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訪三代帝師故里

李巧英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毗鄰太原市的壽陽縣是山西的著名文化之鄉, 上世紀70年代上初中時, 學校組織來這裡“拉練”(算是小長征吧)。

和現在的學校夏令營不同, 我們打著背包步行爬越罕山, 白天和農民一起勞動, 晚上在村裡的戲臺上演文藝節目, 住農家的土炕, 瞻仰劉胡蘭式女英雄尹靈芝, 讓少年的我們得到一次有意義的成長鍛煉。

近半個世紀的歲月過去, 才在近年聽小弟說這裡還有個清朝“三代帝師祁寯藻”的故里。 祁寯藻, 壽陽縣平舒村人。 曾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 是清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帝王的老師, 還是當時詩壇領袖和書法大家。 早存拜訪之念, 今日得以實現。

導航進入停車場, 出來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女導遊說:“車子開進去吧, 還有四裡地呢。 ”小導遊很幽默地介紹自己姓齊, 但此齊非彼祁。 還介紹說, 這個紀念館建於2007年, 占地面積2006㎡, 是景區的核心建築, 占地面積大, 氣勢很雄偉, 但不是祁氏故居, 只能稱故里。

紀念館的館名由著名書法家、全國書協主席沈鵬先生題寫。 門前的兩根旗杆叫三節鬥夾耳石旗杆。 過去凡是有功名的家庭門外都要立兩根旗杆, 根據功名的大小分一鬥、兩鬥、三鬥。

祁寯藻官居一品, 所以他家門前可以立三鬥旗杆。 上面有壽字和蝙蝠的圖案, 象徵著福壽雙全。

祁寯藻的父親祁韻士, 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學家、文學家和朴學家。 祁氏家族人才輩出, 祁氏家族在清代冠冕尊於四朝, 在學術、宦途上均達到了頂峰。

祁寯藻紀念館, 主要陳列祁寯藻及其父子的生平簡介、學術成就、文物、字畫、實物展等。 整個建築群體為仿古建築, 古樸典雅, 為傳統合院式佈局, 建築特色為典型的山西傳統民居形式, 一律為清代建築風格, 進門有八字影壁, 影壁上書有“三代帝師”, 是進入祁寯藻紀念館的標誌。

祁氏家族可謂名門望族。 在清代260多年間, 有進士5名, 舉人13名, 貢生若干名。 上至一朝之相, 下至一縣之令, 學粹品端, 清正廉明。 弟兄六人, 一門五進士, 三世四翰林。

祁寯藻出生在三世顯達的望族, 名副其實的官二代。 但他卻勤奮讀書, 四歲識字, 六歲入家塾, 十五歲中秀才, 十八歲中進士, 一路升遷。 官至國子監祭酒、侍郎、尚書、大學士等高官。 歷經四朝, 為道光、成豐、同治三代皇帝講學授書。 罩在他頭頂上不僅是“三代帝師”、“四朝重臣”的耀眼光環, 更有他勤政廉潔、崇儉愛民的精神遺產。

他自幼聰慧,五歲對詩,十歲作文,記憶超群,被譽為神童。著名理學家朱柏廬先生在其《朱子家訓》中,提出“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成為清朝一代家喻戶曉的教子、治家、修身、齊國的經典。今日站在祁公像前,不禁心裡升起萬丈景仰,古人家訓告訴子孫,讀書的目的是成為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做官則是要為國家著想。而今的家庭教育則教孩子追求考名校、掙高薪,格局天壤,怎能不出貪官?!

紀念館內,當年皇帝簽發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抗英巡視海防用過的望遠鏡、皇帝獎勵的半副鑾駕、辦公用的奏摺等,儘管多是複製品,但還是大開眼界。鎮館之寶一一金絲陀羅被,全國唯一被完整保護的文物,有著一個傳奇故事。

在正面大展廳一進門處,一扇百壽圖屏風映入眼簾,流暢自然,深厚遒健的行書造詣成為道光年間首屈一指的代表。齊導遊指點說,作品中有12個“之”字,各有不同,實乃書法精品。祁縣喬家大院影壁《百壽圖》磚雕上的一百個無一雷同的壽字,即祁寯藻所書,展廳的屏風原件真跡則在太谷縣的三多堂。祁寯藻回家守孝三年期間,深入田間地頭,遍訪農民,搜集記載的不僅有農諺、方言、地勢、氣候、農具、病蟲害、畜牧、水利等多方面的農業技術,而且還記述了祀祠、織事、物價、人情、風俗、古建等方面的民風俗尚和社會知識,這部農學專著叫《馬首農言》。因壽陽古稱馬首,故得此名。如今祁寯藻的書法真跡在臺灣博物院收藏很多,在一旁同往的好友後悔不迭,當年去臺灣時竟有眼不識金鑲玉。

