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商用顯示2017年十大行業趨勢盤點

前言:2017年對於商用顯示行業而言可謂是風起雲湧, 先是各路新老技術的對撞, 再是競爭熱點的轉移, 無不給商用顯示行業的未來走向增添一抹神秘的色彩。 盤點過去一年商用顯示行業出現的種種趨勢, 為行業未來的走向提供些許借鑒。

“三劍客”分化提速, 技術創新挑起大屏拼接競爭“脊樑

幾家歡喜幾家愁, “三劍客”的不同命運

盤點商用顯示行業, 必定離不開“三劍客”的話題。 翻看2017年各上市企業交出的答卷, 不難發現, 小間距LED屏市場仍處在訂單、出貨持續增長的上升通道, 同時, 企業在海外市場的開拓動作上更加積極。

業內人士指出, 自2016年以來小間距LED行業從業品牌數量至少增長了2-3成, 市場活躍度空前。

液晶拼接市場, 3.5mm拼縫產品日漸成為主流, 儘管面臨上游漲價等挑戰, 市場整體仍是以增長為主旋律。 業內人士指出, 宏觀經濟的趨穩向好, 市場下沉, 以及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等因素的帶動, 成為小間距、液晶拼接市場持續增長的動力。

DLP拼接一端, 相比之下市場整體較為低迷。 儘管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DLP拼接有一定受益, 但其高端市場的“窄眾”定位決定了此種影響較為有限。 而另一方面, 小間距LED及液晶拼接加大了對室內高端市場的滲透力度, 為DLP市場整體回暖進一步增大難度。

技術創新引領競爭航向

商用顯示行業競爭,

技術仍是其中的主線之一, 而創新則成為新的牽引力。 如小間距市場, P1.2產品主導高端, P1.5主打性能, P1.8主打價格。 而隨著COB等技術的崛起, 內部競爭被啟動, 對於保持行業整體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液晶拼接方面, 3.5mm產品市場異常活躍, 1.8mm產品市場不斷發力。 伴隨產品技術體驗的不斷改善, 向高端應用發起衝擊。 值得關注的是, OLED技術在2017年可謂進展迅速, 其提振了液晶顯示企業整體信心。

DLP方面, 則缺少此類前瞻性技術的支撐。 目前鐳射光源對於DLP拼接的體驗有所改善, 但驚喜不足, 同時帶來成本增加。 相比之下, 技術創新的驅動力較前兩者要弱一些。

總體而言, 2017年, 小間距LED行業的整體攀升仍在持續, 內部競爭因素值得關注;液晶穩中有進,

技術變革值得期待;DLP拼接整體仍低迷, 去產能、去庫存或帶來新的亮點。

OLED“已成氣候”, 應用開拓難題待破解

驚豔!OLED的華麗蛻變

回顧2017商顯行業新聞, “OLED”的出現頻率絕對可以用“爆棚”來形容, 而其作為一項新技術, 發展速度之快也令人咋舌。 2017年各大顯示行業展會上, OLED大出風頭, 除了顯示技術更加穩定、成熟外, 產品線的多元化佈局也為其商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諸如InfoComm China期間, LG推出厚度僅3.65mm的壁紙型OLED商用顯示器, 同時有玻璃一體化OLED數字標牌推出, 極大地豐富了商用標牌產品陣營。 CES 2018期間, LG Display又展出了全球首款88英寸8K(7680×4320)OLED顯示器, 進一步豐富了其OLED產品陣營。

◎巨頭紮堆, OLED“未來不是夢”

佈局OLED, 如今已成為商顯企業搶佔未來技術制高點的戰略佈局。 消息稱, 未來三年LG將以OLED為重點,

投資1200億元;2018年還將在廣州建設OLED電視面板廠。 包括三星、京東方、夏普等顯示巨頭在內, 全球OLED生產線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

據DSCC統計, 2017年OLED市場總體將增長57%, 達232億美元。 2018年仍將保持50%的強勢增長, 達349億美元。 2016至2022年間, 複合年增長率預期為27%。 到2022年, 市場將超600億美元。 顯然, 自2018年起, OLED將進入一個爆發式增長期。

◎落地可期, 應用開拓難題待破解

OLED顯示具有諸多優點, 但困擾其商業化應用的因素, 一是價格高, 然而這是任何新技術發展初期都會遇到的問題, 隨著技術成熟和市場局面打開, 都會得到解決。 另一個因素則是生產工藝的瓶頸, 即在大尺寸製造方面, 印刷或蒸鍍能否解決良品率問題, 2017年Kateeva正式推出OLED噴墨研發/試產系統, 全年已出貨4套,

預計到2018年第二季度還將出貨3套, 最高可支援到55英寸OLED面板製造。

隨著工藝難題逐步得到解決, 規模量產指日可待。 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將是, 如何有效拓展OLED應用領域。 當前, 受制於價格、尺寸等因素, 商用OLED顯示應用主要集中在高端零售、機場、展廳等情景, 隨著產品形態的多元化和價格下調, 有望在更多顯示領域挑戰其他技術陣營。

