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多能互補園區的成長與陣痛

1.16

T.O.D.A.Y

「多能互補」

大量民營資本湧入的多能互補園區究竟前景如何?而首批示範工程項目公佈至今已有一年, 業界取得的成效是否如預想中一樣?《能源》雜誌記者經過多方調研後發現, 除了個別相對較為成熟的專案, 目前大多數的多能互補園區處於“賠本兒賺吆喝”的探路階段, 面臨著商業模式模糊、價格瓶頸、政策規劃銜接不順等諸多成長的陣痛。

能源轉型背景下, 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系統被賦予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任。

2017年初, 國家能源局公佈首批23個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工程項目, 其中,

終端一體化集成供能系統17個、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系統6個。

在政策的指引和鼓勵下, 業內掀起了建設多能互補示範工程項目的熱潮, 大量民營資本紛紛湧入。 在首批入選的23個國家級示範項目中, 由新奧、協鑫等民營企業投資建設的就有10個。 而中國70%的工業用能集中在工業園區, 集中在重要的工業經濟區開展多能互補園區項目, 也成了不少企業的首選。

新奧中德生態園專案

如今距示範工程公佈已有一年的時間, 這些多能互補示範工程項目究竟發展得如何?《能源》記者帶著這樣的疑問, 近日實地探訪了多能互補專案的進展情況。

多能如何互補

多能互補的形式多樣, 從示範工程項目劃分為終端一體化集成系統和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兩類來看, 具有代表性的是跨省運輸的大型多能互補基地以及多能互補產業園區。

大型多能互補基地往往規模龐大, 由國家能源局批復下來之後再下分多企業投資開發。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劉瑋向《能源》記者介紹,

以哈密基地為例, 哈密基地分為兩縣一市, 能源由哈密輸送至鄭州。 10台火電機組目前建成8台, 火電總規模660萬, 已建528萬;風電佈局天山北側三塘湖——淖毛湖風區巴里坤, 伊吾縣400萬千瓦, 天山南側哈密市東南部風區400萬千瓦;光伏約125萬。 火電為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進行調峰。

而從市場化情況來看, 園區多能互補項目的市場化程度較高, 是企業資本湧入後最先瞄準的目標。

在多能互補示範工程中, 傾向於使用者端的是17個終端一體化集成功能系統專案, 其中大部分是多能互補園區項目。

對於多能互補園區的能源結構而言, 除當地資源稟賦作為基礎外, 還要依託於它的用能結構。

工業用能和居民、商業用能的比例和特性大不一樣, 園區專案需要更多為使用者考慮。 同時, 由於在一定區域內經濟承受能力影響了用戶對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消納, 用戶的經濟承受力也要被納入考量範圍之內。

多能互補的特點增加了能源供應的複雜性, 從而影響到區域範圍內系統能源供應的協調有序。 想要實現多種能源間的互補, 需要多種能源的耦合技術。

“單一能源系統的效能肯定不如多種能源混合系統的效能更高, 單一能源系統在30%到37%左右, 多種能源混合運行的系統將要達到60%以上, 但是難度就在於怎麼樣把多種能源進行混合, 電、天然氣、熱、冷並不是直接混起來就是混合了, 關鍵在於怎麼樣把它們融通和混合。

”協鑫智慧能源副總裁牛曙斌告訴《能源》記者, 多能互補專案對技術層面的要求還是很高的。

在牛曙斌看來, 一個地方能否建成園區多能互補項目, 決定因素在於用戶市場。 “使用者負荷和使用者價格是比較重要的因素, 另外如果順利地推行多能互補的話, 整個區域內各種管網主體的投資融合或者業務融合也十分重要。 ”牛曙斌表示, 只有大家開放、合作, 才能真正推動多能互補系統的形成。

事實上, 多能互補園區專案實際過程中如何運作, 不同的園區所展現的生態大不相同。 《能源》記者走進多個多能互補園區時所見到的, 並不是同一種模式的複刻, 而是各具特色的、獨立的能源“王國”。

新奧的泛能站模式

冬天的青島西海岸非常寒冷,興建於該地的新奧中德生態園區裡矗立著一大片造型別致、高低錯落的建築群,極具德國風情。這裡是中德兩國並力打造的在經濟、高端產業、生態、可持續性城市規劃方面的合作平臺,是國家級的生態發展示範園區。

