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具上的那些植物圖紋在傳達什麼?

圖文來源|茶語網

在眾多圖紋中, 植物圖紋, 是以植物的花、果、葉等為原型進行創作的紋飾或圖樣, 有的以主題圖樣出現, 有的則以裝飾紋飾出現。

花草與人有一份自然的親近感, 因此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它就已經出現了, 而且在持續發展中還被賦予了許多雅致吉祥的寓意。 常見的植物圖有:

蓮花

蓮瓣

寶相花

蓮花是常見用來裝飾瓷器的花紋之一, 具有典型的宗教色彩, 從南朝至今天一直盛行不衰。 蓮花象徵著清白、堅貞純潔、忠貞和愛情、孤傲、自由脫俗。 以蓮花為形象的紋樣主要有:蓮花、蓮瓣和寶相花。

牡丹花

牡丹象徵富貴, 唐宋人崇尚牡丹, 金銀瓷器上皆可見牡丹紋飾, 並且唐宋之後牡丹圖紋一直經久不衰, 多用作主題圖樣裝飾器皿主要部分。

扁菊花

扁菊花特指明洪武朝瓷器上的菊花圖案, 一般將菊花的花蕊畫成橢圓形雙線圈, 內填網格紋,

其週邊以兩層長圓形菊瓣, 內層菊瓣為白色, 外層菊瓣填色留出白邊, 花形清晰, 時代特徵鮮明突出。

洪武朝瓷器則將菊花形狀處理成扁圓形, 因此稱作扁菊花。 扁菊花一般象徵著清淨、高潔、長壽 、吉祥 、真情 。

忍冬

陶瓷裝飾中的忍冬紋通常是一種以三個葉瓣和一個葉瓣互生于波曲狀莖蔓兩側的圖案, 有鴛鴦成對、厚道之意。

忍冬圖紋始見於魏晉時期浙江一帶的青瓷上,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在南北朝時期較為盛行,常與蓮瓣圖紋相配作主題紋飾。

百花圖紋

百花圖紋又稱“滿花”、“萬花紋”、“萬花堆”,以多種花卉為題材繪滿器身,構圖多以牡丹花為主,並繪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牽牛花等花卉。

百花圖紋始見於清乾隆景德鎮窯粉彩瓷器,嘉慶朝繼續流行。由於百花繁密不易見紋飾地色,俗稱“百花不露地”,有百花呈瑞之意。

冰梅

稱“冰裂梅花”,以仿宋官窯冰裂片紋為圖案地紋,然後於地紋上畫朵梅或枝梅,象徵著淩霜鬥雪,迎春開放,風骨俊傲,不趨榮利。冰梅創制於清康熙朝,景德鎮有以青花作畫的,也有以五彩作畫的,以青花作畫最見格調。

皮球花

以多個大小不一、花色不同的團花有規則或無規則地分佈在裝飾畫面上,宛如跳動的花皮球,因而稱作皮球花,皮球花的基本單位是團花,即圓形適合紋樣。團花紋成熟于隋代,多以模印手法製作,明、清團花紋再度盛行,表現手法主要是彩繪。

木葉

特指以植物葉片經工藝處理貼燒後在器物上形成的紋樣。天然樹葉經腐蝕處理後,貼在素器上,施釉焙燒,樹葉的形狀及脈絡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木葉貼花裝飾是宋代吉州窯的獨特創造,裝飾在黑釉瓷盞的內壁上,在黑釉的底色中顯現紋飾美麗的黃顏色。

蕉葉紋

指以芭蕉葉組成帶狀紋飾,蕉葉紋早期流行於商末周初青銅器上,將它用作瓷器裝飾則始于宋代,通常是作為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

瓜果

以各種植物果實為主題的紋飾,表現方式有圖案性與寫實性兩類,構圖方法多樣。瓜果紋始見於唐代,多見葡萄和石榴,有纏枝葡萄、嬰戲葡萄、嬰戲石榴等圖案,均含多子多孫的寓意。

海石榴

形象是在盛開的花朵中心露出飽綻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滿是石榴子,有的稱“海石榴花”。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間視為象徵多子的祥瑞之果,是一種吉祥紋飾。

歲寒三友

歲寒三友是以松、竹、梅三種植物為主題的紋飾,因三種植物都以不畏寒冬而著稱,也稱三友圖。此外也有梅、竹、石或柏、竹、梅組成的歲寒三友,松寓意長青不老,竹象徵君子之道,梅則象徵著冰肌玉骨。

歲寒三友題材源于文人畫,文人畫在元代特定的政治與文化背景中產生,採用松竹梅或梅蘭竹菊等植物象徵君子德行的風氣,也影響到瓷器及其他一些藝術品的裝飾。

折枝

截取花卉或花果的一枝或一部分,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習稱“折枝花”圖紋、“折枝果”圖紋或“折枝花果”圖紋,統稱折枝圖紋。如折枝梅、折枝蓮、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

折枝在瓷器裝飾繪畫中多作為單獨紋樣,也有配合禽鳥組成的折枝花鳥圖紋,以一枝單獨使用者居多,也有作連續式或交織式組合。折枝紋在宋代已較為多見,元代後更為流行。

纏枝

明代也稱為“轉枝”,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莖或纏枝花果。

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等紋樣,都統稱纏枝。纏枝是我國傳統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在宋代興起,元明清時期多為主題裝飾,也有部分作為輔助紋飾。

