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無問西東》:這部始終在強調真實的電影,未免太不真實

最近上映的影片中, 《無問西東》不算大紅大紫, 票房卻在高口碑的助推中一直穩步上升, 表現令人驚喜。 作為原定的清華百年校慶片, 電影用四個空間裡四個不同的故事, 重申了“立言立德, 無問西東”的清華精神。 全片用不同的故事與人物, 一遍遍叩問著不同時代裡的清華人如何堅守真實, 也映襯著當下時代裡真實的稀缺。

電影戳中了人們心裡說不清道不明的痛點。 在價值越來越多元的當代生活裡, 我們越來越少見到堅守信仰、忠於“真實”、高尚無我的人, 即使有, 這樣的人也很難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

雖然每個人都只能苟且於眼前的利益, 但內心又隱隱期待著一個超越於生活之上的存在。 於是, 《無問西東》裡的那些人物:吳嶺瀾、沈光耀、陳鵬、王敏佳、張果果..., 從不同側面滿足著人們對“詩與遠方”的想像。

但立場先行的命題作文, 卻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尷尬之處。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 大部分人都太過麻木於生活的苟且, 就連看一看遠方, 仿佛都是一種奢侈。 《無問西東》想要呼喚的, 是求知問道, 是家國天下, 是知識份子的操守, 是一個人的德行與擔當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題。 在這個連高尚的口號都快要無人呐喊的時代, 有人去振臂呼喚這些口號, 至少不是件壞事。 只不過我們期望, 一部承載著如此動人精神的電影,

其技法能跟上了不起的想法, 該有多好。

撰文 | 時間之葬

何以尷尬?

“命題作文”, 難免在博弈中失去分寸

作為原定的清華百年校慶片, 彙集了章子怡、張震、黃曉明等堪稱耀眼的卡司, 背後還有曹鬱的攝影、樸若木和曹久平的美術加持, 讓人們等了足足五年的《無問西東》, 很難不令人期待。 至少, 也會有那麼一絲好奇, 五年後它究竟成了一番怎樣的模樣。

但是, 期待歸期待, 按照全世界電影界一個八九不離十的不成文法則——一再拖期的電影最終成品都不甚令人滿意, 如此豪華的《無問西東》, 也未能倖免。

當然, 這並不是要簡單粗暴地給《無問西東》扣上一頂“爛片”的帽子, 把這部電影與那些粗製濫造的垃圾放在一個行列裡相提並論的話,

或許對那些真正的爛片有幾分不敬。

事實上, 你幾乎能從《無問西東》的每一個人物和每一個鏡頭上, 感觸到導演李芳芳的努力。

《無問西東》全陣容海報, 彙聚了章子怡、黃曉明、王力宏、張震、陳楚生等眾多一線演員。

她努力去構建了四個時空的世界,

而且試圖用某種得以傳承的精神或曰理念將其連接。 她努力去捕捉一些美麗動人的瞬間, 比如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在教室靜坐聽雨的時刻, 又比如沈光耀犧牲後由同學交由其母的手繪本上記錄下的點點滴滴。 她還努力地為這部電影的精神內核加入更多不那麼庸俗的東西, 以致於在多處用只直白的語言, 宣告這一點。

或許是清華的百年積澱過於輝煌與厚重, 要想從中提煉出某個能夠超越時空又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概念來作為這部電影的主題, 必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這裡, 《無問西東》選擇的這個一以貫之的主題, 是“真實”。

“真實”二字, 從陳楚生飾演的吳嶺瀾開始, 成為了片中四代主人公一次次響起的內心追問。

無論是1923年只懂埋頭苦讀的吳嶺瀾, 還是1938年壯志淩雲的沈光耀, 又或是1962年身處集體主義最高潮的陳鵬(黃曉明飾)、李想和王敏佳(章子怡飾), 以及21世紀的外企高管張果果(張震飾), 他們面對的抉擇與掙扎, 都是是否要依循自己的“真心”。