新奧有兩個泛能專案入選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專案。其中,位於山東青島的中德生態園專案在11.6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利用泛能網,挖掘新能源潛力形成了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優先,天然氣協同的用供能模式。項目運行後,園區清潔能源占比超過80%,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6%,碳減排率為64.6%。

2012年3月,新奧獲得中德生態園能源特許經營權,為園區供應天然氣、熱、冷、生活熱水以及分散式餘電等。

“做多能互補專案,要結合當地的能源和資源條件”,青島新奧智慧能源公司總工程師褚洪濤對《能源》記者表示,泛能站的設計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比如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同時,青島天然氣氣源比較充足,靠近用戶側建設分散式泛能站,站間形成能源網路,將園區建築和工業的用氣、用熱、用電、用蒸汽過程中產生的餘熱進行回收,“品位對口、梯級利用”,以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賣給終端使用者的時候,我們強調經濟和高效,在最大化地利用閒置資產和周邊資源的情況下,為使用者提供經濟高效、安全的能源。”

11.6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囊括了住宅、學校、辦公樓、工業區、商業街,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據褚洪濤介紹,根據規劃,園區共設計有7個泛能站,分佈在用戶側,就近滿足用戶用能需求。

新奧一號泛能站

其中,為德國企業中心配套的2號泛能站於2015年11月完工,已投入運營;為園區內福萊社區配套的1號泛能站於2015年12月完工,一期入住居民2994戶;為工業片區配套的4號泛能站即將開工,處於可研設計階段;為整個園區規劃設計的其餘泛能站,將在各個業態入駐時同步完成配套功能,能源實現聯網,形成園區站和站之間的能源調配、管理、交易、互聯互通的泛能微網。

“這個園區當時我們簽的是11.6平方公里,從去年開始,面積又擴展到29平方公里,未來遠期的規劃面積204平方公里,但是現在沒有定下來,沒有動工。現在我們集中做的還是目前的11.6平方公里。”褚洪濤介紹道。

2號泛能站為中德生態園德國企業中心提供冷、熱及部分電力能源供應,主要採用地源熱泵、燃氣冷熱電三聯供、電製冷、泛能能效平臺等節能技術及設備,歷經10個月建成。突出的特點是余能利用,用地下的淺層地熱來製冷、採暖,其中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綜合能源利用率達到80.4%。

對於如何盈利這一話題,褚洪濤表示,成本沒有問題,但因為剛建完兩個泛能站,其餘泛能站還未動工,將會有額外的投入,“如果工業清潔能源供熱政策到位,總體不虧,稍有盈餘。接下來,新奧將把當前的專案做好,同時複製出去。我們不是為了做多能互補來做項目,而是為了項目給它做多能互補,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性。”

協鑫的2111工程

在國家發佈多能互補示範項目規劃政策之前,協鑫的蘇州工業園區就沿著多能互補路線進行建設運行。

蘇州工業園區多能互補示範項目在園區建設了2個清潔能源中心、10個分散式能源中心、100個分散式能源以及1000輛電動汽車,形成了超過100萬千瓦的清潔能源系統和區域內“六位元一體”的新型能源結構。

該示範工程新建專案包括天然氣、光伏、地源熱泵、儲能、微風發電等多種能源形式,以及需求側管理、充電站和能源互聯網雲平臺等項目。

能源構成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和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為主要部分,蘇州工業園區多能互補示範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協鑫“六位元一體”能源系統技術,可以基於多能互補項目多種能源梯級利用的特性,有效地對風電、光伏、天然氣分散式、儲能、用戶側等進行調控、分析、優化運營,滿足電力、熱力、冷能需求。

加上電的部分,蘇州工業園區清潔能源的比例能超過80%以上。未來隨著項目更加成熟,清潔能源的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

據牛曙斌介紹,蘇州工業園區能源系統分為三個層級,即2111工程的運作,第一層是能源中心和綜合管網,以兩個多能互補的能源中心和氣、熱、冷、電中心四個能源網路作為整個基礎架構,能源中心具有熱、電、冷的供應能力,而且具有調峰能能力和部分儲存能力。

第二層級配套了十個左右的區域分散式能源,區域分散式能源是在一到兩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給工業或商業區域就近供應能源,區域分散式能源中有天然氣分散式、有地熱、有光伏、有儲能,採用就近供應的模式。

