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芳華」票房破14億:縱使被命運遺棄,堅守善良也能獲得幸福!

文 | 二娃

作為以市民喜劇起家的導演, 馮小剛在成名之後頻頻關注社會政治歷史題材並憑藉影響力建構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但在這個流行社交網路的年代裡也流傳了很多不討喜的吐槽, 通過“劇組除了主創, 其他都是民工”的言論引發諸多電影圈大佬的不滿, 又因“垃圾觀眾導致中國電影垃圾”的推鍋導致觀眾緣糟糕透頂。 以至於網上曾流傳很多極度醜化馮小剛的文章, 說他是來自北京底層胡同的馮褲子, 靠著鼻涕眼淚的心酸騙取同情和上位混跡於部隊大院高幹子弟中間, 文章裡還說某位高幹子弟出面才幫他找軍區借到坦克完成了首部賀歲片「甲方乙方」裡英達過巴頓將軍癮那場全是坦克的戲。

新片裡又借到了坦克卻不是為了逗笑, 而是講述來自於西南軍區文工團的故事還有那些被無情的國家機器和肆意的時代車輪所碾碎的善良與芳華,

立項本身和作品的成色著實不易甚至可以說足足甩了很多同時期履歷輝煌的導演幾個身位。 還記得影片因某些原因被要求刪減, 而推遲檔期時馮小剛淚灑改檔發佈會的報導, 還讓那些對影視行業運轉毫不知情的群眾借機指責馮小剛炒作。 其實熟悉馮小剛的朋友都知道他在電影題材上總是嘗試突破禁區, 「集結號」發掘了解放軍戰無不勝的背後而「我不是潘金蓮」更是諷刺官場怪現象, 敘述歷史大事件的「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也是踩著有關部門的底線低空略過。

電影「芳華」要觸碰的則是那個不能提的時代以及外交上不准宣傳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很多明白人也知道作為影片背景的文工團在民間話語裡是後宮的代名詞, 而在馮小剛那代人心中更是情色的象徵。 敢於觸碰審查部門底線固然是有利於行業的大好事, 但他並不是膽大不要命而是老奸巨猾且有著很大的野心。 影片在經歷換擋風波後關注熱度絲毫不減甚至拿下了7.8的豆瓣高分,

很多朋友也因此路轉粉讚揚“這是馮小剛最好的電影”並希望好口碑能讓他扳回此前的不良影響。 發行方的行銷更是可圈可點而最明顯的就是電影院裡頭回湧進無數的多老年人, 優不優秀等會再說但沒看過就來噴導演的二娃絕對先不服為敬。

誰說馮小剛不會寫詩?

近百年來的中國因災禍戰亂和革命運動而可以稱得上是蒼海桑田的巨變, 很多人說起青年時代來都有許多刻骨銘心的回憶可講, 但唯獨50後的青春至今仍是不可以觸碰的禁區。 好在享譽世界文壇的50後華人作家嚴歌苓寫下了她的青春時代命名為《你觸碰了我》, 講述了因為“觸碰”事件而觸發命運之舟的莫測航向, 而同樣身為50後的馮小剛則儘量縮減尺度把它拍成了「芳華」。 影片中的故事其實就是跳過八年紅色芭蕾舞的嚴歌苓的人生縮影, 據說連很多北京文化圈藝術圈的老炮兒都對她有種可遠觀不可褻玩也不敢有邪念的敬畏。 最終嫁給了門當戶對的李克威但這樁婚姻僅僅維持了三年, 以至於很多得不到女神的男人懊惱不已,此後又因嫁給美國人導致不少屌絲如同現代的網路噴子般心生嫉妒。

這段婚姻無疑成就了其多產高質且涉獵度廣泛的海外華人作家地位,無論是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風格多以剛柔並濟的凝練語言以及高度精密卻不乏詼諧幽默的口吻為依託,幾乎每部作品都榮獲了國內外各種重要文學獎項,更是因其犀利多變的寫作視角和敘事的藝術性成為文學評論家及學者的研究課題。值得一提的是豐富的人生經驗和職業素養讓她對於敏感題材的掌握非常熟稔甚至能摸著紅線但絕不越雷池,比如描寫日本戰後遺孤的《小姨多鶴》和偷渡華人的《扶桑》,《陸犯焉識》觸碰那個年代而《芳華》更是無傷大雅地摸了幾把“老虎屁股”,也因此被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和李安等大導演追捧。

