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一波節奏一個神,一杆Flag一代人

文|萬湑龍

圖|網路

十二年前的時候, 陳震同學還不是現在的自媒體大V。

當時的社會你震哥, 車狠話不多。 吃完飯之後和朋友去酒吧, 打賭說誰最後到買單, 結果人就在二環上刷出了前無古人、後有可能也無來者的十三分鐘跑完全程的紀錄——畢竟現在的二環24小時幾乎都在堵。

不過當年的震哥雖說還沒有249萬粉絲, 但至少也算個KOL。 當年在國貿橋抓飆車的交警就經常聽那幫殺馬特提起個十三郎的名號, 最開始可能是以為這幫孩子讀書少, 連十一和十三都分不清楚, 非得和個唱歌的較什麼勁。 後來才發現,

原來真有人能在13分鐘內跑完二環一整圈。

於是在那年元宵節前兩天的晚上, 北京交警全城出動, 頭一次為了個普通人把二環給封了。 最終在西直門橋擁堵的車流裡, 把陳震給截了下來。 不過那次他開的並不是1.8T的寶來, 而是一輛高爾——沒有夫, 就是高爾。

正經說起來, 寶來1.8T能算得上是國產的第一代性能車。 《北京青年報》說過, 早在1997年的時候, 北京就有人開始地下飆車, 所以在時間軸上往前倒, 就得追溯到富康混戰桑塔納的年月。

其實在寶來1.8T紅火的年代, 市面上的三菱EVO、斯巴魯STi和奧迪TT已經不算特別稀罕的物件, 甚至還有人專門開著這些車從外地去北京找十三郎飆一把。 但也就是因為北京交警和《北京青年報》還有《魯豫有約》把陳震變成了開快車的典型,

所以在眾人心目當中, 寶來1.8T就有了一個高到莫名其妙的位置。

這裡面肯定是有些誤解的。 當時的韓寒就寫過:“雖然飛街不能提高控車的技術, 但對於以後混不下去了成為一名優秀流暢拉客次數多的計程車司機還是很有幫助的。

他斷然沒有想到十年之後居然會有自媒體這麼一門營生, 也不會想到十來年間依然有無數懵懂青年崇尚速度到盲目的程度。 盲目到違法飆車和合法賽車不分, 盲目到認為自己有可能觸手可及的十幾萬的運動型家轎可以懟天懟地懟法拉利。

至於誰給他們的勇氣, 估計不是梁靜茹, 而是《頭文字D》和《速度與激情》這樣脫胎於虛擬、卻看似現實的馬路傳說。

2009年的時候, 我還在上大三, 當時癡迷於《魔獸世界》。 記得NGA上有句名言, 至今還印象頗為深刻:“一代版本一代神。 ”那年, 寶來1.8T這波神還供在桌上的時候, 開馬自達6 2.3的大哥們就迫不及待地橫空出世了。

不過他們中的一些人就沒陳震那麼好運。 倒不是說這些人能夠像他那樣擺脫飆車的惡名而成為一位充滿正能量的自媒體大V,

而是沒出事。 陳震還在汽車之家的時候就說過:“所以第11次被抓, 毫不裝B地說, 是一個特別完美的結局。 第一沒輸, 第二沒發生交通事故。 而最有可能發生的兩個結局, 都不如這個。 ”

杭州的胡斌就是飆車一體兩面裡的反面教材, 正是因為那年杭州的胡斌和成都的孫偉銘、南京的張明寶接連造成惡性交通案件, 才有了後一年刑法中增加了危險駕駛罪。

胡斌出事前一年, 曾有記者坐過他的車在杭州龍井山上跑過兩趟。 當時他開的不是那輛三菱EVO X, 而是一輛馬6, 19歲的胡斌還給車裝了渦輪, 改裝了進排氣和刹車, 儀錶臺上立著速度表、水溫表和油溫表, 至少看上去他的改裝品味不那麼汽配城範。

但很顯然年輕的胡斌還沒明白Flag不能亂立的意思。 在《南都週刊》的稿子裡有這麼一段描述:

“你這樣開車, 真不害怕出事?”

放下引擎蓋前, 他愣了一下, 用手, 輕輕地撣去了落在發動機上的一粒煙灰。 “我是受過專門訓練的, 不會出事。”他接著吐煙圈,看上去很滿足。

也就是胡斌在杭州的龍井山上幻想自己如同高橋涼介附體的時候,南京的馬自達6車友會的20輛車在高速公路上硬生生把一輛悍馬給圍堵了十來分鐘。

或許有人會問,當年的馬6是個什麼水準的車?