第三層級是一百個分散式能源,一百個分散式能源有光伏發電、沼氣發電、發,餘熱發電、有的是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作為用戶能源供應的一個補充。

通過四個大的網路,把這三個層級的能源中心,區域分散式能源,還有使用者的分散式能源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所以這樣一個開放式、互補式的能源系統比傳統的能源系統要更加穩定、更加安全、更加經濟地保證用戶的用能。

“在使用過程中先保證分散式能源的就近全發全用,不足的再由區域分散式能源予以補充,區域能源不能供應的,再由大的能源中心和管網予以補充。”牛曙斌表示,採用這樣的一個模式,保障了使用者用能及其安全性。

據牛曙斌介紹,蘇州工業園區在體制、機制以及技術方面都進行了很多創新。機制方面採用區域內的燃氣、熱網,向分散式能源全部開放;體制方面由政府國資、燃氣、供熱、發電的能源公司共同成立了多能互補項目的投資主體,推進了多種能源的系統融合和管網融合;技術方面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投運了首個國產化的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為燃機的產業化創造了一個國內第一,拉動了能源裝備產業的發展。

除蘇州工業園區外,協鑫目前在無錫、長沙、廣西、廣州等地全國共佈局20多個多能互補園區項目。協鑫下一步能源轉型的重點,會放在多能互補、清潔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廣泛利用上。“未來會更多地關注於使用者的資料和使用者的服務,更好地從傳統的能源生產到能源服務去轉型。”牛曙斌說。

成長的陣痛

儘管新奧、協鑫的多能互補園區已算初具規模,但《能源》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如火如荼的“多能互補園區”背面,大多數專案還處於“賠本兒賺吆喝”的探路階段,面臨著商業模式模糊、價格瓶頸、政策規劃銜接不順等諸多成長的陣痛。

多能互補項目的競爭更像是一場“搶旗”遊戲。一個區域的容量有限,只有佔領了最頂端的位置,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優惠支援和區域資源,比如上網容量。

而在資本市場上獲利是企業的永恆追求,企業都希冀有一個合理可期的穩定收益。以至於部分入選國家首批多能互補專案示範工程的業主單位,為了不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失去先機,正在不計成本地做虧本兒買賣。

褚洪濤對《能源》記者坦言,有些專案確實是這樣,但不是共性。“多能互補涉及到項目多種能源的配比關係,如果冷熱電平衡比較好的話,經濟性就比較好,反之經濟性就會比較差。加上電改還沒有完全放開,電力交易還處於試水階段,導致平衡性不好的項目競爭性加劇,肯定會賠錢。但如果電改放開的話,交易能夠實現,發電可以進入交易了,經濟性就會有所改善。”褚洪濤說,“在過渡期的節骨眼兒上,從長遠考慮來看有一個預期,如果市場真的可以進行交易的話,那麼這些企業就會提前佈局。”

按照目前情況來看,未來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在進軍互聯網領域的能源企業中,新奧算是起步較早的先行者。“我們一家做不動這個行業,需要大家一起來做,一起努力,才能慢慢形成行業的標準和規範,讓整個行業往規範的道路發展。”褚洪濤說。

電價機制的不完善、政策配套不到位、氣電融合性差、度電成本高致使專案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目前都在制約著多能互補專案的經濟性。

“現在清潔能源供熱還沒有價格政策,目前的價格都是按燃煤的標準來定的,如果用戶都按燃煤的價格結算的話,即使不虧也大打折扣,經濟性會受影響。”褚洪濤說。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多能互補專案的發展困局一個在於電力體制改革推行的力度,需加快理順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二是天然氣和煤的價格有所不同,且燃煤機組和燃氣機組發電的上網電價也有所不同,在電價機制方面,應儘快出臺單獨的分散式能源輸配電價以保障合理的經濟收益。

“國家正在進行輸配電價改革,結合近期的分散式能源直接交易政策,希望能考慮出臺分散式能源輸配電價政策。”牛曙斌解釋道,分散式能源在電網的低壓側進行輸送,有利於能源系統安全,也有利於提高配電網的綜合效率,與傳統的大電源的輸送方式不同,應該結合其使用的低壓側配網成本進行核定。

