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不足3平米的小墓葬,出土大量精美陪葬品,三把寶石金劍引人關注

不足 3平方米的墓葬規模,

未發現的骸骨,

3公斤的黃金飾品,

玉器 81件 (組),

大量的銅器和料器

……

規格如此之小的墓葬中,

為何有如此多的出土文物?

21年前的奇怪墓葬

1992年5月, 寶雞市考古隊在市區南郊的一個叫益門的村莊(現渭濱區神農鎮益門堡村)進行考古勘探時, 發現了兩座古代墓葬(依次標為 M 1、M2), 墓地處於清薑河東岸的二級臺地上。 M2墓長 2.8米、寬 1.5米、深5.5米, 整個墓葬的面積不足3平方米,

且葬具只有一槨一棺。

這樣的規格, 只能說明墓主人身份低下。 這樣的墓葬, 並不起眼, 但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 驚喜卻接連出現, 金器、玉器、鐵器、料器等珍貴文物陸續現身, 共計超過 200件(組)。 其中金器最為豐富, 占到了總數的一半以上, 如金柄鐵劍、金環首鐵刀、金環首銅刀、金絡飾、金串珠、金帶鉤等, 都屬極為罕見的文物。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文物

最終, 藏身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貝重見天日, 但讓人遺憾的是, 墓中棺槨早已化成朽灰, 墓主人的骨骼也不復存在, 而且墓葬中沒有發現有明確紀年的資料, 也沒有出土具有判定年代的青銅禮器、陶器等, 這給墓葬斷代帶來了不少困難。 別無他法, 考古人員唯有通過已出土器物上的紋飾及器型, 結合以往已知的考古資料來推定, 其年代屬於春秋晚期偏早階段, 距今2600多年。

規格低, 甚至有些簡陋的墓葬, 與種類多、品相好、數量大的出土文物格格不入。 特別是重達 3公斤的黃金飾品, 出現在一座如此“寒酸”的秦人墓葬中, 這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是絕無僅有的。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文物

益門春秋秦墓地處川陝通道的關中出口, 唐代詩人李白曾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 據當地的百姓講, 古時村莊以南一直被本地人喚為“山裡”, 且森林茂密。 2600多年前, 這個置身於秦嶺山脈中的神秘地方,

為什麼會有一座規格和器物等級反差如此之大的墓葬呢?

秦公一號大墓的被盜品

“奇怪”的墓葬, 出土器物以金、玉、鐵器為主, 其豪華奢侈程度遠遠超出了當時“禮制”所規定的內容。 很快, 寶雞益門春秋秦墓成了 20世紀陝西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之一。 隨後, 有考古人員通過出土文物大膽猜測:此墓中的文物屬被盜之物, 且盜于秦公一號大墓。

眾所周知,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最大古墓。其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也是國內迄今發掘出的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主槨室上部及四周共有殉葬人 182人,而且都有棺木。截至目前,秦公一號大墓也是考古所知盜洞最多的墓葬。發掘工作開始時,一揭開墓上耕土層,即發現盜洞 247個。當發掘到槨室時,仍有十多個盜洞,其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時代。雖然歷經了歷朝歷代嚴重盜擾,仍然出土了文物 3500餘件,包括金器、玉器、鐵器及石器等。

鴨首形金帶鉤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再看看益門春秋秦墓和秦公一號大墓,這兩座墓葬的規模有著天壤之別,但其出土的諸多器物卻有著驚人的相同甚至相似之處:

■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金圓泡金管(管狀絡飾)與益門春秋秦墓的同類器幾乎完全相同;

■金方泡與益門春秋秦墓的同類器相似,虎首玉觹與秦公一號大墓所出形制紋飾亦很相似;

■兩座墓葬中都出土的鴨首金帶扣,其紋飾及工藝製造水準“如出一範”……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益門春秋秦墓出土器物的製作工藝毫不亞于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器物,甚至所出器物擁有同樣的文化屬性,這難道僅僅只是一種巧合?