對於早已習慣於隨波逐流, 遷就於既有體系與觀念的當代都市中人, “真實”和“真心”, 不能不說是某種追根溯源式的叩問。 這可能正是導演李芳芳試圖打動觀眾的地方, 也可能是許多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被打動的緣由所在。

但如果你稍微從影片無時不刻在努力煽情(這是這部電影又一處努力的地方)的配樂裡抽離片刻, 便會發現影片想要傳遞的這種“真實”, 在絕大部分時間裡都淪為了嘹亮但卻空泛的口號。

不是爛片,卻也難稱佳作

臺詞生硬、人物臉譜,導致影片空泛

在1923年的時空裡,對學業也對人生感到迷茫的吳嶺瀾,在聽到“真實”二字之後突然陷入了哲學家般的沉思,而後便獲得了某種靈魂深處的頓悟。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們完全無從知曉。

在1938年的時空裡,美軍軍官招募飛行員採用的口號是“真心”、“勇氣”、“正義”與“同情”。後來當沈光耀面對軍官的質問時,他再次用“真心”、“勇氣”、“正義”、“同情”這四個響亮的口號予以了堅決的回應。他的轉變雖然簡單,但還算合理,因為他目睹了一場空襲帶來的可怕災難,堅定了入伍從戎拯救黎民的信念。

應該說,這是這部電影最飽滿的部分,起碼主人公的形象算是立了起來。僅是對於西南聯大的幾筆描寫,已經讓許多文藝青年看見了自己朝聖的殿堂。沈光耀最後的犧牲,更是催人淚下。但是它依然很有幾分矯情,比如雪地上拉小提琴,又比如炮火紛飛中在山谷間授課。這些鏡頭,就像是一個個寓意過於明顯的符號,於整部電影而言,實則已經割裂。

類似的情況,也在1962年的時空裡更加明顯。陳鵬拉著王敏佳在清華園裡一路狂奔的戲份,看上去根本不是要解釋原子加速,而只是想帶我們領略一番清華園的全貌。在這個承載了更多人物和更複雜主題的故事裡,本來最適合去量度所謂的“真實”。但是一切卻在黃曉明聲嘶力竭地喊出“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那你給她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這句臺詞時全盤崩壞。

這樣過於生硬的口號化臺詞,在《無問西東》裡一再出現,它們過於昭彰地宣示著導演的訴求與意圖,但卻與當時的人物與情境完全割裂了開來。我們不得不帶著略微發麻的頭皮,消化這些鮮明的口號與意圖,然後在煽情的音樂裡,等待下一次的頭皮發麻。

在21世紀的時空裡,“真心”似乎又變成了“良心”。張果果遭遇了勾心鬥角的職場潛規則,以及更陰暗的社會潛規則。他所要依循的,和自己的“真心”談不上有多大的關係,他只是守住了為人之底線的基本的善良。

何以流行?

它的流行,正印證著“真實”的缺失

到頭來,你會發現,《無問西東》裡這一系列主要角色,全都活成了某種口號。他們的身份、背景與性格在很多時候都語焉不詳,但是他們都在合適的時候,擺正了姿態,喊出了屬於他們的口號。

就這一點而言,這部想強調“真實”的電影,未免有點太不真實。

這種頗具諷刺意味的強烈反差,很有點像片中的王敏佳。這是一個對集體主義近乎瘋狂般癡迷的虛榮主義者,但其命運卻是被這種瘋狂反噬其身。她畢生信奉和甘願獻身的理想,恰恰是毀滅她的東西。

整部電影就像是一部大型的公益廣告片,試圖用優美的旋律和精緻的畫面,去向觀眾灌輸某種看似被昇華了的心靈雞湯。這碗雞湯的佐料,是家國大義,是知識份子的德行與操守,是每個個體的善良與初心。這些都沒什麼不對,不對的是湯裡只有這些佐料,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菜與肉,下嚥時不免讓人齁得慌。