可期的前景

成長的陣痛應該只是暫時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在能源增量中的比重會逐步增大,多能互補的發展可以提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量和消納率。因此,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對於用戶而言,加入多能互補園區,意味著不同層級的需求被滿足。能源利用率提升了,能源生產和輸送的成本都會降低。未來隨著多能互補項目的成熟和鋪開,多能互補園區的成本自然會進一步下降。

諸多業內人士認為,多能互補園區成本的下降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風光新能源的製造、安裝等造價成本下降。另一個則取決於天然氣,雖然天然氣出現了價格的上漲,但是從長遠來看,天然氣整體上供應仍是能夠保障的,天然氣的價格也會下降。

不過,在存量項目當中如果進行多能互補,原有的體系和原有的機制的整合難度仍比較大。增量方面則要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

多能互補對能源體制改革將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未來多能互補園區項目如何能夠做到更優?在牛曙斌看來,未來仍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撐。

“國家目前對於分散式光伏和風電都給予了運行之後的財政補貼,以及容量費的減免這類明確的國家意見,但是在多能互補系統當中風電和光伏它是不具有可調整能力的,一個系統當中一定要有全面的調峰能力。”牛曙斌建議,天然氣分散式能源、儲能是系統中重要的供能和調峰系統,多能互補中對於天然氣分佈能源和儲能,也參照光伏和風電減免有關費用,更能推動多能互補系統開展。

在儲能方面,下一步會是多能互補的核心,然而現在價格又高。出臺對於儲能的有關應用性政策也會對推動我國產業發展起到十分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業內對多能互補普遍保持樂觀的態度,其對於微電網、儲能、能源優化相關的裝備、技術、產品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覷。

“下一步,整個國際能源產業界都在往多能互補方向轉型和變革,多能互補可能會像光伏、風電和智慧電網一樣,作為我們整個能源行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牛曙斌樂觀地說。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冬天的青島西海岸非常寒冷,興建於該地的新奧中德生態園區裡矗立著一大片造型別致、高低錯落的建築群,極具德國風情。這裡是中德兩國並力打造的在經濟、高端產業、生態、可持續性城市規劃方面的合作平臺,是國家級的生態發展示範園區。

新奧有兩個泛能專案入選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範專案。其中,位於山東青島的中德生態園專案在11.6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利用泛能網,挖掘新能源潛力形成了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優先,天然氣協同的用供能模式。項目運行後,園區清潔能源占比超過80%,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達到20.6%,碳減排率為64.6%。

2012年3月,新奧獲得中德生態園能源特許經營權,為園區供應天然氣、熱、冷、生活熱水以及分散式餘電等。

“做多能互補專案,要結合當地的能源和資源條件”,青島新奧智慧能源公司總工程師褚洪濤對《能源》記者表示,泛能站的設計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比如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同時,青島天然氣氣源比較充足,靠近用戶側建設分散式泛能站,站間形成能源網路,將園區建築和工業的用氣、用熱、用電、用蒸汽過程中產生的餘熱進行回收,“品位對口、梯級利用”,以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賣給終端使用者的時候,我們強調經濟和高效,在最大化地利用閒置資產和周邊資源的情況下,為使用者提供經濟高效、安全的能源。”

11.6平方公里的園區內,囊括了住宅、學校、辦公樓、工業區、商業街,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據褚洪濤介紹,根據規劃,園區共設計有7個泛能站,分佈在用戶側,就近滿足用戶用能需求。

新奧一號泛能站

其中,為德國企業中心配套的2號泛能站於2015年11月完工,已投入運營;為園區內福萊社區配套的1號泛能站於2015年12月完工,一期入住居民2994戶;為工業片區配套的4號泛能站即將開工,處於可研設計階段;為整個園區規劃設計的其餘泛能站,將在各個業態入駐時同步完成配套功能,能源實現聯網,形成園區站和站之間的能源調配、管理、交易、互聯互通的泛能微網。

“這個園區當時我們簽的是11.6平方公里,從去年開始,面積又擴展到29平方公里,未來遠期的規劃面積204平方公里,但是現在沒有定下來,沒有動工。現在我們集中做的還是目前的11.6平方公里。”褚洪濤介紹道。

