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冬遊嵩山腳下中嶽廟,感受道家文化博大精深

中嶽廟, 是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同時, 它也是中原道教中心, 道教北天師道的祖庭和發祥地, 如今傳承全真道統, 在道教文化傳承發展中影響重大、地位突出。 它的前身太室祠, 是祭祀太室山的神祠, 據學者研究, 太室祠可能始建於春秋時期。

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 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 中嶽廟背倚黃蓋峰, 面對玉案山, 西有望朝嶺, 東有牧子崗, 群山環抱, 佈局謹嚴, 規模宏偉, 紅牆黃瓦, 金碧輝煌。 總面積11萬平方米, 為中州祠宇之冠, 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 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 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

太室祠

中嶽廟古稱太室祠, 始建於先秦, 是華夏民族早期的宗祠。 道教誕生興起後, 中嶽廟一直是中原道教中心, 也是道教北天師道的祖庭和發祥地, 如今傳承全真道統, 在道教文化傳承發展中影響重大、地位突出。 中嶽廟是中國道教在中原地區活動最早基地。 南北朝時期, 道教在中國形成, 太室祠易名為嵩岳廟, 成為中原地區道教活動中心。

登封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 為全國百強縣之一。 登封之名的由來要上溯到696年, 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 為示大功告成, 改嵩陽縣為登封縣。 境內有中嶽嵩山, 少林寺等聞名遐邇的景觀。 2010年8月1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 將“天地之中”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包括中嶽廟。

中嶽廟也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嶽廟位於嵩山東麓。 始建于秦,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 漢武帝游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制;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 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

後廟址複有變遷, 唐玄宗時複歸原址, 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 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余間, 時雕樑畫棟, 金碧輝煌, 為極盛時期;明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

“名山第一”坊。

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 仿佛是一群歷史老人, 靜謐的肅立著。 “名山第一”坊前一對翁仲。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雕刻,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紐帶。導遊全景圖。中嶽廟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中軸線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大道,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

導遊全景圖

遙參亭,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嶽神的地方。簷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戲曲故事,形象優美,精巧異常。配天作鎮枋。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廡殿式屋頂,斗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廟”、“俱瞻”。

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年間改為今名,面闊五間,重簷綠瓦,雕樑畫柱,飛簷淩空,風格獨秀。門上虎頭大釘緊扣,門外兩個石獅守衛,栩栩如生,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東側雄獅口中,有直徑為15釐米的石雕圓球,西側雌獅前蹄按一小獅,工藝精巧,獨具匠心。石獅之後,是辟有三個門洞的高臺樓閣。台高7米有餘,上面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重簷歇山式建築,覆以綠色琉璃瓦,四周築有女兒牆。

中嶽廟字牌。

配天作鎮枋後為松柏掩映的崇聖門。此門為過往門庭,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布”而得名。1942年改建為現今的歇山房。朱熹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蓮塘春草蘿,階前梧葉已秋聲。

此為中嶽嵩山的鎮山之寶,宋代鎮庫鐵人。鑄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是吾國現存體型最大、保存最好的藝術珍品。廟裡有些導遊,不過不知道是什麼性質,算是河南的管理特色吧,會講些中嶽廟的故事,如不瞭解可以聽聽。中嶽廟的寶貝,宋鐵人,只有東邊的四個是老物,身上可以看到銘文,比晉祠的大好多,據說可以卻病,現在有專門來燒香的,我小時候是看不到供案的.

握拳振臂

怒目挺胸

中嶽廟既是祭祀中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四狀元碑。計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當時狀元,故稱“四狀元碑”。碑的內容都是敘述中嶽廟的歷史沿革及修建情況。

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西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峻極門,因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橡,故又名“將軍門”,是中嶽大殿中心院的山門。此門創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明祟禎年間毀於大火,清乾隆時重修。左右兩側為東西兩掖門。現在制式為歇山屋殿,綠色琉璃瓦,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殿內的梁材、斗拱上都用瀝粉金線、丹青石綠繪出清雅古樸的高級彩畫。門內兩側塑有兩武士泥像,高達4.5米,執斧秉鉞,氣勢威武。

