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全球投資談 1.23,為何要持續學習海外投資,這十六個字就是答案

這十六個字, 或許是我們持續學習海外投資的理由;用美元投資對抗美元貶值, 這是什麼套路?為什麼有的基金不希望做大?

提及海外投資, 我經常碰到一個代表性問題, 那就是關於資金進出的問題, 這個, 大家懂得, 我只能說, 請按照法律法規諮詢專業金融機構。

那麼, 在當前形勢下, 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和關注海外投資呢?我個人總結就是“樹立意識, 做好準備, 保持關注, 等待時機”。

所謂“樹立意識”, 就是什麼事兒都是意識先有了, 才能把握到相應的時機, 就如2015年以前, 在中國外匯上一度相對寬鬆的時候, A股還在漫長熊市, 美股牛市正歡, 但是如果沒有意識, 機會在身邊晃悠, 你也意識不到。 所以, 先把意識樹立起來, 日子還長, 投資機會未來很多, 週期也還有很多輪呢。

2010年到2013年, 美股牛市正high, A股繼續大跌, 如果沒有意識, 你只能止步於罵幾句證監會, 感歎美國股市好, 而非多走一步。

所謂“做好準備”, 就是準備好知識, 瞭解投資方法, 低成本的準備和維護需要的帳號和工具(適度即可, 也別一下子整十幾個帳戶), 要不機會來了影響效率。 比如, 港股行情來了, 你趕急趕忙的去開帳戶, 結果發現好多人都在開,

券商效率也下降, 開好了再折騰資金, 可能幾天好行情都過去了。

所謂“保持關注”, 就是意識有了, 知識也開始積累了, 就要關注各類投資機會了, 當然, 也不是說沒目標的找, 最簡單的結合你的知識圈、工作圈去擴展你的能力圈。

所謂“等待時機”, 其實想想看, 我們現在的外匯政策比起更早的過去, 還是好多了, 在2015年中國A股牛市兇猛的時候, 為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甚至一度要進一步放寬外匯政策, 因為人民幣要國際化, 不能只單向啊。 只是, 後來牛市崩了, 人民幣也一度快速貶值, 讓這個進程停了下來。 但是, 這個世界是發展變化的, 未來也有新的可能, 或許是大的變化, 或者是小的鬆動, 都可能給你帶來好的時間視窗。

何況, 期間還可能有些個人機會,

比如你所在的公司在美國或者香港IPO, 兌現期權後, 也可能帶來海外投資的需要啊。

所以, 無論國內投資, 海外投資, 都需要樹立意識, 並堅持的關注和進行投入。 就如A股2015年中暴跌後, 你如果嚇得停止一切投資, 甚至可能連日常小額的定投都嚇得停了, 正錯過了持續在相對低點積累本金, 降低成本的機會, 又如何充分享受未來牛市的行情呢?

最近, 有的朋友, 特別關注本號的新朋友提了下:是不是可以系統性的從入門講解下海外投資方法, 從意識到理念, 到基本開戶到美股大觀, 到ETF的投資技巧。 事實上, 在一年多前, 我做過類似工作, 從本周開始, 也將不定期的更新重新逐步連載放上, 並組織索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 也有朋友諮詢, 此前換了美元, 看美元老跌, 要不要換成其它外匯, 哪個可以漲?其實, 這反映的是一個本來要理財, 結果用力過猛, 成了“炒匯"的過程。 在你的資產逐漸增多過程中, 從貨幣角度進行分散是對的, 比如換些美元, 但是也要注意一個比例。 如果,你看人民幣連續跌的時候,卯足了勁兒猛換美元,如今看美元跌,又拼了命的要找其它幣換,那就失去了本來換美元的“初心”。關鍵是,這樣折騰一番,不見的回避了風險,還可能換了誰,遇上誰跌,這可不是因為你點背,而是你的這種節奏無形中就可能是逆週期的。

在去年的《人民幣大漲!去年兌換美元的人都“哭了”?》中,我談了兌換美元或者其它貨幣正確的態度,其中特別提及,換了美元不是就完成了風險分散和資產配置,你得把美元用到其它投資上啊。

有朋友也疑惑,這美聯儲加息,特朗普減稅,不是應該把美元拉高嗎?這裡需要注意,美聯儲加息確實利好美元,但是“利好”是個傾向,不是結果。美元的走勢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非僅看一個方面的利好或者利空。

