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楊國強的碧桂園之謎

盛世明君唐太宗有言:“以史為鑒, 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 可以明得失。 ”

以過去一年跌宕起伏而又波瀾壯闊的地產界為鑒, 可知不少興替,

亦有數個未解之謎:幾近苛刻的嚴厲調控下, 為什麼會出現“樓市盛宴”?與姚振華“大動干戈”的王石, 為什麼要離開一手締造的“萬科帝國”?霸氣十足, 一直買買買的王健林, 為什麼突然上演“壯士斷腕”的悲情劇?曾經被稱為三四線城市“勞斯萊斯”的碧桂園, 為什麼異軍突起, 以“黑馬”的姿態, 一舉超越萬科、恒大, 奪得宇宙第一房企的桂冠?

今天, 帶著敬畏之心, 雲地產先來“扒一扒”迅速崛起的碧桂園之謎。

要扒一家“網紅”企業的秘密, 必先帶著好奇之心, 揭開這家企業靈魂人物的秘密。

不可否認, 碧桂園靈魂人物楊國強, 在大國商業界是一個奇特的存在。

他沒有王石的高傲, 沒有王健林的霸氣, 更沒有宋衛平的“矯情”, 他給外界的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位“徹頭徹尾”的農民:皮膚黝黑,

身材偏瘦, 身著“不合時宜”的西服, 有時會腳踏一雙白色的皮鞋, 看上去有些卓別林式的滑稽。

一副“摳腳大叔”般的裝束, 與其身價格格不入, 更與他那“發光”的內心有著雲泥之別。

那麼, 這位被朋友稱作強哥, 晚輩呼著劉叔, 員工喊他楊主席, 外界視為“農民”的楊boss, 在過去幾年裡, 內心究竟發生了怎樣的神秘變化?

1

內心深處的“見道”驟變, 往往發生在一刹那。 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 悠然見到了“南山”之道;六祖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刹那“立地成佛”;冉阿讓得到大教主的寬恕和施捨後, 立馬“醍醐灌頂”;印象中, 楊國強也有數次“開竅”的“閃電之變”。

第一次“開竅”, 就是學手藝。 家庭赤貧的楊國強,

18歲之前沒穿過鞋子, 因家庭成分太高, 無法繼續上學, 就跟著大哥學瓦匠。 不過, 他幹活注重細節, 常常一絲不苟, 哪裡的牆面抹不平, 即使不睡覺, 也要繼續再抹。

“這是我見過的抹的最平的牆面。 ”1984年的一天, 正在梯子上幹活的楊國強, 聽到包工頭這句有份量的話之後, 一高興, 就從梯子上摔了下來, 磕得滿嘴是血。

這一磕, 楊國強更加努力。 於是得到了包工頭的賞識, 兩年之後, 就坐上了包工頭的位置, 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

數年後, 也就是1992年, 因為承包的工程, 開發商無力付工程款, 就將這個樓盤抵給了楊國強。 拿到房子後, 楊國強想起了“有困難, 找組織”這句話, 他通過七拐八拐的關係找到了新華社的小王(王志剛), 小王就給他支招,

讓他在這裡搞一所北京景山學校的分校, 房子就能賣出去, 因為這個學校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

於是, 身為包工頭的楊國強開竅了, 又通過七拐八拐的關係, 找到了景山學校的校長, 於是事情成了, 房子也賣出去了。

這一開竅, 楊國強就從包工頭變身“開發商”, 並造就了“郊區大盤模式”, 快速在華南區域複製, 並於200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上市後, 碧桂園面臨著更多的問題, 比如如何去家族化、缺乏人才、負債偏高等一系列問題。

於是, 酷愛讀書的他, 無意間看到了寫沃爾瑪的書, 此後, 楊國強就開始研究沃爾瑪及其創始人山姆•沃爾頓。

其實, 沃爾頓與楊國強有著類似的經歷:家庭貧困, 從最苦最累的活幹起, 都勤儉節約及低調務實。

隨後, 受沃爾瑪模式的啟發, 碧桂園走的是“讓利給消費者”的路線, 蓋老百姓買的起的房子。

最重要的是, 楊國強從擅長創新的沃爾頓那裡學到了令競爭對手“最致命”的一招:那就是洞察人性, 並穿透人性, 進行公司制度建構和產品設計。

這一閃電之變, 成就了今天的碧桂園。

2

但在風雲變幻的商界, 沒有一種模式可以包打天下, 也沒有一招可以一勞永逸。

所以成功的老闆, 都在不斷學習, 不斷自我完善, 楊國強亦如此, 他曾向香港的地產大佬學習, 更向國內的優秀企業家學習。 而且一直秉持著努力擴充知識, 改變自己的習慣。

