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坐著不動”竟然也有這麼多好處!

我們的心本來清淨, 但是因為無明和執著, 每時每刻, 我們不停地攀緣、分別和索取, 以致認妄為真, 把妄念當成自己的心, 在其中煩惱糾纏,

不能回到本來的“生命淨界”。

靜坐, 就是幫我們放下對外在世界的攀緣, 回到對內在生命的覺察上。

我們不再依賴外在的得失來確定“自我”的意義, 讓心靈升起覺知和超脫的力量, 不被外境所干擾, 保持在清澈、寧靜、安詳的生命體驗中。

通過在靜坐中培養出的心靈力量, 一個人就能夠做到念念分明, 全然地觀照內在的自我與外在世界, 回歸生命本來的喜悅。 無論外在的境遇怎麼改變, 都和這份喜悅在一起, 如如不動, 隨緣自在。

靜坐能恢復生命活力

靜坐時, 注意力高度專注, 呼吸變得平緩均勻, 身體能量的消耗減少, 心臟的耗氧量也比平時減少很多, 血液迴圈的力量自然比平時加強了。 有力的血液迴圈可以幫助我們淨化血管中堵塞的物質, 讓很多“長期休眠”的血管重新恢復生命的活力。

增強的血液迴圈經過五臟六腑, 能幫助淨化積存的代謝垃圾, 提升臟腑的自愈功能;經過皮下, 能幫助皮膚和肌肉淨化過剩自由基, 改善氣色。 即便是短時間的靜坐, 也會感覺到那種從身體深處升起的輕鬆、舒適的生命能量,

就像身體內部被一雙溫暖的大手按摩過一樣。

專家指出, 靜坐對於慢性疾病和頑固症狀, 如:高血壓、心臟病、腎病、肺病、腦供血不足、偏頭疼、身體沉重、四肢寒冷、風濕病、失眠、盜汗等, 都具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靜坐可變化身心氣質

有個比喻說, 靜坐就好比是給我們的心靈洗個澡。

每天堅持靜坐, 可以使一個人的氣質沉靜下來, 在舉手投足之間呈現優雅、恬靜、柔和的美感。 這種氣質是身心平衡的產物。 同時, 內在的心態越柔和, 外在的身體就淨化得越好, 內在的情緒越穩定, 外在呈現的氣質也越美好。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靜坐中的雙盤坐姿, 可以快速塑造美好的體態。

雙盤也稱“跏趺坐”, 或“金剛坐”、“吉祥坐”、“蓮花坐”, 大多佛菩薩像的坐姿一般都是雙盤坐。 以兩小腿交叉疊置於近大腿根部, 是禪坐中最穩固的坐姿, 不但有助於快速入定, 更可以疏通堵塞的經絡, 快速減掉身體各部分的贅肉。 練習雙盤的人, 很容易保持腰部、臀部、大腿和小腿部位的優美曲線,

體態顯得特別年輕。

雙盤坐

靜坐能緩解心理壓力

靜坐有助於釋放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的情緒, 使整個生命感受到平靜、喜悅、自在和安詳。

一切精神產物, 包括思想、情緒、感受等等, 它們都是有生理基礎的, 那就是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 所以,身心是交互緣起、互相影響的。

我們不穩定的情緒、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因緣作用”的結果。造成它的因緣不只包括外界的人事物,還包括身體這個內因,身體的神經系統是情緒和思想產生的生理基礎。

比如,人在憤怒的時候,給他打一針麻藥,麻痹了身體的神經系統,他的憤怒情緒就會立刻消失。

靜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們的神經系統,讓這個“調皮的孩子”不再影響我們。根據醫學專家研究,在靜坐過程中,我們制心一處,位於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會有所增強,腦細胞會開始分泌腦內啡、血清素,這些都是幫助人體神經系統放鬆、平靜的重要元素。

