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不讀南懷瑾智慧格言,難解人生最高境界與禪意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為心, 道為骨, 儒為表, 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 能在身, 思在腦, 從容過生活。

人有三個基本錯誤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 二是智小而謀大, 三是力小而任重。

今日的世界, 物質文明發達, 在表面上來看, 是歷史上最幸福的時代;但是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 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 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 在精神上, 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痛苦的時代。 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來, 無可奈何的活著, 最後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世界上任何人, 一輩子隻做三件事, 不是自欺, 就是欺人, 再不然就是被人欺。 你看世界上的人, 能不能逃出這三樣事?能逃出了這三樣的話, 就跳出三界外了。

【男人的氣質】臨危而不懼, 途窮而志存;苦難能自立, 責任攬自身;怨恨能德報, 美醜辯分明;名利甘居後, 為理願馳騁;仁厚納知己, 開明擴胸襟;當機能立斷, 遇亂能慎行;忍辱能負重,

堅忍能守恆;臨弱可落淚, 對惡敢拼爭;功高不自傲, 事後常反省;舉止終如一, 立言必有行。

父母有幾百億家財, 能夠幫子女買到個聰明的頭腦嗎?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財產或世間福德所能換來的, 是要多生累積福德來的。

在艱苦中成長成功之人,

往往由於心理的陰影, 會導致變態的偏差。 這種偏差, 便是對社會、對人們始終有一種仇視的敵意, 不相信任何一個人, 更不同情任何一個人。 愛錢如命的慳吝, 還是心理變態上的次要現象。 相反的, 有器度、有見識的人, 他雖然從艱苦困難中成長, 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義的胸襟懷抱。 因為他懂得人生, 知道世情的甘苦。

光讀正面的歷史是不夠的, 還要看小說。 所謂歷史, 常常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 內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說, 是人名、地點、時間都是假的, 但那個故事卻往往是真的。

這是最好的時代, 也是最壞的時代。 西方文化的貢獻, 促進了物質文明的發達, 這在表面上來看, 可以說是幸福;壞, 是指人們為了生存的競爭而忙碌, 為了戰爭的毀滅而惶恐, 為了欲海的難填而煩惱。 在精神上, 是最痛苦的。 在這物質文明發達和精神生活貧乏的尖銳對比下, 人類正面臨著一個新的危機。

學問最難是平淡, 安於平淡的人, 什麼事業都可以做。

佛學為什麼講無常?因為世界上的事沒有永恆的。

人的欲望, 永遠貪求永恆, 想永遠保持存在, 那是永遠不可能的, 那是笨蛋, 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 所以佛告訴你, 積聚必有消散, 崇高必有墮落, 合會終須別離, ……那是必然的道理, 這是大原則。

佛學叫這個世界“娑婆世界”, 譯為“堪忍”, 說我們這個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經》也說這個世界是缺陷的, 讓你有錢就不給你學問, 有學問就沒有錢;給你子孫滿堂, 就不給你別樣了, 所以總是有缺陷不圓滿的。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馬首是瞻, 人格養成沒有了, 都是亂的不成器的, 教育只是販賣知識, 這是根本亂源, 是苦惱之源。 只有科學、科技、哲學、宗教、文藝、人格養成教育回歸一體, 回歸本位, 均衡發展, 才有希望。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

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於儒、釋、道三類國學當中擁有廣泛著作,其成就造詣凸顯于《周易》易理的詳解上,因博學廣聞而被眾多學子尊稱為“南師”。

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瞭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佛經上說,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

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一個人修道,或者讀書,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個學藝術的人,今天有了一個新的靈感,或者畫一張畫,特別有一種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個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磚頭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別平,心裡頭很舒服,原來這樣砌才好,這是他做水泥工時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兩分的成就,就有兩分的不同。換句話說,人修到了某一種境界,人生的境界就開朗到某一種程度。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於儒、釋、道三類國學當中擁有廣泛著作,其成就造詣凸顯于《周易》易理的詳解上,因博學廣聞而被眾多學子尊稱為“南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