清代學者張維屏評價其:“壽陽相國,性如玉潔,心比春和。”左宗棠稱他:“壽陽相國,祁文瑞公,孝友清德,天下稱之。”祁寯藻位居高官清廉,剛正直言,為皇帝進言舉諫、體恤民隱,他的治吏之道,恤民思想於今仍有其積極借鑒意義。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翰林禦道,踏上登科及第的三才(探花、狀元、榜眼依次排列)橋,穿過三重高大莊嚴的漢白玉牌坊,清代大儒的傳奇故事留下深刻印象,讓人意猶未盡的感覺,遂萌生了深度探訪祁寯藻故居的想法。

齊導說,祁寯藻故居就在後面的村子,什麼都沒有,半小時就能打個轉。按照她的指點,我們穿過紀念館後門,徑直來到祁寯藻的故鄉一一平舒村。這座不足400戶人家的歷史名村,沒有想像的豪宅大院,與中華書香門第的稱號相去甚遠。帶著幾分狐疑向村人打問祁家老宅位置,村人熱情的推薦了一個電話號碼,我們見到了此行最重要的一個人物——王銀海。

此時已近中午,王銀海騎著一輛摩托車匆匆過來,只見他貌不驚人,衣著普通,年齡半百。此人是當地家喻戶曉的鄉土文化大師,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研究和宣傳祁氏文化。他最早呼籲成立“祁寯藻研究會”,先後張羅在平舒鄉舉辦祁寯藻文物墨蹟展覽。30多年來,他義務擔任祁氏文化旅遊景點導遊,他一邊說著,一邊給我們發名片,一邊隨手從一隻舊提籃中一一拿出手寫的、油印的各種資料,還有一個老舊的半導體喇叭。提籃是王銀海研究祁氏文化的成果庫,也是他的流動辦公室。

老王是平舒鄉文化站站長,年輕時是一文藝青年,唱歌跳舞拓碑書法樣樣行,但他最看中的頭銜還是國家文物衛士。幾十年的搜集整理、研究、開發和保護工作,讓他“走火入魔”、沉迷其中,為事業忘家業,至今還是鑽石王老五哩。

眼前這座破敗老屋讓人難以相信這竟是相國一品官員的老宅,只有門前的兩個三節旗杆夾耳石墩矗立,標誌著主人有著科舉正途身份——官居地位,無言地訴說著歲月春秋。王站長小心翼翼地打開門上的一把新銅鎖,帶領我們參觀,細細講解,如數家珍。

祁氏故居包括祁氏支祠、祁寯藻大哥三哥六弟等家人的舊屋。有人住著因而只能外觀,王站長說,這輩子就幹一件事,搶救保護祁氏文化和歷史文物,在這種崇高境界面前,不由欽佩仰視。祁家支祠外觀樸實無華,卻也有幾分氣勢。祁公在平舒前後居住過十年,祠堂還是他在咸豐初年,用自己的俸銀修建。據說咸豐十年老年告病回鄉,因無房容身而借住方山的寺廟。同為帝師,與康熙帝師陳廷敬陽城的皇城相府不可同日而語,真正用一生踐行了他的“清、慎、勤”的三字箴言。無論是頂棚上的龍鳳、花卉彩繪還是地上擺放的殘破碑匾,不管是椽頭上不同的篆字還是香爐門柱,無不被深厚的中華文化所浸潤,也飽含著鄉村文化傳承者的心血。

王銀海站長帶領我們參觀的過程中,口不離文化,行不離保護。他沒名沒利,樂此不疲。不如不覺,時已過午。和老王一起共進午餐,相識恨晚。當年的文藝青年為了保護嗓子,沒學會喝酒,倒了半盅重在摻和。小店特色,素食為主。鄉村特色,好吃不貴。我們鼓動老王唱首壽陽民歌,他開始靦腆羞澀,被逼無奈之下,唱了兩小段。

深秋的季節,我們一行帶著滿滿的收穫離開帝師故里,真是:

秋草漸黃吹又生,

霜打紅葉妝愈濃。

書香門第壽陽行,

帝師故里話傳承。

他自幼聰慧,五歲對詩,十歲作文,記憶超群,被譽為神童。著名理學家朱柏廬先生在其《朱子家訓》中,提出“讀書志在聖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成為清朝一代家喻戶曉的教子、治家、修身、齊國的經典。今日站在祁公像前,不禁心裡升起萬丈景仰,古人家訓告訴子孫,讀書的目的是成為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做官則是要為國家著想。而今的家庭教育則教孩子追求考名校、掙高薪,格局天壤,怎能不出貪官?!