馮小剛的風格以京味兒喜劇著稱且在大陸頗具票房號召力,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拍幾十部「非誠勿擾」續集接地氣的賺錢沒必要趟渾水,但在商業片功成名就後卻依然不惜承擔雙重壓力而在藝術上證明實力。以前拍商業片時可以歸因於為商業需求犧牲藝術而現在則找不到藉口了,所以稍有批評的聲音就能看到馮小剛情緒激動的各種懟甚至發展到怒斥觀眾素質差只配爛片。不過在文藝片的創作上其實始終秉承著“首鼠兩端”的特色,會觸及敏感題材收割觀眾的好感但又會與上層意識形態達成微妙的共識。比如看似是文工團戰友灑淚而別的真情流露,掩蓋的卻是在文化高壓下用青春充當洗腦工具的事實;看似為民請願的民告官卻強化了李雪蓮行為動機的無理取鬧,而讓觀眾認同官員的忍讓識大體。

其實第五代導演手中已經出過不少諸如張藝謀的「活著」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等涉及那段歷史的電影,但通常只是作為“過客式”的背景並不是電影故事的策源地,馮小剛之所以會找嚴歌苓拍這部作品與兩個人年輕時都在文工團待過很多年的背景脫不開關係。不可否認導演對那段歷史的立場和態度的確晦暗而複雜,雖然軍裝遮蓋了體態表現人性的壓抑與異化,卻兩次把鏡頭對準沐浴房盡展青春胴體的無限美好和內心深處的萌動。再比如對文工團生活和解散儀式上極度悲傷的展現帶有濃厚的個人懷舊感情色彩,在劉峰與何小萍兩位主角身上更是展現無餘。遺憾的是很多原著黨也認為那些閱讀時在頭腦中浮現的人物形象,被馮導具象化了之後竟都變得如此陌生和平常。

男主劉峰因樂於助人被稱為“活雷鋒”殊不知戰友們已習慣了他的幫助熱心覺得他不識人間煙火,以至於向丁丁表白時的擁抱讓對方驚恐得難以接受還向保衛科狀告行為不軌,只是黃軒的形象氣質與劉峰實在差的太多。書中的劉峰因長相普通且說話帶侉味兒而略顯粗枝大葉,奈何黃軒長著悶騷桃花眼自帶文藝腔根本不像過苦日子的農村人。此人是「親愛的翻譯官」中英俊瀟灑又霸道溫柔的程家陽,也是「羋月傳」裡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黃歇,憑藉第六代導演張揚「無人駕駛」中的飆車少年大放異彩,成為年輕代影迷追捧的新生代影星並被諸多位品味不俗的女性朋友封為最新性幻想對象。據說坊間擅論時政以知性聞名的女作家以黃軒為YY對象寫言情小說,網文達人衣錦夜行燕公子也公開拿他開撩。

搭戲的幾位據說都是導演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女演員,要求能歌善舞且必須是非整容的天然美女,可惜除了容貌身材之外值得說的似乎也所剩無幾。本來找她們的目的是想發揮舞蹈的優勢奈何跳舞的鏡頭被剪了又剪,尤其像二娃這般患了臉盲症的觀眾更是無法憑藉差不多的演技分清楚誰是誰。女主何小萍因來自農村經常被戰友們嘲笑欺負飽受冷眼而只有劉峰經常關心幫助她,不過苗苗的優雅氣質顯然與得不到寵愛而骨子裡全是孤獨和悲情很不搭調。蕭穗子的戲份充當了原著裡的講述者也多少有些作者和導演的影子,不過鐘楚曦的長相太現代化而輪廓也略深甚至沒有那個時代中自帶些許哀愁的美,飾演林丁丁和郝淑雯的兩位銀幕新人雖然相比流量明星當道的大環境中還算清流卻仍然有些混搭味兒。

人為什麼要善良?

