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秘大興安嶺古岩畫群 夢回鮮卑山遠古文明

經濟視野網1月18日電(本網記者 趙洪軍)大興安嶺, 古稱大鮮卑山, 是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的龍興之地。 呼中區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西北2公里處北山天然洞穴內, 通過近年來的考古清理挖掘和地層實物遺存, 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明提供了真實佐證。

考古隊在北山洞內清理實物

2011年前, 在黑龍江大興安嶺人跡罕至的山峰岩壁上陸續發現大量彩繪岩畫。 2012年, 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大興安嶺岩畫”考古隊, 由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評春任領隊, 對大興安嶺地區所有“石砬子”上的岩畫開展全面普查。 2013年9月, 在岩畫田野調查中, 發現位於呼中區碧水鎮北山的一個多年天然形成的石洞, 洞內是否也會有?洞內除了岩畫還會有什麼?岩畫考古隊立即向地委宣傳部做了彙報,

時任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王利文立即決定組織進洞勘察。 2014年8月12日, 地委宣傳部在分別與時任呼中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瑞傑;碧水林場黨委書記張澤新聯繫後, 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帶領考古隊員牟海軍、劉來軍及林場撲火隊12名隊員, 登上伊勒呼裡山北坡陡峭的山腰處, 抵達北山洞。 該山洞依山傍水, 風景秀麗, 洞口山岩凸立裸露, 屬地質時期自然形成, 洞口朝向正南, 直臨山崖十分陡峭, 站在洞口可見碧水鎮全貌。 洞口部前沿平頂南北進深長約3米, 最大寬約5. 3米, 海拔高程約554米, 南距呼瑪河支流約250米, 下臨呼瑪河面相對高度約93米。 呼瑪河五條支流在此彙聚, 東南隔河與碧水鎮遙遙相望。 該山洞洞口被一座厚重的現代墳堆遮擋並樹立一座石碑,
洞口已經被人填埋, 只留下漆黑的小孔, 在此洞口上面, 新發現有古人彩繪岩畫遺跡, 通過鏡下觀察, 洞口彩繪遺痕與其他已經調查過的岩畫彩繪顏料, 微顆粒形態屬於同一類“赭石”物質, 是古時期人工合成的自然礦產顏料, 而非現代化工油漆產品。 進入北山洞內, 發現了三口近代木制靈柩, 經瞭解, 該墓為薑義功與付豔榮、厲樹芹兩位夫人的合葬墓。 時任大興安嶺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王利文與呼中區委、區政府商定, 由區政府出資為其在加格達奇購置墓地重新安葬。 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多次與姜義功兒子姜崇奇、姜崇文協商, 同意以置換的形式將墓葬遷出北山洞,
自此, 拉開了舉世震驚的大鮮卑山考古序幕。

出土文物鎮嶺之寶——青玉刃(舊石器)

2014年8月20日, 地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國志與薑崇奇、姜崇文等家人在呼中區委宣傳部全體同志和碧水林場撲火隊隊員的積極配合下, 北山洞靈柩順利遷出。 在途中與考古隊長趙評春、考古隊員牟海軍匯合交流後,

考古隊正式進入北山洞, 進行考古清理及搶救性挖掘工作, 北山洞這座古人類文化遺址也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 北山洞洞穴狀似三角形, 洞口較窄小, 爬入後較寬敞, 洞內長寬高各約16米、6米、3米, 並呈階梯狀形成三個區域。 洞口緩坡清理出有火坑、灶石和一石凳, 適於圍坐烤火、用餐、曬暖;中層是護坡石和約10公分厚黃粘土墊起的平臺, 平臺上覆有約兩三公分厚的褐色草木灰層, 整個平臺可分兩排容納20余人臥居;再往上是被先民們無數次手摸腳蹬後磨掉棱角的溫潤石帶, 石帶上面是最高處的平臺, 平臺正中、岩洞盡處赫然現出一把石椅, 椅背呈三角形, 椅上墊有黃土, 椅寬約60公分, 兩側扶手光滑圓潤,坐上去十分舒服,石椅兩側亦有石凳,適合圍坐議事、休息,洞頂有明顯的煙熏痕跡。環顧洞內,半圓形穹頂下三個平臺連接緊湊,結構巧妙。洞內所積的黃土是洞穴周邊環境中所沒有發現的,黃土的來源和石椅包漿的形成原因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後才能確定。

