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當心!藥物品類管理十大雷區

品類管理是一個嚴謹的系統工程, 品類管理是一門科學的零售業態技術, 品類管理是市場競爭的產物。

特別是近幾年來, 中國藥品零售行業內平價藥房的掘起、發展和壯大, 導致行業毛利率驟降, 盈利能力每況而下, 而應運而生的一件新生事物。 筆者相信, 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或者說是新鮮技術的運用, 都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誤區一:品類管理是企業戰略

據筆者觀察和瞭解, 國內較大規模的藥品零售企業都在做或者準備做品類管理;也確是將品類管理納入了重要的議事日程。

企業高層思想統一, 組織架構也開始搭建。 但在如何將戰略轉化為戰術方面卻遇到了障礙。 主要原因是, 目前國內藥品零售行業關於品類管理的成功的案例基本沒有。 然而, 正如天下沒有相同的二片樹葉一樣的道理, 天下沒有二個完全相同的企業。 品類管理是方法論, 需要根據不同企業、企業不同的階段而實施同一原理, 而不同階段的品類管理技術。 比如:試點工作, 究竟是試點少數門店所有品類, 還是在少數門店試點個別品類?都是需要根據企業的自身情況而定。 俗話說:“思維決定出路”不錯, 但要將思路演變成行動, 並且是正確的行動, 才可能事半功倍。 否則, 既使思路正確, 而方法錯誤, 也將是事倍功半。

誤區二:品類管理是採購(商品)部門的工作

筆者就曾偶遇同行故友, 在探討品類管理工作時說:如何重視品類管理工作, 其採購部在原有編制的情況下, 增設了6名編制負責品類管理工作。 當筆者諮詢效果怎樣時, 方知:領導很重視, 新品種也採購不少, 僅認為品類管理就是高毛利品種的引進。 對門店和員工既未做培訓, 也未做具體量化要求, 更未做績效的考核, 這樣能有效果嗎?

誤區三:品類管理工作是以供應商為主的工作

筆者瞭解到有一部份很有規模優勢的連鎖藥店, 在坐等供應商前來幫助和指導, 認為品類管理工作以供應商為主, 而零售商僅是協助為輔。 筆者認為, 雖說品類管理工作開展確是離不開供應商的支援和協助,

但零售商應變被動為主動。 站在零售商的角度來看, 更是應該全面操盤品類管理工作。 因為品類管理的二大核心技術:貨架優化和品種優化都發生在零售商。 而供應商僅能按照零售商的實際需求, 也就是消費者實際需求, 供應所需品種、完善品類, 貨架優化更是零售商能獨立完成的工作。

誤區四:品類管理就是分類管理

筆者認為品類管理既是經營理念, 又是營運技術, 而分類管理屬於藥品品質管制範疇, 執行四分開原則。 只能說藥品的分類管理, 相比綜合超市、家電超市, 更加奠定了品類管理的基礎;藥店更加有利於品類管理工作的開展, 更具專業化。 因為分類管理實際上已經相對的按照消費者需求做了相關陳列。

只需要在分類管理的基礎上, 將分類品種按市場銷售情況分為ABC類;以及顧客需求的目標品類、輔助品類、季節性品類和方便性品類的陳列和銷售。

誤區五:品類管理就是高毛利產品的銷售

提升門店銷售毛利率, 確是品類管理的一項重要目標。 但唯一毛利提升的導向, 導致結果是員工過渡促銷, 誇大療效, 損害消費者利益, 更嚴重者危及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據筆者瞭解國內大多數藥店做的品類管理工作, 均是引進一批高毛利產品在做人力促銷而已, 在短期內也確是起到了提升毛利的作用。 但毛利的空間提升是有度的, 當達到某個高峰後, 隨著市場的變化和層出不窮的品種品牌的進入。

而忽視了品種優化和及時更新換代。 品種優化的標準, 是以消費者真正需求為前提, 而短期內強力人工促銷, 並不能說明真正的市場需求。 一旦過度, 再好品牌品種, 也要賣砸。 因為任何藥都不是萬能的, 任何藥都有毒副作用和不良反應。

誤區六:品類管理將品牌藥趕下貨架

按照品類管理的品類分類原則:首當其衝的是顧客需求的“目標品類”, 在藥店就是指的:“品牌藥”。 其品牌藥具有品質信譽, 療效確切, 市場需求大, 價格透明度高, 能滿足顧客情感需求, 但藥店毛利空間很小等特點。 所以說, 品牌藥是藥店顧客需求的重點產品, 不但不能趕下貨架, 更要重點陳列。 只是在程列過程中, 可以按照價格高低;高、中、低檔和功效等原則分別陳列, 滿足不同層次顧客的需求和方便選購。所以說,將品牌藥趕下貨架,有違品類管理的原則,也有損企業形象,是唯一追求企業

誤區七:“雙模式”實行品類管理

所謂“雙模式”是指在同藥店內同一區域實行“駐店促銷員”和“藥店營業員”二種情況並存。按照銷售模式分類:一是全面品種銷售:產品線太長,無重點產品,無績效考核。二是單一品種銷售:指的就是駐店促銷員模式,品種單一,只銷售代表廠商產品,人力資源浪費。三是品類管理銷售:有重點產品,有嚴格績效考核等。所以說,目前有連鎖企業,在“雙模式”情況下做所謂“品類管理”是不會有效果。據觀察有著名連鎖企業,就在做“雙模式”品類管理。門店員工績效考核也未做。企業效益能增加嗎?

