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檔央視節目如何做到收視八連冠

《挑戰不可能》開播至今, 我們不僅見證了無數非凡的挑戰, 更認識了不同凡響的挑戰者們。 從8歲的“鷹眼女孩”到75歲的“記憶爺爺”, 來自各個世代的中國人在《挑戰不可能》的舞臺上, 向超越自我發起挑戰, 完成了對“中國夢”身體力行的實踐, 展現出中國人獨有的品格。

《挑戰不可能》收視長虹

源自精神需求的滿足

2017年, 中國綜藝進入轉型期。 綜N代開始思考, 新一季的節目如何才能做到不落窠臼?本土原創節目如何在不引進國外節目模式的情況下, 突破收視低迷期, 煥發生機?《挑戰不可能》第三季便是最佳的案例。

全國34城收視率高達1.73%, 8期平均收視率高達1.65%。 全國綜藝節目的收視率排行榜上, 更是連續8周獲得第一。

相比於其他網綜借助評論量而築起聲勢, 收視率卻平平。 《挑戰不可能》做到了用內容說話, 傳播正能量, 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與廣泛的社會影響, 邁出了中國電視綜藝堅實的一步。

節目裡的挑戰者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 他們勇於挑戰、辛苦築夢的故事合在一起, 正是一面精彩中國的鏡子, 照見每個人的閃光時刻。 社會上的每一類觀眾都能從挑戰者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因而尋找到共鳴, 受到感動和鼓舞。

在這些挑戰者當中, 有僅僅8歲的蘇嘉琪。 這位“小天使”挑戰的, 是從1584張照片中找出“變臉董卿”;也有16歲的心算女孩許妍, 她在兩秒鐘內算出了15個五位數的總和, 被網友們稱為“70億最強大腦”;

有28歲的“坦克大神”李東, 在節目裡駕駛著總重接近130噸的三輛主戰坦克在5米機動範圍內通過“瞬間漂移”首尾相接排成一線。

其操作難度, 比《戰狼2》中的坦克漂移更勝一籌;

在節目裡, 我們還看到了36歲的韓遂寧在時速超過350公里的“復興號”上, 搭建起雙層棕櫚葉平衡系統, 駛過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正橋而不動分毫。

按韓遂寧的話說, “‘復興號’是中國新時代的奇跡”。 他完成的這次挑戰, 也是一個“奇跡”。 奇跡的相互融合, 讓人在為韓遂寧的絕技驚歎之餘, 也感受著大國重器的威力。

我們也能看到了42歲的李戈操控430噸重的大吊車, 級級聯動軟連接的65噸和12噸小型起重機, 最終成功壘起20米高臺,完成挑戰。這場震撼人心的挑戰,既是中國製造一流水準的有力見證,背後也是李戈祖孫三代精湛技藝的匠心傳承。大國工匠與大國重器,在不惑之年的李戈身上,融合並迸發出光輝。

此外,年近50的陳燕依靠聽音辨物的挑戰,贏得了“聲呐人”的稱號;小腦出現萎縮的75歲老人吳光仁將他的100個“人生關鍵字”與100張照片和100組圓周率數位組相呼應,讓評委隨機選出三個關鍵字,他準確記下對應的數字。這些也都是我們難忘的挑戰。

選擇不同年齡、各行各業的挑戰者們來到《挑戰不可能》的舞臺,也正是節目匠心獨具之處。這些挑戰者在展現驚人技藝之餘,也各自代表了強國少年、中國軍魂、大國重器等世代符號與行業標杆,更挖掘出了“平凡生命,極致綻放”的勵志故事。

通過對這些挑戰者的深入挖掘,讓觀眾能夠與他們建立聯繫、產生共鳴,受到他們精神的鼓勵和感動,從而傳達出一種深層次的勵志作用,散發出匠人精神、責任意識等美好的正能量,讓人看到“新時代偶像”的榜樣力量。

而這些正能量,恰是在這個看似“娛樂至上”的年代,觀眾內心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糧”。《挑戰不可能》在努力講述勵志故事、傳遞普世價值、弘揚傳統精神的基礎上,滿足了觀眾的精神需求,這也是《挑戰不可能》能做到收視長虹的立足之本。

五千年來的挑戰不止

源於同一種品格

古諺有雲“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人的一生看似漫長,實則忽然而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人生的每個階段,這就取決於一個人的品格。《挑戰不可能》中的這些選手,來自五湖四海,處於不同世代,從事各類行業,但他們身上都展現出同一種可貴的品格,那也是中國人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國民品格——敢於向不可能發起挑戰。

