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小眾”的是枝裕和怎麼就成了北影節“爆款”?|雅趣

感覺全世界都在看是枝裕和。

而一張是枝裕和沒搶到的我, 只能拿著手機窩在沙發裡, 看他們。

8 部作品套票在 46 秒內就被搶購一空。

我只是打了個噴嚏而已, 就這樣跟是枝裕和錯過。

前幾天, 甚至有人拿車牌號出來交換他的電影票。 (我沒這麼瘋狂, 關鍵我也沒車牌號啊)

但這也不奇怪, 畢竟現在不知道是枝裕和, 都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自己是電影愛好者。

不得不問, 是枝裕和怎麼就這麼火?

而他的那些小眾獨特的文藝片, 如今成為變成大眾的談資。 估計會刺痛到一些文藝青年, 又損失一枚自我標榜的標籤。

小眾就是這麼“善變”的東西, 因為我們喜歡的不是小眾背後的東西, 而是小眾本身。

你也許喜歡趙雷, 但《成都》火了之後, 就變得沒那麼喜歡;你也許喜歡新海誠, 但《你的名字》票房飆升的時候, 那些數字仿佛是對自己的背叛, 也變得沒那麼喜歡……

我們在文化領域對小眾的渴求, 比在實體消費領域還要強烈。 因為它需要的成本更高, 你不瞭解不會在短時間內全掌握, 而一個東西可以立即買到。

之所以在意小眾, 是我們內心對於“獨特”的需要, 這種自我標榜, 又來源於安全感的缺乏, 害怕埋沒在人群中,

害怕不被看到, 所以用小眾的標籤來包裹自己。

在你也許會變得不喜歡是枝裕和之前, 先好好瞭解一下他是誰。

是枝裕和為什麼會這麼火?

比是枝裕和更火的, 是他的作品。

是枝裕和的片子能讓人短時間內沉靜下來, 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自己所處的家庭關係。

不管是看《如父如子》、《無人知曉》又或是《海街日記》時, 那種極強的代入感, 像一面鏡子, 讓你看清生活中的自己。

影片中對生活場景細節的深入展現, 對於每天為了忙而忙, 沒時間去生活的都市人來說, 是一種“能引人思考的消遣”。

而“有成果的休閒”, 也正符合了當下城市中產對生活的要求。

電影契合我們當前的心理狀態

是枝裕和有很多標籤:溫情而克制、細膩卻不沉悶……

沉靜、克制, 卻給觀眾足夠的空間, 去體味影像背後的深情。 ——《衛報》

他的作品沒有好萊塢大片那種恢弘的場面和英雄主義, 展現就是生活本身和平凡生活中的人。 比如, 《步履不停》, 他會用兩個小時的片長來表現一個家庭兩天的生活場景。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 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 更想描述沒有英雄, 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的美好的瞬間。 ——是枝裕和

他不急不躁, 也不會強加給你任何個人的態度。 片子看起來像是紀錄片, 或是一本閒扯家長里短的流水帳。

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已經足夠忙,需要這些節奏慢的東西來調和。

北京電影節是個催化劑

是枝裕和的確有他自己的魅力,但談起他在國內知名度的驟升,離不開北京電影節的推動。

在去年的北京電影節中,《海街日記》便是熱門展映影片,而這部片子的火爆,讓更多人知道了是枝裕和。

電影《海街日記》

所以,當問起“是枝裕和為什麼在中國越來越火”這樣的問題是,雅趣App 用戶@壯壯說到:

因為《海街日記》和北影節。

這只是一個人的看法,不能代表全部。但不可否認的是,是枝裕和的確在北影節之後有小眾逐漸走向大眾視野。

今年,北京電影節為是枝裕和做了專題展映,可以預見到,過了今年的北影節,是枝裕和的國民熟悉度又將上一個新臺階。

北京電影節怎麼就成了影迷的集體狂歡?

北京電影節究竟有多受歡迎?

據微影資料研究院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電影節3分鐘出票量破1萬張。

2016年,2分鐘出票額破百萬,4分鐘破兩百萬,許多熱門影片,10秒告罄。

而今年的情況是,1分鐘破100萬元票房,5分鐘300萬元,15分鐘500萬元,加上“是枝裕和”、“安東尼奧尼”等套票,總票房已突破600萬元,創下北影節新紀錄。

一眨眼的功夫,就徹底跟北京電影節無緣。

北京電影節什麼時候火起來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北京電影節也不是一天火起來的。

北京電影節創辦於 2011 年,前身是北京國際電影季。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從第三屆北京電影節開始,電影節的常規流程才相對固定下來。

所謂流程,簡單概括一下就是這幾件事:評獎,明星走紅毯,看片,各種主題論壇會議,影片交易和頒獎。

其中,看片,也就是“北京展映”是跟普通觀眾最相關的,你可以到一些指定的影院去觀看電影。一般會在商業影院、藝術影院以及部分高校。

“北京展映”是面向公眾和業內人士公開放映的。平均每年的影片數量在 300 部左右,涵蓋了經典老片、國際知名獲獎影片,其中不乏獲得過國際 A 類電影節獎項及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

我這裡說的火爆,其實指的是北京展映。

對於電影狂熱愛好者來說,四月最好的事莫過於,到北京來看片兒。

他們甚至會在片單公佈後,電影票開售前,做好自己的電影排期表,為自己的搶票做準備。雅趣的好朋友電影超級狂熱愛好者@壯壯還很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購票攻略。

如何高效觀影北影節?