「芳華」其實沒有那麼高深莫測而能與二娃有共鳴的在於“青春”,雖然不是校園題材卻符合所有帶時間跨度的青春類題材的基本公式:讓美貌的少男少女們在最情竇初開血氣方剛的年齡從事精神層面且非生產性的美好活動。放在「紅樓夢」就是賈寶玉和美麗的少女們生活在大觀園裡吟詩作畫;放在「那些年」就是柯景騰在高中和女神拼考試成績;放在「小時代」則是林瀟和幾個閨蜜在上海靜安區的高檔別墅裡裝X。然而這樣的集體勢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世俗生活的慢慢入侵而最終類似烏托邦解體般土崩瓦解,十二釵們各有命運悲劇而沈佳宜嫁給了隔壁老王,幾個閨蜜更是乾脆全被大火燒死。影片逐漸遞減的品質告訴我們要拍出情懷必須在套路以外添加調味劑,而「芳華」加的則是時代和戰爭。

電影的開場便是文工團的歡歌笑語盡顯45度角歲月靜好,樂手們熟練操演著各類富有時代特色的音樂而舞姿曼妙的文藝兵則在教室裡靈活自如的跳舞炫技,影片運用大量手持運動鏡頭讓攝影機穿梭於角色與場景之間增加了歌舞戲份的活力和動感。而文工團裡的少男少女無疑像極了濃縮版的小社會,有像林丁丁那樣被好多人追求卻只懂得品嘗愛情的方便好處而不願意跳出舒適圈付出的物質女孩,也有看不慣官宦子弟作風而喜歡為姐妹撐腰當大姐頭的陳燦和郝淑雯。影片則以蕭穗子的回憶視角講述幾對文工團男女間的情感故事,同時抽出了男主角劉峰和女主角何小萍展現他們的半生牽絆,真正變換不疾不徐的畫外音語速爆發出的怒吼則集中在劉峰被組織拋棄以及何小萍的獨舞情節。

黃軒飾演的男主劉峰無疑是愛玩愛鬧的文工團集體裡最無私的“活雷鋒”,他主動幫炊事班的同事抓豬給朋友修手錶帶禮物,為幫結婚的同志省錢不惜自己買材料做沙發,還替磨破腳的女兵挑水泡以及吃大家都不吃的餃子皮。年年被評為標兵的他因為有用而被所有人喜歡,但也因完美得近乎虛假而導致除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何小萍之外沒有人願意愛他。然而劉峰並非完全沒有七情六欲,甚至拒絕進修機會情願留在文工團發展也是因為傾心愛慕多年的林丁丁,壓抑多年的情欲也終於在新舊時代轉換的時間節點被鄧麗君的歌聲點燃。豈料香港的潮流衣物以及年輕人對外界的嚮往並不代表思想的完全解放,以至於劉峰向林丁丁表達愛意的擁抱被視作耍流氓而她也受處分並被踢出文工團下放伐木連。

雖然在集體主義的時代裡需要劉峰,而當“聖人”落下神壇後將遭受的則是比普通人更為嚴酷的結局,其實在原著小說中還有段重要的情節便是劉峰被逼認罪和公開批判,不過這段極具時代特色的內容在電影中被略去未表。諷刺的是因騷擾過錯調到實戰部隊的劉峰還在幻想以英雄的方式清洗莫須有的污點重新引發林丁丁的關注,孰不知喋血的戰鬥不僅沒有讓大家對“假好人真流氓”印象有什麼實質性的改善反而讓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右臂,這個轉折又導致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難以生存甚至被土匪似的聯防辦毆打的情節。簡單說來就是不折不扣的好人沒好報,為集體做貢獻卻被集體所拋棄而深愛著林丁丁又反被誣陷,上陣殺敵成了英雄卻得不到尊重,好在有了何小萍的陪伴過得還算平靜。

如果說劉峰的被孤立是因為太過遵循理想主義信念的話,那麼苗苗飾演的女主被孤立則是源自集體主義氛圍裡的求同邏輯。影片中沒有詳細講述何小萍的身世但原著中她的父親是個被打成“右傾分子”的讀書人,口袋裡連給女兒買根油條的錢都沒有以至於最終放下心底最後的牽掛服藥自盡。本以為來到文工團就能結束此前經歷的種種痛苦卻沒想到從報到起就因翻跟頭狼狽跌倒而讓痛苦尾隨而至,偷穿林丁丁的軍裝拍照,悄悄在胸衣裡墊兩塊澡巾以及愛出汗常常被嫌棄“整個人都餿了”的事蹟讓何小萍成了笑話。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劉峰那次在練功房裡友善的解圍會在女主心裡激起多大波瀾,其中不單有惺惺相惜依戀還有發自肺腑的感激,而劉峰的墜落無疑讓她看破掩蓋在笑容背後的虛偽和陰暗。