據楊國強自己說, 他每天蹲廁所都在看書, 每天的閱讀量與任志強有的一拼。 為了節省時間, 每天睡覺前,都將褲子和鞋子放在一起。有時候,半夜三更還在寫管理心得並發給碧桂園的高管分享。原因只有一個,楊國強有著極強的危機意識,整天覺得碧桂園會倒閉。

為此,他不恥下問。5年前的一天,楊國強請教馬明哲,問其掌管萬億平安有何秘方時,馬說用人,用優秀的人。

簡短的對話,成為碧桂園崛起的楔子。那一年,碧桂園銷售額不足500億,而萬科的銷售額幾乎是其3倍。

對話結束後,“開竅”的楊國強啟動了碧桂園歷史上最大的“淘人”計畫:斥資數十億,聚天下英才。

據碧桂園總裁莫斌透露,“碧桂園目前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2014年起,我們從全球大量引進跨行業高素質人才,把588位博士納入完整的培養計畫,他們正在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

找來這麼多“高大上”的人才,如何管理?楊國強也是從人性的角度,在制度上進行了頂層設計。

第一是放權。這一點,身為總裁的莫斌有著最深刻的感受,他說“我第一天來碧桂園,楊主席就把財權、人權,甚至助理秘書都給了我。”

在制度設計上,碧桂園從原來的“總部高度集權直管模式”變為“總部到區域到專案”的三級管控模式。當然,為了更能適應市場變化,這個管控模式也在不斷進化。

雲地產瞭解到,從去年底開始,碧桂園每個地級市都配一名執行總裁,用於聚焦和深耕市場。楊國強認為,總裁和每個區域總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樣更利於執行。如此一來,碧桂園的三級管控變成了四級。

第二是激勵。2014年,楊國強又給管理層發了個大紅包。這年,碧桂園啟動了“跟投制度”,就是所獲的新專案中,總部關鍵員工和區域關鍵員工都要跟投,非關鍵員工可自願選擇,也就是“同心共用”。

這個變化,被成為碧桂園的“十月革命”,由此,關鍵員工和公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僅是老闆和夥伴的關係,同時也是大老闆和小老闆的關係。

對此,楊國強給出的解釋是:“我們必須瞭解人性,人性是自私的,這是關鍵點,我們選擇管理方法時,就要直穿人性的弱點,不能搞平均主義,這就是‘雙享機制’的出發點。”

被激勵的員工,像打了雞血一樣,熱血沸騰地擼起袖子幹。於是,2015年,2016年碧桂園的業績翻番,並於2017年以5500多億奪得行業老大的桂冠,並迅速成為行業裡一顆璀璨的明星,全行業不再追星萬科、中海、龍湖的做法,而是把“風口”轉向了碧桂園。

3

儘管碧桂園一躍成為行業內最大的“黑馬”,但此時,危機意識強烈的楊國強,並未像他人得了冠軍一樣,興奮不已,反而他和平時一樣,並冒出一句讓人肅然起敬的話:“很多人看到自己的成就,洋洋自得,感覺了不起。我讀過很多歷史書,你數數,有歷史記錄以來,你記得哪個當官的?哪個有錢的?一個人做這麼點事情,放在漫長歷史長河裡,只是很短的一個碎片而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什麼了不起?”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後,62歲的楊國強依然勤勤懇懇地穿梭在碧桂園的各大項目之間,猶如當年的沃爾頓成為零售老大之後,仍然穿梭在沃爾瑪的一些門店一樣。

歸根結底,在楊國強的行事哲學裡,永遠懷著羞愧之心問自己“為什麼沒有做得更好?”