嵩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黃瓦蓋頂,雕樑畫棟,剔透玲瓏,式度秀麗,是清代木結構建築的精品。

峻極殿,或稱“中嶽大殿”,是高山廟宇中規模最大的建築。此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次於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還懸掛有宋人顏體“峻極殿”三字匾。

峻極殿。威靈鎮佑。咸豐帝御筆。走進中嶽大殿,引人注目的是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是用精緻的小型斗拱層層疊造而成,盤龍居井心,龍口中原來系有寶珠,當地人呼之為“老龍盤窩”,是一組珍貴的藝術品。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卷鬚昂首,盤繞升騰,玲瓏可愛,巧奪開工。

傳說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蹟,是關於這位元名道最早的記錄。

此後,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裡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徵五嶽的圖像,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嶽廟,每年農曆三月和十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

還好沒有遇到強迫上香算命之類,廟裡很多明清建築,禦書樓是民國建的,宋的鐵人,漢柏成群,慢慢欣賞古建之美的地方,廟裡有修行的道士,也給在家修行的人發皈依證,以前見過來還願的,據說還比較靈驗。

五嶽真行圖,根據五嶽的山型所作,道家的符籙是不是就根據什麼我們沒見過的行來做的,只是現在人不理解而已天王像與佛教寺院的不同。佛教的風調雨順在封神榜中知道故事原型,道教的這兩個就不是很熟悉,系統比較龐雜,歷史太悠久,神太多。

“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縱觀少林寺的發展與變化,無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搞活經濟讓廣大的民眾脫貧致富,是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責任和擔當。以少林武術為撬點,以傳播少林禪宗為導向,打造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符號,使天下遊客嚮往少林,使天下學子雲集少林,少林寺名揚天下,登封市得益其中。

登封市是集道教、佛教、儒教中國三大文化載體的城市,城中佈滿了三大教派風格迥異的寺院、殿堂、廟宇,是今後中國大地上驅指可數的一處旅遊勝地。 入得“道”門,明得“道“理,道教的三大宗旨:“得道成仙,垂法濟人,無量度人”,給了我這趟登封之旅很大一個啟示。

“名山第一”坊前一對翁仲。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雕刻,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系大扣紐帶。導遊全景圖。中嶽廟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中軸線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大道,共十一進,全長1.3華里。

導遊全景圖

遙參亭,是古代過往行旅拜謁嶽神的地方。簷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戲曲故事,形象優美,精巧異常。配天作鎮枋。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廡殿式屋頂,斗拱雀替,雕琢華麗。正樓額書“配天作鎮”,左右配樓分別書“宇廟”、“俱瞻”。

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年間改為今名,面闊五間,重簷綠瓦,雕樑畫柱,飛簷淩空,風格獨秀。門上虎頭大釘緊扣,門外兩個石獅守衛,栩栩如生,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東側雄獅口中,有直徑為15釐米的石雕圓球,西側雌獅前蹄按一小獅,工藝精巧,獨具匠心。石獅之後,是辟有三個門洞的高臺樓閣。台高7米有餘,上面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的重簷歇山式建築,覆以綠色琉璃瓦,四周築有女兒牆。

中嶽廟字牌。

配天作鎮枋後為松柏掩映的崇聖門。此門為過往門庭,因中嶽神曾被封為“中嶽天中崇聖大布”而得名。1942年改建為現今的歇山房。朱熹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蓮塘春草蘿,階前梧葉已秋聲。

此為中嶽嵩山的鎮山之寶,宋代鎮庫鐵人。鑄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許,重約3噸。是吾國現存體型最大、保存最好的藝術珍品。廟裡有些導遊,不過不知道是什麼性質,算是河南的管理特色吧,會講些中嶽廟的故事,如不瞭解可以聽聽。中嶽廟的寶貝,宋鐵人,只有東邊的四個是老物,身上可以看到銘文,比晉祠的大好多,據說可以卻病,現在有專門來燒香的,我小時候是看不到供案的.

