,你為民請命的豪舉,便顯現在一次次的苦心遊說中。你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則勃然大怒:哼,君為輕?君為輕我當什麼王?!你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裡嘀咕:不殺人?不殺人打什麼戰?又怎奪得了天下?你又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者們於是以“善其身”來自我安慰,而“達”者們誰又能“兼濟天下”?多數是明哲保身,躲得遠遠的罷。

自古才子多孤獨!任你跑破了鞋底,憑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說破了唇舌,還是話斷了歷史,仍然沒有一個君王願意實施你心中的王道。於是你由孤獨變得孤傲了。齊宣王稱病,你也稱病。君王有什麼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可歷史決定了你只能做思想的傳播者,不能做“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君王。你開始蔑視統治者,見了梁襄王后說,“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這樣的話可能招致殺身之禍,可你不怕。難怪後來的李大詩人也發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激越之語,是受到了你的影響的吧?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圍煙塵這麼重,你顯然已經“昭”不過來了。你漸漸疲憊了,但仍心存希望,於是向當權者發出最後的“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齊國田氏卻廢姜氏而成為諸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仍然是齊國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寢,失去民心失去警惕之心,“終繼五國遷滅”。唉,他們不聽,也只能隨他們去吧!

硝煙仍在不斷地湧起,紛爭還在無奈地繼續。你也只能淚眼朦朧地心痛萬分地看著哀鴻遍野屍骨滿地。硝煙埋沒你的救民之心,亦使你的愛民之情顯得更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懷顯得更為高貴!

關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動得淚流滿面。

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過時間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漩渦中,閃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說亂世出梟雄,不只是所軍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梟雄。戰國時期,一個混亂的時期,一個無主的時期,一個嗜殺的時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這一主張,只有你才會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會說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該說你太善良呢,還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為什麼會遊歷各國,而且去遊說齊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們有稱霸的野心,有嗜殺的本能,卻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們,這不是天真又是什麼?

曹交曾問過你“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你說“然”。當你確切地知道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麼樣子嗎?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過是虛構一套自己認為的仁政思想.可若說你虛構,卻又有些不實,因為當時確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也許是你對這些現實的不滿才構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來吧!

你留給後人的是一部充滿了你的思想主張的書——《孟子》,雖然並非都是你所作,卻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風格。

《孟子》一書中論辯居多,而當公都子問你:“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你卻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好一個“不得已”,因為“不得已”而“好辯”,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

顧炎武曾說“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一般遊士,都肆無忌憚。是不是也因為你無定主,所以說話較隨便些,在王宮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談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會有如此磅礴的氣勢吧!為什麼你會無所忌憚呢?難道單單是因為你是個遊士,無定主嗎?不是的,這其中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養,也是因為怎樣的修養,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禦”。

孟軻——請允許我叫你全名,這比叫孟子更親切。

你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聖”之名當之無愧。你閃亮的思想會繼續耀眼下去!

莊子作文素材:人生沒有彎路(於丹說莊子)

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

其實,我們有多少人在成長過程中,有某種潛能從來沒有被開發出來。比如,你從來沒有遇到過你真正熱愛的職業,可以讓你用心去做。你沒有在這個職業中體會到被激發的樂趣,沒有享受自己得到提升的快樂,所以有一些技能永遠地被遮蔽了。

比如,在這個世界上,你如果沒有遇到真正的愛人,你的愛情的力量一生可能是被遮蔽了。儘管你有家庭,有兒女,過著尋常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但是,你的生命沒有燃燒過,僅僅因為你沒有遇到那個人。

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

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

這個話是莊子假託孔子說的。孔子的學生顏回對孔子說:我想出去做事,我要去衛國阻止暴虐的國君的惡行。他的老師孔子特別不屑地說:你別去了。你去了以後,碰到這麼暴虐的一個人,你勸不好他,反而就被他殺了。

顏回說:我總要出去做事啊。老師說:你現在還太毛躁,還沒有看清自己,你出去做什麼事都會一事無成的。你先自己去齋戒吧。

顏回就問他老師:我們家可窮了,不喝酒不吃肉已經好幾個月了。我一直過著這苦日子,這算不算是齋戒啊?

孔子說:你說的是祭祀上的齋戒,而不是心的齋戒。

顏回問:什麼叫心的齋戒? 

孔子告訴他,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光用耳朵聽,還要用心來聽,更要用氣來聽。用你的氣息去進行一切的感受,回歸到心裡,得到自我的確認,這就是心齋。

這段話雖然假託孔子說的,但是卻出自《莊子》。他寫的這段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有向外發現和向內觀看的兩種能力。向外可以發現一個無比遼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發現一個無比深邃的內心。

可以說,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內心的深度就有多深,這是完全成正比的。

可惜,我們這一生一直用於外在的發現,而從來看不見自己的心到底有什麼願望。

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太多太多被人安排好的事物,比如從小的讀書、長大的職業、以後的家庭,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好了,沒有自己的追逐,沒有自己的嘗試,甚至沒有自己的挫折,所以,也就無法真正確認內心的願望。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做漁王的人,捕魚的技能太強了,甚至被譽是漁神。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從小跟從他出海,但是,捕魚的技能卻還在一般人之下,更不用說和父親相比了!所以,漁王特別沮喪。後來,來了一位哲人,問漁王:這三個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跟你捕魚的?漁王說:他們從小就在船上長大的,他們沒離開過漁船。

哲人問:孩子們都是跟你學習捕魚技術嗎?漁王說:從小我就手把手地教給他們,一丁點閃失都沒有。我總是把我最重要的訣竅毫不保留地教給每一個兒子。 

哲人問:孩子們自己捕魚的時候都在哪裡?漁王答:當然在我的船上。因為有我給他們把關,他們就不可能有閃失。我總告訴他們,哪種徵兆會有大魚,怎麼樣起網會有收穫。

問完這三個問題,哲人就告訴漁王:你三個兒子的悲哀就在於他們的一切都被你安排好了。他們得到了你的經驗,但他們缺少的是捕魚的教訓。他們沒有離開過你,自己出去實踐,他們不知道坎坷和困難,所以沒有教訓。你一生由教訓總結出來的經驗,對他們來講,就是一些平庸的教條。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其實,這個故事也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我們得到的那些間接經驗是有用的,但僅僅有間接經驗就夠了嗎?

我們今天常常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如果你沒有走過那一段路程,怎麼能抵達到現在?如果不站在現在,你怎麼能回頭去看,說那是彎路呢?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每個人都應該不斷地審視自己,這是我們認識自己的又一個重要條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