創新驅動, 液晶白板競逐教育市場

◎成績與壓力並存

對於液晶白板而言, 成績與壓力並存。 資料顯示, 2016年液晶交互白板年成長率36%, 市場規模達66萬台。 全年教學互動顯示產品出貨首次達到100萬台以上。 而其競爭對手傳統投影白板銷量為36萬台。

不過, 在漂亮成績的背後, 液晶白板企業也深感壓力。 一方面是,市場基數已經較大,實現較高的市場增長率並不容易。另一方面,隨著薄改工程5年計畫過半,2018年之後,市場需求恐將進入“政策空白期”。

與此同時,2017年教育部政策出臺,對教室面積和白板尺寸進行了規範。儘管是針對投影白板,但也引發了教育行業整體朝向大尺寸化變革的討論。而自2016年以來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另外在7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液晶白板領域,上游供給緊張。都加劇了大尺寸領域液晶白板競爭的壓力。

◎技術創新營造新賣點

面對大尺寸突破的難題,液晶白板企業開始向技術創新方向謀求突破。如飛利浦液晶交互白板主打健康護眼概念,採用了舒適藍護眼技術,減少對眼睛的傷害。康佳推出基於電容觸控螢幕的液晶交互產品,精度、靈敏度高於傳統紅外觸控技術。海信推出新一代“非物理鐳射筆”,代替傳統鐳射筆,更加護眼,同時具備豐富的互動功能。

未來,伴隨4K、8K、3D、VR、OLED等技術的逐步成熟,液晶白板在交互體驗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這也成為液晶白板企業信心的來源之一。

◎多元化服務掘金智慧教育金礦

同其他商顯產品類似,液晶白板行業也面臨著同質化競爭凸顯,創新動力不足,用戶需求升級等難題。在此背景下,從硬體提供商向服務提供者轉型,謀求服務的多元化,成為相關企業在智慧教育金礦掘金的利器。

如在第73屆中國教育裝備展上,艾博多提出“創客教育2.0”,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力、創新人格的閉環創客教育生態圈為中心,以達到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的顛覆式創新為目的,培養高分多能新學霸。希沃發佈“發現教學小資料”前瞻理念,發佈全新產品方案,構建從教學到管理的完整教育資訊化平臺。在提供“好用的工具”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成效的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資料”以輔助老師個人及學校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

擁抱智慧教育,當前已成為相關企業的共識,這其中對於企業的服務化轉型提供了更多機遇。對於液晶白板企業而言,這也是破解競爭迷局,謀求穩定增長的機會。

大屏企業大玩“跨界”,生態圈概念走紅

◎技術邊界日益模糊,綜合服務概念崛起

關注近幾年的大屏商顯行業,不難發現,“技術站隊”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換句話說,以往被明確定義為某種技術支持陣營的企業,開始“跨界”嘗試更多的技術類型——其中甚至不乏某技術領域的巨頭。

諸如,DLP陣營大佬威創,旗下不僅有液晶拼接產品和表貼小間距,同時亦是COB小間距的支持者和領跑者;小間距LED陣營巨頭利亞德,通過收購美國平達公司,涉足液晶、OLED、投影等業務板塊……

總體而言,商顯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兼併收購,正在努力擺脫技術單一化的被動局面,朝向綜合顯示服務商的角色轉變。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之一是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有利於企業對抗單一行業同質化競爭。或者說,“多條腿走路”更加有助於分散風險,畢竟,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對於絕大多數從業者而言,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大屏商顯行業的本質並非技術性行業,而是應用型行業。行業競爭向本質的回歸,使得企業更加傾向于依託客戶資源優勢展開產品佈局。本質上也是使用者採購需求從設備導向向專案導向變化,對技術方案需求多元化的催化結果。

◎生態圈,大屏行業新玩法

其實,縱觀近年來大屏商顯行業宣導的從硬體提供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向服務提供者轉型的共識,正是綜合服務概念的落地實踐。不僅如此,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單打獨鬥”的模式也已經玩不轉了,可以說,離開“生態圈”,誰都很難玩得好。

正如艾博多股份總經理許軍在接受投影時代網採訪時所說,新的市場環境下,一家企業很難從頭至尾包攬一個行業的所有業務,未來一定是大家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在生態圈中各自負責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用戶的利益。

諸如公司旗下的智慧教育體系即是建立在阿裡雲生態系統之上,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阿裡雲世界級的防範駭客攻擊能力,保障使用者的資料安全。通過這種“借力”,不但能使艾博多更加輕鬆地解決資料安全問題,進而將精力集中於自己擅長的工作,同時對於使用者的資訊安全也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因此,未來的大屏商顯行業,一定是競爭與合作並存。企業必須清楚自己的專長,並找准自己在生態圈中的位置。

液晶拼接創新難,應用領航破迷局

◎企業對“更窄拼縫”已興致索然?