以此為出發點,楊國強仍然在尋找新的機會。

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爆發式增長之後,如何保持“持續增長”的動力?

顯然,楊國強對此有著很清晰的認識,他稱,要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嗅覺,也要對現有制度和機制,隨著市場的變化做出調整,比如不斷完善“放權”及“激勵”機制。

在各項制度保持著活力的前提下,才能讓整個公司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動力。當然保持增長,就要不斷加大土地投入。

因為有規模才有江湖地位,有江湖地位才有話語權。其實,過去幾年,隨著銷售額的快速增長,碧桂園也在不斷增加土地投入,2017年,其拿地規模在行業內也屬第一。

為了保持一定的拿地速度,楊國強不但將拿地權下放,更有創新意義的是,有些區域,公司內部也實行了“競爭”制度,就是同一區域,成立兩個甚至更多的公司,相互之間競爭拿地,也被媒體解讀為“全民拿地”。

此外,楊國強還於去年底宣佈,要在城市長租公寓領域大幹一番:3年內建設100萬套長租公寓,其中40萬自主開發,60萬靠創新模式拓展。

諸如此類,都是保持業績持續增長的砝碼。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快速增長往往與房屋品質是反比關係。而楊國強為了保持速度與品質成正比關係,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並不斷完善升級。

楊國強表示:“碧桂園的發展,高品質排在第一位。”莫斌也說:“碧桂園不一定要追求第一或規模最大,而是追求有品質的發展”。

據瞭解,目前,碧桂園已在46個區域108個專案推行這一建造標準,預計未來幾年內,碧桂園大部分專案都會推行這一施工標準。

顯然,在慷慨解囊喜歡做慈善的楊國強眼裡,碧桂園的理想不僅僅是造房子,還希望因碧桂園的存在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或許掛在楊國強辦公室裡的《我夢想中的碧桂園》能夠解釋未來的碧桂園:……這裡是為全世界建造又好又便宜的房子的公司,這裡是被社會高度認可及讚譽的公司,這裡是為人類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的公司……

在亞當•斯密看來,成大功業者,逐利之心和濟世情懷缺一不可,甚至相輔相成。而當你面臨宏大目標或非常規關口(大福大貴或大災大難)之時,往往後者才是真正的支撐。

這就是楊國強的秘密:在他的血液裡,永遠流淌著浪漫情懷和腳踏實地主義。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所言: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也是碧桂園的秘密所在。

每天睡覺前,都將褲子和鞋子放在一起。有時候,半夜三更還在寫管理心得並發給碧桂園的高管分享。原因只有一個,楊國強有著極強的危機意識,整天覺得碧桂園會倒閉。

為此,他不恥下問。5年前的一天,楊國強請教馬明哲,問其掌管萬億平安有何秘方時,馬說用人,用優秀的人。

簡短的對話,成為碧桂園崛起的楔子。那一年,碧桂園銷售額不足500億,而萬科的銷售額幾乎是其3倍。

對話結束後,“開竅”的楊國強啟動了碧桂園歷史上最大的“淘人”計畫:斥資數十億,聚天下英才。

據碧桂園總裁莫斌透露,“碧桂園目前搭建了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2014年起,我們從全球大量引進跨行業高素質人才,把588位博士納入完整的培養計畫,他們正在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

找來這麼多“高大上”的人才,如何管理?楊國強也是從人性的角度,在制度上進行了頂層設計。

第一是放權。這一點,身為總裁的莫斌有著最深刻的感受,他說“我第一天來碧桂園,楊主席就把財權、人權,甚至助理秘書都給了我。”

在制度設計上,碧桂園從原來的“總部高度集權直管模式”變為“總部到區域到專案”的三級管控模式。當然,為了更能適應市場變化,這個管控模式也在不斷進化。

雲地產瞭解到,從去年底開始,碧桂園每個地級市都配一名執行總裁,用於聚焦和深耕市場。楊國強認為,總裁和每個區域總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樣更利於執行。如此一來,碧桂園的三級管控變成了四級。

第二是激勵。2014年,楊國強又給管理層發了個大紅包。這年,碧桂園啟動了“跟投制度”,就是所獲的新專案中,總部關鍵員工和區域關鍵員工都要跟投,非關鍵員工可自願選擇,也就是“同心共用”。