卷枝紋

又稱“卷草紋”、“卷葉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而得名。

卷草紋只見莖蔓,不見葉形,卷葉紋則葉形明顯,極類忍冬紋。卷枝紋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忍冬紋,但更規範、細緻,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

過枝

又稱“過牆花”、“過牆龍”,是一種特殊的紋飾構圖,指器物內壁與外壁或器蓋與器身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宛如花枝越牆頭,從外壁伸至內牆。有過枝花卉、過枝花果等紋樣。過枝紋在清代很流行,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為盛。

有鴛鴦成對、厚道之意。

忍冬圖紋始見於魏晉時期浙江一帶的青瓷上,與佛教的傳入有關,在南北朝時期較為盛行,常與蓮瓣圖紋相配作主題紋飾。

百花圖紋

百花圖紋又稱“滿花”、“萬花紋”、“萬花堆”,以多種花卉為題材繪滿器身,構圖多以牡丹花為主,並繪菊花、茶花、月季花、荷花、百合花、牽牛花等花卉。

百花圖紋始見於清乾隆景德鎮窯粉彩瓷器,嘉慶朝繼續流行。由於百花繁密不易見紋飾地色,俗稱“百花不露地”,有百花呈瑞之意。

冰梅

稱“冰裂梅花”,以仿宋官窯冰裂片紋為圖案地紋,然後於地紋上畫朵梅或枝梅,象徵著淩霜鬥雪,迎春開放,風骨俊傲,不趨榮利。冰梅創制於清康熙朝,景德鎮有以青花作畫的,也有以五彩作畫的,以青花作畫最見格調。

皮球花

以多個大小不一、花色不同的團花有規則或無規則地分佈在裝飾畫面上,宛如跳動的花皮球,因而稱作皮球花,皮球花的基本單位是團花,即圓形適合紋樣。團花紋成熟于隋代,多以模印手法製作,明、清團花紋再度盛行,表現手法主要是彩繪。

木葉

特指以植物葉片經工藝處理貼燒後在器物上形成的紋樣。天然樹葉經腐蝕處理後,貼在素器上,施釉焙燒,樹葉的形狀及脈絡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木葉貼花裝飾是宋代吉州窯的獨特創造,裝飾在黑釉瓷盞的內壁上,在黑釉的底色中顯現紋飾美麗的黃顏色。

蕉葉紋

指以芭蕉葉組成帶狀紋飾,蕉葉紋早期流行於商末周初青銅器上,將它用作瓷器裝飾則始于宋代,通常是作為瓷器的一種輔助紋樣。

瓜果

以各種植物果實為主題的紋飾,表現方式有圖案性與寫實性兩類,構圖方法多樣。瓜果紋始見於唐代,多見葡萄和石榴,有纏枝葡萄、嬰戲葡萄、嬰戲石榴等圖案,均含多子多孫的寓意。

海石榴

形象是在盛開的花朵中心露出飽綻的石榴果,或花苞之中滿是石榴子,有的稱“海石榴花”。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被民間視為象徵多子的祥瑞之果,是一種吉祥紋飾。

歲寒三友

歲寒三友是以松、竹、梅三種植物為主題的紋飾,因三種植物都以不畏寒冬而著稱,也稱三友圖。此外也有梅、竹、石或柏、竹、梅組成的歲寒三友,松寓意長青不老,竹象徵君子之道,梅則象徵著冰肌玉骨。

歲寒三友題材源于文人畫,文人畫在元代特定的政治與文化背景中產生,採用松竹梅或梅蘭竹菊等植物象徵君子德行的風氣,也影響到瓷器及其他一些藝術品的裝飾。

折枝

截取花卉或花果的一枝或一部分,形似折下的花枝或花果,習稱“折枝花”圖紋、“折枝果”圖紋或“折枝花果”圖紋,統稱折枝圖紋。如折枝梅、折枝蓮、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石榴、折枝荔枝等。

折枝在瓷器裝飾繪畫中多作為單獨紋樣,也有配合禽鳥組成的折枝花鳥圖紋,以一枝單獨使用者居多,也有作連續式或交織式組合。折枝紋在宋代已較為多見,元代後更為流行。

纏枝

明代也稱為“轉枝”,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是以波狀線與切圓線相組合,形成波卷纏綿的基本樣式,再在切圓空間中或波線上綴以花卉,並點以葉子,便形成枝莖纏繞、花繁葉茂的纏枝花莖或纏枝花果。

纏枝蓮、纏枝菊、纏枝牡丹、纏枝石榴、纏枝靈芝、纏枝寶相花等紋樣,都統稱纏枝。纏枝是我國傳統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在宋代興起,元明清時期多為主題裝飾,也有部分作為輔助紋飾。

卷枝紋

又稱“卷草紋”、“卷葉紋”,是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因其以柔和的波曲狀線組成連續的草葉紋樣裝飾帶而得名。

卷草紋只見莖蔓,不見葉形,卷葉紋則葉形明顯,極類忍冬紋。卷枝紋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忍冬紋,但更規範、細緻,通常只作為輔助紋飾。

過枝

又稱“過牆花”、“過牆龍”,是一種特殊的紋飾構圖,指器物內壁與外壁或器蓋與器身的紋飾相連,渾然一體,宛如花枝越牆頭,從外壁伸至內牆。有過枝花卉、過枝花果等紋樣。過枝紋在清代很流行,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為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