M2墓中的文物被指盜于秦公一號大墓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黃金。從已發掘的秦人墓葬來看,其中出土的黃金器物十分有限。秦時,一般貴族們是不會將貴重的黃金製品作為隨葬品入葬的。

鳥首形玉帶鉤 春秋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黃金這種代表身份的貴金屬一直都是那些皇室貴族的專用品,自唐宋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冶煉技術的改進,黃金才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中,那麼,多達 3公斤的黃金飾物,為何會葬於一座小型秦人墓葬之中?由此推斷,益門春秋秦墓中的隨葬器物應該來自那些王室等級的陵地。

戰亂埋下的保命錢

作為小型墓葬,寶雞益門春秋秦墓與一般秦人墓葬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如不隨葬銅、陶禮器或陶器,這與秦人的葬俗相背。那麼,金柄鐵劍、金環、玉璧、玉璜、銅鏃、銅帶鉤、瑪瑙、綠松石等珍貴文物出現在同一座秦墓中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有大的政治動盪或是戰爭浩劫。

金啄木鳥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部分考古學者認為,出土的文物應當是春秋時期的產物,但到了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入關破秦,見到秦朝雄偉的宮室、帷帳、畜養的狗馬、貴重的珍寶,就有意留住在秦朝的宮殿裡,後來在張良、樊噲等將領的苦苦勸告之下才帶領軍隊回到了霸上,可見當時的混亂局面。《資治通鑒》中記載:“沛公西入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講的是,劉邦入關破秦,攻佔秦都城咸陽之後,諸將領貪秦財物,爭先恐後地奔向貯藏金帛財物的府庫瓜分財寶。

原本擎著正義大旗的隊伍,卻做出如此勾當。沛公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條令一出,違法者當即被懲處,有些將領見狀,便帶著財物寶器南逃。一路上,或因逃避追趕,或因蜀道不便,或因體力不支,只能將這些大秦帝國的寶藏,挖穴藏於這蜀道的入口處,以便日後取出,益門恰巧就成了這批“保命錢”的藏身之處。而益門春秋秦墓中早已化成朽灰的棺槨,可能就是藏匿這些寶藏的木箱。

比黃金更貴重的鐵與玻璃

對於墓葬的種種猜測,時任寶雞市文物旅遊局局長、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任周方的回答很篤定,“這是一個謎,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他說,考古工作是嚴謹的,諸多猜測之下,這段歷史永遠沒有一個定論。

幾十年來,世人無不為益門春秋秦墓出土文物的精美絕倫而驚歎,特別是有“秦劍之星”美譽之稱的金柄鐵劍。金質劍柄,鐵質劍身,金柄作鏤空蟠螭紋和饕餮紋,鑲嵌綠松石,其雕刻技術、手工鑲嵌工藝就連今人也望塵莫及。

“這柄金柄鐵劍最有價值的不是金子,而是鐵。”任周方說道,金和銅的熔點分別是 1064℃和 1083℃,而鐵的熔點為1535℃。冶煉金屬,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溫度,在奴隸社會人們所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基本上不用煤,而木材燃燒的溫度低,熔點高的金屬根本不能融化,無法冶煉,相對來說銅的熔點要比鐵低出很多,更容易冶煉,所以,中國歷史上首先冶煉出了銅,而後冶煉出了鐵。

鐵器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重要表現,也是提高生產力的基礎。由此可以斷言,昔日的秦國已經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黃金和鐵的冶煉工藝方面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的技術,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任周方表示,益門秦墓中出土了大量料器,後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可見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可以說,我國2600多年前的先輩已經熟練掌握了這種先進的技術,玻璃並非完全是舶來品。

“益門春秋秦墓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大批珍貴的文物,它讓我們感受到了輝煌和夢想的交織,這裡有秦人的夢想,那就是統一全國。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擁有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國家才會走向強大。這就是這座墓葬帶給我們最大的‘財富’。”任周方說道。

獸面金方泡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春秋金帶鉤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虎形玉佩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鴨首形玉帶鉤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蛇首形玉帶鉤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蟠虺紋玉璜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眾所周知,秦公一號大墓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最大古墓。其槨室的柏木“黃腸題湊”槨具,也是國內迄今發掘出的周、秦時代最高等級的葬具,主槨室上部及四周共有殉葬人 182人,而且都有棺木。截至目前,秦公一號大墓也是考古所知盜洞最多的墓葬。發掘工作開始時,一揭開墓上耕土層,即發現盜洞 247個。當發掘到槨室時,仍有十多個盜洞,其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時代。雖然歷經了歷朝歷代嚴重盜擾,仍然出土了文物 3500餘件,包括金器、玉器、鐵器及石器等。

鴨首形金帶鉤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再看看益門春秋秦墓和秦公一號大墓,這兩座墓葬的規模有著天壤之別,但其出土的諸多器物卻有著驚人的相同甚至相似之處:

■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金圓泡金管(管狀絡飾)與益門春秋秦墓的同類器幾乎完全相同;

■金方泡與益門春秋秦墓的同類器相似,虎首玉觹與秦公一號大墓所出形制紋飾亦很相似;

■兩座墓葬中都出土的鴨首金帶扣,其紋飾及工藝製造水準“如出一範”……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益門春秋秦墓出土器物的製作工藝毫不亞于秦公一號大墓出土的器物,甚至所出器物擁有同樣的文化屬性,這難道僅僅只是一種巧合?