《無問西東》劇照,王敏佳與陳鵬。

它又像是一次過於刻板的命題作文,老師早早定下了主題與基調,笨拙的學生卻只會把自己收集到的所有素材,都強行往這個主題上去靠。

考慮到其清華百年校慶紀念片的身份,《無問西東》的確也是一次命題作文,就連導演李芳芳自己,也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有意無意地提及這部電影命題作文的本質,以表明自己遵照拍攝本片的初衷,成功地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

或許,對於名校清華而言,這的確算是一部成功的校慶紀念片。因為它已經很努力地把百年清華最自豪的精神理念寫進了這130分鐘的影像裡,它也的確能夠成功地讓每一位觀看過它的觀眾,都能確鑿地記住它試圖傳遞的那些口號。

這或許也是《無問西東》雖然有著如此多的硬傷時,卻依然會招致很多人喜歡的緣由。即便是批評它,也會想鼓勵影片所傳遞的這些主旨。

片中呈現的從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西南聯大,尤其會讓大量有文藝情懷的觀眾,感到某種久違了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召。作為知識份子的圖騰,西南聯大的獨立、堅守與求知精神,也的確讓許多人提筆碼字,為它寫下長長的讚美篇章。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作者: [美] 易社強

譯者: 饒佳榮

版本: 九州出版社 2012年3月

然而我們都清楚,那是歷史上的西南聯大,與電影《無問西東》所呈現的西南聯大,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但有一點,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那就是《無問西東》全片試著呼喊的那些精神與口號,的確值得被尊重,甚至被珍視。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大部分人都太過麻木於生活的苟且,就連看一看遠方,仿佛都是一種奢侈。就不用說,《無問西東》想要呼喚的,是求知問道,是家國天下,是知識份子的操守,是一個人的德行與擔當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題。

在這個連高尚的口號都快要無人呐喊的時代,有人去振臂呼喚這些口號,至少不是件壞事。

只不過我們總是會期望,一部承載著如此動人口號的電影,其技法,要是能跟上那些了不起的想法,該有多好。

看過《無問西東》的讀者,是不是對“西南聯大”心生嚮往?本週五晚八點半到九點半,我們邀請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謝泳跟大家聊聊“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電影裡的“西南聯大”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別忘了參加我們本週五晚的讀書會。

掃描二維碼,一起瞭解一個更深入的“西南聯大”!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不是爛片,卻也難稱佳作

臺詞生硬、人物臉譜,導致影片空泛

在1923年的時空裡,對學業也對人生感到迷茫的吳嶺瀾,在聽到“真實”二字之後突然陷入了哲學家般的沉思,而後便獲得了某種靈魂深處的頓悟。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我們完全無從知曉。

在1938年的時空裡,美軍軍官招募飛行員採用的口號是“真心”、“勇氣”、“正義”與“同情”。後來當沈光耀面對軍官的質問時,他再次用“真心”、“勇氣”、“正義”、“同情”這四個響亮的口號予以了堅決的回應。他的轉變雖然簡單,但還算合理,因為他目睹了一場空襲帶來的可怕災難,堅定了入伍從戎拯救黎民的信念。

應該說,這是這部電影最飽滿的部分,起碼主人公的形象算是立了起來。僅是對於西南聯大的幾筆描寫,已經讓許多文藝青年看見了自己朝聖的殿堂。沈光耀最後的犧牲,更是催人淚下。但是它依然很有幾分矯情,比如雪地上拉小提琴,又比如炮火紛飛中在山谷間授課。這些鏡頭,就像是一個個寓意過於明顯的符號,於整部電影而言,實則已經割裂。

類似的情況,也在1962年的時空裡更加明顯。陳鵬拉著王敏佳在清華園裡一路狂奔的戲份,看上去根本不是要解釋原子加速,而只是想帶我們領略一番清華園的全貌。在這個承載了更多人物和更複雜主題的故事裡,本來最適合去量度所謂的“真實”。但是一切卻在黃曉明聲嘶力竭地喊出“你怪她沒有對你真實?那你給她對你真實的力量了嗎!”這句臺詞時全盤崩壞。

這樣過於生硬的口號化臺詞,在《無問西東》裡一再出現,它們過於昭彰地宣示著導演的訴求與意圖,但卻與當時的人物與情境完全割裂了開來。我們不得不帶著略微發麻的頭皮,消化這些鮮明的口號與意圖,然後在煽情的音樂裡,等待下一次的頭皮發麻。

在21世紀的時空裡,“真心”似乎又變成了“良心”。張果果遭遇了勾心鬥角的職場潛規則,以及更陰暗的社會潛規則。他所要依循的,和自己的“真心”談不上有多大的關係,他只是守住了為人之底線的基本的善良。

何以流行?