關注2017年各大顯示行業相關展會,不難發現,在液晶拼接領域,不僅缺乏顛覆性的創新,就連以往關注度最高的拼縫問題,也不再成為企業爭相標榜的熱點。

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長期以來,液晶拼接都是以中低端市場為主攻方向,然而,其自身作為高度規模化的產業,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導致產品附加值不足,同質化現象凸顯。為了謀求更高的利潤空間,企業力求實現拼縫的進一步縮小,以弱化其在高端應用領域與DLP、小間距LED在畫面完整性方面的劣勢。

不過,目前為止,這一數字儘管實現了1.4mm,但與DLP和小間距LED小於0.5mm的拼縫而言,還是稍大了些。事實上,這一層級的液晶拼接產品,在製造成本上較3.5mm產品呈幾何級數提升,令液晶拼接失去了固有的價格優勢。不僅如此,為了追求小,其捨棄了一些面板邊緣的支撐結構,在運行穩定性上也有所折扣。

因此,對於液晶拼接而言,再向下追求“更小”,非但沒有太多技術可行性(畢竟引線、背光是不可能捨棄的),更沒有商業應用的價值驅動。由此也不難理解,液晶拼接行業的傳統巨頭LG、三星等將目光轉向了OLED、micro LED等新興技術。

◎應用領航,實現經營價值最大化

那是不是說液晶拼接的困境就沒有出路了呢?也不是。一方面,液晶拼接屏企需要不斷開發液晶拼接的新應用,瞄準細分市場需求,實現應用下沉。特別是,借力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大屏技術路線,液晶拼接並非獨立存在,短期來看,其與DLP拼接、小間距LED等處於同一應用價值空間;長期來看,這些技術又面臨OLED、micro-LED等新興技術種類的挑戰。因此,無論從這些技術間出現的市場重疊性,還是企業降低技術淘汰風險來看,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謀求“多技術”經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選。

更進一步說,更多的大屏商顯企業,已經不再願意將自己定位于“技術廠商”,而是“應用服務商”。從應用需求出發、從管道和客戶資源出發,涉足DLP拼接、小間距LED等更加廣闊的產品範疇,有助於實現企業優勢資源和經營價值的最大化。

盯准數字標牌蛋糕,商顯企業爭相鋪路

◎數字標牌行業前景誘人

談及商顯市場的應用“金礦”,數字標牌絕對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關鍵字。由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提供的最新數字標牌和專業顯示器市場分析指出,數位標牌生態系統所有管道在2016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戶外數字媒體(DOOH)廣告空間將持續佔據未來幾年每年收入中的很大部分。2017年,有更多的顯示器從靜態轉為數位,尤其是更加經濟實惠的戶外led顯示幕。

另據ReportBuyer最新報告,全球數字標牌市場預計在2017至2022年間保持8.21%的複合年增長率。顯示技術的進步和硬體成本的下降正在推動這一增長。此外,由於需求增加,零售商正在推動行業增長。報導稱,由於互聯網普及率、城市化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預計亞洲將在2017-2022年間保持最高增長率。

◎商顯企業爭相鋪路

數字標牌應用的美好前景,已經使其成為企業追逐的熱點。2017年,LG將旗下經典86英寸超寬屏商用顯示器升級至88英寸,更重磅推出了柔性及透明Oled顯示幕,1.0mm小間距LED、4K超高清標牌顯示器等產品,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數位標牌市場的領導地位。

不僅如此,國內商顯企業也動作頻出。比如小間距LED屏企代表上海三思、洲明科技、阿勒泰等瞄準時機推出的小間距LED廣告屏,將大尺寸與高顏值融為一體。京東方構建8K超高清顯示產業生態。相關設備層面,同輝佳視熱推Q-Share智慧交互終端,德普視訊推出Quick Present無線傳屏設備等,也為智慧標牌體系的構建鋪平了道路。

從廣義上講,數字標牌產業涉及的,除去顯示硬體設備外,還包括相關軟體、支援設備、內容開發等服務。這順應了商顯行業從硬體提供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到服務提供者模式的轉變大潮,同時也為商顯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思路。

技術影響削弱,經營能力考驗商顯企業競爭實力

◎技術“相對過剩”帶來的同質化問題

近年來,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已經成為多數商用顯示企業的共識。其中,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最為突出,直接導致企業差異化競爭力的缺失。有觀點認為,這種同質化,一定程度上是由技術“相對過剩”導致的。

以小間距LED為例,當前P1.2為行業主流規格,而P1.0及以下的產品,事實上已經處於可量產的階段,但當前階段的高價格對於應用普及形成一定阻礙。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選擇小間距led顯示幕的用戶多數是將其用於大幅面、非近距離的應用,對於絕大多數專案而言,高清解析度 已經可以滿足較遠距離觀看的需求。在4K尚未全面滲透時,更小間距產品自然就被視作超出需求的“相對過剩”技術。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液晶拼接領域,儘管1.8mm、1.4mm拼縫產品已經問世,但目前3.5仍是市場主流。

那麼,我們的技術真的過剩了嗎?也不是。對於OLED、micro-LED為代表的新型顯示技術,市場表現出了極高的關注度和消費熱情。因此,可以說,這種相對的技術過剩,本質上是顛覆性創新的不足,或者可以看做是,質變之前的量變積累階段。