M2墓中的文物被指盜于秦公一號大墓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黃金。從已發掘的秦人墓葬來看,其中出土的黃金器物十分有限。秦時,一般貴族們是不會將貴重的黃金製品作為隨葬品入葬的。

鳥首形玉帶鉤 春秋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黃金這種代表身份的貴金屬一直都是那些皇室貴族的專用品,自唐宋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冶煉技術的改進,黃金才走進了普通百姓的家中,那麼,多達 3公斤的黃金飾物,為何會葬於一座小型秦人墓葬之中?由此推斷,益門春秋秦墓中的隨葬器物應該來自那些王室等級的陵地。

戰亂埋下的保命錢

作為小型墓葬,寶雞益門春秋秦墓與一般秦人墓葬有著許多不同之處,如不隨葬銅、陶禮器或陶器,這與秦人的葬俗相背。那麼,金柄鐵劍、金環、玉璧、玉璜、銅鏃、銅帶鉤、瑪瑙、綠松石等珍貴文物出現在同一座秦墓中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當時有大的政治動盪或是戰爭浩劫。

金啄木鳥

陝西省鳳翔縣南指揮村秦公1號墓出土

部分考古學者認為,出土的文物應當是春秋時期的產物,但到了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劉邦入關破秦,見到秦朝雄偉的宮室、帷帳、畜養的狗馬、貴重的珍寶,就有意留住在秦朝的宮殿裡,後來在張良、樊噲等將領的苦苦勸告之下才帶領軍隊回到了霸上,可見當時的混亂局面。《資治通鑒》中記載:“沛公西入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講的是,劉邦入關破秦,攻佔秦都城咸陽之後,諸將領貪秦財物,爭先恐後地奔向貯藏金帛財物的府庫瓜分財寶。

原本擎著正義大旗的隊伍,卻做出如此勾當。沛公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條令一出,違法者當即被懲處,有些將領見狀,便帶著財物寶器南逃。一路上,或因逃避追趕,或因蜀道不便,或因體力不支,只能將這些大秦帝國的寶藏,挖穴藏於這蜀道的入口處,以便日後取出,益門恰巧就成了這批“保命錢”的藏身之處。而益門春秋秦墓中早已化成朽灰的棺槨,可能就是藏匿這些寶藏的木箱。

比黃金更貴重的鐵與玻璃

對於墓葬的種種猜測,時任寶雞市文物旅遊局局長、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院長任周方的回答很篤定,“這是一個謎,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他說,考古工作是嚴謹的,諸多猜測之下,這段歷史永遠沒有一個定論。

幾十年來,世人無不為益門春秋秦墓出土文物的精美絕倫而驚歎,特別是有“秦劍之星”美譽之稱的金柄鐵劍。金質劍柄,鐵質劍身,金柄作鏤空蟠螭紋和饕餮紋,鑲嵌綠松石,其雕刻技術、手工鑲嵌工藝就連今人也望塵莫及。

“這柄金柄鐵劍最有價值的不是金子,而是鐵。”任周方說道,金和銅的熔點分別是 1064℃和 1083℃,而鐵的熔點為1535℃。冶煉金屬,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溫度,在奴隸社會人們所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基本上不用煤,而木材燃燒的溫度低,熔點高的金屬根本不能融化,無法冶煉,相對來說銅的熔點要比鐵低出很多,更容易冶煉,所以,中國歷史上首先冶煉出了銅,而後冶煉出了鐵。

鐵器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的重要表現,也是提高生產力的基礎。由此可以斷言,昔日的秦國已經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黃金和鐵的冶煉工藝方面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的技術,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任周方表示,益門秦墓中出土了大量料器,後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可見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可以說,我國2600多年前的先輩已經熟練掌握了這種先進的技術,玻璃並非完全是舶來品。

“益門春秋秦墓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大批珍貴的文物,它讓我們感受到了輝煌和夢想的交織,這裡有秦人的夢想,那就是統一全國。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擁有了最先進的生產力,國家才會走向強大。這就是這座墓葬帶給我們最大的‘財富’。”任周方說道。

獸面金方泡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春秋金帶鉤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虎形玉佩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鴨首形玉帶鉤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蛇首形玉帶鉤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蟠虺紋玉璜

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