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強監管下,為啥銀行股反而這麼牛?

作者:林凜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776篇原創首發文章

看似複雜、看似賺錢難, 但其實如今資本市場的邏輯變得更簡單粗暴——哪裡有價值窪地,

哪裡就會被迅速填平。 這在上周的A股銀行板塊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儘管年初以來一行三會監管不斷出臺, 但同期銀行股漲幅已達12.4%, 大幅跑贏大盤。 截至1月19日收盤, 張家港行漲停, 建設銀行大漲7%, 工商銀行大漲6.1%, 農業銀行上漲3.55%, 三大行均創出歷史新高。 從目前看, 五大行中還有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未能突破2015年中高點。

早年的銀行股分析師往往都自嘲無人問津, 因為銀行板塊沒有“想像空間”, 股價很難像創業板小盤股那樣拔地而起。 不過, 正如去年作為全球估值窪地的港股大漲, 從行業來看, 中資銀行板塊也正在被眾多中外機構搶籌。

“價值的發現, 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從去年四季度就表示,

四大行盈利改善大且趨勢明確, 估值或大重構, 迎來大提升。

大行盈利改善大, 且趨勢明確, 應給予估值溢價;

2018年持續強監管格局下, 大行監管影響較小;

外資等增量資金配置偏好大行, 為估值築底。

金融股估值打了“風險折扣”

去年四季度以來, 險資、外資、銀行理財股票委外、價值型公募等穩健增量資金配置風格, 正帶來銀行股估值的大重構。 這一趨勢值得關注。

就監管趨嚴而言, 這似乎並不會令外資退卻。 恰恰相反, “這並不影響外資整體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興趣, 以前不去杠杆, 外資擔心中國大金融板塊的宏觀風險, 現在去杠杆反而有利於市場長期健康。 ”有外資基金經理這樣對筆者表示。

其實, 一直以來投資者將中國的銀行視為中國宏觀風險的代表, 並因此在估值上給中國上市銀行打了大幅折扣。 資料顯示, 中國上市金融機構, 尤其是上市銀行, 估值比國際同行顯著偏低。

而從2016年末開始, 一場轟轟烈烈的去杠杆運動正式拉開序幕, 時至今日仍沒有絲毫結束的意思。

監管機構開始降低同業杠杆, 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

2017年上半年財報資料顯示金融去杠杆已取得初步成果, 金融機構已開始從監管套利轉向服務實體經濟。 去年9月, 中國銀行業表內/外杠杆已由2016年底的172%/319%下降到2017年中的166%/250%。

過去幾年, 表外擴張、監管套利行為在中小銀行中較為集中, 而四大行目前受到監管的打擊更小, 因此近期四大行也呈現領漲態勢, 連此前始終盤踞在3.6上下的農業銀行也開始朝著5奔去。

廖志明此前就提及, 銀行股是優質核心資產, 銀行股股息率較高(超4%), 業績穩定且當前處於業績上行週期, ROE(淨資產收益率)達15%, PE(TTM, Trailing Twelve Months, 動態市盈率)估值卻僅有8倍。 銀行板塊為A股PE最低的板塊, ROE卻明顯高於大多數板塊,

僅次於家電及食品飲料。 價值型增量資金或大幅加大對銀行股的配置, 帶來估值的大重構。

其中, 四大行8倍PE估值很低, 全球主要上市銀行2017年的PE估值平均為14倍。 美國四大商行中, 富國和摩根大通估值高達1.7倍PB(市淨率), ROE卻僅有10%左右, 顯著低於A股四大行15%的ROE水準。 A股四大行價值嚴重低估。 大行再漲30%估值到1.3倍18PB, 機構普遍認為這種估值仍是很低的, 可見空間之大。

邏輯很簡單, 雖然銀行股沒騰訊這麼大的想像空間, 但強就強在是估值窪地, 在全球資產價格高企的背景下, 有窪地遲早會被填平。

銀行或許就是這一輪“週期股”

