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道之行

大道之行——陳大中書法作品展

因展覽時間衝突

故將本次展覽時間調整至

1月30日上午10點18分

在明德美術館盛大開幕

如有不便煩請見諒

本次展覽為期30天

誠邀各位師友蒞臨指導

(前300名到場嘉賓免費贈送本次展覽作品集)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西泠印社、臨沂市文廣新局、

臨沂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承辦單位|明德美術館

地點|臨沂市明德美術館

(北城新區柳青河東路)

策展人|崔博

2018/1/30上午10點18分

協辦單位

北京杏壇美術館、錦昌畫館、杭州眾安草堂、蕭山畫院、靜逸堂、青島歸樸堂、膠州畫院、中國美術影音、臨沂東山書院、當代書法院、品墨齋、茗雅軒、晉墨坊、福瑞德藝術館、廳堂藝術館、淄博潤和美術館、青州禊堂

媒體支援

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人民網、新浪收藏、中國青年網、中國美術影音、雅昌藝術網、騰訊視頻、優酷視頻、樂視視頻、今日頭條、《美術報》、《收藏》雜誌、臨沂電視臺、臨沂日報、沂蒙晚報、魯南商報、琅琊新聞網、臨沂藝術網

陳大中(本名陳建中), 1962年5月出生, 無錫人。 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專業本科。 博士學位。 1992年留校任教。 教授, 博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

西泠印社理事。 多次參加全國書法篆刻展。 1989年《全國第四屆書法篆刻展覽》獲獎。 2015年《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展覽》評委。 2017年《全國第四屆青年書法篆刻展覽》評委。 出版多種書法篆刻作品集與論文集。

嚴華經句 34cm x 104cm

簡、淨、靜、和 — 真境界

在今日書壇的中年書家中, 陳大中先生無疑是最為特立獨行的一位。 特立獨行是中國傳統士人最可貴的品質之一。 對於大中先生來說, 這份特立獨行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對專業的自信;二是學習書法的資歷。 前者下文有詳細的闡述。 後者, 我們從其簡歷中可以知道, 陳大中先生從本科到碩士、博士, 完整地見證了中國美院的書法教育, 是中國美院書法系所培養出來的代表人物之一。

這在全國也是沒有幾個的。 僅此一點, 也足以構成其特立獨行的全部理由。 但大中先生的特立獨行顯然主要來源於前者。 下麵我以簡、淨、靜、和四字來談談對陳大中先生書法的一點淺見。

《般若相》 34cm x 104cm

一曰簡。 簡的對立面是繁。 很多做藝術的人都在追求繁, 也就是豐富。 從取法的多樣性, 到製作手段的花樣百出, 常使人眼花繚亂。 陳大中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之, 走上了一條簡化的藝術道路。

其書法以魏《張猛龍碑》為中心, 以點帶面, 輻射至其它書體。 楷書固然是築基於《張猛龍碑》的。 其行草書方起急收, 戛然而止, 峻快明瞭, 節奏鮮明, 也時時流露出《張猛龍碑》的影子, 而迥異於一般世俗所謂“宗法二王”的甜美書風。 《張猛龍碑》被清末康有為評為如“周公制禮,

事事皆美善”。 陳大中先生選擇它做為書風的基調, 避開了當今書壇上取法一致的平庸化取向, 可謂極為高明。

《莊周夢蝶》 69cm x 51.5cm

簡更代表著一種審美態度。 在日本有至簡主義。 以插花為例, 我國多求大、滿、多, 以闊綠葉配大紅花, 五彩繽紛, 喜慶熱鬧,有一種世俗豔麗之美;日本的花道則常取一枝,甚至只有一片葉子,這裡面所透露出來的是一種禪境。這種簡淡,是豐富的提純,更具有藝術性的取捨。

《老子語錄》 85cm x 69cm

二曰淨。淨,《廣韻》釋為“無垢也。”在一個以混濁髒亂為大氣,以蓬頭垢面為野逸,並趨之若鶩的時代,“無垢”竟變成一種難得之境。

我們回望數千年的書法史,明以前彪炳史冊的傑作無一不是乾淨清爽的,特別是二王以來的帖學書法。這是文人氣的一種表現。大中先生把碑都寫得如此乾淨,無一絲塵埃氣,實為難得。

歷史上關於碑派書法的金石氣表現,既有人寫得較為粗糙,追求“毛而不光”的效果;也有人寫得簡淨光潔,如清代伊秉綬的某此隸書作品。大中先生的書法得“無垢”之淨,正如唐人所言“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老子·四十二章》 104cm x 34cm

三曰靜。大中先生的字有靜穆之氣。相對於動而言,靜更符合東方民族的審美習慣。就表面上看,其書是動感強烈,頗具張力的。可貴的正是能從動中透出一點靜來。無靜之動則躁,無動之靜則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是大中先生書法的靜境。同時,由靜而得清氣。字中有氣,古人多有論述,如逸氣、清氣、村氣、野氣、山林氣、江湖氣,等等。清末的大書家吳昌碩,就有人認為其書有村氣。大中先生的書法,無論正草隸篆,都深具靜境清氣。

這既是作者出於審美的一種主動追求,更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這是一股來自骨子裡的風雅。到過大中先生的工作室 — “樂水精舍”的人,都會有這種強烈的感受吧!