從這個角度來說何小萍的發瘋就完全可以理解,被文工團下放的她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救護重傷士兵,誰成想從來不被集體所接納的她因為在野戰醫院的護衛傷患而被評為標兵楷模身戴大紅花。或許是從劉峰的那次“觸摸事件”中看透了英雄的命運以至於恐懼超過了榮耀,最終住進高幹招待所卻導致精神崩潰。已經被貼上精神病標籤的小萍目光呆滯地觀看昔日同事匯演的舞蹈「沂蒙頌」,值得玩味的是梳著兩條粗黑麻花辮的她並沒有走上舞臺共舞,而是選擇到室外廣場借著月光翩翩起舞。這樣的孤獨感無疑讓小萍對幫助過自己的劉峰再次產生莫大的好感,以至於導演在影片末尾安排兩個被孤立的人互相擁抱,即便因殘疾成為弱勢階層也曾有過精神病史遭受歧視卻何其幸福。


活成雷鋒就註定悲劇?

電影的編排很零散但更多的卻是營造氣氛而非屬於邏輯縝密的故事類型片,以至於勾起很多有著相同時代背景的觀眾對青春緬懷很有感觸,只是跟原著相比仍然存在不少敘述以及情節的偏差。首先小說以“觸摸事件”為核心反思當時環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事件發生後劉峰和四個女兵不同的命運走向,電影則更多表現女兵男兵群體的浪漫想像觸發對集體主義的懷戀情緒,其中隱含的對立關係減少而刻意營造的禁欲主義氣氛也沒有了。其次是小說用男兵劉峰和何小曼、郝淑雯、林丁丁和蕭穗子四個女兵各自不同的命運共同構成“芳華”,而電影則是以何小萍和劉峰兩個人的故事為主線的並以互相依靠的鏡頭結束,對於林丁丁、郝淑雯和敘述者蕭穗子的性格和命運變化也都有些許不同之處。

電影雖然保留了通過蕭穗子的畫外音以及類似碎片化的情節拼湊每個人物完整形象,但因敘述語言明顯受限而在整體上仍然是全能視角的敘述方式,而對於兩位元主人公的命運改動也有些“大動干戈”。小說中何小曼的丈夫在戰爭中去世且對她成為模範人物後的描寫非常出彩,精神失常後喃喃地不斷複述“我只是個普通人”的情節在電影中則是省略而過。電影中黃軒扮演的劉峰很陽光帥氣但在小說中其實有點矮而才藝上並不是特別突出,對“觸摸事件”的處理有點淺甚至那種禁欲主義環境的緊張壓抑也淡化了。小說中寫道他在海南賣盜版書還跟髮廊女同居,最終得了癌症流落到北京才與何小曼走過了最後的日子,蕭穗子去看望時她還用單手把蘋果固定在釘子上給她削好。

若說「芳華」是馮小剛近年來最好的佳作倒也不為過,畢竟自「夜宴」開始嘗試轉型文藝片以來均不太受待見,「唐山大地震」明顯用力過猛,「一九四二」則用了近乎戲謔式的口吻來講述沉重的歷史而不盡如人意,「我不是潘金蓮」中另類的構圖和秋菊雷同的故事更是廣受詬病。「芳華」所涉及的是批判走向改革的關鍵幾年裡發生的故事以至於影迷們對影片的判斷也截然不同,比如主張當時對人性摧殘的觀眾勢必強化苦難而認為影片的表達過於克制,甚至有蜻蜓點水之嫌完全無法還原那個時代的陰暗之處。對於集體主義時代晦暗不明的態度更是讓很多商業主義表示,不能達到他們對於那個時代的歷史敘事的界定程度,塑造的人物形象單薄和故事鬆散的弊病更是引發了諸多不滿和批評。