比如,加息減稅,是有讓美元回流和向上的動力,但是投資要看最終收益率和預期。美國經濟在復蘇,但是全球經濟到處在復蘇,長期來看,美國經濟可能更穩,美元更穩,但是這個階段,無論成熟市場的歐洲日本,還是新興市場,都充滿機會,投資者也並不急於回到美國。另外,如美債被拋售,歐洲央行可能收緊貨幣政策,還有特朗普政府的時不時來些么蛾子事兒,比如政府關門,也都是對美元的壓制因素。

另外,你看美元去年跌這麼多,好像也沒見美國政壇有什麼人出來嚷嚷,也琢磨出來了吧,這美元貶值看來符合美國國家和商業利益。是的,特朗普的口號是“美國第一”,不是“美元第一”。而弱勢的美元,對美國經濟現在看沒壞處,一方面增強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從財務報表角度,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市場的收入,並到報表的時候,也能換算成更多美元,會提高企業的利潤。

正因為如此,換了美元,不要讓它躺著,至少用其中部分資金尋找更高收益的投資管道。特別注意,嘗試投資“對沖”美元貶值的品種,即受益于美元疲軟的標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跨國公司,美元弱勢本身提高它們海外收入貢獻,美元再回流國內又受益稅改,錢到了國內其實不見得美國真有多少投資項目,所以還是回購股票,加大分紅,又在刺激股價。

那麼,還有什麼用美元投資,卻受益美元貶值的品種?那就在海外市場中找,找那些股市上漲,同時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的市場。你說,我手上是美元啊,找到這些市場有什麼用?簡單,選擇投資美股上這些市場對應的ETF即可。

這個原理很簡單,容我慢慢說,比如歐元兌美元過去一年升值很強勁,那麼美股的歐洲ETF就受益,因為這些基金募集美元,但是歐洲要用歐元投資當地股市,而最終這些美國市場的基金還是要以美元計價。所以,這些歐元資產折算成美元,在美國公佈資產淨值的時候,隨著歐元升值,自然會比過去可以換算成更多美元,即在美元貶值過程中獲得額外收益,這也算是“被動套利”吧。

舉個例子,看看過去一年德國DAX指數、歐元兌美元匯率、美國的德國基金EWG的走勢對比。

可以看到,圖中深藍色的DAX指數漲了16.45%,再看美股的德國市場基金EWG,雖然持股並不是與DAX完全一致,但也是大盤股風格,所以基本差不太多,我們可以看到,淺藍色線的EWG漲了28%。為什麼差這麼多?因為EWG以美元計價,看看圖中,歐元對美元同期漲了14.27%,你或許就有個起碼感性的認識了,這是在歐元升值時,在美國市場投資德國基金的巨大紅利啊。

我們換個情形,看看歐洲剛開始QE後,歐股大漲,歐元大幅貶值的情況:

就是反過來了,DAX指數四個來月漲了近30%,但是EWG只漲了12.58%,但是,你看歐元兌美元跌了13%還多,就可以理解了。

當然,我說今年美元依然面臨壓力,缺乏動力,並不是說美元今年還要繼續大跌,只是可能難以有強勢的反彈。而上面的案例,也是給大家一個參考,當你持有正在貶值的美元時,該如何通過投資美元資產來“對沖”美元貶值,看看,沒有讓你再去換匯吧?咱畢竟不是外匯交易員啊。

紐約的對沖基金公司Soroban Capital Partners,旗下管理的總資產在110億美元左右,他們決定將主力基金的資金規模縮減15億美元,儘管這檔基金過去一年也獲得了兩位數的收益。在給投資者的信中,闡述的理由是,儘管基金公司依然看好美國股市,但是從早期基金中退回一部分資金,讓投資者可以了結一部分收益,也讓基金變得更加靈活。

和這個世界上其它領域的表現一樣,越大的常常越笨,主動管理的對沖基金也是規模越大,靈活性越差,因為隨著你的規模增大,能承載你資金的標的會逐步變少。試想,如果基金經理是一位擅長小盤股投資的基金,看著基金規模變大,自己可以施展的空間卻越來越小,這是多麼難受的情況。所以,權衡下來,如果規模限制了未來的盈利空間,那一些基金寧願選擇減少規模,因為盈利部分抽成比例更高,是20%到30%,而管理費率可能就1%,甚至有些基金不收管理費。這樣看來,適當縮減基金規模無非減少本來占比較小的管理費收入,當然,這個也是基金本身的預期,最終效果要看實際收益。

