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不能不知道的甘肅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

前期預報:

北石窟寺文化生態旅遊區位於慶陽市西峰區董志鎮北石窟寺與鎮原縣太平鎮柳咀村蒲河、茹河相交的“三角區”, 是將建成的一個集歷史文化、石窟文化、絲路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態文化於一體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於今年6月1日投入運營, 下面請看該專案的進展情況:

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北石窟寺吧:

甘肅的古代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特別是石窟藝術。

中國有四大石窟, 莫高窟、雲岡、龍門、麥積山, 甘肅就占了兩個。 其實在甘肅省內也有四大石窟之說: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和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和平涼涇川南石窟寺是姊妹寺, 是北魏一位叫奚康生的將軍開鑿的, 兩寺相聚45公里, 歷經1500餘年。

PS:奚康生(西元467—521年)是一員武將, 他特別崇信佛法, 西元509年, 涇州(就是現在的涇川縣北涇河北岸, 南石窟寺所在地區)的和尚劉慧汪聚眾造反, 宣武帝詔命奚康生領兵征討。 平叛以後, 奚康生就留在涇州擔任了近三年的刺史。 在這短短的時間裡, 奚康生動員全涇州的人力和財力, 經過千百名工匠窮年累月的勞動, 終於造就了南、北兩座石窟寺。

北石窟寺是在長120米, 高20米的赭紅色石崖上, 留下了窟龕密集, 形如峰房的石窟群, 因周圍山崖石質屬早白堊紀黃砂岩, 砂質均勻, 膠結性能較好。 造像可分為圓雕、半圓雕和浮雕等幾種。 共計現有窟龕295個, 大小雕像2125尊。 另有壁畫69.7平方米, 碑刻8通, 隋-清各代和墨書題記150方, 建築遺跡多處。

北石窟寺的主要精華石窟集中在寺溝主窟群。 此處有283個窟龕, 雕造內容極其豐富, 其千姿百態的石雕藝術, 濃縮了隴東漢唐文化的精華, 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 在中國佛教石窟藝術史上佔有一定的位置。 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窟龕因崖面自然形態分為上下兩層, 其中以北朝的165號洞窟為最大, 它是以七佛(均高8米)為內容的大型窟, (以表現七佛為主的七佛窟的出現以南北石窟為最早)高達14米, 深15.7米, 寬21.7米, 規模宏大, 全國罕見。 文物保存完整, 內容豐富, 其歷史、藝術、科學、旅遊價值很高。

PS:七佛, 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所常見的題材。佛教認為,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相繼出現了六位佛祖,而釋迦正是繼這六佛之後再現在世界成就佛道的。

窟門外兩側守門天王

石窟內佛雕

石窟內佛雕

石窟內佛雕

石窟內佛雕

165號洞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還有千佛、飛天、樂人、佛傳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

乘象普賢菩薩

窟門內兩側雕交腳彌勒(高5.8米)、乘象普賢菩薩(高3.5米)和阿修羅天。造像均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窟頂還有浮雕的本生故事“捨身飼虎”、佛傳故事“宮中娛樂”等。

為加強絲綢之路沿線石窟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北石窟寺去年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同時,北石窟寺的保護研究機構由原來的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改為由敦煌研究院管理。

在北石窟寺周圍還有歷史遺留下來的五條大的古道:即北石窟古道、雍州古道、石道坡古道、石崖村古道、走路台古道,五道在這裡彙集,長達15000多米,是隴東古代網狀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北石窟古道沿用時間之久、保存之完整、氣勢之雄渾,在今天的“絲綢之路”其他遺址上絕無僅有。

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所常見的題材。佛教認為,在釋迦牟尼以前,就已經相繼出現了六位佛祖,而釋迦正是繼這六佛之後再現在世界成就佛道的。

窟門外兩側守門天王

石窟內佛雕

石窟內佛雕

石窟內佛雕

石窟內佛雕

165號洞窟共有大型石雕造像23身,四壁還有千佛、飛天、樂人、佛傳及佛本生故事浮雕造像110多身。

乘象普賢菩薩

窟門內兩側雕交腳彌勒(高5.8米)、乘象普賢菩薩(高3.5米)和阿修羅天。造像均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窟頂還有浮雕的本生故事“捨身飼虎”、佛傳故事“宮中娛樂”等。

為加強絲綢之路沿線石窟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北石窟寺去年已經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同時,北石窟寺的保護研究機構由原來的北石窟寺文物保護研究所改為由敦煌研究院管理。

在北石窟寺周圍還有歷史遺留下來的五條大的古道:即北石窟古道、雍州古道、石道坡古道、石崖村古道、走路台古道,五道在這裡彙集,長達15000多米,是隴東古代網狀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北石窟古道沿用時間之久、保存之完整、氣勢之雄渾,在今天的“絲綢之路”其他遺址上絕無僅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