◎運營能力構建新的“差異化價值”

目前階段而言,技術和產品的進步對於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那麼,如何走出同質化競爭泥潭就成為商顯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

投影時代網專家認為,當前商顯行業競爭,正在從技術主導逐步轉向經營能力主導。具體而言,企業專案能力的發展,PPP模式,金融手段,運行性經營等非技術性實力的比拼,影響力日益增強。也就是說,企業差異化競爭實力也即差異化價值的營造,逐步向以品牌為依託的綜合運營能力傾斜。

“智造”驅動,本土商顯品牌話語權提升

◎行業領跑,本土品牌書寫“智造”神話

液晶時代,中國屏企在上游核心技術領域的缺失,使得自身長期處於被動追趕階段,商顯領域的“中國製造”也多數是圍繞下游組裝層面進行。這種結構層次決定了,即便依靠“微創新”,本土品牌在行業的話語權也是十分有限的。

不過,這種被動局面正在改變。諸如小間距領域,本土品牌依靠行業領先的研發實力和前瞻性的市場佈局,掌握了行業的主動權。1.0mm以下領域,我國已可實現量產,並在COB封裝等路線方向上做出佈局。

平板顯示領域,京東方於合肥佈局全球首條10.5代線,並將自2018年3月份量產,依據京東方的線路圖,合肥工廠2018年將產出超200萬片65英寸電視面板,到2019年將進一步增加至300萬-400萬片,這一數字將有可能超過韓國和中國臺灣。

此外,京東方認為全球8K面板市場在未來五年可能以111%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且60英寸及以上面板領域的8K滲透率到2020年將達到25%,因而十分關注在10.5代線製造8K面板。而OLED也是京東方關注的技術方向之一,除綿陽、成都的Oled顯示幕工廠外,還計畫建設第三家柔性和可折疊Oled顯示幕工廠,並計畫成為蘋果供應商。

伴隨“中國智造2025”政策導向的落地,我國的顯示裝置製造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升級,日漸完善的產業生態圈逐步成形,中國智造已在路上。

◎話語權提升,改寫行業競爭格局

中國製造的全方位升級,無疑正在改寫全球商顯行業的競爭格局。平板領域,以京東方為代表的本土品牌正在技術和產能方面趕超外資品牌,抱團形成堪與外資抗衡的中國力量。傳統DLP拼接領域,4K鐳射的應用成為本土品牌鞏固領先地位的又一利器。

而在小間距LED,以及未來可期的mini-LED、micro-LED等基於半導體技術的顯示應用,本土品牌在技術、市場及產業基礎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由此,伴隨“中國智造”的主旋律,民族品牌將一改以往在商顯行業競爭中的被動局面,在部分領域甚至掌握領跑優勢。中國品牌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提升。

產品線複合化,商顯企業熱捧“多條腿走路”

◎企業玩技術跨界,“多條腿走路”受熱捧

大屏商顯行業,企業之間的技術邊界越來越模糊,“技術跨界”似乎成為一種時尚。舉例而言,傳統DLP拼接顯示巨頭威創,近年來不僅同步推出LCD產品,更加大了針對COB小間距LED顯示技術的研發,形成了對大屏顯示技術的全包圍。

小間距LED領域,企業不僅借助小間距LED廣告機、智慧路燈等產品形式實現業內的多元化,也借助COB等技術路線開拓新的應用,更通過同樣基於半導體顯示技術的基礎,開拓mini-LED、micro-LED等新路線。

平板顯示領域,LG在穩固已有LCD業務的同時,不斷加大OLED研發及應用推廣力度,搶佔技術制高點。而三星則在LCD之外,著力針對micro-LED技術的嘗試,並率先在影院領域進行小間距LED的應用嘗試。包括索尼在內,也加大了針對半導體顯示技術的研發力度。

如今,這種跨越技術紅線的“多條腿”走路模式,顯然正在日益受到商顯企業的熱捧。

◎使用者更看重綜合服務能力,單一產品線模式遭遇挑戰

究其背後的原因,可以說既是被動也是主動的選擇。近年來,大屏商顯行業“應用為王”的導向性影響日益提升,使用者在專案顯示系統的選擇上,需求越來越複雜化、多元化,往往單一技術難以滿足其所有應用需求,這就“迫使”商顯企業對自家的技術陣營進行更為廣泛的佈局。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多元化的產品線佈局,也是企業擺脫產品同質化競爭的良方之一。特別是在行業競爭的焦點逐漸由產品向綜合服務能力轉換的背景下,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在資金、研發、管道、客戶資源等方面的積累和優勢,可以在多元化產品的輔助下實現這些優勢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未來的商顯行業競爭,將主要聚焦於以品牌為依託的企業綜合服務能力方面,這使得擺脫單一產品路線,謀求多元化佈局成為企業追逐的熱點。

鐳射能否堪當DLP拼接“救命稻草”

◎小間距、液晶拼接入侵,高端領域不再是DLP獨享

風雲變幻的大屏商顯行業,DLP拼接的命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以往在室內高端顯示領域,DLP拼接一家獨大的局面已一去不復返。造成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與液晶拼接和小間距led顯示幕的進化和搶食關係密切。