《論語·雍也篇》選錄 69cm x 35cm

四曰和。這裡的“和”既有合諸種因素為一體和諧共存之意,也有書與人高度協調互證之意。大中先生的書法雖然取法多樣,但都能歸於同一種審美範疇之中,表現為一種高度的個性化。其書法表現出對“雅”的另一種理解,不同於一般流俗表面上做出來的“雅”,而以“真”為旨歸,是由人外化為書,再由書返觀人的。不掩飾,不做作,一切順其自然,發自本心。藝術的終極目的,或許就是藝術的人格化。表現為藝術作品與人的混然一體。在這一點上,大中先生是一個代表。其書法篆刻與言談舉止、做事風格,合而為一,不分彼此,舉一可知其餘。可以說其作品是高度人格化的藝術,其人是高度藝術化的藝術家。大中先生有名士氣,日常生活中的諸多雋言妙語,是可入《世說新語》的。書法不過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種表現而已。以上所談,乃管中窺豹,以偏概全。所見,亦不過冰山之一角而已。

作者:周寒筠

《論語》選錄 104cm x 35cm

歡迎到現場觀看更多作品!

地址 | 臨沂市明德美術館

(山東臨沂北城新區柳青河東路)

喜慶熱鬧,有一種世俗豔麗之美;日本的花道則常取一枝,甚至只有一片葉子,這裡面所透露出來的是一種禪境。這種簡淡,是豐富的提純,更具有藝術性的取捨。

《老子語錄》 85cm x 69cm

二曰淨。淨,《廣韻》釋為“無垢也。”在一個以混濁髒亂為大氣,以蓬頭垢面為野逸,並趨之若鶩的時代,“無垢”竟變成一種難得之境。

我們回望數千年的書法史,明以前彪炳史冊的傑作無一不是乾淨清爽的,特別是二王以來的帖學書法。這是文人氣的一種表現。大中先生把碑都寫得如此乾淨,無一絲塵埃氣,實為難得。

歷史上關於碑派書法的金石氣表現,既有人寫得較為粗糙,追求“毛而不光”的效果;也有人寫得簡淨光潔,如清代伊秉綬的某此隸書作品。大中先生的書法得“無垢”之淨,正如唐人所言“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老子·四十二章》 104cm x 34cm

三曰靜。大中先生的字有靜穆之氣。相對於動而言,靜更符合東方民族的審美習慣。就表面上看,其書是動感強烈,頗具張力的。可貴的正是能從動中透出一點靜來。無靜之動則躁,無動之靜則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是大中先生書法的靜境。同時,由靜而得清氣。字中有氣,古人多有論述,如逸氣、清氣、村氣、野氣、山林氣、江湖氣,等等。清末的大書家吳昌碩,就有人認為其書有村氣。大中先生的書法,無論正草隸篆,都深具靜境清氣。

這既是作者出於審美的一種主動追求,更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這是一股來自骨子裡的風雅。到過大中先生的工作室 — “樂水精舍”的人,都會有這種強烈的感受吧!

《論語·雍也篇》選錄 69cm x 35cm

四曰和。這裡的“和”既有合諸種因素為一體和諧共存之意,也有書與人高度協調互證之意。大中先生的書法雖然取法多樣,但都能歸於同一種審美範疇之中,表現為一種高度的個性化。其書法表現出對“雅”的另一種理解,不同於一般流俗表面上做出來的“雅”,而以“真”為旨歸,是由人外化為書,再由書返觀人的。不掩飾,不做作,一切順其自然,發自本心。藝術的終極目的,或許就是藝術的人格化。表現為藝術作品與人的混然一體。在這一點上,大中先生是一個代表。其書法篆刻與言談舉止、做事風格,合而為一,不分彼此,舉一可知其餘。可以說其作品是高度人格化的藝術,其人是高度藝術化的藝術家。大中先生有名士氣,日常生活中的諸多雋言妙語,是可入《世說新語》的。書法不過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種表現而已。以上所談,乃管中窺豹,以偏概全。所見,亦不過冰山之一角而已。

作者:周寒筠

《論語》選錄 104cm x 35cm

歡迎到現場觀看更多作品!

地址 | 臨沂市明德美術館

(山東臨沂北城新區柳青河東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