2號泛能站為中德生態園德國企業中心提供冷、熱及部分電力能源供應,主要採用地源熱泵、燃氣冷熱電三聯供、電製冷、泛能能效平臺等節能技術及設備,歷經10個月建成。突出的特點是余能利用,用地下的淺層地熱來製冷、採暖,其中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綜合能源利用率達到80.4%。

對於如何盈利這一話題,褚洪濤表示,成本沒有問題,但因為剛建完兩個泛能站,其餘泛能站還未動工,將會有額外的投入,“如果工業清潔能源供熱政策到位,總體不虧,稍有盈餘。接下來,新奧將把當前的專案做好,同時複製出去。我們不是為了做多能互補來做項目,而是為了項目給它做多能互補,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性。”

協鑫的2111工程

在國家發佈多能互補示範項目規劃政策之前,協鑫的蘇州工業園區就沿著多能互補路線進行建設運行。

蘇州工業園區多能互補示範項目在園區建設了2個清潔能源中心、10個分散式能源中心、100個分散式能源以及1000輛電動汽車,形成了超過100萬千瓦的清潔能源系統和區域內“六位元一體”的新型能源結構。

該示範工程新建專案包括天然氣、光伏、地源熱泵、儲能、微風發電等多種能源形式,以及需求側管理、充電站和能源互聯網雲平臺等項目。

能源構成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和以風、光為主的新能源為主要部分,蘇州工業園區多能互補示範項目的核心技術是協鑫“六位元一體”能源系統技術,可以基於多能互補項目多種能源梯級利用的特性,有效地對風電、光伏、天然氣分散式、儲能、用戶側等進行調控、分析、優化運營,滿足電力、熱力、冷能需求。

加上電的部分,蘇州工業園區清潔能源的比例能超過80%以上。未來隨著項目更加成熟,清潔能源的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

據牛曙斌介紹,蘇州工業園區能源系統分為三個層級,即2111工程的運作,第一層是能源中心和綜合管網,以兩個多能互補的能源中心和氣、熱、冷、電中心四個能源網路作為整個基礎架構,能源中心具有熱、電、冷的供應能力,而且具有調峰能能力和部分儲存能力。

第二層級配套了十個左右的區域分散式能源,區域分散式能源是在一到兩平方公里的範圍內給工業或商業區域就近供應能源,區域分散式能源中有天然氣分散式、有地熱、有光伏、有儲能,採用就近供應的模式。

第三層級是一百個分散式能源,一百個分散式能源有光伏發電、沼氣發電、發,餘熱發電、有的是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作為用戶能源供應的一個補充。

通過四個大的網路,把這三個層級的能源中心,區域分散式能源,還有使用者的分散式能源緊密地聯合在了一起。所以這樣一個開放式、互補式的能源系統比傳統的能源系統要更加穩定、更加安全、更加經濟地保證用戶的用能。

“在使用過程中先保證分散式能源的就近全發全用,不足的再由區域分散式能源予以補充,區域能源不能供應的,再由大的能源中心和管網予以補充。”牛曙斌表示,採用這樣的一個模式,保障了使用者用能及其安全性。

據牛曙斌介紹,蘇州工業園區在體制、機制以及技術方面都進行了很多創新。機制方面採用區域內的燃氣、熱網,向分散式能源全部開放;體制方面由政府國資、燃氣、供熱、發電的能源公司共同成立了多能互補項目的投資主體,推進了多種能源的系統融合和管網融合;技術方面與中國科學院合作投運了首個國產化的天然氣分散式能源,為燃機的產業化創造了一個國內第一,拉動了能源裝備產業的發展。

除蘇州工業園區外,協鑫目前在無錫、長沙、廣西、廣州等地全國共佈局20多個多能互補園區項目。協鑫下一步能源轉型的重點,會放在多能互補、清潔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廣泛利用上。“未來會更多地關注於使用者的資料和使用者的服務,更好地從傳統的能源生產到能源服務去轉型。”牛曙斌說。

成長的陣痛

儘管新奧、協鑫的多能互補園區已算初具規模,但《能源》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如火如荼的“多能互補園區”背面,大多數專案還處於“賠本兒賺吆喝”的探路階段,面臨著商業模式模糊、價格瓶頸、政策規劃銜接不順等諸多成長的陣痛。

