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從傳統工藝到當代工業《家風中華》薈萃匠心家風傳承

從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到當代工業, 是什麼樣的精神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直閃耀至今?由知名媒體人楊瀾傾力擔任主持人的大型文化類談話節目《家風中華》正在安徽衛視精彩繼續。

本期節目中, 著名學者錢文忠教授和著名演員沈丹萍以及家風觀察團一起從兩個家風故事中感受了他們的工匠精神。

從傳統工藝到當代工業 匠心精神始終傳承

工匠精神在當今社會被越來越多地呼喚著, 於是安徽衛視《家風中華》拜訪了在安徽歙縣的徽墨大師項德勝先生。 項德勝出生於制墨世家, 一家三代都和徽墨結緣, 從他16歲就開始進入胡開文制墨廠當學徒到如今成為工藝美術師, 他與墨相伴了整整50多年。 而他的兒子也子承父業,

成為當地最年輕的非遺傳承人之一。 在《家風中華》的節目現場, 項德勝向觀眾介紹了錘墨用的鐵錘, 這個看似小巧的鐵錘, 其實拿起來並不輕鬆, 一旁躍躍欲試的楊瀾拿了一會之後也覺得費力不已, 制墨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制墨過程中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在他們心中, 制墨不僅僅是一門手藝, 更是作為項家人的一種責任。

項家的制墨的匠心是一種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 工匠精神同樣存在於在當代工業中做出貢獻的大國工匠身上。 蘇榮、蘇世喆父子都是安徽江淮汽車的底盤設計師。 在這些設計師的努力下, 江淮汽車研究出了填補國內空白的客車專用底盤, 改寫了中國客車由貨車底盤改裝的歷史。 父親的耳濡目染讓蘇世喆從小就有一個汽車夢, 在義大利深造之後, 他毅然決然地返回到家鄉, 為家鄉和祖國的汽車製造工業獻上自己的一份力。 蘇榮告訴楊瀾, 匠心精神具體到他的工作中, 就是“看起來養眼、摸起來養手、聽起來養耳、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蘇氏父子的執著和嚴謹, 堅守與創新是幾代江淮人的縮影, 他們為江淮汽車做出的貢獻, 也正是當代工業大國工匠的匠心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