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兩位姑娘的舉報信令人深思 文化自信應從尊重歷史真實開始 新聞+

 央視網消息:年末賀歲檔票房之爭剛剛明朗, 年初小銀幕收視之戰又掀波瀾。 以往, 製作精良、明星雲集的歷史古裝劇總是成為各家衛視“開年檔”搶佔螢屏的不二選擇。 如今, 《巴清傳》臨時撤檔、《如懿傳》遲遲未播, 取而代之都選擇了現實題材的影視劇打頭陣, 古裝劇不再獨領風騷幾乎已成定局。

《如懿傳》、《巴清傳》(原名:贏天下)劇照

相比前兩年七八部古裝劇競相爭豔的熱鬧景象, 此次集體“啞火”難道只是巧合?從去年的宣傳可以看出, 無論是周迅領銜的《如懿傳》, 還是鉅資打造的《巴清傳》都是未播先火, 受到了無數期待。 兩部大女主劇的對壘也早早被媒體提上日程, 開年大戲一說更是不絕於耳。 還沒等觀眾高下立判, 一封“秦粉致電廣電總局的舉報信”在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較真丨秦粉萬字舉報撤檔?

這封7000多字的舉報信痛斥了《巴清傳》的種種罪狀,

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兩位熱愛秦朝歷史的姑娘主要是對劇中的歷史背景、人物關係、服裝髮型提出了異議。

比如, 在說到巴清的生平時, 舉報者就指出歷史上的巴清在丈夫去世後堅守家業, 憑藉自己雄厚的財力保衛一方。 劇中的巴清則被封為大秦國醫, 頭戴冕旒的定妝照更顯露出要和秦始皇一分天下的架勢。 而秦始皇這樣統一六國的歷史人物則被抹黑成一個昏庸無能、整天限於情愛的強暴犯, 和巴清上演著瑪麗蘇劇情。 不僅悖理史實, 簡直就是對歷史人物的褻瀆。

其次, 劇中充斥了夾手指、浸豬籠等酷刑鏡頭, 血腥暴力。 加上巴清和秦始皇之間的激情片段, 不僅大有博取眼球之嫌, 更是荼毒了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靈。

舉報信還詳細對比了《巴清傳》中人物的服飾造型, 浮豔之氣從內到外, 不要說還原先秦風貌, 和日本平安時期的日式和風倒是如出一轍。

歪曲歷史、處處抹黑, 把如此正能量、可以載入史冊的獨立人物刻畫成一個輾轉於男歡女愛依靠男權上位的低俗女性恐怕才是兩位粉絲最不忿的關鍵。

不過除了批評, 也有網友對秦粉的動機產生了質疑, 認為舉報者小題大做、言過其實, 明明是雞蛋裡面挑骨頭。 既然不是歷史正劇為何不可以改編;請把它當做劇情片而不是紀錄片來觀賞;那麼多改編的歷史劇為何只盯著這一部。 一時間, 為該劇打抱不平的聲音接連不斷。

 判斷丨歷史劇改編尺度在哪?

改編當然可以, 瞎掰絕對不行。

無論是宮鬥、權謀, 還是武俠、玄幻, 沒有哪一部古裝劇能夠 “復原”歷史。 但是, 怎麼改、改成什麼樣則完全考驗創作者的能力和素養。 更重要的是, 不顧歷史、斷章取義、甚至瞎編亂造, 不僅會導致人們誤讀傳統文化, 對古裝劇自身的發展也會造成傷害。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孕育出多少英雄好漢、歷史故事。 一個個鮮明個性、有血有肉的人物跨越朝代更迭、歷經歲月滄桑, 最終躍然紙上。 我國豐富的歷史文化是古裝劇取之不盡的財富, 虛構也好、戲說也罷, 都是基於真實的歷史背景而創作的。 對於青少年來說, 認識歷史更是從古裝劇開始, 他們若無較高的辨別能力, 好奇於陰謀政治和三角戀, 認為史實就是如此,