這麼說吧,我是2011年買的福克斯,當時上海天馬山賽道的“天馬論駕”專門有個福克斯組,很多參賽的明見賽車都把福克斯2.0升的發動機換成了那台馬6的2.3升發動機。還有更極端的人把發動機擴缸到2.5升,並且加裝渦輪,這樣的福克斯有著300多馬力是很正常的事,這也一個方面反映了馬6 2.3的“底子”有多好。

關於胡斌,韓寒其實也寫過一篇文章。他多少有些無奈,畢竟之前一段關於安全駕駛的採訪被各種視頻網站按上了“韓寒:沒開過快車的人很窩囊”的標題。這麼看來,當時的某些門戶和現在的某些自媒體在節操方面沒什麼大不同。

其實當年的車友論壇和現在的車友群也沒什麼大不同,充斥著一幫頭腦發熱的年輕人,手裡有一輛快車就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啥都不放在眼裡。

在一個略顯盲目的群體裡,一種略顯狂熱的情緒很容易被發酵。麻痹著一小群人不斷地去挑戰道路的極限、車的極限,甚至是自身的極限。而在各種極限裡,自身的極限又是最低的,不僅是因為他們超了一輛比自己貴很多的車會贏得滿足感,也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駕馭好一輛車需要幾斤幾兩的車技。

但是,論壇裡的一時口舌之快,總能讓人非常過癮。但凡是個網路社區皆如此,關於女生的社群我不瞭解,至少從大部分男性都喜歡的體育、汽車、軍事板塊來說,坐在螢幕那頭指點江山簡直是英雄氣概到無以復加。不過汽車在其中算是成本高的,畢竟你得要上傳個視頻什麼的來證明自己曾經幹過值得吹牛的事,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錢買輛車。

想想十來年前的馬6 2.3要賣到23.78萬就心疼那些少年,有這錢買間房估計如今能趁個兩三百萬,而當年的車如今也就能賣個兩三萬。

對於絕大多數飆車少年來說,山路過彎都是個很有技術水準的事情,超車和蹦直線加速是獲得面子和快感的最簡單方式,這也就給高爾夫GTI的走紅留下了巨大的市場。

我們媒體總說高爾夫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和龐大的粉絲群體,不好意思,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國外。第四代高爾夫曾國產過,後來結果如何,從一汽-大眾怎麼著都不引進第五代高爾夫就能窺知一二。

真正硬核的高爾夫迷當時想盡辦法從國外進過一小批兩門的第五代高爾夫GTI,但是花費也極為感人。如今這些車還能在北京街頭偶然看到,其中大多數車況依然極好。高爾夫在國內真正的走紅還得從第六代車型國產算起,等到了GTI國產迎來了一波高潮。

它幾乎可以滿足年輕人對於一輛性能車的全部幻想。戰斧式輪轂一眼即知,綠燈起步罕逢敵手。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也在很多人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如果承受不了,沒關係,還有1.6升和1.4T車型可以選。淘寶的飛速發展足已經讓他們以比較低的價格把自己的車改的和GTI看上去差不多,雖然只是看上去差不多。

國內的車迷大部分都有傳承性,當年為TSI+DSG叫好的人在我看來和如今高喊“本田大法好”的人別無二致。起頭的人都是為了找尋身份認同和身份象徵,以證明自己買車的決策之英明,至於其後的跟風者,無非就是站個保證意見安全的隊而已。

縱觀人類歷史,沒有一輛車是絕對的神車。可能在你吹得天花亂墜的時候,車主們在忍受各種各樣的麻煩。機械和車本身品質方面的麻煩還是其次,心理上的麻煩尤為情形惡劣。畢竟自己已經被莫名奇妙地推在了供桌上,人不要面子的啊?而現在無孔不入的傳播力度又加速了這番進程。

就拿思域來說,按照事物發展的既往規律來說,這波傳播的熱度已經算是過去了。可如今,依然被各種平臺推在最前面,發酵出各式版本,甚至被打上高熱度標籤。但無論如何,事件背後都是一場吃瓜群眾的狂歡。

我倒是有條中肯的建議送給廣大吃瓜群眾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考駕照,然後攢錢買輛車。摩拜和ofo就算了。

不會出事。”他接著吐煙圈,看上去很滿足。

也就是胡斌在杭州的龍井山上幻想自己如同高橋涼介附體的時候,南京的馬自達6車友會的20輛車在高速公路上硬生生把一輛悍馬給圍堵了十來分鐘。

或許有人會問,當年的馬6是個什麼水準的車?

