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被禁6年的《無問西東》:拒絕做陽痿青年

轉載自【國館讀書】, 搜索【guoguandushu】便可關注

被禁播6年的《無問西東》, 終於來了。

一上映就火。 很多人看過以後說:“這部電影四個故事, 全部都是關於清華的畢業生。 我又不是清華畢業的, 關我什麼事?”

其實, 仔細看過電影以後, 我才發現:這部電影不僅是關於清華畢業生的, 它還是關於年輕人, 乃至是關於中國人現狀的一部電影。

(以下內容稍有劇透, 如有不適, 也一定要撐著看下去。 )

01

四個故事是這樣的:

第一部分:現代, 張果果(張震飾)的故事

張果果是廣告公司職員, 因工作需要接觸到了分娩四胞胎的一家人:四胞胎出生時情況危急, 需要大量錢財做手術。

後來廣告策劃沒通過, 張果果進退兩難, 不知道該不該繼續幫這一家人。

這時, 張果果的朋友跟他說:“果果, 你可要小心。 我去年跟你一樣, 攬下了這種事。 結果那家人不僅要我給他們找醫院、找房子, 還讓我給大人找工作。

我這不就相當於認了一門親戚了嗎?”

仔細想想, 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見到老人家跌倒了, 我們不敢上去扶, 是因為旁邊的人都說:“別管他, 走吧, 小心訛你一筆。 ”

你想行使善心, 但一想到別人被騙的遭遇, 一聽別人給你的“指點”, 立馬就慫了。

第二部分:1962年, 王敏佳(章子怡飾)、李想(鐵政飾)的故事

王敏佳和李想是好朋友, 有個共同的老師。 老師經常被師母家暴, 於是他們就偽造老師的字跡寫了封信, 向師母的工作單位揭發。

這件事被師母發現了。 她誣陷王敏佳是小三, 還要開批鬥會公開她。 李想很痛苦:錯誤是他和王敏佳兩人犯下的, 他該不該說出來, 與王敏佳共同承擔呢?

他已經得到了去藏區支邊的重任, 如果他供出了自己, 這項光榮的任務一定會被剝奪。

你想行使勇氣, 但別人的眼光讓你無地自容, 甚至附帶把你的利益也剝奪。 他人強大的淫威讓你無法突破。

第三部分:抗戰前期, 沈光耀(王力宏飾)的故事

沈光耀是高富帥。 在西南聯大, 是一個神一般的天才。

飛虎隊需要在學生中招募空軍, 他義無反顧舉手報名。

可是他的母親來了, 堅決反對他從軍:“你所能得到的名利光榮, 祖上早就有了。 媽媽只希望你過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平安過這一生。 ”

無奈之下, 沈光耀屈服了。

你想綻放生命, 自由選擇自己最理想的職業,

但家人的控制讓你妥協了。

第四部分:20年代, 吳嶺瀾(陳楚生飾)的故事

吳嶺瀾國文和英語都得到了班上最高分, 但物理化學卻考不及格。 尷尬的是:他就是物理化學專業的學生。

校長梅貽琦問他這是怎麼回事, 吳嶺瀾回答:“在這個國難當頭的時節, 最優秀的人都要學實業。”

這其實是今天很多學生選專業的心態:理科好找工作、工資也高,明明自己不喜歡,卻因為身邊的人都這麼幹,所以我也要這麼幹。

我覺得《無問西東》很接地氣,原因就在這裡。跟故事裡的四位主人公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綁架”的年代:

你只能這樣幹,你不能這樣幹。這種“綁架”,有善意的,有惡意的,也有無意的,但本質上都一樣:在旁人的“綁架”中,你始終無法做自己,最終生生活成了別人眼中的一個“好孩子”,卻成為了自己眼中的平庸者。