不僅對今後的成長是一種影響, 更拉低了他們對古裝劇的審美水準。

《雍正王朝》, 胤禛並非朝野看好的繼位人選;《漢武大帝》, 劉榮被廢成就漢武帝劉徹;《大明王朝1566》中, 嘉靖皇帝不愛上朝愛修仙, 這些經典的作品哪一個不是尊重史實, 而不是抹黑或洗白, 胡編人物關係, 亂造出一些狗血劇情, 吸引眼球。 就連戲說成分較大的《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 也只是限於對官場描寫的喜劇式誇張, 借古諷今、懲惡揚善的主旨令人讚歎。

只追逐明星、流量, 古裝劇真的要走上一條奇葩之路麼。 2015年橫空出世的《琅琊榜》成為了打破僵局的變革者。 復仇之路加上平反冤案, 這部有顏值也有演技的作品顛覆了古裝劇固有的套路, 架空歷史卻彰顯禮儀, 無論是兄弟情義還是家國情懷都表現的淋淋盡致,成為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收視和口碑雙豐收的好作品。

 創作丨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可見,好劇的標準並不在於能否改編,而是在於怎麼創作、怎麼體現。寫錯字幕、念錯臺詞、亂用成語,把現代人的潮流穿越到古代歷史劇中,來滿足自己惡俗的心理需求,只能是“雷劇”。

早在2012年,廣電總局就下令,所有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總集數的15%。再加上“一劇兩星”的調整,古裝劇一度陷入低迷。但隨著《甄嬛傳》、《花千骨》等劇集的大火,翻拍歷史也好、憑空杜撰也罷,你能想到古代的那些談情說愛的“流水線”這幾年幾乎都被拍完了。豔麗的服裝蓋不住空洞的臺詞,浮誇的特效比不上尷尬的演技,網友的彈幕和評論可能比電視劇更好看。

古裝劇是有底蘊的大眾文化產物,不是是非不分、毫無內涵的速食娛樂。能不能堅守正能量的底線,能不能有文化自信的講好故事、弘揚民族精神才是文化傳播的關鍵。既要看是否傳播正能量的內容,還要尊重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不能胡來。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正是有了歷史的積澱和文學的滋養,影視作品才有了思想深度。無論是歷史軌跡、人文風貌的文化特色,還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些自成一派的價值體系恰恰是國外所不具備。史料稽考、鏡鑒當下,講好古代人物故事,既要去偽存真、符合年代背景又不拘泥於形態、滿足新時代的審美需求,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無論是兄弟情義還是家國情懷都表現的淋淋盡致,成為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收視和口碑雙豐收的好作品。

 創作丨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可見,好劇的標準並不在於能否改編,而是在於怎麼創作、怎麼體現。寫錯字幕、念錯臺詞、亂用成語,把現代人的潮流穿越到古代歷史劇中,來滿足自己惡俗的心理需求,只能是“雷劇”。

早在2012年,廣電總局就下令,所有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每月以及年度播出古裝劇總集數,不得超過總集數的15%。再加上“一劇兩星”的調整,古裝劇一度陷入低迷。但隨著《甄嬛傳》、《花千骨》等劇集的大火,翻拍歷史也好、憑空杜撰也罷,你能想到古代的那些談情說愛的“流水線”這幾年幾乎都被拍完了。豔麗的服裝蓋不住空洞的臺詞,浮誇的特效比不上尷尬的演技,網友的彈幕和評論可能比電視劇更好看。

古裝劇是有底蘊的大眾文化產物,不是是非不分、毫無內涵的速食娛樂。能不能堅守正能量的底線,能不能有文化自信的講好故事、弘揚民族精神才是文化傳播的關鍵。既要看是否傳播正能量的內容,還要尊重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不能胡來。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正是有了歷史的積澱和文學的滋養,影視作品才有了思想深度。無論是歷史軌跡、人文風貌的文化特色,還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些自成一派的價值體系恰恰是國外所不具備。史料稽考、鏡鑒當下,講好古代人物故事,既要去偽存真、符合年代背景又不拘泥於形態、滿足新時代的審美需求,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