誤區八:品類管理影響營業外收益

按照品類管理實行的原則:必須廠商和藥店合作才能完成。而廠商和藥店合作的前提之一,連鎖藥店的規模優勢和管理優勢。藥店沒有規模優勢,也就是銷售優勢,廠商自己是不會支持你做什麼品類管理,也不可能給你很大的營業外收入。據筆者經驗,連鎖藥店銷售規模過億元後,才有和廠商合作做品類管理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品類管理,營業外收入不但不會減少,還可能增加。

誤區九:品類管理導致藥店人力成本增加

若按照筆者實踐經驗理解:藥店做品類管理的前提:在藥店只能做品類管理銷售模式,清除全面品種銷售和單一品種銷售模式,這樣一來,駐店促銷員“下崗”了,門店營業員數量上是需要相應增加,藥店付出的人力成本也要相對增加。然而,在實行品類管理銷售模式下,以一個銷售億元的企業來計算,每提升毛利率一個百分點,就相當於提升100萬毛利。一般來講,操作得當的話,提升毛利幾個百分點並不是難事。另外在營業外收入未減少的情況下,其藥店絕對利潤額是百萬以上的大幅度提升。

誤區十:品類管理是實行廠商和藥店“雙贏”

所謂“雙贏”是廠商和零售商利益最大化。筆者認為這一個狹意的觀念。因為品類管理是遵循的:”高效率的消費者回應的原理”。以保證消費者高度滿意和實現顧客忠誠為前提,是全面滿足顧客的功能利益和情感利益的需求。所謂功能利益指的是價格、品種、療效等。情感利益,主要指的是品類品牌、藥店品牌以及藥店親情化服務,專業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等。所以說:只有當供應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利益都得到保證下,才能順利長久開展品類管理,也就是所謂“三贏”原則。

滿足不同層次顧客的需求和方便選購。所以說,將品牌藥趕下貨架,有違品類管理的原則,也有損企業形象,是唯一追求企業

誤區七:“雙模式”實行品類管理

所謂“雙模式”是指在同藥店內同一區域實行“駐店促銷員”和“藥店營業員”二種情況並存。按照銷售模式分類:一是全面品種銷售:產品線太長,無重點產品,無績效考核。二是單一品種銷售:指的就是駐店促銷員模式,品種單一,只銷售代表廠商產品,人力資源浪費。三是品類管理銷售:有重點產品,有嚴格績效考核等。所以說,目前有連鎖企業,在“雙模式”情況下做所謂“品類管理”是不會有效果。據觀察有著名連鎖企業,就在做“雙模式”品類管理。門店員工績效考核也未做。企業效益能增加嗎?

誤區八:品類管理影響營業外收益

按照品類管理實行的原則:必須廠商和藥店合作才能完成。而廠商和藥店合作的前提之一,連鎖藥店的規模優勢和管理優勢。藥店沒有規模優勢,也就是銷售優勢,廠商自己是不會支持你做什麼品類管理,也不可能給你很大的營業外收入。據筆者經驗,連鎖藥店銷售規模過億元後,才有和廠商合作做品類管理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運用品類管理,營業外收入不但不會減少,還可能增加。

誤區九:品類管理導致藥店人力成本增加

若按照筆者實踐經驗理解:藥店做品類管理的前提:在藥店只能做品類管理銷售模式,清除全面品種銷售和單一品種銷售模式,這樣一來,駐店促銷員“下崗”了,門店營業員數量上是需要相應增加,藥店付出的人力成本也要相對增加。然而,在實行品類管理銷售模式下,以一個銷售億元的企業來計算,每提升毛利率一個百分點,就相當於提升100萬毛利。一般來講,操作得當的話,提升毛利幾個百分點並不是難事。另外在營業外收入未減少的情況下,其藥店絕對利潤額是百萬以上的大幅度提升。

誤區十:品類管理是實行廠商和藥店“雙贏”

所謂“雙贏”是廠商和零售商利益最大化。筆者認為這一個狹意的觀念。因為品類管理是遵循的:”高效率的消費者回應的原理”。以保證消費者高度滿意和實現顧客忠誠為前提,是全面滿足顧客的功能利益和情感利益的需求。所謂功能利益指的是價格、品種、療效等。情感利益,主要指的是品類品牌、藥店品牌以及藥店親情化服務,專業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等。所以說:只有當供應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利益都得到保證下,才能順利長久開展品類管理,也就是所謂“三贏”原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