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科技與文化和諧“共舞” 杭州這場非遺論壇很“年輕”

1月22日, “傳承文化自信 創造美好生活”第二屆臘八非遺論壇在美麗的西子湖畔——西湖國賓館隆重舉行。 此次臘八非遺論壇由騰訊、杭州靈隱寺主辦, 由騰訊大浙網、杭州市知識份子聯誼會、杭州歐美同學會、中華職教社協辦。

去年, 第一屆非遺論壇在杭州靈隱寺成功舉辦, 把各界對非遺的關注和研究, 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和熱度。 今年, 在時代的使命和歷史的機遇面前, 論壇的研討主題從“臘八”上升到的了“非遺”。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戰略發展中心副主任鄭長玲

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孫遜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希佳教授

非遺代表人范瓦夏先生

昨天, 出席論壇的領導和貴賓, 主要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戰略發展中心副主任鄭長玲;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國際學者中心教授、上海文史館館員孫遜;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顧希佳教授。 南京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師大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杭州佛學院院長助理黃征;杭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俞永明;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毛偉民。 杭州靈隱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光泉法師;騰訊大浙網總裁傅劍鋒;騰訊大浙網總編輯陳國平;還有遠道而來的嘉賓,

宣城文廣新局黨組書記傅廣武、宣城非遺中心主任范瓦夏, 以及來自省內外文化系統、教育系統的各位領導和嘉賓, 以及在這次非遺實踐活動中積極參與的全市各中小學學校。

非遺論壇“點燃”科技火花 文化元素亮點多多

十米長的宣紙卷軸上寫著今日的主題——“傳承文化自信,創造美好生活”,每個人都可以研磨提筆,書寫自己的名字,宣紙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仿佛在提醒每一個書寫名字的人重拾那份“遺失的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

此次臘八非遺論壇別具匠心,現場的每一處都展現著“科技+文化”的影子。現場的可以看到一個立體的二維碼盒子,只要掃一掃,就能讓你的微信頭像“飛”到大螢幕上,會場上百人的頭像紛紛上屏,聚合而成四個大字——“文化傳承”,只有每一個人都關注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後才能像螢幕上聚合起的磅礴畫面一般變得生機勃勃。

這是臘八豆畫的展示區,成為了非遺論壇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前段時間,靈隱寺以臘八節為契機,與騰訊·大浙網合作,走進杭城二十餘所幼稚園、小學,開展臘八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舉辦“幼小生臘八豆拼畫比賽”,小小的非遺傳承人領略傳統民俗的美,在孩子的心裡播撒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 今天部分優秀作品展出,吸引了很多人駐足欣賞,與此同時,騰訊大浙網還和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合作,開啟“臘八豆畫”公益之旅,幫助貧困山區孩子的平凡夢想得以實現,只要掃一掃作品旁貼的二維碼,就能支持你喜愛的臘八豆畫,這一次,用一元,爆發出巨大的公益能量,舉手之間,傳遞愛心。

古人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一曲具有江南韻味的《玉芙蓉》演奏拉開了這次論壇的帷幕,這是由杭州藝術學校的學生精心準備的節目,江南絲竹作為杭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它源于江、浙、滬地區,是擁有濃郁地域氣息和深厚歷史的地方樂種,與臘八非遺論壇相呼應,傳遞著濃濃的非遺文化氣息。

專家探討思想薈萃 為傳承文化自信尋最佳路徑

杭州靈隱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光泉法師

靈隱寺的光泉法師進行了首篇致辭,開啟了此次非遺論壇的文化探討。他表示,挖掘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是發展傳統節日的根本。而靈隱寺積極重塑中華傳統節日——臘八節,不斷嘗試創新,力求用佛教傳統節日來涵養民族文化自信。“如今,喝上一碗靈隱寺的臘八粥,感恩社會,已經成為杭州獨特的一道風景線,臘八粥所到之處,傳遞著傳統民俗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感恩眾生成就的溫暖。”最後,光泉法師強調,文化越來越被看作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重視並挖掘我們深遠的歷史淵源、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保持文化的自信和自覺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戰略發展中心副主任鄭長玲就文脈與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華優秀傳統

十米長的宣紙卷軸上寫著今日的主題——“傳承文化自信,創造美好生活”,每個人都可以研磨提筆,書寫自己的名字,宣紙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仿佛在提醒每一個書寫名字的人重拾那份“遺失的文化”,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

此次臘八非遺論壇別具匠心,現場的每一處都展現著“科技+文化”的影子。現場的可以看到一個立體的二維碼盒子,只要掃一掃,就能讓你的微信頭像“飛”到大螢幕上,會場上百人的頭像紛紛上屏,聚合而成四個大字——“文化傳承”,只有每一個人都關注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後才能像螢幕上聚合起的磅礴畫面一般變得生機勃勃。

這是臘八豆畫的展示區,成為了非遺論壇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前段時間,靈隱寺以臘八節為契機,與騰訊·大浙網合作,走進杭城二十餘所幼稚園、小學,開展臘八文化進校園的活動,舉辦“幼小生臘八豆拼畫比賽”,小小的非遺傳承人領略傳統民俗的美,在孩子的心裡播撒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 今天部分優秀作品展出,吸引了很多人駐足欣賞,與此同時,騰訊大浙網還和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合作,開啟“臘八豆畫”公益之旅,幫助貧困山區孩子的平凡夢想得以實現,只要掃一掃作品旁貼的二維碼,就能支持你喜愛的臘八豆畫,這一次,用一元,爆發出巨大的公益能量,舉手之間,傳遞愛心。

古人雲,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一曲具有江南韻味的《玉芙蓉》演奏拉開了這次論壇的帷幕,這是由杭州藝術學校的學生精心準備的節目,江南絲竹作為杭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它源于江、浙、滬地區,是擁有濃郁地域氣息和深厚歷史的地方樂種,與臘八非遺論壇相呼應,傳遞著濃濃的非遺文化氣息。

專家探討思想薈萃 為傳承文化自信尋最佳路徑

杭州靈隱寺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光泉法師

靈隱寺的光泉法師進行了首篇致辭,開啟了此次非遺論壇的文化探討。他表示,挖掘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是發展傳統節日的根本。而靈隱寺積極重塑中華傳統節日——臘八節,不斷嘗試創新,力求用佛教傳統節日來涵養民族文化自信。“如今,喝上一碗靈隱寺的臘八粥,感恩社會,已經成為杭州獨特的一道風景線,臘八粥所到之處,傳遞著傳統民俗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感恩眾生成就的溫暖。”最後,光泉法師強調,文化越來越被看作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重視並挖掘我們深遠的歷史淵源、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保持文化的自信和自覺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戰略發展中心副主任鄭長玲就文脈與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華優秀傳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