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以茶代酒”典故背後是一個悲慘的歷史故事

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 素有“以茶代酒”的習俗, 每逢宴飲, 不善飲酒或不勝酒力者, 往往會端起茶, 道一句“以茶代酒”, 以盡禮數, 既推辭擺脫了飲酒,

又不失禮節, 而且極富雅意。 這一軼事廣為應用, 可知此典故是從何而來呢?

話得從頭說起, 西元252年, 吳太祖孫權病死, 其子孫亮繼位, 由幹後宮政變, 孫亮之兄孫休上臺, 到孫休臨終時, 遺詔兒子繼位, 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 輔佐幼主。 豈知孫休屍骨未寒, 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 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登王位, 撫恤民情、開倉賑貧, 深受黎群愛戴。 後來過慣了帝王之奢侈生活, 變得專橫拔扈, 殘暴施虐、沉迷酒色, 荒淫無度, 不理朝政, 盡失民心。 孫皓好酒, 經常擺酒設宴, 強要群臣作陪, 每設酒宴, 有個不成文的規矩, 每人以7升為限, (按現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 不管會飲酒與否?必要碰杯大飲,

每杯定要見底, 孫皓是個暴君, 說一不二, 動輒殺人, 誰個不畏懼於他?所以每次席間, 一片狼藉, 群臣七倒八歪, 醉臥地上, 醜態百出。 其中有個人叫韋曜, 酒量只有二升, 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 任為太傅, 謂之一日為師, 終身為父, 其因地位相當特殊.故此, 孫皓對韋曜也格外照顧, 早知韋曜不勝酒力, 就在杯裡暗中換上清茶, 韋曜也心領神會, 故意高舉酒杯, “以茶代酒”乾杯, 就這樣不至於醉酒而失態。

孫皓竊知二位“顧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 且酗酒如命, 已流露出後悔立他為君之意。 孫皓不知感恩戴德, 反而收押他們, 並且放逐到廣州, 途中派人追殺, 誅滅三族。

韋曜是個耿直之臣, 常諫勸孫皓, 說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謔公卿,

以取笑為樂, 長久以往, 外相毀傷, 內長尤恨。 韋曜奉命譜錄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蹟時, 因秉筆直書寫了一些他見不得人的醜事, 觸怒了孫皓, 西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獄, 最後殺頭送了命。

西元280年, 吳國為西晉所滅, 孫皓做了俘虜, 被遣送到洛陽, 受封的爵位只是“歸命侯”, 這個無能暴君苟延殘喘了四年, 病故洛陽, 時年42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