對於投資者來說,也需要注意,你投資的基金受到歡迎,規模增大不見得對你作為一個個體投資人一定是有益的。當年,王亞偉的“華夏大盤精選”儘管買了一堆小盤股,受到了“名不副實”的質疑。但是,業績好啊,長期排第一,同時,這檔基金長期關閉申購,讓好多投資者看了乾著急,提著錢都不讓買啊。不過,這確實更利於基金經理的發揮,保障老投資者的利益。

那麼,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和ETF會出現規模帶來的麻煩嗎?SPY可都快3000億美元了。一般情況下不會,因為被動投資本身不追求超額收益,指數有啥就配啥,有新資金進入,按照指數配就是了。而且大家也可以發現,做成超大規模的基金大都是主流指數,它們的成分股通常很多,所以很分散,比如SPY的3000億美元背後“鎖定”的個股股份,也是分攤到500只成分股上。

所以,除非特殊情況,比如本來就投資小盤股,而且策略限制的範圍本身就窄的ETF,突然出現大規模資金進入。這種情況,去年還出現過一次,那就是金礦小盤股基金GDXJ,因為黃金行情帶動的題材股行情,讓這只ETF也湧入大量資金,基金方面也發現市場中成分股的籌碼有些吃緊。於是,這只ETF做了一個大刀闊斧的改變,就是把掛鉤指數標準直接改了,擴大了其“小盤股”的標準,投資的標的也就多了,當然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特別如果你投資的是掛鉤主流指數的ETF的時候,概率就更小了。

如果,你看人民幣連續跌的時候,卯足了勁兒猛換美元,如今看美元跌,又拼了命的要找其它幣換,那就失去了本來換美元的“初心”。關鍵是,這樣折騰一番,不見的回避了風險,還可能換了誰,遇上誰跌,這可不是因為你點背,而是你的這種節奏無形中就可能是逆週期的。

在去年的《人民幣大漲!去年兌換美元的人都“哭了”?》中,我談了兌換美元或者其它貨幣正確的態度,其中特別提及,換了美元不是就完成了風險分散和資產配置,你得把美元用到其它投資上啊。

有朋友也疑惑,這美聯儲加息,特朗普減稅,不是應該把美元拉高嗎?這裡需要注意,美聯儲加息確實利好美元,但是“利好”是個傾向,不是結果。美元的走勢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非僅看一個方面的利好或者利空。

比如,加息減稅,是有讓美元回流和向上的動力,但是投資要看最終收益率和預期。美國經濟在復蘇,但是全球經濟到處在復蘇,長期來看,美國經濟可能更穩,美元更穩,但是這個階段,無論成熟市場的歐洲日本,還是新興市場,都充滿機會,投資者也並不急於回到美國。另外,如美債被拋售,歐洲央行可能收緊貨幣政策,還有特朗普政府的時不時來些么蛾子事兒,比如政府關門,也都是對美元的壓制因素。

另外,你看美元去年跌這麼多,好像也沒見美國政壇有什麼人出來嚷嚷,也琢磨出來了吧,這美元貶值看來符合美國國家和商業利益。是的,特朗普的口號是“美國第一”,不是“美元第一”。而弱勢的美元,對美國經濟現在看沒壞處,一方面增強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從財務報表角度,美國跨國公司海外市場的收入,並到報表的時候,也能換算成更多美元,會提高企業的利潤。

正因為如此,換了美元,不要讓它躺著,至少用其中部分資金尋找更高收益的投資管道。特別注意,嘗試投資“對沖”美元貶值的品種,即受益于美元疲軟的標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一些跨國公司,美元弱勢本身提高它們海外收入貢獻,美元再回流國內又受益稅改,錢到了國內其實不見得美國真有多少投資項目,所以還是回購股票,加大分紅,又在刺激股價。

那麼,還有什麼用美元投資,卻受益美元貶值的品種?那就在海外市場中找,找那些股市上漲,同時本國貨幣對美元升值的市場。你說,我手上是美元啊,找到這些市場有什麼用?簡單,選擇投資美股上這些市場對應的ETF即可。