在二娃看來這種現象或許是馮小剛始終給自己定調太高,也或許是觀眾們對他抱有“擔負起中國導演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期待,以至於以為描寫那個特殊時代青春的「芳華」應該探討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或者是探索人性與禮法金錢等環境要素間的矛盾。但要知道的是這並不是馮小剛的本意,他與周黎明的對話中坦言想拍這個片子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喜歡這兩個人物,而是特別喜歡回憶他在文工團時候的那些女孩,所以借嚴歌苓提供的故事,從特別性感的角度出發完成對文工團女孩的“意淫”。可以認為他想拍的不過是類似于「致青春」的文藝片並非講述殘忍內核的「霸王別姬」,也因此害怕何小萍在胸罩塞海綿的情節過於負面而做了曖昧處理,其實這樣反倒無法展現她的自卑和不安。

所以在二娃看來如果只以懷念青春來為電影定調的話它的確是部好作品,也講了許多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像何小萍這種努力活著卻總是備受無視和欺辱的姑娘並不在少數,她們沒犯錯卻總是淪為笑柄甚至如空氣般無人問津,被當成老好人的男主同樣善良且默默付出卻只能向城管送煙換得勉強維生的機會。退伍後的兩個人都坦然面對且不太在乎外界的干擾和風言風語,膝下無兒女也沒有領證卻因為有愛和信任而過著“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生活。再來看當時的確很合群而如今也搞起房地產生意的文工團高幹子弟們,在多年後的聚會中都陷入對生活的抱怨,而非像被世俗認為貧困可憐的劉峰何小萍那般懂得珍惜知足。所以說縱使被命運遺棄又如何,只要堅守內心的善良也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https://www.gzb001.com

以至於很多得不到女神的男人懊惱不已,此後又因嫁給美國人導致不少屌絲如同現代的網路噴子般心生嫉妒。

這段婚姻無疑成就了其多產高質且涉獵度廣泛的海外華人作家地位,無論是東西方文化魅力的獨特闡釋,還是對社會底層邊緣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歷史的重新評價都折射出複雜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識。風格多以剛柔並濟的凝練語言以及高度精密卻不乏詼諧幽默的口吻為依託,幾乎每部作品都榮獲了國內外各種重要文學獎項,更是因其犀利多變的寫作視角和敘事的藝術性成為文學評論家及學者的研究課題。值得一提的是豐富的人生經驗和職業素養讓她對於敏感題材的掌握非常熟稔甚至能摸著紅線但絕不越雷池,比如描寫日本戰後遺孤的《小姨多鶴》和偷渡華人的《扶桑》,《陸犯焉識》觸碰那個年代而《芳華》更是無傷大雅地摸了幾把“老虎屁股”,也因此被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和李安等大導演追捧。

馮小剛的風格以京味兒喜劇著稱且在大陸頗具票房號召力,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拍幾十部「非誠勿擾」續集接地氣的賺錢沒必要趟渾水,但在商業片功成名就後卻依然不惜承擔雙重壓力而在藝術上證明實力。以前拍商業片時可以歸因於為商業需求犧牲藝術而現在則找不到藉口了,所以稍有批評的聲音就能看到馮小剛情緒激動的各種懟甚至發展到怒斥觀眾素質差只配爛片。不過在文藝片的創作上其實始終秉承著“首鼠兩端”的特色,會觸及敏感題材收割觀眾的好感但又會與上層意識形態達成微妙的共識。比如看似是文工團戰友灑淚而別的真情流露,掩蓋的卻是在文化高壓下用青春充當洗腦工具的事實;看似為民請願的民告官卻強化了李雪蓮行為動機的無理取鬧,而讓觀眾認同官員的忍讓識大體。

其實第五代導演手中已經出過不少諸如張藝謀的「活著」和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等涉及那段歷史的電影,但通常只是作為“過客式”的背景並不是電影故事的策源地,馮小剛之所以會找嚴歌苓拍這部作品與兩個人年輕時都在文工團待過很多年的背景脫不開關係。不可否認導演對那段歷史的立場和態度的確晦暗而複雜,雖然軍裝遮蓋了體態表現人性的壓抑與異化,卻兩次把鏡頭對準沐浴房盡展青春胴體的無限美好和內心深處的萌動。再比如對文工團生活和解散儀式上極度悲傷的展現帶有濃厚的個人懷舊感情色彩,在劉峰與何小萍兩位主角身上更是展現無餘。遺憾的是很多原著黨也認為那些閱讀時在頭腦中浮現的人物形象,被馮導具象化了之後竟都變得如此陌生和平常。

