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多地為何“自曝家醜”,坦承GDP注水?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徐豪 | 北京報導

責編:陳惟杉

視覺中國

繼2017年年初遼寧承認經濟資料造假後,

最近有幾個省份或地區坦承資料“注水”。

先是內蒙古, 2018年1月3日,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承認自治區政府財政收入虛增空轉, 部分旗區縣工業增加值存在水分, 一些地方盲目過度舉債搞建設。

之後, 天津濱海新區兩會傳出消息, 濱海新區2016年萬億GDP總值調整為6654億元, 意味著濱海新區2016年GDP縮水3348億元, 幅度達三分之一。

“資料失真帶來的問題是方方面面的, 會影響我們科學決策的各個層面, 影響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進程。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說。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多地“自爆家醜”?

內蒙古因財政問題調低工業增加值?

據新華社報導, 經財政審計部門反復核算,

內蒙古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 占總量的26.3%, 同時調整2017年收支預算預期目標。 調減後, 2017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03.4億元, 比2016年公佈資料、擠掉水分”。

“還沒有看到官方公佈的核減的具體原因, 資料的生產過程我們沒有參與, 也不能作出判斷。 但GDP核算體系需要更完善, 讓資料更實, 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2017年底, 《天津日報》曾刊發文章《擠幹水分關鍵要“捨得”》。 文章稱, 注了水的、虛高的, 甚至是弄虛作假的經濟資料, 從面子上看, 地區GDP漲了, 位元次排名靠前了;從裡子上看, 百姓的腰包沒有真正鼓起來, 人民福祉沒有真正增加, 反過來, 還可能會影響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決策,

透支發展潛力, 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風險。

在2018年1月3日至4日舉行的天津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 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指出, 下決心調整優化結構, 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 堅決不要徒有虛名、自欺欺人的“速”和“量”。 “徹底甩掉單純追求GDP增速包袱, 下決心推動高品質發展”。

這也被媒體解讀為此次天津濱海新區GDP資料核減的“先兆”。

如果按照此次消息所透露, 濱海新區2017年預計GDP為7000億元, 增速為6%, 這一增速也將落後于全國水準, 與此前數年形成較大反差。

濱海新區一度被譽為中國“第三增長極”, 甚至有“80年代看深圳, 90年代看浦東, 21世紀看濱海新區”的說法。 而修正資料後的濱海新區經濟總量已落後於浦東新區。 2016年上海浦東新區的GDP為8731.84億元,

預計2017年將超過9000億元。

實際上, 濱海新區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 截至2015年末, 常住人口297萬人。 浦東新區全區面積1429.67平方公里, 截至2015年末, 常住人口548萬人。 一個地廣人稀, 另一個是地少人多, 單從數量對比上來看, 核准後的資料“感覺正常多了”。

還會有“下一個”嗎?

近年來, 中央加大了對統計資料造假的曝光和查處力度。 2014年7月, 中央巡視組首次對遼寧進行巡視後便指出, 遼寧經濟資料存在弄虛作假的現象;2016年5月, 中央巡視組“回頭看”時再次指出, 遼寧全省一個時期內普遍存在經濟資料造假問題。 2017年6月, 十八屆中央第十二輪巡視中, 除了內蒙古外, 中央巡視對吉林省委的回饋也指出, “有的地方、企業經濟資料造假”。

不只是GDP資料, 財政資料造假現象也普遍存在。

2017年12月, 審計署發佈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公告, 吉林、雲南、湖南和重慶虛增財政收入15.49億元。

海通宏觀資料顯示, 經濟、稅收資料下臺階, 將削弱償債保障, 令地方債務壓力上升。 從2016年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與GDP的比值看, 遼寧為38.3%, 高居全國前列;下修GDP後, 內蒙古將從31.3%上升至37.3%, 天津將從16.3%上升至20.0%;而被審計署點名批評的吉林、雲南、湖南和重慶, 其2016年地方政府債務率分別為19.6%、43.0%、21.6%和21.1%, 多高於各省份的中位數(21.1%)。

“現在曝光的資料造假, 基本都是過去的資料。 一個很直觀的原因是, 比如一個地方去年增長是10%, 今年按照實際統計增長6%, 兩者一對比, 那有人就不幹了, 因為以前的基數不實, 現在增長不了這麼多的。”前述研究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多位受訪專家分析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出於政績工程、完成考核指標等各種考慮,採用一些手段虛增財政收入。“‘打腫臉充胖子’,搞‘塗脂抹粉’,‘數字出官’‘官出數位’,影響一個地區的幹部作風,破壞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上述《天津日報》文章稱。

有分析認為,財政收入資料注水導致地方財政能花的錢減少,這種財政壓力迫使地方政府承認資料注水;承認並擠出這些財政收入的水分,可以從中央獲取大額補貼,緩解財政壓力。“顯而易見,內蒙古承認虛構的530億元財政收入,就是它要從中央財政拿到的新增補貼額。而要拿到這筆錢,就必須承認自己的財政資料造假。”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主任汪德華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對“地方財政擠出的水分靠中央補助來填上”的說法予以否認,“自家的孩子自家抱,由此形成的收支額外缺口主要還是靠自身努力來解決。”他對遼寧在擠水分之後如何進行財政收支平衡進行研究後發現,2015年中央對遼寧的淨補助較2014年增長了147.59億元,但這種增長基本上與全國同步,因為遼寧主動擠水分而增加的中央補助至多30多億元。

