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投融資暴跌8成 VR就此進入“資本寒冬”?

2016年是業界公認的VR“元年”, 資本熱度持續走高, 創業團隊數量激增, 眾多VR廠商、VR平臺等應運而生, 2016年一季度的投融資額甚至達到了10億美元。

然而到2017年第一季度, 全球VR/AR的風險投資額爆冷跌至2億美元, 足足降了8成。 VR仿佛已經不再是科技市場的寵兒了。

VR行業為什麼遇冷?

從默默無聞到炙手可熱, 再到今天行業降溫, VR行業為何急劇下滑?

儘管VR行業在2017年出現了正增長, 但一直受到來自的各方困擾。 一方面, 作為一個技術整合型產業, VR行業的硬體廠商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基礎。 硬體廠商基本都是和幾家固定的上游零部件提供商合作, 全行業都在等待高通驍龍晶片的升級, 這樣的行業現象, 一方面導致VR公司的硬體研發無法自己掌控節奏, 同時也無形中拉高了硬體成本。

另一方面, 產品宣傳上也存在欺騙行為, VR沉浸體驗最重要的一項指標——視場角。 VR業內普遍認為,

對於頭戴式顯示器, 最佳視場角是120度。 這是因為正常狀態下, 人眼最輕鬆的左右掃一眼的橫向幅寬為120度, 極限接近180度。 VR頭顯所呈現的畫面要符合人體構造和行為習慣才能保證沉浸感的實現。 事實上沒有公司宣稱的120度, 只達到90多度。 據瞭解, 這種虛假宣傳在VR行業不在少數, 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

當有限的技術遇上薄弱的研發團隊, 當虛假宣傳搭上用戶體驗, VR行業遇冷在所難免。

是就此終結還是蓄勢待發?

自此市場開始趨於理性, 正確評估VR技術的商業變現能力, 尤其是對於還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大量科研投入的技術。 這是市場針對需求進行供應調整的一個過程, 是對良莠不齊的VR公司的篩選, 而市場出現整合能夠讓優質資源更加集中。

VR行業能否熬過資本寒冬?答案是肯定的。 現在, 資本方不再是前兩年的“廣撒網”模式, 而是冷靜的等待行業中真正有潛力、有實力的公司出現。 在這場淘汰賽中, 能更勝一籌的企業首先是那些在內容和硬體方面都有發展的企業, 更加理想的情況就是同時擁有推廣管道, 比如說網路社交平臺和使用者資源。 所以喧囂過後, VR正在理性出發, 而行業面臨的挑戰也才剛剛開始。

2017年, VR技術正走在技術惠及大眾的拐點, VR與AR的融合是明顯趨勢, 融合之後消費領域的應用場景會變得非常的豐富, 智慧影院、智慧家居、智慧購物等等都將會是VR/AR的用武之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