許多人通過十分鐘的靜坐,就能感受到緊張的情緒得到舒緩,煩躁的心情趨於平靜。長久的靜坐練習,更能幫助我們培養出穩定而從容的情緒狀態。

靜坐能夠開啟內在的智慧

靜坐時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腦部的運作並沒有關閉。禪修中的“一念代萬念”,或是“念念不住”,都是提醒我們不要試圖消滅念頭,而是學會專注。

在靜坐中,隨著專注的練習,大腦枕葉活動雖然會減弱,但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卻增強了。

額葉與人類的智力活動相關聯,所以在靜坐中人們經常會迸發出靈感,產生新的思路、回憶起遺忘的事情,長久的靜坐會使頭腦變得更加清晰、敏銳。當然,這些僅僅是靜坐的副產品。

通過靜坐,我們得以開啟內心的智慧,這是更高的追求。有的靜坐方法從“止”入手,訓練心靜止在一物之上,這樣的方法能夠培養出生命的“定力”。有的靜坐方法從“觀”入手,訓練心的覺察力和敏銳度,這樣的方法能夠成就“慧力”,通過“止觀”的練習,就能定慧等持。

還有的靜坐方法運用“思維”,如同《瑜伽經》的許多冥想方法,將人與太陽、天空、自然、空間等通過冥想聯接在一起,感受人與整個存在世界的合一。這些方法都能夠引導人內省、開啟智慧,覺察到身心世界的交互緣起,洞見生命的實相,達到解脫。

靜坐很簡單,貴在堅持。只要我們每天打坐,不追求效果、不期待什麼,只管打坐,生命的改變自然由此發生!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痹,妄念也難以收攝,但習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苦於靜坐中間,忽因要事下座,假使發生渾身不舒服感覺,補救辦法,可於事後,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為止。

以靜坐時,血氣正在周身迴圈,末走至終點,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後有不適現像,若靜坐日久,此種現像便會消失。靜坐也比睡覺有益,常人熟睡時,消耗能量比清醒時,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

書中有說:人從生下來,腦內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若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冬天感覺手腳寒冷,靜坐半小時,會覺全身發熱,夏天氣候炎熱,靜坐能使身體清涼。

所謂:“息滅心頭火,除熱得清涼。”又說:“心靜自然涼。”因此,打坐不只禦寒,卻能去熱,更令肥人變瘦,瘦人增肥,因為肥瘦皆是病態,靜坐能消萬病。由此可知,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靜坐前後,切勿發脾氣,若坐前而動肝火,于靜坐時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後生煩惱,由於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致人感覺煩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數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靜坐須找一處清淨地方,離開熱鬧的環境,並須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若能經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後,必見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後,因大便後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以洗澡後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靜坐若無清閒幽靜之處,於嘈雜的地方用功,也並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仍是分別妄想,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

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燎解個中奧妙,比如三人屋內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繫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所以,身心是交互緣起、互相影響的。

我們不穩定的情緒、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因緣作用”的結果。造成它的因緣不只包括外界的人事物,還包括身體這個內因,身體的神經系統是情緒和思想產生的生理基礎。

比如,人在憤怒的時候,給他打一針麻藥,麻痹了身體的神經系統,他的憤怒情緒就會立刻消失。

靜坐就好像是在按摩我們的神經系統,讓這個“調皮的孩子”不再影響我們。根據醫學專家研究,在靜坐過程中,我們制心一處,位於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會有所增強,腦細胞會開始分泌腦內啡、血清素,這些都是幫助人體神經系統放鬆、平靜的重要元素。

許多人通過十分鐘的靜坐,就能感受到緊張的情緒得到舒緩,煩躁的心情趨於平靜。長久的靜坐練習,更能幫助我們培養出穩定而從容的情緒狀態。

靜坐能夠開啟內在的智慧

靜坐時並不是什麼都不想,腦部的運作並沒有關閉。禪修中的“一念代萬念”,或是“念念不住”,都是提醒我們不要試圖消滅念頭,而是學會專注。

在靜坐中,隨著專注的練習,大腦枕葉活動雖然會減弱,但腦前區域的額葉活動卻增強了。

額葉與人類的智力活動相關聯,所以在靜坐中人們經常會迸發出靈感,產生新的思路、回憶起遺忘的事情,長久的靜坐會使頭腦變得更加清晰、敏銳。當然,這些僅僅是靜坐的副產品。