去年,市場“炒週期”熱情高漲,從家電到黑色、有色工業品等題材不斷,背後的邏輯就是供給側改革下的經濟“新週期”。

也有分析師認為,銀行股很可能是近期的“週期股”。邏輯在於,銀行的盈利是滯後於經濟週期的。

國信證券首席分析師王劍也提及,有些行業你只要盈利在增長,它的股價就能漲,但這個時候銀行肯定不會漲。因為既然企業的盈利在變差,那麼市場是足夠聰明的,市場有一定的遠見,就能知道下一步照這樣惡化下去總會有企業還不起錢了,到那個時候銀行就會產生不良貸款,就會遭受損失。在企業盈利已經變差但是還能還得起銀行的貸款本息的時候,市場就能預見到未來,就會賣出銀行股。所以這裡能看到銀行的股價在盈利發生變化前就會下跌。

回憶一下2007年底到2008年初、還有2011年底到2012年初這段時間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是銀行股的盈利還顯示非常好的增長,但企業的盈利變差了,銀行股股價就會跌。

如今,情況恰恰相反。各界開始預計2018年GDP會開始小幅向下,而自2016年底起,大行盈利觸底回升,盈利增速由2016年底的0.2%的歷史低位水準,回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4.1%,主要由息差平穩和資產品質改善帶動。

一般而言,機構看銀行股,最關注的就是兩大指標:淨息差+NPL(Non-performing Loan,不良債權)。

2017年三季度,大行息差環比上行3BP至2.05%,受市場利率持續上升等影響,雖然銀行的存貸款基準利率沒變,但在利率市場化的導向下,其實銀行已經開始自動上浮,這預計將在2018年持續,未來大行的息差優勢可能進一步體現。

上週三還有傳言稱,某近期核心標的銀行,要求控制貸款頭寸、提升貸款定價水準。此前大力為銀行股吆喝的券商分析師對此消息振奮不已,紛紛表示:“這是需要被大力點贊的迅速回應,我們判斷其原因在於——銀監會4號文後,各類非標融資管道預計將受到更大約束,信貸資源將更加稀缺,貸款定價將繼續提升,因此,當下一開年,先節約子彈,後面將寶貴的貸款額度用在定價更高的項目上,這將更加利好該行今年的貸款定價提升、息差提升和業績反彈。請牢牢把握今年銀行業息差超預期的前景、堅定入場深蹲起跳拐點標的!”

就NPL來看,去年以來,各大銀行不良率就開始不斷下降。四大行中,工行、建行、農行的不良和關注貸款率出現持續下行,中行略有波動,但該比率位於較低水準。從不良的先行指標看,2017年上半年工、建、農行,90天以內逾期貸款維持同比負增長。

天風證券預計,四大行2017年全年增速有望超過5%,2018年有望近10%。大行業績改善有支撐,一是在強監管之下確定性較高,二是在經濟平穩復蘇之下改善持續性足。

此外,大行與股份行成長性逆轉——2010年以來的多數時期,股份行等資產規模增速明顯快於大行。而受強監管以及存款增長不力等影響,中小行資產規模增速大幅下降,大行與股份行成長性逆轉。大行由於客戶基礎好,存款增長向好,資產規模穩健擴張。2017年6月以來,大行資產規模增速高於股份行。

中外機構搶籌

今年初的銀行股行情,和主力機構的倉位變化也密切相關。除了國內機構,國外機構配置的比例也可能進一步上升。

今年6月1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正式納入中國A股,而大金融板塊也可能是受益者。此外,MSCI也將在今年分兩步審議納入A股(5月半年度審議納入比例2.5%和8月季度審議納入比例提升至5%)。基於5%的納入比例,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0.73%,占亞洲市場(除日本外)指數的0.83%,占ACWI全球指數的0.1%。

機構預計初步帶來的資金流入約為170~180億美元。如果中國A股在未來完全納入,預計資金流入可能達到3400億美元左右。根據其他新興市場的經驗,每年的納入比例都會逐步提升。例如1992年,韓國首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比例為20%;1996年,該比例調升至50%;1998年2月,全面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目前披露納入的222只個股中包含19家銀行股(5家大行+8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除杭州銀行外】),在222只個股總計市值的占比為28%,行業占比最高。天風證券測算2018年流入A股銀行板塊的資金約為50億美元,銀行板塊將是最大受益者。

不過,在市場開始出現一致預期的情況下,也需要關注監管政策的超預期,以及經濟增長的擾動,估值仍然是一條主線。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銀行或許就是這一輪“週期股”