考古人員先在洞口右側清理出的一個探方區,探方區自上而下標記8個文化層,其中帶有毛砟石的第7層又可分上中下三層,斜壓到第8層上。此次考古共出土文物兩千餘件,第7層以上出土的文物分別有鐵鏃、鐵耳環、墨玉管飾、瑪瑙料珠、古玻璃飾品、陶片、骨錐等精緻器物以及石刃、石葉等磨制石器,時間推測約在兩千年前至一萬年以內;而第8層出土的石茅、石鏟、石斧等石器較為粗笨,帶有明顯的打制印記,初步判定為1.2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的工具。諸多文物中較為罕見的是從第8層出土的一枚青玉刃,該刃呈弧形,兩面起刃,方便抓握,帶有包漿,硬度在5.5度以上,輕劃玻璃即現裂痕,趙評春推測這是剝獸皮用的“尖端工具”,是非常罕見的遠古時代玉器,堪稱興安“鎮嶺之寶”。

出土的點狀疊加紋飾陶器復原圖

2015年9月3日,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呼中區委宣傳部協辦的《大興安嶺岩畫與北山洞遺址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大興安嶺呼中區召開。參加論證會的專家有北京大學的夏正楷教授、崔劍鋒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魏堅教授、河北師範大學的湯惠生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喬梁研究員。在聽取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興安嶺岩畫及北山洞考古工作的詳細彙報後,綜合北山洞遺址現場考察情況,形成權威論證:

第一,通過北山洞遺址的發掘,確認遺址內至少包含鮮卑時期和新石器時代的兩大階段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確認新石器時代遺存在大興安嶺地區首次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的構建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第二,目前在大興安嶺地區發現的大量彩繪岩畫是對我國岩畫類型的新補充,反映了森林游獵人群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北山洞遺存的發現,第一次將當地考古學文化遺存與岩畫之間的聯繫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通過岩畫題材分析和碳十四測年初步研究,雖然岩畫年代跨度較大,但北山洞岩畫為新石器時代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第三,根據野外實地考查,北山洞基岩為基性岩漿岩,所以不同於常見的石灰岩和花崗岩洞穴,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成洞類型。其演變過程與古人類利用方式值得進一步探討,也應當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第四,北山洞碳十四測年資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於反映各時代的年代資料偏少,還需要測定更多的樣本,建立系列科學測年資料。通過對岩畫顏料進行的碳十四測年是對岩畫斷代手段的新探索,北山洞遺存的測年具有示範性的意義,在今後的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探索。

第五,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及岩畫研究具有國際性的意義,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響。有必要對北山洞遺存做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引入更精確的發掘方法和多學科的介入,特別是考古遺址微環境及多種測年手段的應用。將考古學文化遺存與岩畫的相互關係進一步明確。北山洞遺存及岩畫的發現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科學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及環境研究有助手接近既往大興安嶺地區的岩畫斷代問題,並將為東北亞同類型岩畫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線索,因此北山洞遺存的考古工作應當持續進行。鑒於大興安嶺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狀況,還需加強考古學遺存與岩畫關係的研究,利用現代科學手段確定其年代序列,通過現代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確定它們之間的空間關係。

遠眺北山洞

2015年9月15日,黑龍江省文化廳在哈爾濱召開“大興安嶺岩畫調查與北山洞遺址考古試掘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佈會,證明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的北山洞在8000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性考古,洞內文化遺存以洞口處較為豐富,地層堆積比較明確,共分8層:其中,第2層為鮮卑時期文化層,出土有夾砂黑褐陶片、鐵鏃、鐵針、料珠遺物;第3—6層為新石器時期文化層,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葉、石刃、石鏃、水晶料、瑪瑙珠、玉石管飾等遺物。考古專家根據碳十四測年,可以確定洞內洞外文化層堆積至遲從距今8000年開始;有一個木炭樣品(第8層)獲得距今11500年的結果,但因為只有一個樣品,是否一萬年左右的確有人類活動,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資料,這需要正式考古發掘才可以確定。

為進一步明確該洞穴內各層堆積的文化內涵及年代,推進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及岩畫學的深入研究,2015年初,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該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計畫。2015年3月,該項目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

2016年9月——10月間,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王長明任領隊,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內蒙古大學等相關專家學者參加的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次發掘根據洞穴走勢、採用北偏東20°方向布方,共布1×1平方米探方40個,發掘面積40平方米,發掘深度最深為3.5米。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處,出土石器、陶器、骨器及動物骨骼等文物標本共計2000餘件,取得了豐碩成果。

