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卡藝術,高原兒女獻給世界的瑰寶

國家級唐卡藝術大師曲智在繪製唐卡。

熱貢唐卡傳承人曲智教授在向學生教授理論課。

龍樹畫苑一瞥。 本報記者 姚斌 攝

2018年1月13日晚, 青海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唐卡》揭幕津門, 從某種意義上講, 這是青津睽違已久的一次約會。

在無垠浩瀚的藍色星空下, 妙音天女手捧唐卡翩躚而至……當現代文明與歷史遺存交匯於此, 傳承久遠的《唐卡》, 又何嘗不是大道通天的青海與渤海之濱的天津近在咫尺的一次凝望。

矚目舞劇中一幅幅絕倫精美的唐卡, 宛如審視一部濃縮的歷史長卷, 讓中華文明圈的想像, 從煙波浩渺的海岸, 一直到冰封千里的雪原, 從而完成了心靈對江河源頭的一次叩問。

世代更迭, 時光悠遠, 曾幾何時, 內地人已然模糊了對青海大地的印象。

時至今日, 倘若高天厚土、山宗水源會給予你一種富含哲理的啟示, 那麼, 凝神靜觀這些厚重廣博的唐卡, 此刻, 它正流淌在指尖, 勾勒出心跡, 詮釋文明與信仰。

舞劇落幕後, 許多天津觀眾依舊沉浸在《唐卡》如夢的幻境中。 是的, 這僅僅是一種錯覺。 青海高原, 江源大地, 這片孕育著悠久文明的搖籃, 這片氤氳在文化藝術底蘊中的廣袤土地, 從來就有一種厚重的文化精神和氣魄, 它過濾了俗念微塵、吹逝了欲望雜陳!會讓你感悟到, 隔著千年宏大的時間, 是誰在與你同路。

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地理座標, 但是否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座標。

在青海高原, 古樸神話與文化藝術並茂, 厚重悠久歷史與光彩現實相握,

民族精神與宗教靈光交輝, 是母親黃河與自然造化共同抒寫的一本文化史書……

文化之精深, 真言之堂奧, 藏佛之妙道, 理想之淨土, 邊地之風俗, 因民風的本色、宗教的傳統和自然的高曠, 使之成為世界矚目青海的理由。

青海高原, 融合了藏民族和其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是全國藏區文化特色最明顯、藏文化結構最豐富的地區, 既有其他地區藏文化的特質, 又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 而唐卡藝術, 無疑是藏文化寶庫中最為瑰麗的一顆明珠。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2006年被國務院、文化部批准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卡, 來源於藏族的音譯, 簡言之就是一種卷軸畫,

它的畫面內容以宗教題材為主,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 在藏族地區任何一座寺院、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 都供有美輪美奐的唐卡。

唐卡的起源歷史悠久, 從西元7世紀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 唐卡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盛衰、融合、傳承後, 從地域上形成了三大主流畫派, 即:衛藏地區(西藏自治區)的勉唐畫派, 康巴地區(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中心、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噶瑪噶孜畫派, 安多地區(青海地區)的熱貢畫派。

自21世紀初, 隨著我省文化產業市場的日漸成熟, 以藏區為代表的特色文化產業體系初步建立, 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模式,加大文化旅遊發展資金投入,實現了文化旅遊產業保護與開發並舉,並組織實施“千家萬戶”工程,形成了以唐卡、雕塑、堆繡、藏戲等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群,促進了社會就業,加快了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僅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為例,以唐卡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熱貢藝術正在以蓬勃之勢茁壯發展,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全州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熱貢藝術、黃南藏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熱貢藝術、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藝、同仁刻版印刷技藝),省級非遺專案11項,共有1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2名省級非遺傳承人;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6人,成為西北五省區工藝美術大師和傳承人最為集中的地區。

全州文化旅遊業經營主體達5007家,從業人員達3萬人,建成熱貢畫院、龍樹畫苑、熱貢民族文化宮、仁俊熱貢藝術傳習中心等15個各類非遺傳習中心(點),每年培訓文化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次。

隆冬時節,同仁縣隆務鎮吳屯上下莊一如往日般靜寂,一棟棟整齊而四方的院子正沉湎於凝固了的時光裡。

看起來40餘歲的增它加是同仁縣熱貢藝術協會的會員,他在吳屯下莊開了一家“吳屯熱貢藝術中心”。走進他家的院落,在大廳旁邊的一個儲藏室裡,懸掛著幾十件唐卡作品。

在上下吳屯莊,絕大多數的村民們都有著這樣幾重身份,他們既是藝人又是商人。

跟著夏吾走進他的畫室,我們眼前一亮,房間裡掛滿了唐卡作品。我們的目光被擺放在炕上的一幅黑唐卡所吸引,只見度母佛像那金色的線條細膩而圓潤,度母慈祥的神情,仿佛可以引導人們超脫人世間的一切苦難,讓我們的目光不忍從那些美麗的線條上挪移開來。