通過靜坐,我們得以開啟內心的智慧,這是更高的追求。有的靜坐方法從“止”入手,訓練心靜止在一物之上,這樣的方法能夠培養出生命的“定力”。有的靜坐方法從“觀”入手,訓練心的覺察力和敏銳度,這樣的方法能夠成就“慧力”,通過“止觀”的練習,就能定慧等持。

還有的靜坐方法運用“思維”,如同《瑜伽經》的許多冥想方法,將人與太陽、天空、自然、空間等通過冥想聯接在一起,感受人與整個存在世界的合一。這些方法都能夠引導人內省、開啟智慧,覺察到身心世界的交互緣起,洞見生命的實相,達到解脫。

靜坐很簡單,貴在堅持。只要我們每天打坐,不追求效果、不期待什麼,只管打坐,生命的改變自然由此發生!

初學靜坐,兩腿會覺麻痹,妄念也難以收攝,但習坐日久,酸痛便會消失,妄想也可控制。而且雙腿盤坐,約五分鐘,身心便能寧靜穩結,如坐四十五分鐘,或二小時,身心反而舒暢,此時下座,精神奕奕,如吃靈丹,快感難以形容。苦於靜坐中間,忽因要事下座,假使發生渾身不舒服感覺,補救辦法,可於事後,再去靜坐,至血氣暢通舒適為止。

以靜坐時,血氣正在周身迴圈,末走至終點,忽然令其中止,故下座後有不適現像,若靜坐日久,此種現像便會消失。靜坐也比睡覺有益,常人熟睡時,消耗能量比清醒時,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夫,甚至能下降34%。

書中有說:人從生下來,腦內就有一百四十億個腦細胞,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腦細胞在工作,靜坐的人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腦細胞在活動,若人年事已高,體弱多病,冬天感覺手腳寒冷,靜坐半小時,會覺全身發熱,夏天氣候炎熱,靜坐能使身體清涼。

所謂:“息滅心頭火,除熱得清涼。”又說:“心靜自然涼。”因此,打坐不只禦寒,卻能去熱,更令肥人變瘦,瘦人增肥,因為肥瘦皆是病態,靜坐能消萬病。由此可知,靜坐對人有百益而無一害。

靜坐前後,切勿發脾氣,若坐前而動肝火,于靜坐時難以入定。若在靜坐後生煩惱,由於氣息仍在細脈中運行,尚未散至粗脈,會引致血液突然沸騰,致人感覺煩燥不安,胸部似有物件梗塞,此種情形,有時會延續數日不散,故不可不注意。

靜坐須找一處清淨地方,離開熱鬧的環境,並須每日抽出些時間,靜坐兩次,每次由十分鐘增至二十分鐘,再由二十分鐘加到三十分鐘,若能經常坐半小時,三個月後,必見功效。第一次坐最好在上午大便之後,因大便後氣虛加強,靜坐可以大補元氣。第二次坐可在下午沐浴之後,以洗澡後氣血暢通,靜坐加速血液運行。

靜坐若無清閒幽靜之處,於嘈雜的地方用功,也並非不可以,不過須要置心一處,不可隨境所轉。又須注意,面對喧鬧聲音,切勿生討厭心,或生恐懼之念,或想辦法躲避,須知此心一生,便是隨境所轉,仍是分別妄想,應將一切聲音置之不理,一心照顧功夫,如是練習日久,則鬧處一樣可以入定,此時定與聲音兩不妨礙。

不過,功夫未曾用到純熟,不易燎解個中奧妙,比如三人屋內款款深談,對房外大炮聲恍若不聞,如俗語說:“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心不在焉,”此也如是,以心繫念一處,外聲不能擾亂,古德有說:“十字路口,正好打坐,”即是這個意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