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同樣首都保衛戰,蘇聯堅守幾十天,殲敵數萬,為何中國三天即淪陷

前言:1941年10月, 蘇德戰爭已進入第四個月份。 此時, 德軍發起了自開戰以來最大的城市攻堅戰—“颱風行動”, 直指蘇聯首都莫斯科。 天氣因素固然對莫斯科保衛戰的結局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實際上, 蘇軍之所以取得勝利, 其原因還有很多。

雖然蘇軍在戰爭初期, 一路喪師失地、損兵折將, 但同時德軍也在歷次會戰中嚴重“失血”。 特別是長達一個多月的基輔殲滅戰, 直接導致攻打莫斯科的“視窗時間”被白白損失掉。

被俘虜的蘇軍

其次, 斯摩棱斯克會戰也粉碎了德軍企圖迅速打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的企圖。 到了布良斯克-維亞濟馬會戰結束後, 看似個龐然大物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無異於一個空殼子, 其實際戰鬥力已經是“檣櫓之末, 不能穿縞素”。

此外, 由於蘇聯情報部門已經得知, 日寇已經放棄“北進”戰略而轉向“南進”。 因此, 原本部署於遠東、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的預備部隊被大批運往歐洲作戰。

而且, 隨著戰鬥不斷深入, 蘇軍戰鬥意志越發堅定。 “俄羅斯雖大, 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 我們的身後就是莫斯科!”這句著名的戰鬥口號出自在杜博謝科沃車站阻擊戰中壯烈犧牲的第316步兵師師長潘菲洛夫。

潘菲洛夫將軍

這支英雄部隊組建于哈薩克共和國首都阿拉木圖, 莫斯科保衛戰期間被授予“近衛第八步兵師”的榮譽番號。 後來, 這支部隊一路浴血奮戰, 最後殺出國境, 參加了庫爾蘭半島上圍堵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戰鬥。

當然 , 重要的是, 蘇聯是個建立在大工業生產基礎上的軍事帝國。 雖然軍工廠裡生產出來的武器不是最先進的, 徵召的兵員也不是素質最高的。

但恰恰是這種數量上佔據壓倒性的優勢壓倒了德國在品質上並不明顯的優勢, 這就是蘇軍始終在強調的能夠適應其自身條件的“數量也是一種品質”的強軍模式。

所以綜上所述, 從十一月底到第二年初, 頑強的蘇軍頂住了德國戰車的碾壓,

並且殲敵九萬餘人, 幾十萬德軍凍傷凍死, 一潰千里。

蘇軍鋼鐵洪流

與之相反的是, 南京保衛戰開始前, 中國軍隊用於守城的兵力名義上有十多個師。 紙面數字約15萬人, 但實際上由於各個師旅大多剛剛從淞滬會戰中撤退下來, 兵員和裝備都遭遇了嚴重損耗。

所以, 實際上衛戍部隊最多只有編制數字的三分之一。 加上戰前緊急補充的三萬多新兵, 保衛戰的中國軍隊實際參戰兵力為八萬餘人。

更糟糕的是, 中國在戰前花重金打造的“德械師”在淞滬會戰中基本上被打殘, 而當時積貧積弱的國家既沒有能力為軍隊裝備足夠精良的武器, 又沒有能力補充足夠多的能堪大用的合格人員。

為了應付這種捉襟見肘的困境, 中國軍隊的一些師長、旅長嘗試過用老兵帶新兵直接上戰場、一邊訓練一邊實戰的方式補充戰力, 但收效甚微。

精銳德械師

最後再加上軍令朝令夕改,自亂陣腳,於是聲勢浩大的南京保衛戰,抵抗了區區三天,便淪入日寇之手,不得不讓人痛心疾首!

誠然,我們談及抗戰,除了緬懷無數先烈先賢的奮戰與犧牲,但同時要還要反思:當時中國為何如此疲軟羸弱、一盤散沙?

精銳德械師

最後再加上軍令朝令夕改,自亂陣腳,於是聲勢浩大的南京保衛戰,抵抗了區區三天,便淪入日寇之手,不得不讓人痛心疾首!

誠然,我們談及抗戰,除了緬懷無數先烈先賢的奮戰與犧牲,但同時要還要反思:當時中國為何如此疲軟羸弱、一盤散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