02

想起了電影《白鹿原》。

白嘉軒是白鹿鄉大家長,恪守傳統道德,不知變通。他的兒子——白孝文,畏父如畏神,從來對父親都是言聽計從。

小時候,白孝文和夥伴們黑娃偷看牲畜交配,還掄過去一磚頭,嚇跑了兩個牲畜。

牲畜主人非常氣憤,抓住幾個孩子到白嘉軒面前興師問罪。

白嘉軒氣急敗壞,拿起酸棗枝就打。其他小孩子都跑了,剩下白孝文不敢躲也不敢跑,結果被父親一鞭抽下來,抽成了性無能。

長大以後,白孝文接受了包辦婚姻。他心裡很不爽:其他小夥伴要麼勇敢抗婚,要麼遠離家鄉,他一個人卻要守著這個他不喜歡的女人過日子。

媳婦知道他的狀況,多次鬧翻;他跟小夥伴們說好了要放火燒軍閥的糧倉,最後也因為父親的阻攔不敢去參加。

小夥伴都覺得他就是個“慫貨”。白孝文什麼都“無能”,一腔愁悶憋在心裡。

回顧《無問西東》的幾個主角,不也是類似的心理嗎:

吳嶺瀾被環境所迫,不得不學理科;沈光耀迫于母親的威逼,無法從軍;李想迫於時代的瘋狂,不敢站出來承擔責任;張果果擔心麻煩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敢幫助四個孩子。

他們不是生理上的性無能,卻可以歸結為一種心理上的“無能”:你想要瘋狂活出一把自己,但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你放棄了這種嘗試。

最後,你變成了自己都看不起的人。

03

魔術師巴納姆曾經有過一個自評:

“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元素。”

有位心理學家受此啟發,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讓每位實驗者填一份“自評表格”,內容包括你覺得自己是否受歡迎、你覺得自己夠合群嗎等等。然後把表格收上來,做出一個反應“平均值”的表格。

過了半年,等他覺得實驗者已經把實驗忘得差不多了,再拿著這份“平均值”表格和每位元參加者的“自評表格”,把表格統統打亂,讓他們去選最能夠反應他們自己情況的表格。

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選擇的都是“平均值”表格。

這叫巴納姆效應,反應了這樣一個事實:

絕大多數人都傾向于成為處於“平均值”的人,不願意與別人有任何不同,甚至都不願意出類拔萃。

做出格的人,代價太大了。

做個普通人,很簡單。但問題是:如果你生在瘋狂的年代,做個普通人代表一件成為罪惡的幫兇,你也會過得很鬱悶。

在李想和王敏佳的故事裡,王敏佳被人誣陷。她在批鬥臺上嫣然一笑,意思是“我不怕你們”。師母看不過眼,憤然大喊:“她居然還敢笑!打死她!”

為什麼她不能笑?這種“綁架”是多無知啊。

可憐的王敏佳,被瘋狂的群眾打得死去活來,奄奄一息。

而李想其實就在批鬥會的對面,做支邊前的宣誓儀式。他眼睜睜看著王敏佳在他面前被打死,無動於衷。

那一刻,他選擇做一個普通的群眾。他沒有打王敏佳,但他的懦弱與自私,是王敏佳身上無數傷痕的來源之一。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做這樣的普通人,你還會選擇走這條路嗎?

04

《無問西東》第一個故事,吳嶺瀾因為學不好本專業,去請教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跟他說:“沒錯,你每天認真學習,過得很踏實。但你缺乏了一種力量:真實的力量。你不是真的喜歡理科,你只是在別人的眼光逼迫下,麻木地選擇了理科。”

吳嶺瀾問:“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都不違背自己,都讓自己感到坦蕩而安心,這就是真實。”

吳嶺瀾由此放下了心理包袱:我喜歡藝術,別人說藝術無用,但誰說藝術不能救國?藝術能夠讓人得到一種安定平和的力量,即使頭上飛機飛過,也無畏無懼。

於是,他成為了西南聯大藝術老師,啟發了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沈光耀。飛機來襲,沈光耀在廚房碰到吳嶺瀾。吳嶺瀾說:

“哪有學生不跑,老師先跑的道理?走吧,孩子!”他提著鴿子籠,從容避難。

吳嶺瀾的話鼓勵了沈光耀:一個能夠不忘自己真心的人,能夠獲得一份豐沛而滿足的內心力量。參軍就是我最大的真心,哪怕對不起媽媽,我也要去做!

