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遺產:中國醫藥書籍史

中國人幾千年來在通過實踐不斷認識, 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藥知識。 太古時期文學未興, 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 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 出現了醫藥書籍。

這些書籍, 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 由於藥物中草類占大多數, 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便稱為“本草”。 據考證秦漢之際, 本草流行已較多, 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 無可查考。 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 著者不詳, 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 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 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 共 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 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 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 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藥物知識的總結, 並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了南北朝,

梁代陶弘景(西元 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 著成《本草經集注》一書, 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 365 種, 稱為:《名醫別錄》。

每藥之下, 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 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 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到了唐代, 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對外交通日益頻繁, 外國藥物陸續輸入藥物品種日見增加。 為了適應形勢需要, 政府指派李勣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經, 稱為《唐本草》。 後又命蘇敬等重加修正增藥 114 種, 于顯慶四年(西元 659年)頒行, 稱為《新修本草》或《唐新本草》, 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和頒行, 所以可算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藥典!

《唐新本草》載藥 844種, 並附有藥物圖譜,

開創了中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 不但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 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是中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次總結, 以後每隔一定時期, 由於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 便有新的總結出現。

如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補注本草》, 都是總結性的。 到了北宋後期, 蜀醫唐慎微編成了《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

唐慎微將《嘉祐補注本草》與《圖經本草》合併, 增藥 500多種, 並收集了醫家和民間的許多單方驗方, 補充了經史文獻中得來的大量藥物資料,使得此書內容更為充實、體例亦較完備。 曾由政府派人修訂三次, 加上了“大觀”、“政和”、“紹興”的年號, 作為官書刊行。

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西元 1518~1593年),

在《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進行徹底的修訂, [歲曆三十稔, 書考八百餘家, 稿凡三易]。

李時珍編成了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本草著作——《本草綱目》, 於李時珍死後三年(1596年), 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

此書載藥 1892 種, 附方11000多個。 李時珍在這部書中,

全面整理和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人民的藥物知識, 並作了很大發展。

他改繪藥圖訂正錯誤, 並按藥物的自然屬性, 分為十六綱、六十類。 每藥之下, 分釋名、集解、修治、主治、發明、附方及有關藥物等項, 體例詳明, 用字嚴謹, 是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著作, 也是中國科學史中極其輝煌的成就。

李時珍長期親自上山采藥, 遠窮僻壤遍詢土俗, 足跡踏遍了大江南北, 對藥物進行實地考查、整理研究, 並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力辟迂儒之謬論, 痛斥方士之邪說, 糾正了古代本草中, 不少藥物品種和藥效方面的錯誤, 才使《本草綱目》一書, 達到前代一切本草遠未達到的水準。

《本草綱目》在十六世紀初就流傳中外, 曾經多次刻印並被譯成多種文字, 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藥 716種。

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

地方性的 ─《滇南本草》(明·蘭茂)

專記外來藥物的 ─《海藥本草》(唐·李殉)。

記載食物療法的 ─《食療本草》(唐.孟銑)

記載救荒植物的 ─《救荒本草》(明·朱橚)

側重藥物鑒別的 ─《本草衍義》(宋·寇宗黃)

側重藥物炮炙的 ─《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

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 1714 種,後者描述了植物 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中國古代關於藥物的知識,還收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東晉葛洪的 ─《肘後備急方》

唐·孫思邈的 ─《幹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

宋·陳師文等所編的 ─《太平惠民和濟局方》

明·朱橚等的 ─《普濟方》... 等,不勝枚舉。

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堿”(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堿”(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

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人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在海外,科學家們讚歎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而這些道德崇高的古代醫學家的智慧和心血,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依然望塵莫及,由此可見,“中國醫藥學”是炎黃子孫最珍貴的一筆資產了。

不但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也是研究動植礦物的重要典籍。

清代乾隆年間趙學敏編成《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對《本草綱目》作了一些正誤和補充,增藥 716種。

由漢到清,本草著作不下百餘種各有所長,但可稱為總結性的只有上述幾書。其餘如:

地方性的 ─《滇南本草》(明·蘭茂)

專記外來藥物的 ─《海藥本草》(唐·李殉)。

記載食物療法的 ─《食療本草》(唐.孟銑)

記載救荒植物的 ─《救荒本草》(明·朱橚)

側重藥物鑒別的 ─《本草衍義》(宋·寇宗黃)

側重藥物炮炙的 ─《炮炙論》(南北朝劉宋·雷敩)

以及便於學習誦讀、翻檢查閱或臨症參考的中小型本草多種...。

清代道光年間,吳其浚的兩部專論植物的著作:《植物名實圖考》和《植物名實圖專長編》問世。前者記載植物 1714 種,後者描述了植物 838種。對於每種植物的形色性味、用途和產地,敘述頗詳並附有精確插圖,尤其著重植物的藥用價值與同名異物的考證,所以雖非藥物專著,亦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中國古代關於藥物的知識,還收在許多醫學和方劑學的著作中。例如:

東漢「張仲景」所著的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東晉葛洪的 ─《肘後備急方》

唐·孫思邈的 ─《幹金備急方》和《千金翼方》

宋·陳師文等所編的 ─《太平惠民和濟局方》

明·朱橚等的 ─《普濟方》... 等,不勝枚舉。

這些書籍中收載的藥物和方劑,很多至今還被廣泛地應用著,具有很好的療效。很多中草藥的療效,不但經受住了長期醫療實踐的檢驗,而且也已被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有些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結構等,也已經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黃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黃堿”、常山治瘧的有效成分“常山堿”、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氫掌葉防己堿”(延胡索乙素)、黃連和黃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堿”(黃連素)、黃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黃芩素”、大黃瀉下的有效成分“番瀉甙”等等。

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中國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對於藥物的栽培、採收、加工、炮製、貯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

大量事實證明,中國古人通過長期實踐,所積累起來的醫藥遺產是極為豐富、極為寶貴的。在海外,科學家們讚歎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而這些道德崇高的古代醫學家的智慧和心血,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依然望塵莫及,由此可見,“中國醫藥學”是炎黃子孫最珍貴的一筆資產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