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網文精選」談談小戲骨版《紅樓夢》

作者:落筆升蝶

《紅樓夢》作為我國最經典的名著之一, 已經屢次被翻拍成影視劇, 在諸多版本的電視劇中, 87版《紅樓夢》是公認的最貼近原著的經典之作。

2017年, 在紀念這部由《紅樓夢》改編的電視劇播出三十周年之際, 87版《紅樓夢》演職人員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 為了表達對87版《紅樓夢》的敬意, 湖南衛視及騰訊視頻在國慶假期間, 推出了一部由6-12歲小朋友出演的《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以下簡稱小戲骨《紅樓夢》)。

小戲骨《紅樓夢》的總導演是潘禮平先生, 由郭飛歌、周漾玥、鐘熠璠、羅熙怡、釋小松等主演。 這部劇以“劉姥姥進大觀園”為情節主線, 運用窮富對比、因果迴圈的手法, 在短暫的時間內演繹出人生的悲歡離合。

小戲骨《紅樓夢》的這些孩子們, 平均年齡不足10歲, 卻做到了認真刻苦地學習劇中必需的各項儀態和形體, 尤其是站位和走路姿態。 據說,

導演組還邀請到87版《紅樓夢》中賈寶玉的飾演者歐陽奮強老師, 給孩子們進行現場指導。 而這部劇的音樂與服裝, 則接受了87版《紅樓夢》音樂作曲王立平老師、服裝設計史延芹老師的建議。 通過觀看, 觀眾都會發現, 這部劇的片首曲是王立平老師原創的《枉凝眉》, 片尾曲則是《天上掉個林妹妹》選段, 這樣經典金曲的組合確實融合了87版《紅樓夢》與越劇版《紅樓夢》的配樂所長, 巧妙地喚起觀眾對《紅樓夢》的親切回憶, 從視覺聽覺方面得到了很大滿足。 而這部劇的服飾妝容也可以說是最大限度地重現了87版各個人物的往日風貌, 讓觀眾不由自主地在回憶與觀看的交織中心生感慨。 總之,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劇組對這部劇所付出的努力,
也看到由孩子們來演繹傳統經典作品所取得的一次斐然成績。 所以, 雖然這部劇只有短短的九集, 卻再一次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追讀《紅樓夢》原著的熱潮。

眾所周知, 以往所有改編的《紅樓夢》影視劇, 在人物年齡上都與原著有著較大的差距,

而小戲骨《紅樓夢》在選角年齡上做到了獨具匠心, 完美地彌補了87版《紅樓夢》等在年齡方面的遺憾, 使得劇中人物更接近《紅樓夢》原著中的人物年齡, 這些無疑又為這部作品增加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雖然他們這些平均年齡不足10歲的孩子, 只是在模仿87版《紅樓夢》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定位, 但卻遊刃有餘的運用精湛的演技, 把書中人物詮釋的惟妙惟肖, 再配以完美的服飾妝容、適當的場景佈局, 從而徹底征服了廣大觀眾朋友, 並得到了一致好評。 其中幾個角色如王熙鳳的精明乖滑、劉姥姥的純樸善良、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寶釵溫柔體貼等性格特徵, 也被小演員們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得不令人為之稱讚。

除上述外,

令廣大觀眾欣慰的是, 這部劇在保留原著中的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黛玉焚稿等精彩情節的同時, 還增補了87版《紅樓夢》所未能拍攝的寶黛青梅竹馬的童年、海棠詩社的諸釵聯詩等情節, 也真實的再現了劉姥姥家庭貧困到無路可走的情形, 這些都是這部劇的亮點。 雖然這部劇去除了原著中有關“情”(如寶黛情緣, 賈珍賈璉等人物情節)的部分, 顯得有些單薄, 但以劉姥姥的“知恩必報”為基礎改編的劇情總體還是比較完善的, 也比較適合少年兒童觀看, 因為把內涵深邃的《紅樓夢》原著改編成符合孩子心理的作品確實不容易。 通過觀看這部劇, 可以讓少年兒童更直接地感受在經典名著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 因此這部劇的導演潘禮平先生也總結到:“這其實對孩子們有一種很好的現實教育意義。”

經過改編之後,在孩子們的心裡,《紅樓夢》不再那麼深奧難懂,這樣的劇情更符合符合少年兒童的接受能力的,也使得“推廣傳統文化,從娃娃做起”不再是一句空話。小戲骨《紅樓夢》猶如在根據《紅樓夢》原著中改編後獨樹一幟的《紅樓夢》連環畫一樣,填補了《紅樓夢》影視劇歷史上少兒版本的一個空白。

因此,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小戲骨《紅樓夢》作為87版《紅樓夢》的完美互補,將成為眾多《紅樓夢》影視劇中一道充滿稚氣,卻又無比亮麗的風景線,而這種以改編中國古典名著為基礎,以少年兒童為普及物件,以演繹經典、學習經典和傳承經典相統一的宣傳方式,也將成為我國現階段在校園傳承傳統文化上別具一格的一種途徑。

本文首發於以下公眾號:

中國藝術研究院微信訂閱號群落推薦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因此這部劇的導演潘禮平先生也總結到:“這其實對孩子們有一種很好的現實教育意義。”

經過改編之後,在孩子們的心裡,《紅樓夢》不再那麼深奧難懂,這樣的劇情更符合符合少年兒童的接受能力的,也使得“推廣傳統文化,從娃娃做起”不再是一句空話。小戲骨《紅樓夢》猶如在根據《紅樓夢》原著中改編後獨樹一幟的《紅樓夢》連環畫一樣,填補了《紅樓夢》影視劇歷史上少兒版本的一個空白。

因此,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小戲骨《紅樓夢》作為87版《紅樓夢》的完美互補,將成為眾多《紅樓夢》影視劇中一道充滿稚氣,卻又無比亮麗的風景線,而這種以改編中國古典名著為基礎,以少年兒童為普及物件,以演繹經典、學習經典和傳承經典相統一的宣傳方式,也將成為我國現階段在校園傳承傳統文化上別具一格的一種途徑。

本文首發於以下公眾號:

中國藝術研究院微信訂閱號群落推薦

文藝研究

《文藝研究》雜誌創辦於1979年5月,由文化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是大型綜合性文藝理論月刊。《文藝研究》以“引領學術潮流,把握學術走向,加強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為辦刊總方針,強調現實性與學術性、前沿性與基礎性、學理與批評的有機統一,提倡中國視野、中國問題、中國氣派,廣泛容納文學、藝術各領域不同觀點、不同方法的優秀研究成果。

媒介之變

從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劇烈媒介迭變,觀察未來世界的面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