LCD拼接方面,伴隨拼縫的逐步縮減,其成本優勢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對成本較為敏感且用量較大的視頻監控領域,LCD拼接日益成為主流選擇。而小間距方面,伴隨圖元間距的不斷減小、解析度的日益提升,以及低亮高灰等問題的解決,小間距LED在電視臺背景牆、氣象局、指揮調度室等領域的應用案例日益增多。這些,都蠶食了DLP拼接的既有市場。

◎直面挑戰,鐳射DLP能否抗衡

為了應對挑戰,DLP拼接企業也通過技術反覆運算升級為DLP拼接注入新的競爭力,鐳射光源的採用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例。鐳射光源為DLP拼接帶來了更高的亮度、更佳的色彩、更長的壽命。

不過,問世三年有餘,鐳射DLP的市場行情卻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由於在鐳射之前,已經有LED光源的鋪路,而對於大屏行業用戶而言,在超大尺寸DLP拼接應用中,使用者對於系統穩定性的要求更多,這使其更加傾向於選擇相對成熟,且成本更低的LED光源。

另一方面,由LED向鐳射的“升級”,相對於汞燈投影機市場的光源升級,以及液晶拼接、小間距LED等的技術升級而言,顛覆性不足,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種相對的技術過剩。業內人士指出,以上因素決定了,在DLP拼接市場,鐳射光源產品的市場推進過程必然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進程。

◎經營轉型,DLP屏企並非深陷“寒冬”

對於DLP屏企而言,鐳射光源或許不是救命稻草,但也並非無路可走。面對未來的商顯行業競爭逐漸向企業經營能力轉型,DLP屏企要想謀求出路,一方面可以實現產品線佈局的多元化,以多條腿走路的方式,將自身在資金、資源、研發等方面積累的資源優勢轉移到其他產品路線上,謀求新的盈利空間。

另一方面,從市場需求端來看,視覺化、智慧化、網路化正在成為大屏商顯工程的關注焦點。這就使得,以往以硬體為核心的競爭逐步向圍繞軟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方向轉化。無形中削弱了顯示方案對硬體的依賴性,而更加看重軟體層面的綜合解決能力,而這些正是DLP拼接企業多年經營積累的對於用戶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服務能力。

綜合而言,DLP拼接儘管面臨一些困境,但仍有其生存空間的必然性,如何選擇以後的路是當前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

一方面是,市場基數已經較大,實現較高的市場增長率並不容易。另一方面,隨著薄改工程5年計畫過半,2018年之後,市場需求恐將進入“政策空白期”。

與此同時,2017年教育部政策出臺,對教室面積和白板尺寸進行了規範。儘管是針對投影白板,但也引發了教育行業整體朝向大尺寸化變革的討論。而自2016年以來大尺寸液晶顯示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另外在7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液晶白板領域,上游供給緊張。都加劇了大尺寸領域液晶白板競爭的壓力。

◎技術創新營造新賣點

面對大尺寸突破的難題,液晶白板企業開始向技術創新方向謀求突破。如飛利浦液晶交互白板主打健康護眼概念,採用了舒適藍護眼技術,減少對眼睛的傷害。康佳推出基於電容觸控螢幕的液晶交互產品,精度、靈敏度高於傳統紅外觸控技術。海信推出新一代“非物理鐳射筆”,代替傳統鐳射筆,更加護眼,同時具備豐富的互動功能。

未來,伴隨4K、8K、3D、VR、OLED等技術的逐步成熟,液晶白板在交互體驗方面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這也成為液晶白板企業信心的來源之一。

◎多元化服務掘金智慧教育金礦

同其他商顯產品類似,液晶白板行業也面臨著同質化競爭凸顯,創新動力不足,用戶需求升級等難題。在此背景下,從硬體提供商向服務提供者轉型,謀求服務的多元化,成為相關企業在智慧教育金礦掘金的利器。

如在第73屆中國教育裝備展上,艾博多提出“創客教育2.0”,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造力、創新人格的閉環創客教育生態圈為中心,以達到學習方式和教育方式的顛覆式創新為目的,培養高分多能新學霸。希沃發佈“發現教學小資料”前瞻理念,發佈全新產品方案,構建從教學到管理的完整教育資訊化平臺。在提供“好用的工具”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成效的同時,也提供“有效的資料”以輔助老師個人及學校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

擁抱智慧教育,當前已成為相關企業的共識,這其中對於企業的服務化轉型提供了更多機遇。對於液晶白板企業而言,這也是破解競爭迷局,謀求穩定增長的機會。

大屏企業大玩“跨界”,生態圈概念走紅

◎技術邊界日益模糊,綜合服務概念崛起

關注近幾年的大屏商顯行業,不難發現,“技術站隊”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換句話說,以往被明確定義為某種技術支持陣營的企業,開始“跨界”嘗試更多的技術類型——其中甚至不乏某技術領域的巨頭。