發掘區地勢北高南低,呈斜坡狀。南部近洞口外部區域的堆積較厚,最厚處達2.3米,灰坑、灶址等遺跡均分佈於此。北部洞穴內部堆積相對較薄,最淺處約0.4米,無遺跡分佈。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分為10層,通過對地層、遺跡中出土遺物的全面分析和比較後,可以將本次發掘所獲的文化遺存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屬鮮卑時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2000年至3000年。第二期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4000至5000年。第三期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7000至8000年。第四期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年代鑒定為距今3萬年以上。

出土遺物分為石器、陶器、骨器3類,其中石器共出土1774件,器類包括石片、石葉、石刃、石鏃、刮削器、石核、斷塊、石珠、磨盤、石錘、石球等。陶器有可復原筒形罐1件(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口沿殘片5件(鮮卑時期1件、新石器時代早期4件)、器底2件以及陶器腹片100餘件。骨器3件,器類為鏃1(殘)、匕2件。另出土有動物牙齒、碎骨標本等30餘件。

此次考古發掘出10個不間斷的文化層,在整個東北地區極為罕見,進一步證明了大興安嶺是孕育黑龍江乃至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是早期人類繁衍棲息之地,對確立整個東北亞文化編年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大興安嶺是一個美麗、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是我國古代鮮卑、室韋、蒙古等多個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歷史上同屬中華文化傳承地區,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北山洞出土文物及對遺址考古的深入研究,2017年3月,大興安嶺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劉洪久組織召開部長辦公會議,研究向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爭取“呼中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保護資金,在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60萬元建設面積為115.5平方米的“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為了保護好古人類文化遺產,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與呼中區委宣傳部編輯整理完成了北山洞考古檔案,並委託大興安嶺地區勘察設計院,設計了《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保護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完成《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宣傳冊》,讓世人更加明晰的瞭解神秘的大興安嶺古人類文化。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的發現,成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兩側扶手光滑圓潤,坐上去十分舒服,石椅兩側亦有石凳,適合圍坐議事、休息,洞頂有明顯的煙熏痕跡。環顧洞內,半圓形穹頂下三個平臺連接緊湊,結構巧妙。洞內所積的黃土是洞穴周邊環境中所沒有發現的,黃土的來源和石椅包漿的形成原因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後才能確定。

考古人員先在洞口右側清理出的一個探方區,探方區自上而下標記8個文化層,其中帶有毛砟石的第7層又可分上中下三層,斜壓到第8層上。此次考古共出土文物兩千餘件,第7層以上出土的文物分別有鐵鏃、鐵耳環、墨玉管飾、瑪瑙料珠、古玻璃飾品、陶片、骨錐等精緻器物以及石刃、石葉等磨制石器,時間推測約在兩千年前至一萬年以內;而第8層出土的石茅、石鏟、石斧等石器較為粗笨,帶有明顯的打制印記,初步判定為1.2萬年以上舊石器時代的工具。諸多文物中較為罕見的是從第8層出土的一枚青玉刃,該刃呈弧形,兩面起刃,方便抓握,帶有包漿,硬度在5.5度以上,輕劃玻璃即現裂痕,趙評春推測這是剝獸皮用的“尖端工具”,是非常罕見的遠古時代玉器,堪稱興安“鎮嶺之寶”。

出土的點狀疊加紋飾陶器復原圖

2015年9月3日,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呼中區委宣傳部協辦的《大興安嶺岩畫與北山洞遺址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大興安嶺呼中區召開。參加論證會的專家有北京大學的夏正楷教授、崔劍鋒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的魏堅教授、河北師範大學的湯惠生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喬梁研究員。在聽取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興安嶺岩畫及北山洞考古工作的詳細彙報後,綜合北山洞遺址現場考察情況,形成權威論證:

第一,通過北山洞遺址的發掘,確認遺址內至少包含鮮卑時期和新石器時代的兩大階段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確認新石器時代遺存在大興安嶺地區首次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的構建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第二,目前在大興安嶺地區發現的大量彩繪岩畫是對我國岩畫類型的新補充,反映了森林游獵人群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北山洞遺存的發現,第一次將當地考古學文化遺存與岩畫之間的聯繫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通過岩畫題材分析和碳十四測年初步研究,雖然岩畫年代跨度較大,但北山洞岩畫為新石器時代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第三,根據野外實地考查,北山洞基岩為基性岩漿岩,所以不同於常見的石灰岩和花崗岩洞穴,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成洞類型。其演變過程與古人類利用方式值得進一步探討,也應當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第四,北山洞碳十四測年資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於反映各時代的年代資料偏少,還需要測定更多的樣本,建立系列科學測年資料。通過對岩畫顏料進行的碳十四測年是對岩畫斷代手段的新探索,北山洞遺存的測年具有示範性的意義,在今後的工作中值得進一步探索。