男主劉峰因樂於助人被稱為“活雷鋒”殊不知戰友們已習慣了他的幫助熱心覺得他不識人間煙火,以至於向丁丁表白時的擁抱讓對方驚恐得難以接受還向保衛科狀告行為不軌,只是黃軒的形象氣質與劉峰實在差的太多。書中的劉峰因長相普通且說話帶侉味兒而略顯粗枝大葉,奈何黃軒長著悶騷桃花眼自帶文藝腔根本不像過苦日子的農村人。此人是「親愛的翻譯官」中英俊瀟灑又霸道溫柔的程家陽,也是「羋月傳」裡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黃歇,憑藉第六代導演張揚「無人駕駛」中的飆車少年大放異彩,成為年輕代影迷追捧的新生代影星並被諸多位品味不俗的女性朋友封為最新性幻想對象。據說坊間擅論時政以知性聞名的女作家以黃軒為YY對象寫言情小說,網文達人衣錦夜行燕公子也公開拿他開撩。

搭戲的幾位據說都是導演面向社會公開招募的女演員,要求能歌善舞且必須是非整容的天然美女,可惜除了容貌身材之外值得說的似乎也所剩無幾。本來找她們的目的是想發揮舞蹈的優勢奈何跳舞的鏡頭被剪了又剪,尤其像二娃這般患了臉盲症的觀眾更是無法憑藉差不多的演技分清楚誰是誰。女主何小萍因來自農村經常被戰友們嘲笑欺負飽受冷眼而只有劉峰經常關心幫助她,不過苗苗的優雅氣質顯然與得不到寵愛而骨子裡全是孤獨和悲情很不搭調。蕭穗子的戲份充當了原著裡的講述者也多少有些作者和導演的影子,不過鐘楚曦的長相太現代化而輪廓也略深甚至沒有那個時代中自帶些許哀愁的美,飾演林丁丁和郝淑雯的兩位銀幕新人雖然相比流量明星當道的大環境中還算清流卻仍然有些混搭味兒。

人為什麼要善良?

「芳華」其實沒有那麼高深莫測而能與二娃有共鳴的在於“青春”,雖然不是校園題材卻符合所有帶時間跨度的青春類題材的基本公式:讓美貌的少男少女們在最情竇初開血氣方剛的年齡從事精神層面且非生產性的美好活動。放在「紅樓夢」就是賈寶玉和美麗的少女們生活在大觀園裡吟詩作畫;放在「那些年」就是柯景騰在高中和女神拼考試成績;放在「小時代」則是林瀟和幾個閨蜜在上海靜安區的高檔別墅裡裝X。然而這樣的集體勢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世俗生活的慢慢入侵而最終類似烏托邦解體般土崩瓦解,十二釵們各有命運悲劇而沈佳宜嫁給了隔壁老王,幾個閨蜜更是乾脆全被大火燒死。影片逐漸遞減的品質告訴我們要拍出情懷必須在套路以外添加調味劑,而「芳華」加的則是時代和戰爭。

電影的開場便是文工團的歡歌笑語盡顯45度角歲月靜好,樂手們熟練操演著各類富有時代特色的音樂而舞姿曼妙的文藝兵則在教室裡靈活自如的跳舞炫技,影片運用大量手持運動鏡頭讓攝影機穿梭於角色與場景之間增加了歌舞戲份的活力和動感。而文工團裡的少男少女無疑像極了濃縮版的小社會,有像林丁丁那樣被好多人追求卻只懂得品嘗愛情的方便好處而不願意跳出舒適圈付出的物質女孩,也有看不慣官宦子弟作風而喜歡為姐妹撐腰當大姐頭的陳燦和郝淑雯。影片則以蕭穗子的回憶視角講述幾對文工團男女間的情感故事,同時抽出了男主角劉峰和女主角何小萍展現他們的半生牽絆,真正變換不疾不徐的畫外音語速爆發出的怒吼則集中在劉峰被組織拋棄以及何小萍的獨舞情節。