紀念館內,當年皇帝簽發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抗英巡視海防用過的望遠鏡、皇帝獎勵的半副鑾駕、辦公用的奏摺等,儘管多是複製品,但還是大開眼界。鎮館之寶一一金絲陀羅被,全國唯一被完整保護的文物,有著一個傳奇故事。

在正面大展廳一進門處,一扇百壽圖屏風映入眼簾,流暢自然,深厚遒健的行書造詣成為道光年間首屈一指的代表。齊導遊指點說,作品中有12個“之”字,各有不同,實乃書法精品。祁縣喬家大院影壁《百壽圖》磚雕上的一百個無一雷同的壽字,即祁寯藻所書,展廳的屏風原件真跡則在太谷縣的三多堂。祁寯藻回家守孝三年期間,深入田間地頭,遍訪農民,搜集記載的不僅有農諺、方言、地勢、氣候、農具、病蟲害、畜牧、水利等多方面的農業技術,而且還記述了祀祠、織事、物價、人情、風俗、古建等方面的民風俗尚和社會知識,這部農學專著叫《馬首農言》。因壽陽古稱馬首,故得此名。如今祁寯藻的書法真跡在臺灣博物院收藏很多,在一旁同往的好友後悔不迭,當年去臺灣時竟有眼不識金鑲玉。

清代學者張維屏評價其:“壽陽相國,性如玉潔,心比春和。”左宗棠稱他:“壽陽相國,祁文瑞公,孝友清德,天下稱之。”祁寯藻位居高官清廉,剛正直言,為皇帝進言舉諫、體恤民隱,他的治吏之道,恤民思想於今仍有其積極借鑒意義。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翰林禦道,踏上登科及第的三才(探花、狀元、榜眼依次排列)橋,穿過三重高大莊嚴的漢白玉牌坊,清代大儒的傳奇故事留下深刻印象,讓人意猶未盡的感覺,遂萌生了深度探訪祁寯藻故居的想法。

齊導說,祁寯藻故居就在後面的村子,什麼都沒有,半小時就能打個轉。按照她的指點,我們穿過紀念館後門,徑直來到祁寯藻的故鄉一一平舒村。這座不足400戶人家的歷史名村,沒有想像的豪宅大院,與中華書香門第的稱號相去甚遠。帶著幾分狐疑向村人打問祁家老宅位置,村人熱情的推薦了一個電話號碼,我們見到了此行最重要的一個人物——王銀海。

此時已近中午,王銀海騎著一輛摩托車匆匆過來,只見他貌不驚人,衣著普通,年齡半百。此人是當地家喻戶曉的鄉土文化大師,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研究和宣傳祁氏文化。他最早呼籲成立“祁寯藻研究會”,先後張羅在平舒鄉舉辦祁寯藻文物墨蹟展覽。30多年來,他義務擔任祁氏文化旅遊景點導遊,他一邊說著,一邊給我們發名片,一邊隨手從一隻舊提籃中一一拿出手寫的、油印的各種資料,還有一個老舊的半導體喇叭。提籃是王銀海研究祁氏文化的成果庫,也是他的流動辦公室。

老王是平舒鄉文化站站長,年輕時是一文藝青年,唱歌跳舞拓碑書法樣樣行,但他最看中的頭銜還是國家文物衛士。幾十年的搜集整理、研究、開發和保護工作,讓他“走火入魔”、沉迷其中,為事業忘家業,至今還是鑽石王老五哩。

眼前這座破敗老屋讓人難以相信這竟是相國一品官員的老宅,只有門前的兩個三節旗杆夾耳石墩矗立,標誌著主人有著科舉正途身份——官居地位,無言地訴說著歲月春秋。王站長小心翼翼地打開門上的一把新銅鎖,帶領我們參觀,細細講解,如數家珍。

祁氏故居包括祁氏支祠、祁寯藻大哥三哥六弟等家人的舊屋。有人住著因而只能外觀,王站長說,這輩子就幹一件事,搶救保護祁氏文化和歷史文物,在這種崇高境界面前,不由欽佩仰視。祁家支祠外觀樸實無華,卻也有幾分氣勢。祁公在平舒前後居住過十年,祠堂還是他在咸豐初年,用自己的俸銀修建。據說咸豐十年老年告病回鄉,因無房容身而借住方山的寺廟。同為帝師,與康熙帝師陳廷敬陽城的皇城相府不可同日而語,真正用一生踐行了他的“清、慎、勤”的三字箴言。無論是頂棚上的龍鳳、花卉彩繪還是地上擺放的殘破碑匾,不管是椽頭上不同的篆字還是香爐門柱,無不被深厚的中華文化所浸潤,也飽含著鄉村文化傳承者的心血。

王銀海站長帶領我們參觀的過程中,口不離文化,行不離保護。他沒名沒利,樂此不疲。不如不覺,時已過午。和老王一起共進午餐,相識恨晚。當年的文藝青年為了保護嗓子,沒學會喝酒,倒了半盅重在摻和。小店特色,素食為主。鄉村特色,好吃不貴。我們鼓動老王唱首壽陽民歌,他開始靦腆羞澀,被逼無奈之下,唱了兩小段。

深秋的季節,我們一行帶著滿滿的收穫離開帝師故里,真是:

秋草漸黃吹又生,

霜打紅葉妝愈濃。

書香門第壽陽行,

帝師故里話傳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