雖然現在為時已晚,但至少能瞭解一件事,他們是把北影節搶票當成事業來做的。

就一個上班族而言,整個電影節上可以看50部片子,按一張均價70算,下來也就3500了。即便如此,北影節的票依然搶手。(我看以後誰還敢說文藝青年就是窮)

這更像是電影愛好者的集體狂歡。那些平常排在小西天門口,藏在全國各地類似藝術影院放映廳的人,終於在兩周的展映上找到歸屬感。

中國電影資料館前經常排長隊

我們看個電影,怎麼就那麼難?

排隊搶票,說到底,就是資源匱乏。就拿是枝裕和來說,並不是說這次北影節非看不可,而是平時根本沒得看。

電影一旦下線,除了各種視頻網站,幾乎機會再在電影院裡看一遍,更不用說那些經典老片。不管家裡電視增加的多少寸,家庭影院做了幾次升級,依舊比不上電影院的觀影體驗。

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已經足夠忙,需要這些節奏慢的東西來調和。

北京電影節是個催化劑

是枝裕和的確有他自己的魅力,但談起他在國內知名度的驟升,離不開北京電影節的推動。

在去年的北京電影節中,《海街日記》便是熱門展映影片,而這部片子的火爆,讓更多人知道了是枝裕和。

電影《海街日記》

所以,當問起“是枝裕和為什麼在中國越來越火”這樣的問題是,雅趣App 用戶@壯壯說到:

因為《海街日記》和北影節。

這只是一個人的看法,不能代表全部。但不可否認的是,是枝裕和的確在北影節之後有小眾逐漸走向大眾視野。

今年,北京電影節為是枝裕和做了專題展映,可以預見到,過了今年的北影節,是枝裕和的國民熟悉度又將上一個新臺階。

北京電影節怎麼就成了影迷的集體狂歡?

北京電影節究竟有多受歡迎?

據微影資料研究院資料顯示,2015年北京電影節3分鐘出票量破1萬張。

2016年,2分鐘出票額破百萬,4分鐘破兩百萬,許多熱門影片,10秒告罄。

而今年的情況是,1分鐘破100萬元票房,5分鐘300萬元,15分鐘500萬元,加上“是枝裕和”、“安東尼奧尼”等套票,總票房已突破600萬元,創下北影節新紀錄。

一眨眼的功夫,就徹底跟北京電影節無緣。

北京電影節什麼時候火起來的?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北京電影節也不是一天火起來的。

北京電影節創辦於 2011 年,前身是北京國際電影季。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從第三屆北京電影節開始,電影節的常規流程才相對固定下來。

所謂流程,簡單概括一下就是這幾件事:評獎,明星走紅毯,看片,各種主題論壇會議,影片交易和頒獎。

其中,看片,也就是“北京展映”是跟普通觀眾最相關的,你可以到一些指定的影院去觀看電影。一般會在商業影院、藝術影院以及部分高校。

“北京展映”是面向公眾和業內人士公開放映的。平均每年的影片數量在 300 部左右,涵蓋了經典老片、國際知名獲獎影片,其中不乏獲得過國際 A 類電影節獎項及奧斯卡金像獎的影片。

我這裡說的火爆,其實指的是北京展映。

對於電影狂熱愛好者來說,四月最好的事莫過於,到北京來看片兒。

他們甚至會在片單公佈後,電影票開售前,做好自己的電影排期表,為自己的搶票做準備。雅趣的好朋友電影超級狂熱愛好者@壯壯還很貼心地為大家準備了購票攻略。

如何高效觀影北影節?

雖然現在為時已晚,但至少能瞭解一件事,他們是把北影節搶票當成事業來做的。

就一個上班族而言,整個電影節上可以看50部片子,按一張均價70算,下來也就3500了。即便如此,北影節的票依然搶手。(我看以後誰還敢說文藝青年就是窮)

這更像是電影愛好者的集體狂歡。那些平常排在小西天門口,藏在全國各地類似藝術影院放映廳的人,終於在兩周的展映上找到歸屬感。

中國電影資料館前經常排長隊

我們看個電影,怎麼就那麼難?

排隊搶票,說到底,就是資源匱乏。就拿是枝裕和來說,並不是說這次北影節非看不可,而是平時根本沒得看。

電影一旦下線,除了各種視頻網站,幾乎機會再在電影院裡看一遍,更不用說那些經典老片。不管家裡電視增加的多少寸,家庭影院做了幾次升級,依舊比不上電影院的觀影體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