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山西壽陽大東莊柳編

潘福明

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 在古代人們只是作為普通的日常實用品, 直到20世紀後才逐漸興起, 也漸漸的成為中國部分地區出口創匯的專案。 溫家莊鄉大東莊村是壽陽重要的柳編生產基地。

柳編的起源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在從事採集作物的過程中製作各種容器和包裝物,採用有韌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編制方法,製作出不同類型的柳編產品。 從奴隸社會到戰國時期,柳編就已經在人們生活中普遍使用,歷經各個朝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之一。

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用柳條編織的籃、筐。 春秋戰國時期, 用柳條編成杯、盤等, 外塗以漆, 稱為杯棬。 唐代, 滄州(今河北滄州和山東寧津以北地區)柳箱已很著名。 宋代, 人們取杞柳的細條, “火逼令柔曲, 作箱篋”。 此後, 柳編工藝不斷發展。 傳統的柳編品種主要有衣箱、笸籮、簸箕等。

壽陽曆史悠久, 人文旅遊資源豐富。 春秋時期為馬首邑, 西晉太康年間建縣,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全縣以農業種植為主, 柳編是村裡的特色產業。 民間編織的有柳箱、筐、籃、升、鬥、簸箕、筐蘿等。 其編織技術精巧, 產品樣式考究大方, 結實耐用, 產品遠銷京、津、冀等大商埠。 清末以後, 柳編遍佈壽陽北鄉一帶, 編制人員達300余人。 民國時期, 柳編業已成為壽陽一項產業, 有1000余人從事柳編生產, 而溫家莊鄉大東莊的柳編最為出名。

大東莊的柳編明清時期以個人編織為主, 解放後成立柳編小組,

主要進行柳編加工生產。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柳編藝人開始各自生產, 輻射周邊小東莊、溫家莊村以及宗艾鎮索馬、尖山等村莊, 產品主要銷往壽陽、盂縣、陽曲、陽泉、榆次等地。

溫家莊鄉大東莊村柳編技藝主要由李世德家庭傳承, 最早可追溯到1839年李太貴一代。

大東莊柳編制品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檉柳枝、桑條、荊條、紫穗槐條等多種, 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 通過新穎的設計, 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 其產品包括:柳條箱(包)、飯籃、菜籃(圓、橢圓)、笊籬、針線笸籮、炕席、葦箔等。 編織技術包括穿編、定編、平編、擰編、精編、木編6類 ,產品涉及籃、筐、盤、簍等家用品,柳編柳條色白、質柔、纖細。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編織技法,構成了大東莊柳編獨有的風格。

柳編制作工藝

柳編制品的生產過程大體分為選料、浸泡、編織、薰蒸、晾曬等環節,全部採用手工製作。

1、選料。杞柳,以伏天杞柳為最佳,這時的杞柳剛成熟,質地柔軟,韌性強,剝皮容易,顏色白,直徑約為5-10毫米,長度100釐米左右。

2、浸泡。將塗有顏色的用料,放入水中。粗柳條要浸泡20分鐘,細柳條10分鐘。浸泡的目的,是為了使其變軟,易於彎曲,增加其強度,方便編織。

3、編織。按照一定的形狀和規格進行。所有工具有:鐵簽、果枝剪、尺子等。

4、薰蒸。編織出的成品,要用洗衣粉進行擦洗。其目的:一是為了清潔,二是增加濕度。然後,將成品放入熏室內,用放在容器內的硫磺點燃薰蒸2小時,薰蒸時必須將熏室門窗密封。

5、晾曬。薰蒸後的成品要及時地進行晾曬。薰蒸和晾曬都是為了防止產品發黴和變形。

柳編制作方法及種類

編織方法主要有穿、緝、擰、系、編、織、纏、絞等。

製品種類有30多個花色品種,主要包括:洗衣筐、小耳籃、大柳筐、圓筐、花盆套、掛籃、方盤、大簸萁、簸萁、柳衣箱、柳簾、水斗子、等產品。

柳編產品按用途又可分為五類:

1、提籃類,如禮品籃、水果籃。

2、盆套類,用於花盆的修飾。

3、工具類,如笤籬、笸籮、簸箕等。

4、傢俱類,如柳衣箱等。

5、裝飾類,有小掛件、玩具、牆飾等。

柳編技藝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實用和審美創造活動,其特點是以熟練的、專門化的技巧,對柳條等原材料和編制工具的掌握和運用,是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的重要手段。柳編技藝的民眾性。柳編技藝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每件工藝品的創作過程與流傳過程,是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柳編制品原材料廣泛,充分利用韌性植物的特點,注重色澤、肌理,追求天然,體現了勞動民眾的淳樸、淳厚、真誠的品性。與一般的傳統藝術相比,柳編造型觀念的主觀性更加突出,是民間實用技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的有機結合,也是實用性與審美的有機結合。

經過幾百年的傳承,柳編技藝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徵、衍生譜系發生了重大變革,大東莊柳編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比較興盛,到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和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一些柳編制品逐步被現代產品所替代,逐步退出了市場。加之柳編藝人的逐漸故去,這項承載著幾代人夢想的手工技藝瀕臨失傳。到現在溫家莊大東莊村只有今年74歲的李世德,今年81歲的朱全堂,今年71歲的朱代成和李世德之子李俊宏還在編織,柳編產品銷售也不盡如人意。如何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承人情況