25歲的拉藏是個時髦的藏族小夥,他的頭型打理得很酷,算是吳屯村熱貢藝人中的後起之秀。拉藏很熱心地帶領我們去他家參觀收藏的老唐卡作品,尤其是他爺爺留下來的幾幅老唐卡。這幾幅唐卡收藏得很嚴實,被很小心地裝在一個超大的硬塑膠圓筒內,取出來還真是有點不太容易。拉藏站在露臺上一幅一幅地打開展示,讓我們拍照。他說爺爺留下來的作品已經不多了,是家裡不對外出售的無價之寶。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唐卡藝人們的生活正在走向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他們既是心思縝密,能耐得住寂寞的藝人,又是精明能幹的生意人,用繪製唐卡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不能不說是一件值得欣慰,當然也值得驕傲的事情。

在這個“家家有畫室,人人是藝人”的小小村落,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在進行唐卡藝術品的加工製作,精美絕倫的熱貢唐卡藝術就是這樣從一個個普通的院落,從一雙雙勤勞寂寞的雙手,從那一盤盤五彩斑斕的顏料碟,從一把把粗細不同的畫筆中走向了全國、乃至於世界各地,仿佛是不經意地信手拈來,卻留下了無數不可估量的藝術瑰寶。

如今,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唐卡,已成為青海和世界對話的文化橋樑,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青海走向世界的權利,保護青海人民和世界對話的權利。

時至今日,通過專家學者積極努力,各級政府的全力運作,各族群眾的自覺參與,我省在搶救和保護唐卡藝術的基礎上,正致力於整體而全面地結合實際境況,在保護中充分考慮到唐卡藝術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尊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自身發展的規律,從學術層面去探討和研究唐卡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從而尋找到一條科學的、健康的、持續的發展道路。

手握鑷子,或用鋁箔絲,勾勒四臂觀音的精緻輪廓,或為成型的釋迦牟尼像填上釉料……在省會西寧鬧市區的一間工作室裡,幾位掐絲藝人,正埋頭擺弄著自己手中的活計。

工作室主人、青海省民間工藝大師李聯霞出生於湟中縣,依託蜚聲海內外的塔爾寺壁畫、堆繡、酥油花“藝術三絕”,當地民族民間藝術門類繁多,創新氛圍濃厚。

對於掐絲唐卡,李聯霞只經過個把月的培訓,而後全靠自己琢磨。掐絲,一種傳統金工工藝,常用於琺瑯器加工;而流傳千年的唐卡,是為顏料手繪的卷軸畫。用掐絲做唐卡,在十幾年前,還屬新鮮事。

用掐絲做唐卡,這是對手繪唐卡的有益補充,也符合佛理佛法,符合唐卡的繪製要求,且色彩豔麗,更具立體感,也能長時間保存,結合時代特徵,發揚光大唐卡藝術,李聯霞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是高地,是時代發展的精神支撐,文化因推廣而繁榮,藝術因交流而豐富。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藝術館館長趙潛看來,資訊化縮短了時空兩個維度的距離,大家眼前的世界變得雞犬相聞,區域間的文化融合給予唐卡藝術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而政府層面的關切和民間力量的自覺,正成為唐卡藝術獨步世界的“兩翼”,從他通過手機轉發的文字、圖片、視頻中,不難看到群裡微友們對此話題的著眼點:“大美青海·唐卡展覽”主題文化走進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亮相美、泰、韓,登陸法國盧浮宮,今天,盛世和光的《唐卡》——拈花微笑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驚豔著整個世界。

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模式,加大文化旅遊發展資金投入,實現了文化旅遊產業保護與開發並舉,並組織實施“千家萬戶”工程,形成了以唐卡、雕塑、堆繡、藏戲等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群,促進了社會就業,加快了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僅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為例,以唐卡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熱貢藝術正在以蓬勃之勢茁壯發展,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目前全州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熱貢藝術、黃南藏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熱貢藝術、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和日石刻技藝、同仁刻版印刷技藝),省級非遺專案11項,共有13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2名省級非遺傳承人;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6人,成為西北五省區工藝美術大師和傳承人最為集中的地區。

全州文化旅遊業經營主體達5007家,從業人員達3萬人,建成熱貢畫院、龍樹畫苑、熱貢民族文化宮、仁俊熱貢藝術傳習中心等15個各類非遺傳習中心(點),每年培訓文化從業人員達1500余人次。