這麼說吧,我是2011年買的福克斯,當時上海天馬山賽道的“天馬論駕”專門有個福克斯組,很多參賽的明見賽車都把福克斯2.0升的發動機換成了那台馬6的2.3升發動機。還有更極端的人把發動機擴缸到2.5升,並且加裝渦輪,這樣的福克斯有著300多馬力是很正常的事,這也一個方面反映了馬6 2.3的“底子”有多好。

關於胡斌,韓寒其實也寫過一篇文章。他多少有些無奈,畢竟之前一段關於安全駕駛的採訪被各種視頻網站按上了“韓寒:沒開過快車的人很窩囊”的標題。這麼看來,當時的某些門戶和現在的某些自媒體在節操方面沒什麼大不同。

其實當年的車友論壇和現在的車友群也沒什麼大不同,充斥著一幫頭腦發熱的年輕人,手裡有一輛快車就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啥都不放在眼裡。

在一個略顯盲目的群體裡,一種略顯狂熱的情緒很容易被發酵。麻痹著一小群人不斷地去挑戰道路的極限、車的極限,甚至是自身的極限。而在各種極限裡,自身的極限又是最低的,不僅是因為他們超了一輛比自己貴很多的車會贏得滿足感,也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駕馭好一輛車需要幾斤幾兩的車技。

但是,論壇裡的一時口舌之快,總能讓人非常過癮。但凡是個網路社區皆如此,關於女生的社群我不瞭解,至少從大部分男性都喜歡的體育、汽車、軍事板塊來說,坐在螢幕那頭指點江山簡直是英雄氣概到無以復加。不過汽車在其中算是成本高的,畢竟你得要上傳個視頻什麼的來證明自己曾經幹過值得吹牛的事,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錢買輛車。

想想十來年前的馬6 2.3要賣到23.78萬就心疼那些少年,有這錢買間房估計如今能趁個兩三百萬,而當年的車如今也就能賣個兩三萬。

對於絕大多數飆車少年來說,山路過彎都是個很有技術水準的事情,超車和蹦直線加速是獲得面子和快感的最簡單方式,這也就給高爾夫GTI的走紅留下了巨大的市場。

我們媒體總說高爾夫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和龐大的粉絲群體,不好意思,其中絕大多數是在國外。第四代高爾夫曾國產過,後來結果如何,從一汽-大眾怎麼著都不引進第五代高爾夫就能窺知一二。

真正硬核的高爾夫迷當時想盡辦法從國外進過一小批兩門的第五代高爾夫GTI,但是花費也極為感人。如今這些車還能在北京街頭偶然看到,其中大多數車況依然極好。高爾夫在國內真正的走紅還得從第六代車型國產算起,等到了GTI國產迎來了一波高潮。

它幾乎可以滿足年輕人對於一輛性能車的全部幻想。戰斧式輪轂一眼即知,綠燈起步罕逢敵手。更重要的是,它的價格也在很多人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如果承受不了,沒關係,還有1.6升和1.4T車型可以選。淘寶的飛速發展足已經讓他們以比較低的價格把自己的車改的和GTI看上去差不多,雖然只是看上去差不多。

國內的車迷大部分都有傳承性,當年為TSI+DSG叫好的人在我看來和如今高喊“本田大法好”的人別無二致。起頭的人都是為了找尋身份認同和身份象徵,以證明自己買車的決策之英明,至於其後的跟風者,無非就是站個保證意見安全的隊而已。

縱觀人類歷史,沒有一輛車是絕對的神車。可能在你吹得天花亂墜的時候,車主們在忍受各種各樣的麻煩。機械和車本身品質方面的麻煩還是其次,心理上的麻煩尤為情形惡劣。畢竟自己已經被莫名奇妙地推在了供桌上,人不要面子的啊?而現在無孔不入的傳播力度又加速了這番進程。

就拿思域來說,按照事物發展的既往規律來說,這波傳播的熱度已經算是過去了。可如今,依然被各種平臺推在最前面,發酵出各式版本,甚至被打上高熱度標籤。但無論如何,事件背後都是一場吃瓜群眾的狂歡。

我倒是有條中肯的建議送給廣大吃瓜群眾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考駕照,然後攢錢買輛車。摩拜和ofo就算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