黃軒飾演的男主劉峰無疑是愛玩愛鬧的文工團集體裡最無私的“活雷鋒”,他主動幫炊事班的同事抓豬給朋友修手錶帶禮物,為幫結婚的同志省錢不惜自己買材料做沙發,還替磨破腳的女兵挑水泡以及吃大家都不吃的餃子皮。年年被評為標兵的他因為有用而被所有人喜歡,但也因完美得近乎虛假而導致除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何小萍之外沒有人願意愛他。然而劉峰並非完全沒有七情六欲,甚至拒絕進修機會情願留在文工團發展也是因為傾心愛慕多年的林丁丁,壓抑多年的情欲也終於在新舊時代轉換的時間節點被鄧麗君的歌聲點燃。豈料香港的潮流衣物以及年輕人對外界的嚮往並不代表思想的完全解放,以至於劉峰向林丁丁表達愛意的擁抱被視作耍流氓而她也受處分並被踢出文工團下放伐木連。

雖然在集體主義的時代裡需要劉峰,而當“聖人”落下神壇後將遭受的則是比普通人更為嚴酷的結局,其實在原著小說中還有段重要的情節便是劉峰被逼認罪和公開批判,不過這段極具時代特色的內容在電影中被略去未表。諷刺的是因騷擾過錯調到實戰部隊的劉峰還在幻想以英雄的方式清洗莫須有的污點重新引發林丁丁的關注,孰不知喋血的戰鬥不僅沒有讓大家對“假好人真流氓”印象有什麼實質性的改善反而讓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右臂,這個轉折又導致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難以生存甚至被土匪似的聯防辦毆打的情節。簡單說來就是不折不扣的好人沒好報,為集體做貢獻卻被集體所拋棄而深愛著林丁丁又反被誣陷,上陣殺敵成了英雄卻得不到尊重,好在有了何小萍的陪伴過得還算平靜。

如果說劉峰的被孤立是因為太過遵循理想主義信念的話,那麼苗苗飾演的女主被孤立則是源自集體主義氛圍裡的求同邏輯。影片中沒有詳細講述何小萍的身世但原著中她的父親是個被打成“右傾分子”的讀書人,口袋裡連給女兒買根油條的錢都沒有以至於最終放下心底最後的牽掛服藥自盡。本以為來到文工團就能結束此前經歷的種種痛苦卻沒想到從報到起就因翻跟頭狼狽跌倒而讓痛苦尾隨而至,偷穿林丁丁的軍裝拍照,悄悄在胸衣裡墊兩塊澡巾以及愛出汗常常被嫌棄“整個人都餿了”的事蹟讓何小萍成了笑話。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劉峰那次在練功房裡友善的解圍會在女主心裡激起多大波瀾,其中不單有惺惺相惜依戀還有發自肺腑的感激,而劉峰的墜落無疑讓她看破掩蓋在笑容背後的虛偽和陰暗。

從這個角度來說何小萍的發瘋就完全可以理解,被文工團下放的她參與對越自衛反擊戰救護重傷士兵,誰成想從來不被集體所接納的她因為在野戰醫院的護衛傷患而被評為標兵楷模身戴大紅花。或許是從劉峰的那次“觸摸事件”中看透了英雄的命運以至於恐懼超過了榮耀,最終住進高幹招待所卻導致精神崩潰。已經被貼上精神病標籤的小萍目光呆滯地觀看昔日同事匯演的舞蹈「沂蒙頌」,值得玩味的是梳著兩條粗黑麻花辮的她並沒有走上舞臺共舞,而是選擇到室外廣場借著月光翩翩起舞。這樣的孤獨感無疑讓小萍對幫助過自己的劉峰再次產生莫大的好感,以至於導演在影片末尾安排兩個被孤立的人互相擁抱,即便因殘疾成為弱勢階層也曾有過精神病史遭受歧視卻何其幸福。


活成雷鋒就註定悲劇?