沈光耀做飛行員的時候,經常駕著飛機,把食物投送給附近的孤兒。其中一個孤兒,就是第三段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陳鵬。他也是李想和王敏佳的朋友。

王敏佳被打死以後,陳鵬對李想說了一句話:“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以後好好待人,就是對王敏佳最好的懷念。”

李想放棄了自己的自私,蛻變為一個無私的人:

在邊區支援,他為了保護另外兩位夥伴,把所有食物留給他們,自己徒步千里找救援。就在他指明同伴的位置以後,力竭而亡。

這兩位夥伴,就是第四段故事張果果的父母。

張果果陷入道德的兩難選擇,父母為他開導:不要忘記你的初心,過不開心的生活。

最後張果果釋然了:去他媽的敲詐勒索,幫人才能讓我快樂!他給四胞胎一家人落戶北京、找好房子、給了三年的房租、幫大人們找到工作。

之前下屬說他們在死纏爛打,其實不是:這一家人只不過是想送份禮物給張果果,那是四隻毛筆,筆毫是用四個孩子的胎毛做成的。

他們只是想以此感謝張果果。張果果最終明白:做自己,其實也不會損失什麼。

他看望四個孩子時,有一段獨白:“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年輕人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淵博的知識、也不是遠大的前程,而是那顆勇往直前、不畏他人閒言碎語的真心。

擁有這樣的年輕人,我們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05

《白鹿原》裡,白孝文原本以為:只要聽從父親的意見,就可以安安穩穩過一輩子。沒想到自己過得反而不如其他不聽話的人。

後來他遇上了田小娥,終於找到了愛的感覺。但田小娥是黑娃的妻子,父親白嘉軒也把她當做是個瘟神。

後來黑娃鬧革命、成了土匪,被國民黨追殺,白孝文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小娥的責任。

白嘉軒知道以後,氣得要死。還是像小時候一樣,拿起酸棗枝就抽兒子。

白孝文被抽了以後,終於想明白了:我小時候你是這樣抽我,現在我長大了你還是這樣抽我。你他媽到底有沒有把我當人!

白孝文決定和父親分家,搬到田小娥那裡去住。沒想到這樣決絕了以後,白孝文反而衝破了心理障礙:

田小娥跟他說:“吃了幾擔藥沒頂事。酸棗刺刺把你臉一刷,倒成個人了。”

白孝文沉醉地說:“過去要臉,就要成那熊樣子。現在不要臉了,倒還零幹了!人不要臉真是太悅意了!”

“不要臉”以後,白孝文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還加入了共產黨,後來更是做到了長官級別。

“不要臉”不是單純撕破臉皮、猥瑣骯髒,它代表了年輕人敢於衝破世俗束縛,敢於反抗社會大流的庸俗和壓抑,敢於爭取自己的幸福的心理狀態。

沒經過“不要臉”的年輕人,都不算真的成人。白孝文成人了,《無問西東》的主角也都個個成人。

只有這樣的精神,才值得被傳頌下去。

06

作家孫圈圈曾經講過自己的故事:

剛畢業那年,她沒找到理想的工作,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

她覺得自己混得太差了,仔細對比了其他混得不錯的人,發現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特立獨行:

不喜歡社團生活,大學四年一個社團都沒加入;不喜歡熱鬧,連男朋友都說她不熱情。

於是,她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她開始混圈子,開始附和別人的想法,做別人喜歡她做的事情。

目的就是要讓別人知道:我和你們是同一類人。

這種偽裝讓她得到了一點事業上的成就,但也覺得很累。

後來她加了一個大老闆的MSN,兩人討論產品思路。聊了幾次以後,這個大老闆對她說:

“圈圈,我覺得你是個很有想法的年輕人。但為什麼我聽很多同事回饋,說你沒主見,還總愛混圈子?我看得出來,你不是這個類型的人啊。”

孫圈圈說出了自己以前的事。大老闆跟她說:“你記住,人最大的權利就是做自己。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感到不安。

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適合自己的朋友以及適合自己的未來。事實上,我非常非常喜歡你原本的個性。”

就在那一刻,孫圈圈終於領悟了:做自己,又不是違反法律的事,不過是讓別人看不太慣而已。

而為了讓別人看得慣自己,你讓自己變成了籠子裡的鳥,接受別人虛榮心的投喂,何苦呢?