這個原理很簡單,容我慢慢說,比如歐元兌美元過去一年升值很強勁,那麼美股的歐洲ETF就受益,因為這些基金募集美元,但是歐洲要用歐元投資當地股市,而最終這些美國市場的基金還是要以美元計價。所以,這些歐元資產折算成美元,在美國公佈資產淨值的時候,隨著歐元升值,自然會比過去可以換算成更多美元,即在美元貶值過程中獲得額外收益,這也算是“被動套利”吧。

舉個例子,看看過去一年德國DAX指數、歐元兌美元匯率、美國的德國基金EWG的走勢對比。

可以看到,圖中深藍色的DAX指數漲了16.45%,再看美股的德國市場基金EWG,雖然持股並不是與DAX完全一致,但也是大盤股風格,所以基本差不太多,我們可以看到,淺藍色線的EWG漲了28%。為什麼差這麼多?因為EWG以美元計價,看看圖中,歐元對美元同期漲了14.27%,你或許就有個起碼感性的認識了,這是在歐元升值時,在美國市場投資德國基金的巨大紅利啊。

我們換個情形,看看歐洲剛開始QE後,歐股大漲,歐元大幅貶值的情況:

就是反過來了,DAX指數四個來月漲了近30%,但是EWG只漲了12.58%,但是,你看歐元兌美元跌了13%還多,就可以理解了。

當然,我說今年美元依然面臨壓力,缺乏動力,並不是說美元今年還要繼續大跌,只是可能難以有強勢的反彈。而上面的案例,也是給大家一個參考,當你持有正在貶值的美元時,該如何通過投資美元資產來“對沖”美元貶值,看看,沒有讓你再去換匯吧?咱畢竟不是外匯交易員啊。

紐約的對沖基金公司Soroban Capital Partners,旗下管理的總資產在110億美元左右,他們決定將主力基金的資金規模縮減15億美元,儘管這檔基金過去一年也獲得了兩位數的收益。在給投資者的信中,闡述的理由是,儘管基金公司依然看好美國股市,但是從早期基金中退回一部分資金,讓投資者可以了結一部分收益,也讓基金變得更加靈活。

和這個世界上其它領域的表現一樣,越大的常常越笨,主動管理的對沖基金也是規模越大,靈活性越差,因為隨著你的規模增大,能承載你資金的標的會逐步變少。試想,如果基金經理是一位擅長小盤股投資的基金,看著基金規模變大,自己可以施展的空間卻越來越小,這是多麼難受的情況。所以,權衡下來,如果規模限制了未來的盈利空間,那一些基金寧願選擇減少規模,因為盈利部分抽成比例更高,是20%到30%,而管理費率可能就1%,甚至有些基金不收管理費。這樣看來,適當縮減基金規模無非減少本來占比較小的管理費收入,當然,這個也是基金本身的預期,最終效果要看實際收益。

對於投資者來說,也需要注意,你投資的基金受到歡迎,規模增大不見得對你作為一個個體投資人一定是有益的。當年,王亞偉的“華夏大盤精選”儘管買了一堆小盤股,受到了“名不副實”的質疑。但是,業績好啊,長期排第一,同時,這檔基金長期關閉申購,讓好多投資者看了乾著急,提著錢都不讓買啊。不過,這確實更利於基金經理的發揮,保障老投資者的利益。

那麼,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和ETF會出現規模帶來的麻煩嗎?SPY可都快3000億美元了。一般情況下不會,因為被動投資本身不追求超額收益,指數有啥就配啥,有新資金進入,按照指數配就是了。而且大家也可以發現,做成超大規模的基金大都是主流指數,它們的成分股通常很多,所以很分散,比如SPY的3000億美元背後“鎖定”的個股股份,也是分攤到500只成分股上。

所以,除非特殊情況,比如本來就投資小盤股,而且策略限制的範圍本身就窄的ETF,突然出現大規模資金進入。這種情況,去年還出現過一次,那就是金礦小盤股基金GDXJ,因為黃金行情帶動的題材股行情,讓這只ETF也湧入大量資金,基金方面也發現市場中成分股的籌碼有些吃緊。於是,這只ETF做了一個大刀闊斧的改變,就是把掛鉤指數標準直接改了,擴大了其“小盤股”的標準,投資的標的也就多了,當然也引發了一些爭議。不過,這種情況很少發生,特別如果你投資的是掛鉤主流指數的ETF的時候,概率就更小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