李太貴,1838年出生

李太威,1839年出生

李樹英,1892年出生

李樹喜,1895年出生

李生寅,1926年出生

李世德,1944年出生

李俊宏,1972年出生

主要傳承人

李世德,1944年出生

李俊宏,1972年出生

近年來,縣文化館、溫家莊鄉大東莊村加大了對柳編的保護力度,對傳統柳編技藝進行詳細的收集整理;佈置陳列室,展出多年來的柳編制品;同時擴大宣傳,在山西晚報、壽陽發佈、壽陽文化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柳編在給人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優秀的民間技藝也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大東莊柳編是簡單的工具與高超技藝的結合,是實用性與審美的結合,並通過編織技藝的革新,在編織結構上和製品形式上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滿足了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大東莊柳編歷經數代民間藝人的傳承、革新,成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普遍認可。

編織技術包括穿編、定編、平編、擰編、精編、木編6類 ,產品涉及籃、筐、盤、簍等家用品,柳編柳條色白、質柔、纖細。特有的原材料,加上特定的編織技法,構成了大東莊柳編獨有的風格。

柳編制作工藝

柳編制品的生產過程大體分為選料、浸泡、編織、薰蒸、晾曬等環節,全部採用手工製作。

1、選料。杞柳,以伏天杞柳為最佳,這時的杞柳剛成熟,質地柔軟,韌性強,剝皮容易,顏色白,直徑約為5-10毫米,長度100釐米左右。

2、浸泡。將塗有顏色的用料,放入水中。粗柳條要浸泡20分鐘,細柳條10分鐘。浸泡的目的,是為了使其變軟,易於彎曲,增加其強度,方便編織。

3、編織。按照一定的形狀和規格進行。所有工具有:鐵簽、果枝剪、尺子等。

4、薰蒸。編織出的成品,要用洗衣粉進行擦洗。其目的:一是為了清潔,二是增加濕度。然後,將成品放入熏室內,用放在容器內的硫磺點燃薰蒸2小時,薰蒸時必須將熏室門窗密封。

5、晾曬。薰蒸後的成品要及時地進行晾曬。薰蒸和晾曬都是為了防止產品發黴和變形。

柳編制作方法及種類

編織方法主要有穿、緝、擰、系、編、織、纏、絞等。

製品種類有30多個花色品種,主要包括:洗衣筐、小耳籃、大柳筐、圓筐、花盆套、掛籃、方盤、大簸萁、簸萁、柳衣箱、柳簾、水斗子、等產品。

柳編產品按用途又可分為五類:

1、提籃類,如禮品籃、水果籃。

2、盆套類,用於花盆的修飾。

3、工具類,如笤籬、笸籮、簸箕等。

4、傢俱類,如柳衣箱等。

5、裝飾類,有小掛件、玩具、牆飾等。

柳編技藝作為一種有目的的實用和審美創造活動,其特點是以熟練的、專門化的技巧,對柳條等原材料和編制工具的掌握和運用,是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的重要手段。柳編技藝的民眾性。柳編技藝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每件工藝品的創作過程與流傳過程,是在共同勞動的基礎上形成的。柳編制品原材料廣泛,充分利用韌性植物的特點,注重色澤、肌理,追求天然,體現了勞動民眾的淳樸、淳厚、真誠的品性。與一般的傳統藝術相比,柳編造型觀念的主觀性更加突出,是民間實用技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的有機結合,也是實用性與審美的有機結合。

經過幾百年的傳承,柳編技藝的生存空間、技藝特徵、衍生譜系發生了重大變革,大東莊柳編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比較興盛,到九十年代以後隨著經濟和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一些柳編制品逐步被現代產品所替代,逐步退出了市場。加之柳編藝人的逐漸故去,這項承載著幾代人夢想的手工技藝瀕臨失傳。到現在溫家莊大東莊村只有今年74歲的李世德,今年81歲的朱全堂,今年71歲的朱代成和李世德之子李俊宏還在編織,柳編產品銷售也不盡如人意。如何傳承這一優秀的民間手工技藝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承人情況

李太貴,1838年出生

李太威,1839年出生

李樹英,1892年出生

李樹喜,1895年出生

李生寅,1926年出生

李世德,1944年出生

李俊宏,1972年出生

主要傳承人

李世德,1944年出生

李俊宏,1972年出生

近年來,縣文化館、溫家莊鄉大東莊村加大了對柳編的保護力度,對傳統柳編技藝進行詳細的收集整理;佈置陳列室,展出多年來的柳編制品;同時擴大宣傳,在山西晚報、壽陽發佈、壽陽文化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柳編在給人們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優秀的民間技藝也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大東莊柳編是簡單的工具與高超技藝的結合,是實用性與審美的結合,並通過編織技藝的革新,在編織結構上和製品形式上創造出許許多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滿足了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大東莊柳編歷經數代民間藝人的傳承、革新,成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普遍認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