隨後,孫圈圈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篩選客戶,開發產品,全部都是自己操刀。她發現自己以前的不順,根本不是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

她連續3年拿了公司優秀員工獲得者,帶領團隊拿到大中華案例比賽的冠軍,成為公司晉升最快的顧問。

最後孫圈圈明白了:對自己真誠,與自己的性格和解,才是活在世上最有效的套路。

《無問西東》講的也是這樣的套路:你不要以為附和芸芸眾生會讓你得到解脫,因為芸芸眾生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活。有想法就趕緊去做吧,管他三七二十一。

年輕是很短暫的歲月,更要抓緊時間去揮灑。

07

幾年前有個段子,講的是幾個清華畢業生坐計程車。

在車上,幾個學生聊起了某某幾年前買房了,真是人生贏家啊。計程車司機聽完以後,默默說了句:

“我家拆遷分了幾套房,可我就是個開車的,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如果你們北大、清華畢業,人生的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房,而不是思考國家的未來,那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這個段子不一定是真的,這個司機也不一定真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但他確實說出了中國人的困境:

當大家都在隨大流而活,完全不想著衝破世俗、追求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這個國家還有希望嗎?

也許這就是《無問西東》對現實當下最大的意義,它教你“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最優秀的人都要學實業。”

這其實是今天很多學生選專業的心態:理科好找工作、工資也高,明明自己不喜歡,卻因為身邊的人都這麼幹,所以我也要這麼幹。

我覺得《無問西東》很接地氣,原因就在這裡。跟故事裡的四位主人公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綁架”的年代:

你只能這樣幹,你不能這樣幹。這種“綁架”,有善意的,有惡意的,也有無意的,但本質上都一樣:在旁人的“綁架”中,你始終無法做自己,最終生生活成了別人眼中的一個“好孩子”,卻成為了自己眼中的平庸者。

02

想起了電影《白鹿原》。

白嘉軒是白鹿鄉大家長,恪守傳統道德,不知變通。他的兒子——白孝文,畏父如畏神,從來對父親都是言聽計從。

小時候,白孝文和夥伴們黑娃偷看牲畜交配,還掄過去一磚頭,嚇跑了兩個牲畜。

牲畜主人非常氣憤,抓住幾個孩子到白嘉軒面前興師問罪。

白嘉軒氣急敗壞,拿起酸棗枝就打。其他小孩子都跑了,剩下白孝文不敢躲也不敢跑,結果被父親一鞭抽下來,抽成了性無能。

長大以後,白孝文接受了包辦婚姻。他心裡很不爽:其他小夥伴要麼勇敢抗婚,要麼遠離家鄉,他一個人卻要守著這個他不喜歡的女人過日子。

媳婦知道他的狀況,多次鬧翻;他跟小夥伴們說好了要放火燒軍閥的糧倉,最後也因為父親的阻攔不敢去參加。

小夥伴都覺得他就是個“慫貨”。白孝文什麼都“無能”,一腔愁悶憋在心裡。

回顧《無問西東》的幾個主角,不也是類似的心理嗎:

吳嶺瀾被環境所迫,不得不學理科;沈光耀迫于母親的威逼,無法從軍;李想迫於時代的瘋狂,不敢站出來承擔責任;張果果擔心麻煩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敢幫助四個孩子。

他們不是生理上的性無能,卻可以歸結為一種心理上的“無能”:你想要瘋狂活出一把自己,但因為沒有足夠的勇氣,你放棄了這種嘗試。

最後,你變成了自己都看不起的人。

03

魔術師巴納姆曾經有過一個自評:

“我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元素。”

有位心理學家受此啟發,設計了一個實驗。

他讓每位實驗者填一份“自評表格”,內容包括你覺得自己是否受歡迎、你覺得自己夠合群嗎等等。然後把表格收上來,做出一個反應“平均值”的表格。

過了半年,等他覺得實驗者已經把實驗忘得差不多了,再拿著這份“平均值”表格和每位元參加者的“自評表格”,把表格統統打亂,讓他們去選最能夠反應他們自己情況的表格。

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選擇的都是“平均值”表格。

這叫巴納姆效應,反應了這樣一個事實:

絕大多數人都傾向于成為處於“平均值”的人,不願意與別人有任何不同,甚至都不願意出類拔萃。

做出格的人,代價太大了。

做個普通人,很簡單。但問題是:如果你生在瘋狂的年代,做個普通人代表一件成為罪惡的幫兇,你也會過得很鬱悶。

在李想和王敏佳的故事裡,王敏佳被人誣陷。她在批鬥臺上嫣然一笑,意思是“我不怕你們”。師母看不過眼,憤然大喊:“她居然還敢笑!打死她!”

為什麼她不能笑?這種“綁架”是多無知啊。

可憐的王敏佳,被瘋狂的群眾打得死去活來,奄奄一息。

而李想其實就在批鬥會的對面,做支邊前的宣誓儀式。他眼睜睜看著王敏佳在他面前被打死,無動於衷。

那一刻,他選擇做一個普通的群眾。他沒有打王敏佳,但他的懦弱與自私,是王敏佳身上無數傷痕的來源之一。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做這樣的普通人,你還會選擇走這條路嗎?

04

《無問西東》第一個故事,吳嶺瀾因為學不好本專業,去請教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跟他說:“沒錯,你每天認真學習,過得很踏實。但你缺乏了一種力量:真實的力量。你不是真的喜歡理科,你只是在別人的眼光逼迫下,麻木地選擇了理科。”

吳嶺瀾問:“什麼是真實?”

“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都不違背自己,都讓自己感到坦蕩而安心,這就是真實。”

吳嶺瀾由此放下了心理包袱:我喜歡藝術,別人說藝術無用,但誰說藝術不能救國?藝術能夠讓人得到一種安定平和的力量,即使頭上飛機飛過,也無畏無懼。

於是,他成為了西南聯大藝術老師,啟發了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沈光耀。飛機來襲,沈光耀在廚房碰到吳嶺瀾。吳嶺瀾說:

“哪有學生不跑,老師先跑的道理?走吧,孩子!”他提著鴿子籠,從容避難。

吳嶺瀾的話鼓勵了沈光耀:一個能夠不忘自己真心的人,能夠獲得一份豐沛而滿足的內心力量。參軍就是我最大的真心,哪怕對不起媽媽,我也要去做!

沈光耀做飛行員的時候,經常駕著飛機,把食物投送給附近的孤兒。其中一個孤兒,就是第三段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陳鵬。他也是李想和王敏佳的朋友。

王敏佳被打死以後,陳鵬對李想說了一句話:“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以後好好待人,就是對王敏佳最好的懷念。”

李想放棄了自己的自私,蛻變為一個無私的人:

在邊區支援,他為了保護另外兩位夥伴,把所有食物留給他們,自己徒步千里找救援。就在他指明同伴的位置以後,力竭而亡。

這兩位夥伴,就是第四段故事張果果的父母。

張果果陷入道德的兩難選擇,父母為他開導:不要忘記你的初心,過不開心的生活。

最後張果果釋然了:去他媽的敲詐勒索,幫人才能讓我快樂!他給四胞胎一家人落戶北京、找好房子、給了三年的房租、幫大人們找到工作。

之前下屬說他們在死纏爛打,其實不是:這一家人只不過是想送份禮物給張果果,那是四隻毛筆,筆毫是用四個孩子的胎毛做成的。

他們只是想以此感謝張果果。張果果最終明白:做自己,其實也不會損失什麼。

他看望四個孩子時,有一段獨白:“如果提前瞭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

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年輕人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淵博的知識、也不是遠大的前程,而是那顆勇往直前、不畏他人閒言碎語的真心。

擁有這樣的年輕人,我們這個國家才有希望。

05

《白鹿原》裡,白孝文原本以為:只要聽從父親的意見,就可以安安穩穩過一輩子。沒想到自己過得反而不如其他不聽話的人。

後來他遇上了田小娥,終於找到了愛的感覺。但田小娥是黑娃的妻子,父親白嘉軒也把她當做是個瘟神。

後來黑娃鬧革命、成了土匪,被國民黨追殺,白孝文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小娥的責任。

白嘉軒知道以後,氣得要死。還是像小時候一樣,拿起酸棗枝就抽兒子。

白孝文被抽了以後,終於想明白了:我小時候你是這樣抽我,現在我長大了你還是這樣抽我。你他媽到底有沒有把我當人!