11歲的趙苑彤與16歲的許妍用天賦與勤勉,書寫了“少年強則國強”的勵志宣言,她們的故事讓社會上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得到了借鑒,孩子後天的努力要重于先天的啟迪,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日後成大才;

李東、韓遂甯和李戈代表了20到40歲的青壯年,他們的故事散發出專於本職,勇擔責任的正能量,給社會上的同齡人做出了正確的表率,只有踏踏實實,敢於應戰,才能承載大國重器,一展鯤鵬之志;

陳燕作為視力障礙者,她的挑戰意義非凡,在經歷了多少常人無法料想的艱難困苦後,她才能站到《挑戰不可能》的舞臺上,這種突破生理極限的勇氣與毅力,將其金子般的品質昭告於天下,也讓社會上的同類人看到了榜樣和希望;

75歲的吳光仁則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典範,將阿爾茲海默症打翻在地,我們看到了他挑戰不絕的無盡餘熱。吳老的挑戰也對社會上的“空巢老人”現象提出了解決之道,除了子女的陪伴,還得有老人自己的挑戰。

許多次,世界將“不可能”強加於中國和國人之上。中國人不可能拿諾貝獎!結果,莫言與屠呦呦相繼獲獎;中國不可能造出航母!如今,“遼寧號”揚帆起航,虎視著膽敢前來進犯的敵人;中國不可能有自己的高鐵!於是,在《挑戰不可能》裡,韓遂寧就在 “復興號”上完成了挑戰。中國人自古就有“挑戰”的品格,而《挑戰不可能》則喚醒了我們血液裡的精神。

選手們在節目裡不斷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僅展現了“挑戰不可能”的精神,也激發出自強不息的國民品格。五千年來,這一品格從未斷層,而在《挑戰不可能》裡,我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品格的發揚光大。

可以說,《挑戰不可能》也是一檔有品格的節目,它及時找准了人們對“品格”的認知需求。在這個極度宣揚“個性”的時代,實際上,我們對“共性”同樣渴求。民族基因、傳統文化、尋根之旅,都代表了我們對民族、國家自我認知的迫切態度。《挑戰不可能》用平凡人的挑戰將“沒有不可能”的信念深植入人心,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既保證了令人驚歎的節目效果,也準確傳達出“挑戰不可能”的國民品格,將賽事感與表達度做到了高度的統一。

也正是在社會需求與精良製作的相互作用下,人們從《挑戰不可能》中找到了共鳴,顯現出品格。借由這種品格,國人與國正在攜手共進,昂首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儘管,通往新時代的路上激流險灘並不會少,但《挑戰不可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既有“擔當的寬肩膀”,也有“成事的真本領”;每一個挑戰者既有會幹事、幹成事的本領,更有想幹事、真幹事的品格。在這種品格的照耀下,我們何愁邁不好通往“新時代”的步伐。

推送列表

【頭條】這檔央視節目如何做到收視八連冠

【二條】傳統媒體裡的年輕人——“縛”、“忍”、“茫”

【三條】未來“大女主戲”想突圍,先看看這些

【四條】1號招聘 | 傳媒1號/傳媒少數派 欣喜文化 AI財經社 騁亞影視 阿裡巴巴 財新傳媒 中華書局傳統文化教育出版中心 時尚芭莎

最終成功壘起20米高臺,完成挑戰。這場震撼人心的挑戰,既是中國製造一流水準的有力見證,背後也是李戈祖孫三代精湛技藝的匠心傳承。大國工匠與大國重器,在不惑之年的李戈身上,融合並迸發出光輝。

此外,年近50的陳燕依靠聽音辨物的挑戰,贏得了“聲呐人”的稱號;小腦出現萎縮的75歲老人吳光仁將他的100個“人生關鍵字”與100張照片和100組圓周率數位組相呼應,讓評委隨機選出三個關鍵字,他準確記下對應的數字。這些也都是我們難忘的挑戰。

選擇不同年齡、各行各業的挑戰者們來到《挑戰不可能》的舞臺,也正是節目匠心獨具之處。這些挑戰者在展現驚人技藝之餘,也各自代表了強國少年、中國軍魂、大國重器等世代符號與行業標杆,更挖掘出了“平凡生命,極致綻放”的勵志故事。