第五,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及岩畫研究具有國際性的意義,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響。有必要對北山洞遺存做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引入更精確的發掘方法和多學科的介入,特別是考古遺址微環境及多種測年手段的應用。將考古學文化遺存與岩畫的相互關係進一步明確。北山洞遺存及岩畫的發現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科學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及環境研究有助手接近既往大興安嶺地區的岩畫斷代問題,並將為東北亞同類型岩畫的研究提供科學的線索,因此北山洞遺存的考古工作應當持續進行。鑒於大興安嶺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狀況,還需加強考古學遺存與岩畫關係的研究,利用現代科學手段確定其年代序列,通過現代地理資訊系統的建立確定它們之間的空間關係。

遠眺北山洞

2015年9月15日,黑龍江省文化廳在哈爾濱召開“大興安嶺岩畫調查與北山洞遺址考古試掘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佈會,證明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的北山洞在8000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性考古,洞內文化遺存以洞口處較為豐富,地層堆積比較明確,共分8層:其中,第2層為鮮卑時期文化層,出土有夾砂黑褐陶片、鐵鏃、鐵針、料珠遺物;第3—6層為新石器時期文化層,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葉、石刃、石鏃、水晶料、瑪瑙珠、玉石管飾等遺物。考古專家根據碳十四測年,可以確定洞內洞外文化層堆積至遲從距今8000年開始;有一個木炭樣品(第8層)獲得距今11500年的結果,但因為只有一個樣品,是否一萬年左右的確有人類活動,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資料,這需要正式考古發掘才可以確定。

為進一步明確該洞穴內各層堆積的文化內涵及年代,推進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及岩畫學的深入研究,2015年初,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該遺址的主動性發掘計畫。2015年3月,該項目獲國家文物局審批通過。

2016年9月——10月間,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由王長明任領隊,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吉林大學、北京大學、內蒙古大學等相關專家學者參加的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次發掘根據洞穴走勢、採用北偏東20°方向布方,共布1×1平方米探方40個,發掘面積40平方米,發掘深度最深為3.5米。共清理灰坑3座,灶址16處,出土石器、陶器、骨器及動物骨骼等文物標本共計2000餘件,取得了豐碩成果。

發掘區地勢北高南低,呈斜坡狀。南部近洞口外部區域的堆積較厚,最厚處達2.3米,灰坑、灶址等遺跡均分佈於此。北部洞穴內部堆積相對較薄,最淺處約0.4米,無遺跡分佈。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分為10層,通過對地層、遺跡中出土遺物的全面分析和比較後,可以將本次發掘所獲的文化遺存劃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屬鮮卑時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2000年至3000年。第二期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4000至5000年。第三期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約7000至8000年。第四期屬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年代鑒定為距今3萬年以上。

出土遺物分為石器、陶器、骨器3類,其中石器共出土1774件,器類包括石片、石葉、石刃、石鏃、刮削器、石核、斷塊、石珠、磨盤、石錘、石球等。陶器有可復原筒形罐1件(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口沿殘片5件(鮮卑時期1件、新石器時代早期4件)、器底2件以及陶器腹片100餘件。骨器3件,器類為鏃1(殘)、匕2件。另出土有動物牙齒、碎骨標本等30餘件。

此次考古發掘出10個不間斷的文化層,在整個東北地區極為罕見,進一步證明了大興安嶺是孕育黑龍江乃至中國遠古文明的搖籃,是早期人類繁衍棲息之地,對確立整個東北亞文化編年問題將起到重要作用。

大興安嶺是一個美麗、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是我國古代鮮卑、室韋、蒙古等多個民族的發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歷史上同屬中華文化傳承地區,遺留有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保護北山洞出土文物及對遺址考古的深入研究,2017年3月,大興安嶺地委委員、宣傳部部長劉洪久組織召開部長辦公會議,研究向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爭取“呼中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保護資金,在黑龍江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60萬元建設面積為115.5平方米的“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為了保護好古人類文化遺產,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與呼中區委宣傳部編輯整理完成了北山洞考古檔案,並委託大興安嶺地區勘察設計院,設計了《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保護開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完成《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宣傳冊》,讓世人更加明晰的瞭解神秘的大興安嶺古人類文化。北山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的發現,成為研究大鮮卑山遠古文化的又一里程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