白孝文決定和父親分家,搬到田小娥那裡去住。沒想到這樣決絕了以後,白孝文反而衝破了心理障礙:

田小娥跟他說:“吃了幾擔藥沒頂事。酸棗刺刺把你臉一刷,倒成個人了。”

白孝文沉醉地說:“過去要臉,就要成那熊樣子。現在不要臉了,倒還零幹了!人不要臉真是太悅意了!”

“不要臉”以後,白孝文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還加入了共產黨,後來更是做到了長官級別。

“不要臉”不是單純撕破臉皮、猥瑣骯髒,它代表了年輕人敢於衝破世俗束縛,敢於反抗社會大流的庸俗和壓抑,敢於爭取自己的幸福的心理狀態。

沒經過“不要臉”的年輕人,都不算真的成人。白孝文成人了,《無問西東》的主角也都個個成人。

只有這樣的精神,才值得被傳頌下去。

06

作家孫圈圈曾經講過自己的故事:

剛畢業那年,她沒找到理想的工作,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

她覺得自己混得太差了,仔細對比了其他混得不錯的人,發現自己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特立獨行:

不喜歡社團生活,大學四年一個社團都沒加入;不喜歡熱鬧,連男朋友都說她不熱情。

於是,她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適應社會的人:她開始混圈子,開始附和別人的想法,做別人喜歡她做的事情。

目的就是要讓別人知道:我和你們是同一類人。

這種偽裝讓她得到了一點事業上的成就,但也覺得很累。

後來她加了一個大老闆的MSN,兩人討論產品思路。聊了幾次以後,這個大老闆對她說:

“圈圈,我覺得你是個很有想法的年輕人。但為什麼我聽很多同事回饋,說你沒主見,還總愛混圈子?我看得出來,你不是這個類型的人啊。”

孫圈圈說出了自己以前的事。大老闆跟她說:“你記住,人最大的權利就是做自己。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本來面目,而感到不安。

每一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工作、適合自己的朋友以及適合自己的未來。事實上,我非常非常喜歡你原本的個性。”

就在那一刻,孫圈圈終於領悟了:做自己,又不是違反法律的事,不過是讓別人看不太慣而已。

而為了讓別人看得慣自己,你讓自己變成了籠子裡的鳥,接受別人虛榮心的投喂,何苦呢?

隨後,孫圈圈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篩選客戶,開發產品,全部都是自己操刀。她發現自己以前的不順,根本不是因為自己的特立獨行。

她連續3年拿了公司優秀員工獲得者,帶領團隊拿到大中華案例比賽的冠軍,成為公司晉升最快的顧問。

最後孫圈圈明白了:對自己真誠,與自己的性格和解,才是活在世上最有效的套路。

《無問西東》講的也是這樣的套路:你不要以為附和芸芸眾生會讓你得到解脫,因為芸芸眾生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活。有想法就趕緊去做吧,管他三七二十一。

年輕是很短暫的歲月,更要抓緊時間去揮灑。

07

幾年前有個段子,講的是幾個清華畢業生坐計程車。

在車上,幾個學生聊起了某某幾年前買房了,真是人生贏家啊。計程車司機聽完以後,默默說了句:

“我家拆遷分了幾套房,可我就是個開車的,你們才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

如果你們北大、清華畢業,人生的目標就是在北京買套房,而不是思考國家的未來,那這個國家真的沒有希望了。”

這個段子不一定是真的,這個司機也不一定真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但他確實說出了中國人的困境:

當大家都在隨大流而活,完全不想著衝破世俗、追求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這個國家還有希望嗎?

也許這就是《無問西東》對現實當下最大的意義,它教你“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