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初探茶文化|虔誠空杯,入心回暖

一杯清茶慰歲月, 偷得安閒做詩文

一探 茶文化成長史

神農時代:5000年以前, 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 把茶葉拿來當藥用。

西周、東周:3000以前, 開始人工栽培茶樹, 當菜食。

秦代:2300年以前, 開始當茗飲, 調煮, 羹飲。

漢代:

(西漢)2000年以前, 開始商業化, 成都成為我國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

(東漢)1500年左右, 開始製作茶餅, 以便運輸。

唐代:1200年以前, 受唐代經濟、文化的影響, 茶業突飛猛進發展, 陸羽《茶經》的宣導;僧道生活和茶為教事的影響。

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藝改進 。

元代:700年以前, 製作散茶, 重炒略蒸。

明代:據今600多年, 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

清代:300年以前, 中國茶風靡世界, 獨步世界茶市, 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 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 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

二探 飲茶及用茶

藥用:發現和利用茶可以追溯到原始時期, 我國第一步藥物專著《神農本草》中就有“神農氏嘗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 ”茶做藥用, 生嚼內服, 清熱, 外敷消炎解毒。

食用:從生嚼到煮食, 茶葉可以和糧食一起煮“茶粥”, “羹印”, 或者灼煮, 撈起, 加調料。 今雲南基諾族仍有“涼拌茶菜”。

飲用:飲用源於食用, 飲茶比喝白水解渴。 牧區將茶摻入牛奶共飲, 少數民族地區有擂茶和打油茶。

用茶

唐代煮茶法:煮茶前, 先把茶葉碾成粉末, 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 再將茶粉撒入鍋內。 飲用時, 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 謂之“吃茶”。

宋代點茶法:即用開水沖泡茶粉, 並用茶攪拌後飲用, 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明代泡茶法:明代改為整葉茶沖泡, 為現代泡茶的開端。

三探 品茶論道

觀其形, 辨其色, 嗅其香, 品其味, 觀其葉底, 通過這五步的辨識和評判, 才能真正全面瞭解一種茶的所屬和歷程。 每種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壞之分, 它們呈現的是其特有的成熟路途和口感特色,

所以說品茶雖是口感的觸碰, 更是其心境的歸屬。 隨心而欲, 淡然則安。

泡茶講究四要:精茶, 真水, 活火, 妙器。 精茶是要因人而異, 把握茶量;真水是注重選水, 俗稱山水為上, 江水為中, 井水為下;活火就是對溫度的掌控;妙瓷是根據不同的茶選擇合適的茶器。

中國的茶道主要體現在尊人、貴生、坐忘、無己、道法自然等五大理念。

在我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託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託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道家所說的無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

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在茶事活動中,講究以自然樸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無我”的境界。

人生如茶,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無不暗含著處世的人生哲理。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佈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編輯|杜巍 審核|潘秀芬

>為你推薦<

中國的茶道主要體現在尊人、貴生、坐忘、無己、道法自然等五大理念。

在我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託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託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道家所說的無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

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在茶事活動中,講究以自然樸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無我”的境界。

人生如茶,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無不暗含著處世的人生哲理。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佈施;

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

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

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

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編輯|杜巍 審核|潘秀芬

>為你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