諸如,DLP陣營大佬威創,旗下不僅有液晶拼接產品和表貼小間距,同時亦是COB小間距的支持者和領跑者;小間距LED陣營巨頭利亞德,通過收購美國平達公司,涉足液晶、OLED、投影等業務板塊……

總體而言,商顯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兼併收購,正在努力擺脫技術單一化的被動局面,朝向綜合顯示服務商的角色轉變。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之一是多元化的技術路線,有利於企業對抗單一行業同質化競爭。或者說,“多條腿走路”更加有助於分散風險,畢竟,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裡對於絕大多數從業者而言,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大屏商顯行業的本質並非技術性行業,而是應用型行業。行業競爭向本質的回歸,使得企業更加傾向于依託客戶資源優勢展開產品佈局。本質上也是使用者採購需求從設備導向向專案導向變化,對技術方案需求多元化的催化結果。

◎生態圈,大屏行業新玩法

其實,縱觀近年來大屏商顯行業宣導的從硬體提供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向服務提供者轉型的共識,正是綜合服務概念的落地實踐。不僅如此,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單打獨鬥”的模式也已經玩不轉了,可以說,離開“生態圈”,誰都很難玩得好。

正如艾博多股份總經理許軍在接受投影時代網採訪時所說,新的市場環境下,一家企業很難從頭至尾包攬一個行業的所有業務,未來一定是大家優勢互補,資源分享,在生態圈中各自負責自己最擅長的事情,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證用戶的利益。

諸如公司旗下的智慧教育體系即是建立在阿裡雲生態系統之上,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阿裡雲世界級的防範駭客攻擊能力,保障使用者的資料安全。通過這種“借力”,不但能使艾博多更加輕鬆地解決資料安全問題,進而將精力集中於自己擅長的工作,同時對於使用者的資訊安全也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因此,未來的大屏商顯行業,一定是競爭與合作並存。企業必須清楚自己的專長,並找准自己在生態圈中的位置。

液晶拼接創新難,應用領航破迷局

◎企業對“更窄拼縫”已興致索然?

關注2017年各大顯示行業相關展會,不難發現,在液晶拼接領域,不僅缺乏顛覆性的創新,就連以往關注度最高的拼縫問題,也不再成為企業爭相標榜的熱點。

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長期以來,液晶拼接都是以中低端市場為主攻方向,然而,其自身作為高度規模化的產業,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導致產品附加值不足,同質化現象凸顯。為了謀求更高的利潤空間,企業力求實現拼縫的進一步縮小,以弱化其在高端應用領域與DLP、小間距LED在畫面完整性方面的劣勢。

不過,目前為止,這一數字儘管實現了1.4mm,但與DLP和小間距LED小於0.5mm的拼縫而言,還是稍大了些。事實上,這一層級的液晶拼接產品,在製造成本上較3.5mm產品呈幾何級數提升,令液晶拼接失去了固有的價格優勢。不僅如此,為了追求小,其捨棄了一些面板邊緣的支撐結構,在運行穩定性上也有所折扣。

因此,對於液晶拼接而言,再向下追求“更小”,非但沒有太多技術可行性(畢竟引線、背光是不可能捨棄的),更沒有商業應用的價值驅動。由此也不難理解,液晶拼接行業的傳統巨頭LG、三星等將目光轉向了OLED、micro LED等新興技術。

◎應用領航,實現經營價值最大化

那是不是說液晶拼接的困境就沒有出路了呢?也不是。一方面,液晶拼接屏企需要不斷開發液晶拼接的新應用,瞄準細分市場需求,實現應用下沉。特別是,借力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發展機遇。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大屏技術路線,液晶拼接並非獨立存在,短期來看,其與DLP拼接、小間距LED等處於同一應用價值空間;長期來看,這些技術又面臨OLED、micro-LED等新興技術種類的挑戰。因此,無論從這些技術間出現的市場重疊性,還是企業降低技術淘汰風險來看,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謀求“多技術”經營,不失為一種明智之選。

更進一步說,更多的大屏商顯企業,已經不再願意將自己定位于“技術廠商”,而是“應用服務商”。從應用需求出發、從管道和客戶資源出發,涉足DLP拼接、小間距LED等更加廣闊的產品範疇,有助於實現企業優勢資源和經營價值的最大化。

盯准數字標牌蛋糕,商顯企業爭相鋪路

◎數字標牌行業前景誘人

談及商顯市場的應用“金礦”,數字標牌絕對是不可回避的一個關鍵字。由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提供的最新數字標牌和專業顯示器市場分析指出,數位標牌生態系統所有管道在2016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戶外數字媒體(DOOH)廣告空間將持續佔據未來幾年每年收入中的很大部分。2017年,有更多的顯示器從靜態轉為數位,尤其是更加經濟實惠的戶外led顯示幕。

另據ReportBuyer最新報告,全球數字標牌市場預計在2017至2022年間保持8.21%的複合年增長率。顯示技術的進步和硬體成本的下降正在推動這一增長。此外,由於需求增加,零售商正在推動行業增長。報導稱,由於互聯網普及率、城市化及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預計亞洲將在2017-2022年間保持最高增長率。