這個變化,被成為碧桂園的“十月革命”,由此,關鍵員工和公司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僅是老闆和夥伴的關係,同時也是大老闆和小老闆的關係。

對此,楊國強給出的解釋是:“我們必須瞭解人性,人性是自私的,這是關鍵點,我們選擇管理方法時,就要直穿人性的弱點,不能搞平均主義,這就是‘雙享機制’的出發點。”

被激勵的員工,像打了雞血一樣,熱血沸騰地擼起袖子幹。於是,2015年,2016年碧桂園的業績翻番,並於2017年以5500多億奪得行業老大的桂冠,並迅速成為行業裡一顆璀璨的明星,全行業不再追星萬科、中海、龍湖的做法,而是把“風口”轉向了碧桂園。

3

儘管碧桂園一躍成為行業內最大的“黑馬”,但此時,危機意識強烈的楊國強,並未像他人得了冠軍一樣,興奮不已,反而他和平時一樣,並冒出一句讓人肅然起敬的話:“很多人看到自己的成就,洋洋自得,感覺了不起。我讀過很多歷史書,你數數,有歷史記錄以來,你記得哪個當官的?哪個有錢的?一個人做這麼點事情,放在漫長歷史長河裡,只是很短的一個碎片而已,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什麼了不起?”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後,62歲的楊國強依然勤勤懇懇地穿梭在碧桂園的各大項目之間,猶如當年的沃爾頓成為零售老大之後,仍然穿梭在沃爾瑪的一些門店一樣。

歸根結底,在楊國強的行事哲學裡,永遠懷著羞愧之心問自己“為什麼沒有做得更好?”

以此為出發點,楊國強仍然在尋找新的機會。

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爆發式增長之後,如何保持“持續增長”的動力?

顯然,楊國強對此有著很清晰的認識,他稱,要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嗅覺,也要對現有制度和機制,隨著市場的變化做出調整,比如不斷完善“放權”及“激勵”機制。

在各項制度保持著活力的前提下,才能讓整個公司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動力。當然保持增長,就要不斷加大土地投入。

因為有規模才有江湖地位,有江湖地位才有話語權。其實,過去幾年,隨著銷售額的快速增長,碧桂園也在不斷增加土地投入,2017年,其拿地規模在行業內也屬第一。

為了保持一定的拿地速度,楊國強不但將拿地權下放,更有創新意義的是,有些區域,公司內部也實行了“競爭”制度,就是同一區域,成立兩個甚至更多的公司,相互之間競爭拿地,也被媒體解讀為“全民拿地”。

此外,楊國強還於去年底宣佈,要在城市長租公寓領域大幹一番:3年內建設100萬套長租公寓,其中40萬自主開發,60萬靠創新模式拓展。

諸如此類,都是保持業績持續增長的砝碼。

其次,還有一個問題是,快速增長往往與房屋品質是反比關係。而楊國強為了保持速度與品質成正比關係,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SSGF工業化建造體系”,並不斷完善升級。

楊國強表示:“碧桂園的發展,高品質排在第一位。”莫斌也說:“碧桂園不一定要追求第一或規模最大,而是追求有品質的發展”。

據瞭解,目前,碧桂園已在46個區域108個專案推行這一建造標準,預計未來幾年內,碧桂園大部分專案都會推行這一施工標準。

顯然,在慷慨解囊喜歡做慈善的楊國強眼裡,碧桂園的理想不僅僅是造房子,還希望因碧桂園的存在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或許掛在楊國強辦公室裡的《我夢想中的碧桂園》能夠解釋未來的碧桂園:……這裡是為全世界建造又好又便宜的房子的公司,這裡是被社會高度認可及讚譽的公司,這裡是為人類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的公司……

在亞當•斯密看來,成大功業者,逐利之心和濟世情懷缺一不可,甚至相輔相成。而當你面臨宏大目標或非常規關口(大福大貴或大災大難)之時,往往後者才是真正的支撐。

這就是楊國強的秘密:在他的血液裡,永遠流淌著浪漫情懷和腳踏實地主義。正如肖申克的救贖裡所言: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也是碧桂園的秘密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