多能互補項目的競爭更像是一場“搶旗”遊戲。一個區域的容量有限,只有佔領了最頂端的位置,才能夠獲得更多的優惠支援和區域資源,比如上網容量。

而在資本市場上獲利是企業的永恆追求,企業都希冀有一個合理可期的穩定收益。以至於部分入選國家首批多能互補專案示範工程的業主單位,為了不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失去先機,正在不計成本地做虧本兒買賣。

褚洪濤對《能源》記者坦言,有些專案確實是這樣,但不是共性。“多能互補涉及到項目多種能源的配比關係,如果冷熱電平衡比較好的話,經濟性就比較好,反之經濟性就會比較差。加上電改還沒有完全放開,電力交易還處於試水階段,導致平衡性不好的項目競爭性加劇,肯定會賠錢。但如果電改放開的話,交易能夠實現,發電可以進入交易了,經濟性就會有所改善。”褚洪濤說,“在過渡期的節骨眼兒上,從長遠考慮來看有一個預期,如果市場真的可以進行交易的話,那麼這些企業就會提前佈局。”

按照目前情況來看,未來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在進軍互聯網領域的能源企業中,新奧算是起步較早的先行者。“我們一家做不動這個行業,需要大家一起來做,一起努力,才能慢慢形成行業的標準和規範,讓整個行業往規範的道路發展。”褚洪濤說。

電價機制的不完善、政策配套不到位、氣電融合性差、度電成本高致使專案運營成本高等問題目前都在制約著多能互補專案的經濟性。

“現在清潔能源供熱還沒有價格政策,目前的價格都是按燃煤的標準來定的,如果用戶都按燃煤的價格結算的話,即使不虧也大打折扣,經濟性會受影響。”褚洪濤說。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多能互補專案的發展困局一個在於電力體制改革推行的力度,需加快理順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二是天然氣和煤的價格有所不同,且燃煤機組和燃氣機組發電的上網電價也有所不同,在電價機制方面,應儘快出臺單獨的分散式能源輸配電價以保障合理的經濟收益。

“國家正在進行輸配電價改革,結合近期的分散式能源直接交易政策,希望能考慮出臺分散式能源輸配電價政策。”牛曙斌解釋道,分散式能源在電網的低壓側進行輸送,有利於能源系統安全,也有利於提高配電網的綜合效率,與傳統的大電源的輸送方式不同,應該結合其使用的低壓側配網成本進行核定。

可期的前景

成長的陣痛應該只是暫時的。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在能源增量中的比重會逐步增大,多能互補的發展可以提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使用量和消納率。因此,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對於用戶而言,加入多能互補園區,意味著不同層級的需求被滿足。能源利用率提升了,能源生產和輸送的成本都會降低。未來隨著多能互補項目的成熟和鋪開,多能互補園區的成本自然會進一步下降。

諸多業內人士認為,多能互補園區成本的下降將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風光新能源的製造、安裝等造價成本下降。另一個則取決於天然氣,雖然天然氣出現了價格的上漲,但是從長遠來看,天然氣整體上供應仍是能夠保障的,天然氣的價格也會下降。

不過,在存量項目當中如果進行多能互補,原有的體系和原有的機制的整合難度仍比較大。增量方面則要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才能真正體現。

多能互補對能源體制改革將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未來多能互補園區項目如何能夠做到更優?在牛曙斌看來,未來仍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撐。

“國家目前對於分散式光伏和風電都給予了運行之後的財政補貼,以及容量費的減免這類明確的國家意見,但是在多能互補系統當中風電和光伏它是不具有可調整能力的,一個系統當中一定要有全面的調峰能力。”牛曙斌建議,天然氣分散式能源、儲能是系統中重要的供能和調峰系統,多能互補中對於天然氣分佈能源和儲能,也參照光伏和風電減免有關費用,更能推動多能互補系統開展。

在儲能方面,下一步會是多能互補的核心,然而現在價格又高。出臺對於儲能的有關應用性政策也會對推動我國產業發展起到十分大的推動作用。

目前業內對多能互補普遍保持樂觀的態度,其對於微電網、儲能、能源優化相關的裝備、技術、產品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覷。

“下一步,整個國際能源產業界都在往多能互補方向轉型和變革,多能互補可能會像光伏、風電和智慧電網一樣,作為我們整個能源行業的重要經濟增長點。”牛曙斌樂觀地說。

版權聲明|稿件為能源雜誌原創

· END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