通過對這些挑戰者的深入挖掘,讓觀眾能夠與他們建立聯繫、產生共鳴,受到他們精神的鼓勵和感動,從而傳達出一種深層次的勵志作用,散發出匠人精神、責任意識等美好的正能量,讓人看到“新時代偶像”的榜樣力量。

而這些正能量,恰是在這個看似“娛樂至上”的年代,觀眾內心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糧”。《挑戰不可能》在努力講述勵志故事、傳遞普世價值、弘揚傳統精神的基礎上,滿足了觀眾的精神需求,這也是《挑戰不可能》能做到收視長虹的立足之本。

五千年來的挑戰不止

源於同一種品格

古諺有雲“人生百年常在醉,算來三萬六千場”,人的一生看似漫長,實則忽然而已。如何有意義地度過人生的每個階段,這就取決於一個人的品格。《挑戰不可能》中的這些選手,來自五湖四海,處於不同世代,從事各類行業,但他們身上都展現出同一種可貴的品格,那也是中國人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國民品格——敢於向不可能發起挑戰。

11歲的趙苑彤與16歲的許妍用天賦與勤勉,書寫了“少年強則國強”的勵志宣言,她們的故事讓社會上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得到了借鑒,孩子後天的努力要重于先天的啟迪,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日後成大才;

李東、韓遂甯和李戈代表了20到40歲的青壯年,他們的故事散發出專於本職,勇擔責任的正能量,給社會上的同齡人做出了正確的表率,只有踏踏實實,敢於應戰,才能承載大國重器,一展鯤鵬之志;

陳燕作為視力障礙者,她的挑戰意義非凡,在經歷了多少常人無法料想的艱難困苦後,她才能站到《挑戰不可能》的舞臺上,這種突破生理極限的勇氣與毅力,將其金子般的品質昭告於天下,也讓社會上的同類人看到了榜樣和希望;

75歲的吳光仁則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典範,將阿爾茲海默症打翻在地,我們看到了他挑戰不絕的無盡餘熱。吳老的挑戰也對社會上的“空巢老人”現象提出了解決之道,除了子女的陪伴,還得有老人自己的挑戰。

許多次,世界將“不可能”強加於中國和國人之上。中國人不可能拿諾貝獎!結果,莫言與屠呦呦相繼獲獎;中國不可能造出航母!如今,“遼寧號”揚帆起航,虎視著膽敢前來進犯的敵人;中國不可能有自己的高鐵!於是,在《挑戰不可能》裡,韓遂寧就在 “復興號”上完成了挑戰。中國人自古就有“挑戰”的品格,而《挑戰不可能》則喚醒了我們血液裡的精神。

選手們在節目裡不斷認識自己、超越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僅展現了“挑戰不可能”的精神,也激發出自強不息的國民品格。五千年來,這一品格從未斷層,而在《挑戰不可能》裡,我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品格的發揚光大。

可以說,《挑戰不可能》也是一檔有品格的節目,它及時找准了人們對“品格”的認知需求。在這個極度宣揚“個性”的時代,實際上,我們對“共性”同樣渴求。民族基因、傳統文化、尋根之旅,都代表了我們對民族、國家自我認知的迫切態度。《挑戰不可能》用平凡人的挑戰將“沒有不可能”的信念深植入人心,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既保證了令人驚歎的節目效果,也準確傳達出“挑戰不可能”的國民品格,將賽事感與表達度做到了高度的統一。

也正是在社會需求與精良製作的相互作用下,人們從《挑戰不可能》中找到了共鳴,顯現出品格。借由這種品格,國人與國正在攜手共進,昂首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儘管,通往新時代的路上激流險灘並不會少,但《挑戰不可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既有“擔當的寬肩膀”,也有“成事的真本領”;每一個挑戰者既有會幹事、幹成事的本領,更有想幹事、真幹事的品格。在這種品格的照耀下,我們何愁邁不好通往“新時代”的步伐。

推送列表

【頭條】這檔央視節目如何做到收視八連冠

【二條】傳統媒體裡的年輕人——“縛”、“忍”、“茫”

【三條】未來“大女主戲”想突圍,先看看這些

【四條】1號招聘 | 傳媒1號/傳媒少數派 欣喜文化 AI財經社 騁亞影視 阿裡巴巴 財新傳媒 中華書局傳統文化教育出版中心 時尚芭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