電影的編排很零散但更多的卻是營造氣氛而非屬於邏輯縝密的故事類型片,以至於勾起很多有著相同時代背景的觀眾對青春緬懷很有感觸,只是跟原著相比仍然存在不少敘述以及情節的偏差。首先小說以“觸摸事件”為核心反思當時環境對人性的壓抑,以及事件發生後劉峰和四個女兵不同的命運走向,電影則更多表現女兵男兵群體的浪漫想像觸發對集體主義的懷戀情緒,其中隱含的對立關係減少而刻意營造的禁欲主義氣氛也沒有了。其次是小說用男兵劉峰和何小曼、郝淑雯、林丁丁和蕭穗子四個女兵各自不同的命運共同構成“芳華”,而電影則是以何小萍和劉峰兩個人的故事為主線的並以互相依靠的鏡頭結束,對於林丁丁、郝淑雯和敘述者蕭穗子的性格和命運變化也都有些許不同之處。

電影雖然保留了通過蕭穗子的畫外音以及類似碎片化的情節拼湊每個人物完整形象,但因敘述語言明顯受限而在整體上仍然是全能視角的敘述方式,而對於兩位元主人公的命運改動也有些“大動干戈”。小說中何小曼的丈夫在戰爭中去世且對她成為模範人物後的描寫非常出彩,精神失常後喃喃地不斷複述“我只是個普通人”的情節在電影中則是省略而過。電影中黃軒扮演的劉峰很陽光帥氣但在小說中其實有點矮而才藝上並不是特別突出,對“觸摸事件”的處理有點淺甚至那種禁欲主義環境的緊張壓抑也淡化了。小說中寫道他在海南賣盜版書還跟髮廊女同居,最終得了癌症流落到北京才與何小曼走過了最後的日子,蕭穗子去看望時她還用單手把蘋果固定在釘子上給她削好。

若說「芳華」是馮小剛近年來最好的佳作倒也不為過,畢竟自「夜宴」開始嘗試轉型文藝片以來均不太受待見,「唐山大地震」明顯用力過猛,「一九四二」則用了近乎戲謔式的口吻來講述沉重的歷史而不盡如人意,「我不是潘金蓮」中另類的構圖和秋菊雷同的故事更是廣受詬病。「芳華」所涉及的是批判走向改革的關鍵幾年裡發生的故事以至於影迷們對影片的判斷也截然不同,比如主張當時對人性摧殘的觀眾勢必強化苦難而認為影片的表達過於克制,甚至有蜻蜓點水之嫌完全無法還原那個時代的陰暗之處。對於集體主義時代晦暗不明的態度更是讓很多商業主義表示,不能達到他們對於那個時代的歷史敘事的界定程度,塑造的人物形象單薄和故事鬆散的弊病更是引發了諸多不滿和批評。

在二娃看來這種現象或許是馮小剛始終給自己定調太高,也或許是觀眾們對他抱有“擔負起中國導演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高期待,以至於以為描寫那個特殊時代青春的「芳華」應該探討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或者是探索人性與禮法金錢等環境要素間的矛盾。但要知道的是這並不是馮小剛的本意,他與周黎明的對話中坦言想拍這個片子最重要的原因並不是喜歡這兩個人物,而是特別喜歡回憶他在文工團時候的那些女孩,所以借嚴歌苓提供的故事,從特別性感的角度出發完成對文工團女孩的“意淫”。可以認為他想拍的不過是類似于「致青春」的文藝片並非講述殘忍內核的「霸王別姬」,也因此害怕何小萍在胸罩塞海綿的情節過於負面而做了曖昧處理,其實這樣反倒無法展現她的自卑和不安。

所以在二娃看來如果只以懷念青春來為電影定調的話它的確是部好作品,也講了許多殘酷的現實。生活中像何小萍這種努力活著卻總是備受無視和欺辱的姑娘並不在少數,她們沒犯錯卻總是淪為笑柄甚至如空氣般無人問津,被當成老好人的男主同樣善良且默默付出卻只能向城管送煙換得勉強維生的機會。退伍後的兩個人都坦然面對且不太在乎外界的干擾和風言風語,膝下無兒女也沒有領證卻因為有愛和信任而過著“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生活。再來看當時的確很合群而如今也搞起房地產生意的文工團高幹子弟們,在多年後的聚會中都陷入對生活的抱怨,而非像被世俗認為貧困可憐的劉峰何小萍那般懂得珍惜知足。所以說縱使被命運遺棄又如何,只要堅守內心的善良也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https://www.gzb001.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