隆冬時節,同仁縣隆務鎮吳屯上下莊一如往日般靜寂,一棟棟整齊而四方的院子正沉湎於凝固了的時光裡。

看起來40餘歲的增它加是同仁縣熱貢藝術協會的會員,他在吳屯下莊開了一家“吳屯熱貢藝術中心”。走進他家的院落,在大廳旁邊的一個儲藏室裡,懸掛著幾十件唐卡作品。

在上下吳屯莊,絕大多數的村民們都有著這樣幾重身份,他們既是藝人又是商人。

跟著夏吾走進他的畫室,我們眼前一亮,房間裡掛滿了唐卡作品。我們的目光被擺放在炕上的一幅黑唐卡所吸引,只見度母佛像那金色的線條細膩而圓潤,度母慈祥的神情,仿佛可以引導人們超脫人世間的一切苦難,讓我們的目光不忍從那些美麗的線條上挪移開來。

25歲的拉藏是個時髦的藏族小夥,他的頭型打理得很酷,算是吳屯村熱貢藝人中的後起之秀。拉藏很熱心地帶領我們去他家參觀收藏的老唐卡作品,尤其是他爺爺留下來的幾幅老唐卡。這幾幅唐卡收藏得很嚴實,被很小心地裝在一個超大的硬塑膠圓筒內,取出來還真是有點不太容易。拉藏站在露臺上一幅一幅地打開展示,讓我們拍照。他說爺爺留下來的作品已經不多了,是家裡不對外出售的無價之寶。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唐卡藝人們的生活正在走向歷史上最好的一個時期,他們既是心思縝密,能耐得住寂寞的藝人,又是精明能幹的生意人,用繪製唐卡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不能不說是一件值得欣慰,當然也值得驕傲的事情。

在這個“家家有畫室,人人是藝人”的小小村落,百分之九十的村民在進行唐卡藝術品的加工製作,精美絕倫的熱貢唐卡藝術就是這樣從一個個普通的院落,從一雙雙勤勞寂寞的雙手,從那一盤盤五彩斑斕的顏料碟,從一把把粗細不同的畫筆中走向了全國、乃至於世界各地,仿佛是不經意地信手拈來,卻留下了無數不可估量的藝術瑰寶。

如今,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唐卡,已成為青海和世界對話的文化橋樑,保護好這些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青海走向世界的權利,保護青海人民和世界對話的權利。

時至今日,通過專家學者積極努力,各級政府的全力運作,各族群眾的自覺參與,我省在搶救和保護唐卡藝術的基礎上,正致力於整體而全面地結合實際境況,在保護中充分考慮到唐卡藝術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尊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自身發展的規律,從學術層面去探討和研究唐卡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從而尋找到一條科學的、健康的、持續的發展道路。

手握鑷子,或用鋁箔絲,勾勒四臂觀音的精緻輪廓,或為成型的釋迦牟尼像填上釉料……在省會西寧鬧市區的一間工作室裡,幾位掐絲藝人,正埋頭擺弄著自己手中的活計。

工作室主人、青海省民間工藝大師李聯霞出生於湟中縣,依託蜚聲海內外的塔爾寺壁畫、堆繡、酥油花“藝術三絕”,當地民族民間藝術門類繁多,創新氛圍濃厚。

對於掐絲唐卡,李聯霞只經過個把月的培訓,而後全靠自己琢磨。掐絲,一種傳統金工工藝,常用於琺瑯器加工;而流傳千年的唐卡,是為顏料手繪的卷軸畫。用掐絲做唐卡,在十幾年前,還屬新鮮事。

用掐絲做唐卡,這是對手繪唐卡的有益補充,也符合佛理佛法,符合唐卡的繪製要求,且色彩豔麗,更具立體感,也能長時間保存,結合時代特徵,發揚光大唐卡藝術,李聯霞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是高地,是時代發展的精神支撐,文化因推廣而繁榮,藝術因交流而豐富。

在黃南藏族自治州熱貢藝術館館長趙潛看來,資訊化縮短了時空兩個維度的距離,大家眼前的世界變得雞犬相聞,區域間的文化融合給予唐卡藝術以前所未有的發展潛力,而政府層面的關切和民間力量的自覺,正成為唐卡藝術獨步世界的“兩翼”,從他通過手機轉發的文字、圖片、視頻中,不難看到群裡微友們對此話題的著眼點:“大美青海·唐卡展覽”主題文化走進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亮相美、泰、韓,登陸法國盧浮宮,今天,盛世和光的《唐卡》——拈花微笑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驚豔著整個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