它的流行,正印證著“真實”的缺失

到頭來,你會發現,《無問西東》裡這一系列主要角色,全都活成了某種口號。他們的身份、背景與性格在很多時候都語焉不詳,但是他們都在合適的時候,擺正了姿態,喊出了屬於他們的口號。

就這一點而言,這部想強調“真實”的電影,未免有點太不真實。

這種頗具諷刺意味的強烈反差,很有點像片中的王敏佳。這是一個對集體主義近乎瘋狂般癡迷的虛榮主義者,但其命運卻是被這種瘋狂反噬其身。她畢生信奉和甘願獻身的理想,恰恰是毀滅她的東西。

整部電影就像是一部大型的公益廣告片,試圖用優美的旋律和精緻的畫面,去向觀眾灌輸某種看似被昇華了的心靈雞湯。這碗雞湯的佐料,是家國大義,是知識份子的德行與操守,是每個個體的善良與初心。這些都沒什麼不對,不對的是湯裡只有這些佐料,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菜與肉,下嚥時不免讓人齁得慌。

《無問西東》劇照,王敏佳與陳鵬。

它又像是一次過於刻板的命題作文,老師早早定下了主題與基調,笨拙的學生卻只會把自己收集到的所有素材,都強行往這個主題上去靠。

考慮到其清華百年校慶紀念片的身份,《無問西東》的確也是一次命題作文,就連導演李芳芳自己,也在接受採訪時,多次有意無意地提及這部電影命題作文的本質,以表明自己遵照拍攝本片的初衷,成功地完成了這樣一部作品。

或許,對於名校清華而言,這的確算是一部成功的校慶紀念片。因為它已經很努力地把百年清華最自豪的精神理念寫進了這130分鐘的影像裡,它也的確能夠成功地讓每一位觀看過它的觀眾,都能確鑿地記住它試圖傳遞的那些口號。

這或許也是《無問西東》雖然有著如此多的硬傷時,卻依然會招致很多人喜歡的緣由。即便是批評它,也會想鼓勵影片所傳遞的這些主旨。

片中呈現的從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西南聯大,尤其會讓大量有文藝情懷的觀眾,感到某種久違了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召。作為知識份子的圖騰,西南聯大的獨立、堅守與求知精神,也的確讓許多人提筆碼字,為它寫下長長的讚美篇章。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

作者: [美] 易社強

譯者: 饒佳榮

版本: 九州出版社 2012年3月

然而我們都清楚,那是歷史上的西南聯大,與電影《無問西東》所呈現的西南聯大,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但有一點,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那就是《無問西東》全片試著呼喊的那些精神與口號,的確值得被尊重,甚至被珍視。

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大部分人都太過麻木於生活的苟且,就連看一看遠方,仿佛都是一種奢侈。就不用說,《無問西東》想要呼喚的,是求知問道,是家國天下,是知識份子的操守,是一個人的德行與擔當這些更加深刻和宏大的命題。

在這個連高尚的口號都快要無人呐喊的時代,有人去振臂呼喚這些口號,至少不是件壞事。

只不過我們總是會期望,一部承載著如此動人口號的電影,其技法,要是能跟上那些了不起的想法,該有多好。

看過《無問西東》的讀者,是不是對“西南聯大”心生嚮往?本週五晚八點半到九點半,我們邀請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謝泳跟大家聊聊“西南聯大”的前世今生。電影裡的“西南聯大”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別忘了參加我們本週五晚的讀書會。

掃描二維碼,一起瞭解一個更深入的“西南聯大”!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