去年,市場“炒週期”熱情高漲,從家電到黑色、有色工業品等題材不斷,背後的邏輯就是供給側改革下的經濟“新週期”。

也有分析師認為,銀行股很可能是近期的“週期股”。邏輯在於,銀行的盈利是滯後於經濟週期的。

國信證券首席分析師王劍也提及,有些行業你只要盈利在增長,它的股價就能漲,但這個時候銀行肯定不會漲。因為既然企業的盈利在變差,那麼市場是足夠聰明的,市場有一定的遠見,就能知道下一步照這樣惡化下去總會有企業還不起錢了,到那個時候銀行就會產生不良貸款,就會遭受損失。在企業盈利已經變差但是還能還得起銀行的貸款本息的時候,市場就能預見到未來,就會賣出銀行股。所以這裡能看到銀行的股價在盈利發生變化前就會下跌。

回憶一下2007年底到2008年初、還有2011年底到2012年初這段時間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就是銀行股的盈利還顯示非常好的增長,但企業的盈利變差了,銀行股股價就會跌。

如今,情況恰恰相反。各界開始預計2018年GDP會開始小幅向下,而自2016年底起,大行盈利觸底回升,盈利增速由2016年底的0.2%的歷史低位水準,回升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4.1%,主要由息差平穩和資產品質改善帶動。

一般而言,機構看銀行股,最關注的就是兩大指標:淨息差+NPL(Non-performing Loan,不良債權)。

2017年三季度,大行息差環比上行3BP至2.05%,受市場利率持續上升等影響,雖然銀行的存貸款基準利率沒變,但在利率市場化的導向下,其實銀行已經開始自動上浮,這預計將在2018年持續,未來大行的息差優勢可能進一步體現。

上週三還有傳言稱,某近期核心標的銀行,要求控制貸款頭寸、提升貸款定價水準。此前大力為銀行股吆喝的券商分析師對此消息振奮不已,紛紛表示:“這是需要被大力點贊的迅速回應,我們判斷其原因在於——銀監會4號文後,各類非標融資管道預計將受到更大約束,信貸資源將更加稀缺,貸款定價將繼續提升,因此,當下一開年,先節約子彈,後面將寶貴的貸款額度用在定價更高的項目上,這將更加利好該行今年的貸款定價提升、息差提升和業績反彈。請牢牢把握今年銀行業息差超預期的前景、堅定入場深蹲起跳拐點標的!”

就NPL來看,去年以來,各大銀行不良率就開始不斷下降。四大行中,工行、建行、農行的不良和關注貸款率出現持續下行,中行略有波動,但該比率位於較低水準。從不良的先行指標看,2017年上半年工、建、農行,90天以內逾期貸款維持同比負增長。

天風證券預計,四大行2017年全年增速有望超過5%,2018年有望近10%。大行業績改善有支撐,一是在強監管之下確定性較高,二是在經濟平穩復蘇之下改善持續性足。

此外,大行與股份行成長性逆轉——2010年以來的多數時期,股份行等資產規模增速明顯快於大行。而受強監管以及存款增長不力等影響,中小行資產規模增速大幅下降,大行與股份行成長性逆轉。大行由於客戶基礎好,存款增長向好,資產規模穩健擴張。2017年6月以來,大行資產規模增速高於股份行。

中外機構搶籌

今年初的銀行股行情,和主力機構的倉位變化也密切相關。除了國內機構,國外機構配置的比例也可能進一步上升。

今年6月1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正式納入中國A股,而大金融板塊也可能是受益者。此外,MSCI也將在今年分兩步審議納入A股(5月半年度審議納入比例2.5%和8月季度審議納入比例提升至5%)。基於5%的納入比例,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0.73%,占亞洲市場(除日本外)指數的0.83%,占ACWI全球指數的0.1%。

機構預計初步帶來的資金流入約為170~180億美元。如果中國A股在未來完全納入,預計資金流入可能達到3400億美元左右。根據其他新興市場的經驗,每年的納入比例都會逐步提升。例如1992年,韓國首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比例為20%;1996年,該比例調升至50%;1998年2月,全面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目前披露納入的222只個股中包含19家銀行股(5家大行+8家股份行+6家城商行【除杭州銀行外】),在222只個股總計市值的占比為28%,行業占比最高。天風證券測算2018年流入A股銀行板塊的資金約為50億美元,銀行板塊將是最大受益者。

不過,在市場開始出現一致預期的情況下,也需要關注監管政策的超預期,以及經濟增長的擾動,估值仍然是一條主線。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