資料造假影響重大決策,採取零容忍態度

“資料失真會誤導決策,造成財政風險、金融風險的積聚是其中一方面,還有其他方面,比如民生改善、綠色發展、創新動能等等方面的量化指標,是否真實客觀,直接影響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也需要客觀的資料,如果參考資料出現了問題,也會影響相關的重大決策。”潘建成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潘建成介紹,統計資料的真實與否,決定了決策諮詢服務的價值。為提高資料品質,國家統計局2017年4月宣佈成立統計執法監督局,充分發揮統計執法監督利劍作用,維護統計資料真實準確。《統計法》和《統計法實施條例》,也會對資料造假和統計偏差進行追責。“對造成不真實的資料的責任人,包括主觀的造假和客觀的能力不足造成的資料偏差,都是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未來,一方面是要加快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過去我們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各個地方資料與全國資料不一致,這個問題根源或多或少與部分地區出於政績考核等目的對GDP資料的干預有關。另一方面,要加強資產負債表的核算工作, GDP是一個流量統計指標,是增量指標,不是存量。通過國家和地方資產負債表的核算,不僅可以把握存量的增長,還可以瞭解資產存量中有多少負債在裡面,金融風險有多大,是不是在可控的範圍內。” 潘建成告訴記者,此外,還要通過綠色發展指數的編制以及探索自然資源核算,推動綠色發展。

汪德華表示,可以預期,地方政府經濟資料,特別是財政收入造假問題,將是未來數年中我國必須面對的焦點問題。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痛下決心,擠出地方政府經濟資料的水分。

“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經濟規模的擴張,更多的應該是經濟品質的提升、效益的改善、結構的優化、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多的綠水青山和更和諧的社會氛圍。對於盲目追求速度,甚至是不惜主觀干預統計資料來追求速度的行為,容忍度越來越低,打擊力度也會越來越大。”潘建成說。

現在增長不了這麼多的。”前述研究人士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多位受訪專家分析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出於政績工程、完成考核指標等各種考慮,採用一些手段虛增財政收入。“‘打腫臉充胖子’,搞‘塗脂抹粉’,‘數字出官’‘官出數位’,影響一個地區的幹部作風,破壞一個地方的政治生態,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上述《天津日報》文章稱。

有分析認為,財政收入資料注水導致地方財政能花的錢減少,這種財政壓力迫使地方政府承認資料注水;承認並擠出這些財政收入的水分,可以從中央獲取大額補貼,緩解財政壓力。“顯而易見,內蒙古承認虛構的530億元財政收入,就是它要從中央財政拿到的新增補貼額。而要拿到這筆錢,就必須承認自己的財政資料造假。”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主任汪德華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時對“地方財政擠出的水分靠中央補助來填上”的說法予以否認,“自家的孩子自家抱,由此形成的收支額外缺口主要還是靠自身努力來解決。”他對遼寧在擠水分之後如何進行財政收支平衡進行研究後發現,2015年中央對遼寧的淨補助較2014年增長了147.59億元,但這種增長基本上與全國同步,因為遼寧主動擠水分而增加的中央補助至多30多億元。

資料造假影響重大決策,採取零容忍態度

“資料失真會誤導決策,造成財政風險、金融風險的積聚是其中一方面,還有其他方面,比如民生改善、綠色發展、創新動能等等方面的量化指標,是否真實客觀,直接影響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比如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不平衡等,也需要客觀的資料,如果參考資料出現了問題,也會影響相關的重大決策。”潘建成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說。

潘建成介紹,統計資料的真實與否,決定了決策諮詢服務的價值。為提高資料品質,國家統計局2017年4月宣佈成立統計執法監督局,充分發揮統計執法監督利劍作用,維護統計資料真實準確。《統計法》和《統計法實施條例》,也會對資料造假和統計偏差進行追責。“對造成不真實的資料的責任人,包括主觀的造假和客觀的能力不足造成的資料偏差,都是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未來,一方面是要加快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過去我們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各個地方資料與全國資料不一致,這個問題根源或多或少與部分地區出於政績考核等目的對GDP資料的干預有關。另一方面,要加強資產負債表的核算工作, GDP是一個流量統計指標,是增量指標,不是存量。通過國家和地方資產負債表的核算,不僅可以把握存量的增長,還可以瞭解資產存量中有多少負債在裡面,金融風險有多大,是不是在可控的範圍內。” 潘建成告訴記者,此外,還要通過綠色發展指數的編制以及探索自然資源核算,推動綠色發展。

汪德華表示,可以預期,地方政府經濟資料,特別是財政收入造假問題,將是未來數年中我國必須面對的焦點問題。為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痛下決心,擠出地方政府經濟資料的水分。

“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我們要追求的不是經濟規模的擴張,更多的應該是經濟品質的提升、效益的改善、結構的優化、效率的提高以及更多的綠水青山和更和諧的社會氛圍。對於盲目追求速度,甚至是不惜主觀干預統計資料來追求速度的行為,容忍度越來越低,打擊力度也會越來越大。”潘建成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