◎商顯企業爭相鋪路

數字標牌應用的美好前景,已經使其成為企業追逐的熱點。2017年,LG將旗下經典86英寸超寬屏商用顯示器升級至88英寸,更重磅推出了柔性及透明Oled顯示幕,1.0mm小間距LED、4K超高清標牌顯示器等產品,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數位標牌市場的領導地位。

不僅如此,國內商顯企業也動作頻出。比如小間距LED屏企代表上海三思、洲明科技、阿勒泰等瞄準時機推出的小間距LED廣告屏,將大尺寸與高顏值融為一體。京東方構建8K超高清顯示產業生態。相關設備層面,同輝佳視熱推Q-Share智慧交互終端,德普視訊推出Quick Present無線傳屏設備等,也為智慧標牌體系的構建鋪平了道路。

從廣義上講,數字標牌產業涉及的,除去顯示硬體設備外,還包括相關軟體、支援設備、內容開發等服務。這順應了商顯行業從硬體提供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再到服務提供者模式的轉變大潮,同時也為商顯企業提供了一個發展思路。

技術影響削弱,經營能力考驗商顯企業競爭實力

◎技術“相對過剩”帶來的同質化問題

近年來,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已經成為多數商用顯示企業的共識。其中,產品的同質化問題最為突出,直接導致企業差異化競爭力的缺失。有觀點認為,這種同質化,一定程度上是由技術“相對過剩”導致的。

以小間距LED為例,當前P1.2為行業主流規格,而P1.0及以下的產品,事實上已經處於可量產的階段,但當前階段的高價格對於應用普及形成一定阻礙。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選擇小間距led顯示幕的用戶多數是將其用於大幅面、非近距離的應用,對於絕大多數專案而言,高清解析度 已經可以滿足較遠距離觀看的需求。在4K尚未全面滲透時,更小間距產品自然就被視作超出需求的“相對過剩”技術。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液晶拼接領域,儘管1.8mm、1.4mm拼縫產品已經問世,但目前3.5仍是市場主流。

那麼,我們的技術真的過剩了嗎?也不是。對於OLED、micro-LED為代表的新型顯示技術,市場表現出了極高的關注度和消費熱情。因此,可以說,這種相對的技術過剩,本質上是顛覆性創新的不足,或者可以看做是,質變之前的量變積累階段。

◎運營能力構建新的“差異化價值”

目前階段而言,技術和產品的進步對於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力逐漸減弱,那麼,如何走出同質化競爭泥潭就成為商顯企業共同面對的課題。

投影時代網專家認為,當前商顯行業競爭,正在從技術主導逐步轉向經營能力主導。具體而言,企業專案能力的發展,PPP模式,金融手段,運行性經營等非技術性實力的比拼,影響力日益增強。也就是說,企業差異化競爭實力也即差異化價值的營造,逐步向以品牌為依託的綜合運營能力傾斜。

“智造”驅動,本土商顯品牌話語權提升

◎行業領跑,本土品牌書寫“智造”神話

液晶時代,中國屏企在上游核心技術領域的缺失,使得自身長期處於被動追趕階段,商顯領域的“中國製造”也多數是圍繞下游組裝層面進行。這種結構層次決定了,即便依靠“微創新”,本土品牌在行業的話語權也是十分有限的。

不過,這種被動局面正在改變。諸如小間距領域,本土品牌依靠行業領先的研發實力和前瞻性的市場佈局,掌握了行業的主動權。1.0mm以下領域,我國已可實現量產,並在COB封裝等路線方向上做出佈局。

平板顯示領域,京東方於合肥佈局全球首條10.5代線,並將自2018年3月份量產,依據京東方的線路圖,合肥工廠2018年將產出超200萬片65英寸電視面板,到2019年將進一步增加至300萬-400萬片,這一數字將有可能超過韓國和中國臺灣。

此外,京東方認為全球8K面板市場在未來五年可能以111%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且60英寸及以上面板領域的8K滲透率到2020年將達到25%,因而十分關注在10.5代線製造8K面板。而OLED也是京東方關注的技術方向之一,除綿陽、成都的Oled顯示幕工廠外,還計畫建設第三家柔性和可折疊Oled顯示幕工廠,並計畫成為蘋果供應商。

伴隨“中國智造2025”政策導向的落地,我國的顯示裝置製造業逐步由勞動密集向技術密集升級,日漸完善的產業生態圈逐步成形,中國智造已在路上。

◎話語權提升,改寫行業競爭格局

中國製造的全方位升級,無疑正在改寫全球商顯行業的競爭格局。平板領域,以京東方為代表的本土品牌正在技術和產能方面趕超外資品牌,抱團形成堪與外資抗衡的中國力量。傳統DLP拼接領域,4K鐳射的應用成為本土品牌鞏固領先地位的又一利器。

而在小間距LED,以及未來可期的mini-LED、micro-LED等基於半導體技術的顯示應用,本土品牌在技術、市場及產業基礎等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由此,伴隨“中國智造”的主旋律,民族品牌將一改以往在商顯行業競爭中的被動局面,在部分領域甚至掌握領跑優勢。中國品牌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提升。