握拳振臂

怒目挺胸

中嶽廟既是祭祀中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中嶽廟是道教在嵩山地區的最早基地,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四狀元碑。計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當時狀元,故稱“四狀元碑”。碑的內容都是敘述中嶽廟的歷史沿革及修建情況。

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裡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王子晉又名王子喬,傳說是周靈王(西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歡吹笙作鳳凰鳴聲,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間。那時嵩山有一個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幾十年後,有人在山中見到他,他說,告訴大家,七月七日,在緱氏山頭等我。那日,果然見他乘白鶴,盤旋數日後才離去。於是後人在緱氏山和嵩山的頂上都建立了神祠紀念他。嵩山峻極峰以東的白鶴觀,背負三峰,左右皆絕壁,即為紀念王子晉而建。

峻極門,因中門兩側塑有一丈四尺高的兩尊將軍橡,故又名“將軍門”,是中嶽大殿中心院的山門。此門創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間(11611189),明祟禎年間毀於大火,清乾隆時重修。左右兩側為東西兩掖門。現在制式為歇山屋殿,綠色琉璃瓦,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殿內的梁材、斗拱上都用瀝粉金線、丹青石綠繪出清雅古樸的高級彩畫。門內兩側塑有兩武士泥像,高達4.5米,執斧秉鉞,氣勢威武。

嵩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坊起三架,上下兩層,額書“嵩高峻極”。正樓和次樓分別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黃瓦蓋頂,雕樑畫棟,剔透玲瓏,式度秀麗,是清代木結構建築的精品。

峻極殿,或稱“中嶽大殿”,是高山廟宇中規模最大的建築。此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椽飛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貴的和璽彩畫。這種規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際僅次於皇宮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還懸掛有宋人顏體“峻極殿”三字匾。

峻極殿。威靈鎮佑。咸豐帝御筆。走進中嶽大殿,引人注目的是彩繪天花板上的盤龍藻井,是用精緻的小型斗拱層層疊造而成,盤龍居井心,龍口中原來系有寶珠,當地人呼之為“老龍盤窩”,是一組珍貴的藝術品。藻井的雕刻藝術極為精湛,蛟龍卷鬚昂首,盤繞升騰,玲瓏可愛,巧奪開工。

傳說據《道學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時,又有著名道士寇謙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創立“新天師道”。峻極門東側的《中嶽嵩高靈廟碑》就是當年刻立的,碑文記載寇謙之修中嶽廟和傳道的事蹟,是關於這位元名道最早的記錄。

此後,歷代還有不少知名道士在這裡主持過道場。峻極門東側還有《五嶽真形圖碑》,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著象徵五嶽的圖像,為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立。如今河南道教協會就設在中嶽廟,每年農曆三月和十月廟會熱鬧非凡,這一習俗至今不衰。

還好沒有遇到強迫上香算命之類,廟裡很多明清建築,禦書樓是民國建的,宋的鐵人,漢柏成群,慢慢欣賞古建之美的地方,廟裡有修行的道士,也給在家修行的人發皈依證,以前見過來還願的,據說還比較靈驗。

五嶽真行圖,根據五嶽的山型所作,道家的符籙是不是就根據什麼我們沒見過的行來做的,只是現在人不理解而已天王像與佛教寺院的不同。佛教的風調雨順在封神榜中知道故事原型,道教的這兩個就不是很熟悉,系統比較龐雜,歷史太悠久,神太多。

“無商不活,無工不富”,縱觀少林寺的發展與變化,無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搞活經濟讓廣大的民眾脫貧致富,是各級黨政部門領導的責任和擔當。以少林武術為撬點,以傳播少林禪宗為導向,打造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符號,使天下遊客嚮往少林,使天下學子雲集少林,少林寺名揚天下,登封市得益其中。

登封市是集道教、佛教、儒教中國三大文化載體的城市,城中佈滿了三大教派風格迥異的寺院、殿堂、廟宇,是今後中國大地上驅指可數的一處旅遊勝地。 入得“道”門,明得“道“理,道教的三大宗旨:“得道成仙,垂法濟人,無量度人”,給了我這趟登封之旅很大一個啟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