產品線複合化,商顯企業熱捧“多條腿走路”

◎企業玩技術跨界,“多條腿走路”受熱捧

大屏商顯行業,企業之間的技術邊界越來越模糊,“技術跨界”似乎成為一種時尚。舉例而言,傳統DLP拼接顯示巨頭威創,近年來不僅同步推出LCD產品,更加大了針對COB小間距LED顯示技術的研發,形成了對大屏顯示技術的全包圍。

小間距LED領域,企業不僅借助小間距LED廣告機、智慧路燈等產品形式實現業內的多元化,也借助COB等技術路線開拓新的應用,更通過同樣基於半導體顯示技術的基礎,開拓mini-LED、micro-LED等新路線。

平板顯示領域,LG在穩固已有LCD業務的同時,不斷加大OLED研發及應用推廣力度,搶佔技術制高點。而三星則在LCD之外,著力針對micro-LED技術的嘗試,並率先在影院領域進行小間距LED的應用嘗試。包括索尼在內,也加大了針對半導體顯示技術的研發力度。

如今,這種跨越技術紅線的“多條腿”走路模式,顯然正在日益受到商顯企業的熱捧。

◎使用者更看重綜合服務能力,單一產品線模式遭遇挑戰

究其背後的原因,可以說既是被動也是主動的選擇。近年來,大屏商顯行業“應用為王”的導向性影響日益提升,使用者在專案顯示系統的選擇上,需求越來越複雜化、多元化,往往單一技術難以滿足其所有應用需求,這就“迫使”商顯企業對自家的技術陣營進行更為廣泛的佈局。

換個角度來看,這種多元化的產品線佈局,也是企業擺脫產品同質化競爭的良方之一。特別是在行業競爭的焦點逐漸由產品向綜合服務能力轉換的背景下,企業充分利用自身在資金、研發、管道、客戶資源等方面的積累和優勢,可以在多元化產品的輔助下實現這些優勢資源的價值最大化。

未來的商顯行業競爭,將主要聚焦於以品牌為依託的企業綜合服務能力方面,這使得擺脫單一產品路線,謀求多元化佈局成為企業追逐的熱點。

鐳射能否堪當DLP拼接“救命稻草”

◎小間距、液晶拼接入侵,高端領域不再是DLP獨享

風雲變幻的大屏商顯行業,DLP拼接的命運受到很多人的關注。一個最明顯的變化是,以往在室內高端顯示領域,DLP拼接一家獨大的局面已一去不復返。造成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與液晶拼接和小間距led顯示幕的進化和搶食關係密切。

LCD拼接方面,伴隨拼縫的逐步縮減,其成本優勢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對成本較為敏感且用量較大的視頻監控領域,LCD拼接日益成為主流選擇。而小間距方面,伴隨圖元間距的不斷減小、解析度的日益提升,以及低亮高灰等問題的解決,小間距LED在電視臺背景牆、氣象局、指揮調度室等領域的應用案例日益增多。這些,都蠶食了DLP拼接的既有市場。

◎直面挑戰,鐳射DLP能否抗衡

為了應對挑戰,DLP拼接企業也通過技術反覆運算升級為DLP拼接注入新的競爭力,鐳射光源的採用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例。鐳射光源為DLP拼接帶來了更高的亮度、更佳的色彩、更長的壽命。

不過,問世三年有餘,鐳射DLP的市場行情卻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究其原因,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由於在鐳射之前,已經有LED光源的鋪路,而對於大屏行業用戶而言,在超大尺寸DLP拼接應用中,使用者對於系統穩定性的要求更多,這使其更加傾向於選擇相對成熟,且成本更低的LED光源。

另一方面,由LED向鐳射的“升級”,相對於汞燈投影機市場的光源升級,以及液晶拼接、小間距LED等的技術升級而言,顛覆性不足,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種相對的技術過剩。業內人士指出,以上因素決定了,在DLP拼接市場,鐳射光源產品的市場推進過程必然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進程。

◎經營轉型,DLP屏企並非深陷“寒冬”

對於DLP屏企而言,鐳射光源或許不是救命稻草,但也並非無路可走。面對未來的商顯行業競爭逐漸向企業經營能力轉型,DLP屏企要想謀求出路,一方面可以實現產品線佈局的多元化,以多條腿走路的方式,將自身在資金、資源、研發等方面積累的資源優勢轉移到其他產品路線上,謀求新的盈利空間。

另一方面,從市場需求端來看,視覺化、智慧化、網路化正在成為大屏商顯工程的關注焦點。這就使得,以往以硬體為核心的競爭逐步向圍繞軟體的綜合解決方案方向轉化。無形中削弱了顯示方案對硬體的依賴性,而更加看重軟體層面的綜合解決能力,而這些正是DLP拼接企業多年經營積累的對於用戶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服務能力。

綜合而言,DLP拼接儘管面臨一些困境,但仍有其生存空間的必然性,如何選擇以後的路是當前企業需要認真思考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